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料]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5018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资料]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法律资料]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法律资料]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法律资料]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资料]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一月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东城区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是立足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启动实施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夯实“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发展基础的关键五年。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在北京行政区划调整的新形势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东城区站在新起点,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对“十二五”时期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任务以及具体措施作了总

2、体部署,是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对于促进东城区文化、经济、社会等全面提升,实现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中共东城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本规划于2011年1月12日经东城区人民代表大会(临时)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东城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大力实施“二三六三”核心发展战略和“

3、天坛文化圈”发展战略,顺利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服务保障工作,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过去五年,是东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面貌变化最大、全区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是“十五”末的1.89倍;人均GDP达到2.04万美元,是“十五”末的2.27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经济特征进一步巩固,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3%。经济综合效益显著提高,预计财政收入完成100.32亿元,是“十五

4、”末的1.83倍;消费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实现610亿元,是“十五”末的2.12倍;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单位GDP能耗降至0.2368吨标准煤,较2005年下降37.68%。王府井现代化商业中心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等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等特色街区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预计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2.62亿美元,成功举办了“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前门历史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重要进展。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探索形成了“四个百分

5、之百”的保护经验。完成了600年来前门地区最大规模、最全面、最彻底的修缮整治工程,该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最大的历史文化保护工程。2009年前门大街景观规划设计荣获第二届中国环境艺术奖(综合类)最佳范例奖,2010年前门大街荣获“中国著名商业街”殊荣。实施了南锣鼓巷改造提升工程,街区环境明显改善,2010年在第十四届联合国“LIVCOM国际花园城市和社区全球决赛”中荣获市政项目全球金奖。完成了蔡元培故居、于谦祠等文保单位修缮工程以及草场三至十条533个院落修缮工作。2009年国子监街成为北京市唯一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街区。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出区级

6、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启动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人才和传承人培养项目,建成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和流通中心,成功举办了“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北京工艺美术“四大名旦”和“燕京八绝”等传统手工艺得到有效传承;2008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之乡”。振兴发展老字号企业取得积极成效,出台关于保护和振兴老字号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设立老字号专项基金,鼓励支持老字号企业发展,形成了王府井、前门等老字号企业重点集聚区。城市建设与管理扎实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取得积极进展,完成了东南二环内滨河路、香河园路、东直门交通枢纽2号路、工体斜街、龙潭路等道路建设以及国子监街、东四三至七条、南锣鼓巷等

7、近百条胡同道路的改造。城市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建成了北二环城市公园、二十四节气公园等一批绿化精品工程;完成了地坛北里、永内东街中里、长青园等一批老旧小区和长安街等重点街道及周边环境整治。环卫工作成效显著,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卫生区”成果进一步巩固。城市管理“东城模式”不断完善,先后获得“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数字化城市管理示范区”,成为我国华北地区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的城市(区)。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新实施了“学区化管理”和“蓝天工程”,建成了“学习e网通”网络共享交互平台,被评为“全国推进

8、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和“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荣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扎实推进,社区双向转诊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了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2009年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现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全覆盖;2009年成为我国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公共文体事业健康发展,构建了“一刻钟文化圈”,积极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基本实现了三级文体组织网络体系全覆盖。信息化事业发展迅速,科普活动蓬勃开展,群众科学素养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公共安全环境进一步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

9、事业健康发展,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档案、地方志、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民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方面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展。2008年第五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推进,成立了市民中心和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与区行政服务中心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政府服务模式,政社合作、政民互动和政务公开得到进一步强化;“一委三会一站,多元参与共建”的社区治理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成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创建了三级“信访代理”工作机制,经验在全国推广,基本实现了“无重大重复上访户”目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

10、市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2009年东城区荣膺“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成效,2008年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6万元,是“十五”末的1.68倍。实施了一批危旧房改造、土地一级开发、环境整治等工程,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0年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9平方米。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启动了创业同奔小康工程、创业者俱乐部、“零就业家庭”百日帮扶等再就业工程。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形成了“7+X”

11、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模式;推行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无社会救助盲点”目标。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顺利完成新区组建各项工作,部门职责体系进一步整合优化。实行“大城管”模式,将市政管委调整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提升了城市管理综合协调能力,增强了管理合力。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受理、并联运作、便民代办、效能监察”的运行模式,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成立了专家库管理办公室,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得到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设立公共应急资金财政专户,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首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廉政勤政建设不断强化,绩效评估和行政监察力

