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书稿.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3328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64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书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教育学]心理学书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教育学]心理学书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书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书稿.doc(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心理与心理学内容提要l 心理是脑的机能 l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l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过程和规律l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l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任务和意义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人有精神现象的存在,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像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范缜,外国思想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都在他们的著作中谈到了对精神活动的看法。但是,由于受当时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并不了解自身的构造和机能,认为心理现象是神秘、不可知的。最早时候,人们把心理现象和灵魂现象联系起来,把心理视为灵魂。因此,英语中“心理学”一词psychology源于希腊语,意为“关于灵魂的学科

2、”。而心理现象发生的物质基础,也往往被认为同人的内脏,尤其是心脏有关,所以在我国汉字中凡是反映心理现象的词语里大多包含“心”字部分,如“思、想、悲、怒、情、恨、忧、惧、慎、粗心、细心、耐心、心爱、心烦、心惊”等。直到19世纪,脑是心理的器官这一结论才由大量的解剖生理实验得到证实。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P. Broca,1824-1880)解剖了一个失语症患者的大脑,发现在他大脑左半球额下回一个部位的神经细胞遭到破坏,证明了脑的这个部位与人的语言表达有关,这个部位被人们称作“布洛卡区”。裂脑人的研究也是一个较明显的例子。我们知道大脑左半球控制我们的右半身,右半球控制左半身。前面提到了,控制

3、人言语表达的神经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正常情况下,进入任何一个半球的刺激信息经过胼胝体(大脑两半球之间的神经纤维)而传递到另外一个半球,因而整个大脑的功能是统一的。如果因患病而胼胝体被切开,左右两个半球便不能相互联系,结果,在患者右视野出现的刺激,他能用言语做出回答,因为刺激进入到具有言语回答能力的左半球。而当刺激物在左视野出现时,病人就不能做出回答,因为右半球没有言语中枢。以上科学事实足以说明,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部和面部

4、,它与头部和面部的感觉、运动有关。脊神经从脊椎两侧发出,分布在躯体和四肢,它与躯体的感觉和运动有关。植物性神经又叫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布在内脏、心血管、腺体等部位,与这些部位的活动有关。植物性神经一般不受人的意志控制。周围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跟人的感受器、效应器相联系的机构。2、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脊髓和脑的大脑皮层下部位(如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等)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它的基本机能是进行简单的、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大脑皮层是中枢系统的高级中枢。在这里进行的神经活动叫做高级神经活动。大脑两半球的外部由3-4毫米的灰质层覆盖着,由众多的神经元构成,

5、叫做大脑半球皮质(或皮层)。大脑皮层的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含有约140亿个神经细胞。大脑皮质的表面布有很多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回。其中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它们将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部分。这四部分各有机能相对集中的几个中枢:如视觉中枢在枕叶,听觉中枢在颞叶,躯体感觉中枢在顶叶,运动中枢在额叶,嗅觉中枢在海马回勾和海马回前部一带。而额叶担负着人的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如果额叶受到损伤,任何一个偶然的刺激都可以引起没有方向、没有意义的行为,如见门就入,见人就跟着走,不会做简单的算术题等等。大脑的左半球有言语中枢。言语中枢包括四个部分:

6、说话中枢(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叶,书写中枢在额叶,听话中枢(即听觉性语言中枢)在颞叶,阅读中枢(即视觉性语言中枢)在视觉中枢的前侧。(如下图所示)除了上述比较明显的中枢部位外,整个大脑皮质有4/5的部分称为联合区,更高一级的心理活动与联合区有关。以上大脑各部分的神经中枢专司一定的生理、心理活动机能的现象叫做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经过近代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是相对的,特别是人的某些高级心理机能绝不只是由某一个“区”或“回”所能完成的,而是许多“叶”、“区”、“回”之间的互相联系、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当脑的局部遭到损伤后,脑的其他部分可以补偿它的部分或全部机能。皮层机

