[教育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策.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3208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策.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策一、为什么要实施课程整合?我认为要将这个问题说清楚,首先应该了解一下我国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在基础教育领域,自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校长、老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这些改革实验,往往都只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的层面,而没有或者很少涉及到教学结构的改革。例如,全国各地编了不少新教材,体现“一纲多本”,这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说这是非常需要的。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现代化教学设施上,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闭路电视系统、多功能厅等等。这些教学手段的更新使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非常需

2、要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那就更多了,每个学科都在进行探索,单以语文学科为例,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改革就有二十多种。应该说在这方面各个学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见,从内容、手段、方法这三个方面来看,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是我觉得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结构的改革。不是说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不重要,但是我认为应该在教学结构改变的前提下来进行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整体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际效果。什么是教学结构?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

3、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而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学结构。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传统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在这种结构下,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关系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

4、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传统CAI就是起这种作用;在这种结构下,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我们多年来进行了很多的改革,有多少是在改变教学系统的结构?或者说在改变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应该说是凤毛麟角。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鉴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中有关e-Learning概念的权威论述。综合该白皮书中多处论述的观点所得出的关于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完整内涵是:利用现代

5、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这个内涵实际上包括下面三个要素:1、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数字化学习的条件;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数字化学习的方法;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

6、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3、教学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 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内涵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

7、中应用的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主要扮演媒体的角色,发挥的是媒体功能,体现是媒体特征,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或者说教学结构的改革。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不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是成为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扮演的学习、研究工具的角色(认知工具)。信息技术的这一层面的应用可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的改变,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让学生改变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8、。现在,很多人总将CAI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起来,这是一种误区。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大约是从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一般只提计算机教育,还没有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大约是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逐步从

9、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自学、讨论答疑,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并存。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此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10、与教育本质。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从国际潮流来看,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在逐步进入第三个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实际上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即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CAI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如上所述,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所以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当然,在课程整合过程中,

11、有时也可以用CAI课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某种工具,所以“整合”也并不完全排斥CAI。不过,整合过程中运用CAI课件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CAI运用还是有所不同。整合的概念: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整合是一种和谐,需要被整合的个体对象主动调节和适应这种和谐。整合也是一种互动,促使被整合的个体对象主动适应。但是,从实现层面上看,要做到完美地整合,是根本不可能的,整合只是人们的理想,或者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整合是一个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

12、结果。整合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在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也就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融合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质量整体的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它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性影响和作用,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却是课程改革的有利促进条件。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们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以及学习观。

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内涵: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的革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新的课改方案中,信息技术成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传统的课程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是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利促进因素。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将带来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的变革。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传

14、授者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已经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中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着传统课程的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仅仅是书籍、教材等印刷品,而且也包括了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此外,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丰富。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助于课程评价的变革和改善。信息技术与课程评价整合后,将带来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的革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的工具,有利于

15、学生自我反馈,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评价过程,革新了传统的课程评价与方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作用,学习者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是数字化学习也将成为学习者未来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学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

16、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达到预期学习效果。一些人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这只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众多目标之一。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筑的学习环境将有助于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总结: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习者的学习仍然可以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力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促进人的发展。三、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

17、讨的重大课题,而且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但是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又必须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则,否则将会事半功倍、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所以认识并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条件。我认为至少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革命的过程(而不仅是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推广过程),既然是革命,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

18、目的实践,将会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这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作指导,并非因为建构主义十全十美,而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我们现在的教学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的被动反应,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除此以外,还因为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

19、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所以这种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情有独钟”,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什么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习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非传统概念的教育理论,它是建立在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符合学习心理学的环境、情感基础上的新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

20、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概括地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在学习环境中,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在知识积累过程中,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搜索教学资源中,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在控制教育环境中,强调以学为中心的对学环境(非教环境)

21、的设计。在学习环境设计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环境。学习者在科学的、合理的、适应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钻研、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即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意义建构。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整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

22、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在一节课里,不见得你用了电脑,用了CAI,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至多也只能算是进行了浅层次的整合。我听过的网络课,尽管这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的,有真正的互联网环境,但这一堂课教师上得还是很传统,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讲,他并没有真正在进行课程整合。因为首先是教师地位、作用没有改变,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由于教师地位没有改变,学生的地位、作用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尽管每个学生面前都有计算机,都有网络环境,但计算机和网络并没有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40分钟时间大部分还是老师在讲,计算机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

23、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所以我们不能光从形式上看问题,不是说用了电脑或者用了CAI就是整合了。一堂课达到了整合的目标没有?我认为每个老师都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分看看四个要素的地位作用改变了没有,哪些要素改变了,哪些还没有,以及改变程度的大小等等。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

24、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

25、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国外也有不少免费教学软件),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但“拿来”以后只能用于教学,而不能用于谋取私利)。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一般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范畴,但又不等同于教学方法或策略。这是