12、度不断加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进一步提高。二、优势条件区位条件优越。东城区作为中心城区,是首都功能最主要的载体之一,集中体现了北京作为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是国家和北京市行政、事业等机构的重要集聚地,是全国重要信息汇集和发布中心。文化资源丰富。东城区有着丰富的以皇家文化、国学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全市历史文化遗存、胡同四合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东城区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交通优势明显。东城区是北京市轨道交通线最为密集的城区之一,辖区内拥有已建成的地铁1、2、5、13号线以及即将建成的6、7、8、14号线;坐落着北京站、东直门综

13、合交通枢纽等,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交汇地和集散地。服务能力较强。东城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均位于全市前列。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相对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的城市管理,为实现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要求、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发展机遇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为东城区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带来了

14、新契机。北京推进世界城市建设。北京提出了建设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将更加强化城市功能建设,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区,在聚集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高端资源、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北京加快城市南部地区发展。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东城区进一步完善南部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提升。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北京市行政区划调

15、整,有利于东城区在更大范围内统筹整合资源,实现南北联动;有利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高区域综合承载能力;有利于更好的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强化区域文化优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区域服务功能。四、面临挑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任务艰巨。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与居民住房改善任务仍十分艰巨,风貌保护、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人口疏解和产业发展等相互促进的有效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区域持续发展与空间约束的矛盾较为突出。东城区区域面积狭小,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楼宇资源、四合院等载体利用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区域均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区域发展相对不均衡,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

16、服务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的制约因素多,困难大,发展活力有待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要求。教育、医疗、健康、住房、收入分配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多元利益诉求协调难度加大,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十二五”时期,是东城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经济和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阶段。东城区要积极主动地抓好机遇,妥善从容地应对挑战,凝心聚力促发展,全面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努力在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进程中走在全市的前列。第二部分 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17、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部署,围绕“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战略目标,着力实施“两新四化”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壮大服务经济实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强化城市管理为重点,显著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推动东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夯实“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发展基础。专栏:“两新四化”发展战略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提出未来20年大力实施“两新四化”发展战略:打造文化新引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塑造有国

18、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经济,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旧城内有机更新与旧城外集约利用相结合,不断优化地上空间布局,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拓展虚拟空间,促进跨区域空间联动和共赢发展。产业发展高端化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等高端产业和总部、设计、交易等产业高端环节。公共服务优质化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城市运行智能化加强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加快“数字东城”、“智能东城”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区域发展均衡化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促进区域南北均衡发展,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二、指导原则坚持文化引领

19、,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牢固树立“文化强区”理念,充分发挥文化引擎作用,把文化发展作为东城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全国文明城区”建设长效机制,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强区转变,不断增强“人文东城”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坚持高端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高端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不断提升产业高端化水平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绿色东城”建设步伐。坚持民生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更

20、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健全“平安东城”建设长效机制,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高效精细,创造一流的城市环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完善“数字东城”应用体系,深化城市综合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努力创建便捷畅通、高效有序、和谐文明的一流城市环境。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加大

21、对外开放力度,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区域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坚持整合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充分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好辖区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力等各种资源,把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以及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作为东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努力为东城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东城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文化魅力彰显、经济高端集约、城市运行有序、人民富裕安康的国际化中心城区,形成“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基本

22、框架。文化软实力实现新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具备条件的文保单位基本完成腾退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要进展;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面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化、国际化特色明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和品牌;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万美元。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等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全区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8%左右。新兴产业培育和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23、万元GDP能耗达到北京市下达要求。城市品质达到新水平。旧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住房改善和环境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旧城人口疏解取得重大突破,到2015年常住人口规模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具有东城特色的“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24、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国内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区域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第三部分 重点任务一、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强化首都文化中心区功能坚持“文化强区”战略,紧紧围绕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目标,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作为第一位的重要任务,以挖掘区域文化价值为主线,着力激发城市文化活力,推动“首都文化传承、文化经济融合、文化服务提升”三位一体发展,进一步彰显古都风貌,不断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增强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使文化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动力,使东城区成为展示首都文化魅

25、力的重要窗口。(一)加强首都文化传承融合 按照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要求,坚持“四个百分之百”原则,成立东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完成东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搭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投融资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机制,培养一支专业化团队,实施一批保护工程,逐步恢复古都传统风貌,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积极融合世界文化精髓,使东城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古都风貌的集中展示区,成为首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加强中轴历史风貌保护。按照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整体风貌的原则,严格保护中轴线及其周边的历史