7、能定位图(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和过程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及反射弧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反射就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体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如当血液中血糖水平下降时,人就会产生饥饿感;食物放进嘴里就会引起唾液分泌;手感到灼烫就会立即缩回;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就会不由自主地应一声;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就会向教室走去等。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 感受器,分布在眼、耳、鼻、舌、皮肤、内脏等部位,其作用是将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传入神经,它把神经冲动传向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它把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整合,然后发出指令

8、。 传出神经,它把来自大脑皮层的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 效应器,它是产生反应的部分,如腺体和肌肉。我们以手碰到烫的东西的反应来说明其工作流程:感受器接受到的感觉信息就由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再通过传出神经传给效应器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一次反射就完成了。事实上,任何复杂的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单向的传导就能够完成的。现代生理学研究证明:反射的结构还有另外一个部分对效应器的活动进行校正和调整。当神经信号沿着外导神经达到效应器时,效应器同时也向中枢发出返回信号,报告效应器的活动情况,使中枢能正确控制效应器官的活动,这一过程称为“反馈”。中枢神经系统正是根据这种“反馈”信息,对效应器的活动

9、进行进一步的调节,从而保证机体活动的连续性、完整性与准确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反射活动是由“反射环”来实现的。“反射环”保证了机体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实现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保证个体能够更加精确地对环境进行反映。(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射。如婴儿生下来就会吮吸,食物放进嘴里就会分泌唾液,强光刺激眼睛就会眨眼,手摸到烫的东西就会缩回来等都是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少数特定的刺激发生反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质,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有机体就形成了另一种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形成的反射。条件反

10、射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吃梅子时嘴里会流口水,这是无条件反射,在生活中当我们看到或听说梅子而流口水,这就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一切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人和动物出生后所学习的一切行为从生理机制上说都是条件反射。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周围环境,人和动物在生活中必须建立起许多条件反射。只有具备了各种条件反射系统,个体才有可能更加积极地适应新的、复杂的、经常变化的活动。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两个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 经典性条件反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所研究的条件反射,叫做经典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狗吃食物时分

11、泌唾液是一种无条件反射;而铃声跟狗是否流唾液本来是没有关系的,叫做中性刺激。如果当狗吃食物的时候,同时伴有铃声,这样经过多次重复之后,铃声单独出现时,狗也会分泌唾液,狗就形成了对铃声的条件反射。此时,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物,现在变成了条件刺激物,即成为狗即将得到食物的信号。条件反射形成以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形成与巩固都需要不断地强化,即无条件刺激物 (食物)和中性刺激物(铃声)之间的结合。如果只呈现条件刺激物而不再进行强化,那么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条件反射形成示意图 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在本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操

12、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将饥饿的白鼠放入斯金纳箱(斯金纳设计的专用木箱,箱内装有一套杠杆装置)中,白鼠就会在箱内乱跑、乱撞,偶然之中按压杠杆,杠杆连带着的活动门中就会掉出一个食物丸,白鼠从而取得食物。这种情况经过多次重复之后,白鼠进入箱中后就不再乱跑、乱撞而是直接去按压杠杆取得食物,这样就在按压杠杆和取得食物之间形成了条件反射。由于这种条件反射是动物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所以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得到巩固,由于未得到强化而消退。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一是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是被动强化

13、的,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必须经过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二是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但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能控制的、随意的行为。(3)两种信号系统从上可知,条件反射实质上就是主体对信号刺激做出的应答活动,客观现实中的信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现实中的具体刺激物,如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等,我们称其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词,即具体刺激物的信号,或者说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我们称之为第二信号。以上两种不同的信号可以建立起两种信号系统。由具体刺激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也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条件反射系统。由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

14、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各种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它使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性质和范围上与动物有了本质的不同。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依据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两种信号系统是紧密联系、协调活动的。第一信号系统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如果词脱离了具体事物的支持,就失去了信号意义。反过来,第二信号系统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抽象和概括,并对第一信号系统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2、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引发或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