26、因为后者往往只是指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或策略,而前者(教学模式)则要涉及若干种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例如建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或取得某种教学效果,老师们往往将多种教学方法、策略结合在一起,加以综合运用,如果这种运用方式趋于相对稳定,这就变成一种模式。换句话说,教学模式是指两种以上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稳定结合。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而异。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27、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两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这里应当说明的是,本来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有区别的“学习”泛指所有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在教师指导与帮助下的学习);而“教学”则特指在教师指导与帮助下的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即“教学”可看作是“学习”的某种特殊情况。这样一来,只要在该学习过程中有教师的参与,那么把学习模式当作教学模式来看待也就没有什么不妥了。四、整合的途径整合途径 教学策略 学习方式 教师角色 学生角色 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作用 硬

28、件要求演示工具 说教式讲授 集体听讲 知识施与者 被灌输者 纸笔测试、口头问答 演示工具 一台教师机,投影机个别辅导工具 个别辅导式教学、个别化学习 个体作业+协作学习 软件的开发者或选择者、辅导者主动学习、接受软件讲授 纸笔测试或计算机测试 人机交互工具,实现教师职能的部分代表 人手一台计算机交流工具 说教式、个别辅导 个体作业为主 知识施与者、活动组织者 被灌输为主,呈现出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纸笔测试 从交互工具,培养学习兴趣、促进情感交流局域网或互联网提供资源的工具 探索式学习等到策略 个体作业+协作学习 教学的引导者、帮助者 学习主动参与者测试、学生作品评价 资源收集、查询工具 局域网

29、或互联网信息的加工工具 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 个体作业为主、少量协作作业 知识施与者、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学习主动参与者 测试、学生作品评价学生表达思想、观点、交互的工具 网络教室或局域网协作工具 多种学习策略、以问题解决式任务驱动为主 协作作业为主 教学的指导、帮助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学习主动参与者 按照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生活、学习的协作工具 互联网研发工具 多种学习策略、以发现式、任务驱动式为主 协作作业或个体作业或二者均有 教学的指导者或帮助者或促进者 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有一定价值的作品 智能工具 宽带互联网以上这几个途径,不是独立,在一堂课中有机地结合使用。以上信息

30、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可分为二个层次:一至三为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四至七为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更高的层次为全方位的,在课程内容、教学组织、评价、课程资源等方位的全面的整合。作为我们教师来讲,可能目前更多的是在一、二两个层次上进行研究和实践。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

31、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如,有位教师为了上好“花的结构”一课,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的制作充分运用了上面所说的各种信息资源,又是动画、又是声音、又是图像,并用录像展示了大自然中许多美丽的花朵,介绍了各种花的特点,真可与赵忠祥翻译的动物世界媲美,同学们不停的感叹画面的优美,课堂气氛异常激烈,但一堂课下来,连听课教师都搞不清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

32、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生物学科就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实验就不可能有生物科学的成就。因此生物实验课一定要让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而不是在计算机前做实验。但,有位教师讲“鱼的外形”一节中鱼的鳍有什么作用时,为了运用信息技术,不顾生物学科的特点,花了许多时间用计算机制作了“剪掉鱼鳍的鱼游动情况”的模拟实验,学生观看实验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就不如学生亲自动手剪掉鱼鳍,

33、探索鱼的游动情况所获取的知识更具有感性认识。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体内气体的交换”的教学,有位教师

34、是这样设计的:(1)多媒体显示体内的气体交换,并出示问题“想一想,呼出气体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气体中的多了还是少了?其原因是什么?(2)多媒体演示模拟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3)多媒体显示气体交换示意图。(4)教师归纳并用多媒体显示“呼吸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4、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

35、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5、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如局域电子教室学生机突然黑屏,教师就无计可施,只得“助教”上阵;一些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交流,教师不会控制其他学生机,任那些学生自由浏览;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电子邮件不会发,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二)、对策我们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的、随意的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做好以下三

36、个方面。1、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采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较之屏幕更具亲和力,适当的板书,板画可以给学生一个短暂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

37、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2、 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38、。如“鸟类的多样性”的教学,我设计了五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知识准备),教师课前在校园网上建立丰富的“鸟类资源库”。上课时引导学生访问互联网上相应的有关鸟类的网站或校园网上的“鸟类资源库”,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第二阶段(问题分析),教师帮助学生确定研究的课题,学生可以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围绕课题进行学习。第三阶段(信息收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自己课题相关的信息,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或打印出来,并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第四阶段(综合研究),各小组围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展开小组讨论交流。第五阶段(自我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将学生的评价归纳总结成板书(屏显

39、),帮助学生清理知识体系。这个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学习有关“鸟类多样性”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运用、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3、 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伙伴。针对部分教师及学生计算机知识相对贫乏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必须学会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能运用CMC环境下的各种传播或交流工具、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等。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惟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其次,要求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它有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反思,“不畏浮云遮望眼”,总能“守得云开见明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