26、空间形态,完善传统中轴线文化景观,积极推动中轴线文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加强故宫及天坛地区的整体风貌保护,推进钟鼓楼地区、前门地区的传统风貌恢复,玉河、三里河等水系景观修复以及前门有轨电车南延至永定门项目,完成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前门月亮湾景观建设等项目。加强鼓楼地安门、前门永定门段中轴路的景观改造和道路绿化。推进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整治。对孔庙、国子监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文化功能复兴,举办有影响力的国学活动,传承国学文化。积极引导私人或单位对所占用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修缮。完成欧美同学会、惠王府、清末自来水厂旧址、明城墙遗址西段、美国使馆旧址等一批文物修缮与合理利用,推进曹雪芹故

27、居纪念馆、左安门东南角楼复建、前门地区会馆修缮利用、南锣鼓巷市政改造、雍和宫柏林寺周边整治、孔庙国子监周边整治等工程项目。基本完成18.5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在保护原有胡同肌理的基础上,整治修缮四合院建筑,再现古都城市中心繁荣景象。结合人口疏解、房屋修缮、胡同环境治理等,将现代化市政设施引入历史文化街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编辑出版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谱系和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建立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典藏文库。探索创新保护和传承工作机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

28、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加快京城百工坊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集区建设。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览会和国家级论坛,进一步扩大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充分挖掘皇家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策划世界级文化论坛、展览等活动,重点办好“王府井国际品牌节”、“皇城文化国际旅游节”、“前门历史文化节”、“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活动,彰显文化魅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加强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融合。继续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鼓励中外人士、团体进行文化交流,营造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良好氛围,使东城区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展

29、示的重要平台。(二)促进文化经济大发展 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实施保护性利用,加强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提升文化经济发展活力。大力推进文化功能区建设。按照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一核、一线、两园、多街区”的文化发展格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文化功能区,使之成为传承历史文化、丰富群众生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以紫禁城为核心的皇城文化区保护发展;推动传统中轴线及周边区域的文化资源整合和节点间的联动发展,整合沿线文化、商业要素,开发“北京中轴旅游线”;加快雍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版权交易

30、等高端文化创意产业;推进以孔庙、国子监为中心的国学文化展示区,以前门为中心的民俗文化展示区和会馆文化传承区,以商务印书馆等为中心的出版文化区,以南锣鼓巷为中心的四合院休闲文化区,以龙潭湖为中心的体育文化区等一批特色文化功能区建设。多路径探索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积极支持一批文化经纪机构、文化经营公司等社会资源,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名人故居、四合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开发旅游、文化展示、艺术品交易、教育、办公等功能,促进文化资源多元化利用。充分挖掘国学文化、会馆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推动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利用。促进老字号企业健康发展。落实关于加快国有

31、老字号企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设立老字号专项扶持资金,推动国有老字号企业股份制改革,鼓励老字号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进生产、销售模式,促进老字号企业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推进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资产证券化工作。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老字号企业进一步向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等区域聚集。充分利用老字号蕴含的特色传统文化,促进特色商业与文化旅游互动发展。大力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坚持文化资源市场化配置理念,加快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市场化利用。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设立各类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提升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推进中

32、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建设。重点扶持一批管理规范的大型文化市场经营项目做强、做精、做出特色。着力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机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聚集。健全文化资产评估机制,构建文化产权保护体系,支持文化产品多层次、多样化发展。(三)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按照分布合理、实用高效的原则,积极推进崇文文化大厦建设,协调推进国家国学中心、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北京儿童文化艺术中心剧场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到“十二五”期末,文化

33、馆、图书馆、档案馆的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室达标覆盖。根据区域人口规模,确定服务半径,基本实现“一刻钟文化圈”目标。鼓励、支持驻区单位向社区群众开放文化设施。基本建成设施先进、覆盖广泛、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加快“首都戏剧文化城”建设,提升东城文化艺术节、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地坛庙会、龙潭庙会等文化品牌活动的影响力。高水平举办“百姓周末大舞台”、夏日文化广场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大力扶持金鱼池社区节、南锣鼓巷胡同节等社区文化活动,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型社区,实现“一街道一

34、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基本实现文化馆、图书馆及博物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不断壮大文化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和扶持区、街道和社区三级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努力实现“人人有组织、组织有活动、活动有特色”的目标。加大业务辅导和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以集中培训和业余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其工作能力,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活动组织体系。二、实施高端升级战略,构筑经济高效发展新格局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走“高端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之路,进一步强化服务经济主体地位,逐步壮大文化经济规模,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提高产