15、程。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是兴奋和抑制。人的心理活动就其神经机制来说,都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有密切联系。兴奋和抑制是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就整个大脑皮层来说,清醒时兴奋占优势,睡眠时抑制占优势。神经系统的活动总是时而兴奋,时而抑制,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在皮层上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是沿皮层向临近部位传播开来,使这些部位也出现同样的活动,这种现象叫扩散。与扩散相反的运动叫集中,即扩散开来的神经过程又返回到原发点上。有了神经过程的扩散,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各种暂时神经联系

16、;有了神经过程的集中,才能形成对刺激物的精确反应。(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叫做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分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的过程叫正诱导,如婴幼儿闹觉现象,当婴幼儿困倦时,往往先哭闹一阵,然后才安静地睡着了。这就是因为婴幼儿困倦引起的大脑皮层的抑制诱导出与之相反的兴奋造成的;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的过程叫负诱导,如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地看书时,大脑皮层上会产生很强的兴奋,这种兴奋诱导出与之相反的抑制,因此就使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事物得不到清晰的反映,这就是一种负诱导现象。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17、反映(一)心理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所谓反映是指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有机体在发展过程中,反映形式也是由低级向高级过渡的。例如植物对阳光、水分、养料等的趋向性,单细胞生物躲避伤害刺激的能力等,我们把这种简单的反映形式称之为感应性。当动物的神经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能够对信号刺激物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这是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动物心理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出现感觉、知觉、具体思维等。以高级哺乳动物灵长动物为例,黑猩猩已经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有研究表明,黑猩猩能把木箱子一个个叠起来,再爬到上面去取下吊在高处的香蕉。到了人类则出现了反映的最高形式人的意识

18、和心理,人的心理是人脑接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后做出的主观、能动的应答。(二)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地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如果没有被反映的客观现实,心理这种反映形式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感觉和知觉,还是复杂思维、想象、情感等,其内容都来源于客观现实。甚至于像神话中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如孙悟空的神奇变化、嫦娥奔月的梦幻飘逸等,尽管十分离奇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些现象,但是构成这些形象的原材料仍然来自客观现实。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心理现象是不可能产生的,所以说,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人的心理是对客观

19、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源泉。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反映者由于个人的经历不同、知识经验各异,他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和条件下,其反映也会不尽相同。所以说,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像照镜子那样简单、刻板地反映,因为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决不是简单地复制客观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人在反映客观现实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的反映进行检验、修正与补充,使主观映像更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因此,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仅能认

20、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又受实践活动的检验,按实践的标准调整自己的行动,使认识更加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所以说人在改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人对客观现实的这种自觉、能动的反映就是意识,正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所以,在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人能够在自我意识的调控下,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去改造客观世界。(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古猿从原先的树居生活逐渐改变为地面生活,在新的生活条件中,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的困难都比在森林中大得多。这就迫使古猿的前肢不仅能用来行动和捕食,还必须从事其他活动,如拿

21、石块、树枝作为武器来对抗和防御敌害,经常用前肢来获取食物,从而创造出了新的生活条件。起初,古猿运用天然工具是偶尔的。后来,才渐渐经常化,成为生存的必要手段。随着古猿生存能力的发展,他们不再局限于用天然工具,开始了用天然石块彼此砸击,以获得更适用的工具。这标志着制造工具的开始。出现了制造工具的行为,真正的劳动就开始了。劳动促使了人类祖先四肢的分化:前肢逐渐成为专门抓握和操作的器官,后肢则成为专门用于行走和支撑身体的器官。这样,身体直立的结构便确立下来。(1)直立行走使人类祖先摆脱了只能从下方摄取印象的困境,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外界获取更多的信息。(2)手成为劳动的器官,使人类的祖先能触摸到

22、更多的东西,于是从双手获得的信息更加复杂多样。(3)直立行走的确立,还使人类祖先的口腔、鼻腔、咽喉形成了直角。呼吸道的增长,使发音器官变得更加灵活,整个发音器官朝着人化的方向发展,并使大脑皮质出现了言语机能区。所有这些都为人类心理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无论在人类身体结构的变化方面,还是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方面,劳动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特征:一个是工具的使用和制造;一个是劳动的社会性。人类祖先在劳动中形成了彼此间的社会性联系,人的心理就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由此可见,整个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是受社会实践制约的,而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也取决