35、业集约化发展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一)打造有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 坚持高端发展,突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充分整合挖掘文化资源,创新资源利用途径,重点加快文化演艺、工艺美术及艺术品交易、文化版权、文化传媒等领域发展,逐步增强东城区在北京乃至全国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影响力。文化演艺。加快“首都戏剧文化城”建设,构筑戏剧创作、演出、交流三大平台,着力引进剧本创意、演出策划、剧场经营、市场营销、演艺产品开发等文化演艺运营及中介服务机构。推进北京音乐产业基地建

36、设和中国唱片博物馆等项目落地,改造提升一批高雅文化剧场、民族文化剧场、大众文化剧场和旅游观赏剧场,利用有条件的会馆遗址、四合院改造一批演出场所,促进演艺剧场在东城集聚。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演出团体和优秀剧目,不断提升“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戏剧院校联盟国际大学生戏剧节”等文化演艺活动的品牌影响力,建设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演出阵地,推动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建设国内一流的演艺产业集聚区。文化版权。依托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推进版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完善版权资源信息、价值评估、版权作品交付、版权使用监测、版权信用征信、版权交易风险管理等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数字版权交易业务,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版权贸

37、易基地。拓展延伸版权产业链条,努力吸引一批版权贸易、版权评估、知识产权代理服务、版权投融资、版权行业协会等企业或机构聚集,培育壮大版权服务业。工艺美术与艺术品交易。充分挖掘工艺美术特色文化资源,推动百工坊、红桥市场等改造升级,积极吸引一批大师工作室、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机构、艺术品展示交易机构入驻,策划举办工艺美术博览会或精品展销会,提升工艺美术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艺术品交易,聚集一批艺术品评估、鉴定、拍卖公司或机构,打造高端艺术品交易平台,完善艺术品交易服务体系,培育发展艺术品收藏市场。文化传媒。进一步巩固新闻出版业发展优势,推动区属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拓展。重点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发挥龙头

38、企业带动作用,聚集一批内容创意设计、制作和运营服务企业,拓展多元化内容服务,大力发展数字影视、互联网出版、移动传媒等新兴业态。鼓励发展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出版物网上销售渠道,推动出版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壮大提升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优化业态,拓展领域,进一步壮大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规模,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商业服务业。立足打造国际知名商业中心,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大力引进国际高端品牌,重点发展高端商业综合体、旗舰店、品牌店、商业连锁、高档会所、体验消费店等。加大对老字号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老字号企业品牌提升和市场拓展,使民族商业成为东城区商业的黄金名

39、片和重要支撑。组织策划一批商业文化活动,促进商业与文化创意、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前门大街、南锣鼓巷、五道营、南新仓、簋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发展,提升街区商业文化内涵。进一步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体系,推进服务方式的现代化、网络化、规范化,规范社区商业网点准入和巩固机制。金融业。加快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建设,努力吸引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东城区设立地区性总部或分支机构。重点围绕文化金融和绿色金融,大力吸引风险投资、私募基金、财务管理、信托担保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聚集。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商务区试点工作,加强政企沟通合作,积极推动央企新能源投资板块落户东城。商务服务业。依托高品质楼宇资源,优化商务发展环

40、境,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及知名民企总部,鼓励其在东城设立运营、销售、采购等职能性总部。发挥星级酒店云集的优势,大力发展会议服务。积极推动广告、会计税务服务、咨询、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发展。信息服务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吸引信息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移动平台提供商、终端提供商、渠道合作伙伴等上下游企业聚集。巩固发展电信业,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和3G技术应用,提升电信增值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扶持电子商务、数字电视增值服务、网游动漫、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服务便利化、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市场国际化的要求,整合旅游资源

41、,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商务旅游,推进城市旅游自助信息公共服务系统、旅游网络综合服务平台、旅游咨询服务体系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设计,重点开发国学旅游、会奖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戏剧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树立高端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与文化、商务、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行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旅游。依托故宫、天坛等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旅游表现形式,提升文化旅游体验价值,重点发展国学、国医等文化主题旅游,举办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开发具有东城文化元素的特色旅游商品,着力提升“皇城文化”、“国学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形成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文

42、化旅游发展格局。商务旅游。依托丰富的现代化城市服务设施,以高端旅游市场为目标,推进国际旅游交流合作,推动旅游企业品牌化、主题化发展,完善商务旅游服务环境,大力发展会议旅游、奖励旅游等形式的商务旅游。积极培育中医药产业、低碳服务业和体育产业。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体育产业及低碳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培育东城经济新增长点。中医药产业。加快“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中医药健康服务平台、中医药产业发展平台”三大平台建设,促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等一批重点工程落地实施。以中医科学院和同仁堂总部为龙头,推动两大区域中医药产业资源集聚,加快一批中医药特色聚集点发展,努力形成“两极多点”发展格局。

43、着力吸引中医药企业总部聚集,重点促进中医药保健养生、中医药展示交易、中医药研发服务及中医药中介服务等领域发展,不断提升中医药产业影响力。低碳服务业。加强低碳服务业发展引导,鼓励区域内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吸引国内外新能源企业总部、碳交易机构、投资基金等企业或机构入驻,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在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从事研发、设计、技术集成、咨询等环节的企业。体育产业。推进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建设,打造都市休闲体育品牌,重点吸引体育总部、赛事组织策划、体育产品研发、体育中介服务企业或机构聚集。充分利用并提升地坛体育场馆、东单体育中心、天坛体育中心等资源,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商业价值和

44、知名度的品牌赛事。大力培育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加强体育市场管理,加快体育产业化步伐。促进房地产、居民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推进新建地铁线路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居民住房改善,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高档写字楼宇等商业地产项目和文化地产项目,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适应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日益多样的新需求,加快居民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中介组织,引导鼓励各类资本进入社会急需的养老、助残、托幼、家政、医疗、保健、文化等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家庭服务、托儿所、医疗保健等领域。加快工业、建筑业等其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二)加快重点产业功能区集约

45、发展 整合空间资源,按照“一轴两带五区”整体空间格局规划,加快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促进一批特色街区发展,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专栏:“一轴两带五区”空间格局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提出了“一轴两带五区”的整体空间格局:“一轴”以旧城传统中轴线为依托,以故宫、天坛为核心,多途径探索保护与更新模式,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两带”一是放大王府井品牌效应,促进王府井大街与金宝街、祈年大街、崇雍大街(银街)、崇外大街互动发展,实现南北“商脉”连通,打造“王府井商业发展带”,二是以东二环为轴线,向两侧拓展,打造“东二环高端服务业发展带”;“五区”和平里

46、商务新区、雍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永外现代商贸区。图1东城区整体空间格局示意图着力推动王府井、东二环产业带发展。王府井商业发展带。深入实施王府井品牌升级战略,加快王府井地区业态优化调整,大力引进民族特色品牌和国际高端品牌,将王府井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中心区。持续办好“王府井国际品牌节”,进一步提升王府井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促成北京饭店二期、王府国际商城等项目的落成开业,推动海港大厦、国际品牌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建立“数字王府井”服务平台,不断优化王府井地区商业环境。改造提升隆福寺地区,完善街区规划,推动转型发展。完成王府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

47、划,加快王府井大街、祈年大街及金宝街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启动实施台基厂大街地下隧道及东单公园停车楼试点工程,推动王府井大街、崇雍大街(银街)、金宝街、祈年大街等联动发展。东二环高端服务业发展带。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推动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低碳服务等高端服务业聚集发展,提升产业带的品质和贡献度,建设东城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高为总部服务的质量,充分发挥总部企业的资源优势,挖掘总部经济潜能,带动要素市场和关联产业发展。重点推动保利大厦及周边和东直门外地区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东二环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加快东直门交通商业服务圈、东四十条文化休闲服务圈、朝阳门商务办公服务圈、崇外商圈建设,

48、推动南新仓文化休闲街区“北延南扩”,加快东华广场商务区、东方文化艺术中心、银河SOHO、新景商务楼、燕京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新空间载体。启动北京站周边地区改造升级和统筹规划,加强环境整治和形象重塑,促进商业商务融合发展。重点加快三大特色产业集聚区规模化发展。雍和文化创意集聚区。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大力发展以版权为核心的内容产业,发挥投融资和服务体系助推器的作用,重点在文化创意产品交易环节做大做强,带动数字内容、中医药产业等产业集群的发展。采取骨干企业国际化、创意资源产业化、服务体系专业化的具体措施,实现科技与文化并行发展的产业格局。结合重点区域改造和居民住房改善工程,着力推进

49、北京文化创意大厦、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青龙胡同市政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钟鼓楼地区、国子监地区环境品质,积极推进航星园改建工程。实施国子监街、五道营和方家胡同“三街一体化”改造,重点促进一批“胡同创意工厂”发展。继续办好“创意雍和”文化艺术节,推进雍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品牌建设。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加强前门地区风貌保护,对前门地区文物、会馆、剧场、有价值院落进行抢救保护、风貌恢复、功能提升,全面完成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修缮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展示前门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保护、扶持、引入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复兴前门历史文化。制定和完善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规划,积极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街区运营管理模式,推动文化展示、民俗体验、创意设计、文化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