23、于他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如果一个人从小长期脱离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也就不会产生人的心理。如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衔去,由狼抚养长大,7、8岁回到人类社会时,其心理发展水平只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卡玛拉经过6年才学会直立行走,7年学会了45个单词,17岁临死时只有4岁儿童的心理水平。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社会环境对于人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卡玛拉有一个完整无损的人脑,但她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在狼群中度过了社会化过程。结果她没有人的语言,没有人的心理,不能像人那样进行劳动和思维。在历史上,像印度“狼孩”那样,在社会化过程中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而成为“熊孩”、“豹孩”、“猪孩”

24、的例子不下四十起,这些孩子虽然都有健全的身体和人脑,但都没有人的心理。由此可见,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综上所述,心理的实质可以表述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心理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常常被冠以“玄而神秘”甚至是“伪科学”的名头。如果问一般人什么是心理学,可能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答案,其中不乏一些偏见和误解。心理学家知道你在想什么?许多心理学工作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周围的人知道你的专业时,他们会马上好奇地问:“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一定知道我在想什么!”人们总以为心理学家能够透视人的心理活动,就像算命先生差不多。其实心理活动

25、不仅只是人在当前的所思所想,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感知(视、听等)、记忆、思维(思考活动)、想象、情绪、情感活动以及意志活动等等。而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即它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心理学家通常根据人的行为、情绪等来研究人的心理,如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部表现和测验结果来推知你内心的所感所想,但再高明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具有所谓“观人术”、“知心术”而一眼看透你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只研究变态的人?很多人都说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去还是不去?别人会不会认为我是精神病?”在一定程度上这反映了大多数人对心理学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

26、人,心理有问题就是心理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心理变态的人。其实这是因为有些人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混淆了。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学家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治疗,他们工作的对象是所谓“变态”的人,即心理失常的人。虽然临床心理学家也关注精神疾患,但他们在治疗时却不能使用药物,这一点上与精神科医生不同。而除此以外的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探讨的都是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如社会心理现象、儿童智力的发展、老年人心理、跨文化研究等。心理学一般常识?有些人对心理学家所做的事情不屑一顾,认为其研究结果不过是人尽皆知的常识。这样的评价有失公允。心理学知识不是一般常识,其研究范围远远超出一般常

27、识所能回答的问题。下面是摘自心理学与你一书中的几个“常识性”问题,你不妨试着回答一下,看看心理学知识与一般常识是否有区别。l 做梦用多长时间?莎士比亚曾经在他的仲夏夜之梦中形容,真正的爱情是“简单”而又“短暂”的,像做梦一样。那么梦真的是来去一瞬间吗?你认为做一个梦所用的时间是:a.一秒钟的几分之一;b.几秒钟;c.一两分钟;d.若干分钟;e.几个小时。你隔多长时间做一次梦?f.难得或从不做梦;g.大约每隔几夜一次;h.大约每夜一次;i.每夜做好几次。l 天生的盲人视力恢复以后现在运用外科手术使那些天生的盲人在晚年恢复视力,已不是什么奇迹。在拆除绷带的头几天里,你认为这样的人:a.什么也看不见

28、;b.看到的只是一片模糊;c.只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影子在晃动;d.不用触摸就能认出熟悉的东西;e.只有在触摸一下并看一看后才能认清东西;f.看到的一切东西全都上下颠倒。l 哪一种决定风险大?一群朋友准备把一些钱作为共同资金在赛马会上花掉。在每次比赛前他们都分别写出自己的赌注意见。然后集中商讨,做出全组决定。在每项比赛上,最慎重的决定是一点赌金也不押,较为冒险的决定是在最有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少量赌金,而非常冒险的决定是在不大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大量的赌金。与个人意见的平均情况相比,全组的决定可能:a.更慎重;b.更冒险;c.既不慎重也不冒险。下面是心理学的回答:l 作一个梦要用若干分钟,而且每个人每天

29、夜里都会做好几次梦。你可能觉得自己没做什么梦或梦没那么多,这是因为你忘了或只记住了醒来之前的那个梦的片断情景。研究梦的心理学家把微小的电极贴在正在睡觉的人头上,记录下脑电波,可以揭示出睡梦期间脑电活动的特有模式。做梦与这种脑电波是同时发生的(睡觉的人这时被叫醒,报告说他们正在做梦),在梦中发生的事情似乎和现实生活里发生同样的事情持续相等的时间。l 在晚年治好失明的人不用触摸就能认清所熟悉的东西。这个问题在17世纪就曾经讨论过,可是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心理学家做了仔细的研究后才令人满意地解决了。对许多先天失明而恢复了视力的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l 全组决定很可能比个人决定的平均情况更冒险一

30、些。这是一个集体极化现象的例子。对此有两种假设:一种是说在全组讨论中,大多数组员会发现其他人的决定比自己的决定更冒险。因为一般人赞赏冒险精神,这时比较慎重的人就会改变自己的决定。另一种假设是说比较冒险的意见在小组讨论当中更容易倾吐出来,此时其他的人很容易被说服 崔丽娟.心理学与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10-12。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一)个体心理个体心理异常复杂,它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揭示了

31、人们心理活动的共性。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过程。它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过程,注意则伴随在心理过程的始终,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的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联系及关系,比感觉更复杂,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在知觉中,人的知识经验起着重要作用。人不仅能够感知周围的事物,同时还能记住它。当这些事

32、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认出它来,或者即使事物没有出现在眼前,我们也能够回忆起来,这就是记忆。人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概括地反映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这就是思维。人在感知、记忆、思维的参与下,能够在头脑中加工形成一种新的形象,这个过程就是想象,如吴承恩在西游记里创造出胆大、可爱、本领高强的孙悟空的形象。我们在感知事物、回忆往事、思考问题、想象一个形象时,心理活动都必须有所指向和集中,才能使我们更好地看清它、听清它、记住它、思索它,这就是注意。2、情感过程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包

33、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情感。3、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最集中的表现。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通称为心理过程。它们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的认识过程是人的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没有认识活动,人既不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也不能有自觉的、坚强的意志。情感和意志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没有积极的情感的推动或者缺乏坚强的意志,人的认识活动

34、就不可能发展和深入。可见,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过程总是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前提,而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人认识的发展。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二)个性心理由于每个人具有的遗传素质和后天所受的影响不同,心理过程在每个人身上产生和发展时又带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是人从事活动的

35、基本动力,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这些心理倾向在整个个性倾向中的地位随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如在儿童时期,兴趣是支配他们心理活动与行为的主要心理倾向;在青年期和成年期,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主导的心理倾向并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与行为。个性倾向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它反映了人与客观现实的相互关系。当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成为一种稳定而概括的心理特点时,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一个

36、人的心理面貌的类型差异。如有的人擅长数学,有的人擅长写作,有的人思路敏捷,有的人反应迟钝,这些都是能力方面的差异。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热情友善,有的人冷漠无情,这些都是气质和性格方面的差异。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心理学研究对象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彼此密切联系的。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如果没有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感体验,没有对客观现实的积极改造的意志行动,人的个性是不可能形成的。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影响、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体现,从而使之带有个人特

37、点。因此,既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没有不带有个性倾向性的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在了解一个人的心理全貌时,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当我们研究个体心理时,不能脱离了社会而去孤立地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必须结合着一定的社会现实来研究,于是社会心理及其与个体心理的关系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另一对象。(二)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人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中,但人不仅是作为一个生物实体而存在,同时也作为一个社会实体而存在,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人是社会的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并与其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于是便产生了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

38、学主要研究社会化、社会认知与印象、态度、沟通、人际关系、服从、亲社会行为等问题。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社会心理是在社会成员共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社会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但又直接影响着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本书就这一领域中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不良以及人一生的发展等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阐明人类心理的本质,我们还必须对人类的意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由于人的意识极其复杂,因而有人称其为“人类最后一个难解的谜”。对于个体意识与无意识的研究也势必成为心理

39、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虽然人和动物都有心理现象,但人的心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心理,因为人类的心理具有意识的特点,这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人类意识的第一个特点是人可以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基于这一点,人类就和单纯适应自然界的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人们凭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这是任何动物心理所不能及的。人类意识的另一特征就是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换句话说,人能够计划自己的行动,并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主动去分析、解决出现的问题,克服种种困难去实现目的,并对行动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不仅

40、能够认识外部客观世界,而且能够认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自我意识的存在,人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使人们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特征,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就“自我意识”这一问题在相关章节中有详细论述。但是,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这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的梦境主要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人们不能预先计划梦的内容,也无法支配梦的进程,并且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也难以回忆梦中的情境。人在清醒的时候,有些心理现

41、象也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看见或听见了什么,但对视觉和听觉的过程却意识不到。人们能有意识地记住自己的工作地点,也能无意识地记住在大街上看到的一些事物。某些动作方式起初可能受到意识的调节和支配,但在多次反复后,便可能转化为自动化的、无意识现象。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某种意识不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存在的。可见,意识和无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因而也应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二、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精神现象的存在,当时对此的研究是附属在哲学范畴中,采用的是思辨方法。这一时期从古希腊一直到19世纪中叶。现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有两个基本的思

42、想起源:一是哲学中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二是19世纪天文学、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等多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及方法。心理学界公认,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摒弃了主观思辨的方法,主张以实验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工具,使心理学研究具备了科学特征中所强调的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三大标准,并初步建立起心理学的科学体系,这时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因此,人们称冯特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者。德国另一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形象地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1、构造主义这个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

43、代表人物为铁欣纳(E. B. Titchener)。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像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方法。在他们看来,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被试者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2、机能主义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John Dewey)和安吉尔(James Angel)等人。机能心理学也主张研究意识。但是,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结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

44、。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如果说构造主义强调意识的构成成份,那么机能主义则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以思维为例,构造主义关心什么是思维,而机能主义则关心思维在人类适应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从20世纪初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应用,这是和机能主义这一思潮分不开的。3、行为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激烈争论的时候,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另一种思潮:行为主义的思潮。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 B. Watson)发表了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

45、生。行为主义者强调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经由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或原则,即可推论用来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行为主义者反对内省法,主张心理学采用实验方法。在华生看来,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根本无法对其进行客观研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当是可观察的事件,即行为。行为主义的诞生,在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的主张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限制

46、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4、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立的,其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人的临床经验。该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其中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行为,一旦这种欲望受到压抑,就成为导致精神疾患的重要原因。如果说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那么精神分析学派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在西方心理学(如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精神医学、文艺创作中相当流行,它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其理论扩大了心

47、理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并始终与医疗实践紧密结合,在治疗精神病和其他心理疾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些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把人的一切活动都归之于被压抑的性本能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这些又都是极端错误的。5、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在20世纪50年代始创。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性的贬低,认为那是对人类心理现象的异化。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该理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揭示那些属于正常人心理活动各层面的问题,诸如动机、欲望、价

48、值、快乐、幽默、情感、生活责任、生命意义等。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这一角度看,心理学应当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经。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通过改善环境以利于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度。学派林立,观点各异,那么心理学究竟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三、心理学的任务(一)基本任务1、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心理学首先要科学地阐明人的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发展的。也就是说,心理学既要研究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依存性,也要揭示产生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心理学既要揭示心理的种系发展规律,也要揭示心理的个体发展规律。心理学还要研究心理现象本身的活动规律,科学地阐明人的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但不是杂乱无章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有其活动的规律,并通过一定的联系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那么,探讨人心理现象的活动规律,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心理学还要研究人的心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