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生]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6260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化生]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理化生]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理化生]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化生]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化生]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科学之旅(序言)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物理? 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重、难点: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关 键:能否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透镜、喇叭、烧瓶、玻璃杯等。教材分析:1、本节是第一堂物理课,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录像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不加解释,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 2、围绕“探索”进行学习,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有关实验、现象等,并小结出物理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导学达标:1、学生观看第一

2、部分录像科学之旅引入课题,得出: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2、学生实验:(1)、吐透镜的使用成像(2)、惯性、过山车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物理是有趣的学生观看第二部分录像有趣的物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兴趣 4、利用课本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物理有用吗?有什么用?你在日常生活用到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5、物理是有用的学生观看第三部分录像有用的物理,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念。 6、探就:如何学好物理?讨论小结如下:(1)、注重观察与实验。(2)、勤于思考,注意理解。学生观看第四部分录像怎样学好物理,利用实例说明。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达标测评

3、:无,因本节无具体考察内容课后作业:我生活中的物理探索板书设计科学之旅(序)1、 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2、 物理是有趣的。3、 物理是有用的。4、 如何学好物理?(1)、注重观察与实验。(2)、勤于思考,注意理解。教后记第一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2.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3.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4.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2.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情感、态

4、度和价 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值目标 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二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三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四教学时数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结论:任何声音都是

5、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声波的产生(1)分组实验: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图一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 的反应?为什么?(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 图二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阅读课文:P38 (以演示

6、实验中观察到的弹簧形成的疏密波类比声波的传播,加深对“声波是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理解。)3作业:(1) 思考与练习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图三(二)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条件(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

7、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P3839 2声速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3941(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物质速度(米/秒)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空气34010倍水150044倍木材(松树)330097倍铁、玻璃5000147倍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2)声波的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3)回声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

8、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声波的接收耳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3作业 (1) 思考与练习1、3、4、5、6。(2) 完成学习活动卡P28。(由学生回家完成四个实验中的12个)(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教后记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学习目标:1、知道人耳的构造。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关 键:指导学

9、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一、 前提测评: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二、 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生活动:1通过看书,了解人耳的结构。2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去体验骨传导。例咬住音叉,把耳朵捂住,敲击音叉,是否听到声音。1、 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在学

10、生了解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解释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2、 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学生活动:观看录象,讨论双耳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3、双耳效应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作业五、教后记三、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

11、。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三、 前提测评: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四、 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

12、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作业五、教后记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l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l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l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l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

13、、闹钟、纸盒五、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六、教学过程: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4、 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3、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学生活动(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实验和学

15、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教学后记:五、声的利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l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l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l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二、教学重点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

16、讨论法五、教学时数:1课时六、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2)观看相关的录像;(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1、声与信息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2、声与能量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布置

17、作业:教学后记: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和测试复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复习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复习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复习时数:2课时复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练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

18、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练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1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

20、,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21、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第二课时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

22、出的声音。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3、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练习: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

24、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五、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布置作业:课后小记第二章 光现象一、 光的传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过程与方

25、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具激光笔、蚊香、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坏、空烧坏、喷雾器。教学过程教学时数:1课时一、引入新课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第二章“光现象”(板书)。二、进行新课(一)光源师: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

26、,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生:讨论交流。师:对,我们小学自然课学过。师: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生:讨论。师(板书):萤火虫恒星水母火柴蜡烛电灯师:这些物体能够发光,称之为光源。像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师:老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二)光的传播1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2猜想。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老师却猜想光不总是沿直

27、线传播的,也就是说,光的传播会发生改变。(板书)3设计实验。师:到底谁的猜想正确呢?显然,科学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今天,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4进行实验。(生讨论,师指导)师:下面我们欢迎这一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展示:生A:用激光手电沿白纸照射,显示轨迹生B:沿激光射出喷雾,发现一条光束生C;激光手电(蚊香)。生D:激光手电(水)。5分析论证。师:刚才同学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在这些物质中,光是怎样传播的?6评估。师:同

28、学们想想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结论)评估师:刚才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讨论积极,思维活跃,并且验证了你们的猜想,有没有同学也验证过老师的猜想是否正确?有(展示)。没有(师:请同学再设计实验,探究老师的猜想是否正确。边讨论,边实验)(生讨论,师指导)展示:生A:激光手电照射平面镜,说明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生B:激光手电斜射盛水的酒瓶,光发生偏折,说明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变。师:同学们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出示课件)师:嗅,原来光的传播方向还可以发生改变!可见老师的猜想也有一定的道理,而刚才我们也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出示课件)。师:对比这三种现象,此时

29、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请分组讨论。7提出问题:(生讨论,师指导)光为什么有时沿直线传播,有时传播方向变了?光到底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情况,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在什么条件下光沿直线传播?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并提出了这么多新问题,下面让我们都来当一次小科学家,探究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8假设。师: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刚才的实验现象,对这一问题(指板)提出自己的假设。(生讨论)展示:光从一种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板书)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假设?生:实验中光从空气进入另一种物质(水)时,方向变了。师:光从一种物质(体)射到另一种物质(体)时,说明光经过了几种物

30、质?也就是说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9设计实验。师:到底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来验证(师巡视指导)师:哪个小组说说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展示:A激光手电照射平面镜。B激光手电斜射有烟雾的白酒瓶。C激光手电照射玻璃砖。D激光手电斜射烧杯(奶或红酒)。师:我们看不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能否改进?10分析论证。师:通过实验,同学们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指板)。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能否说出光在什么条件下方向不改变(沿直线传播)?师:(补充板书)1特点:光在同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11评估。师:在刚才的探究过程中,有没有不完善的地方?今天所说的光在两种不

31、同的物质中,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说法不很严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做进一步研究。12应用。(课件:(1)开凿大山时,为什么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2)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毛毛想想在烈日下怎样防晒?)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把桌子对齐,你能说说刚才是怎样做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三)光速师:节日放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后听到响声,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生:(讨论)光速大于声速。师: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关于光速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请自学课本。三、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讨论交流。四、布置作业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故事中有哪些物理知识?五、教后记二、光的反射教

32、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l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l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l 知道光路可逆。l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和方法l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l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l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l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l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重、难点:1、 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2、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学器材: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闪电与雷

33、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的时间,那么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多少?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

34、本步骤P39) 角i角r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结果:填入下表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i r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 (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3、达标练习:完

35、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布置作业:1、 完成课本练习。2、 写出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教学后记: 三、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l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l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l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l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2、过程和方法l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l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l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l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l 培养实事求

36、是的科学态度。l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难点:3、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4、 平面镜成像原理。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3、 作图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能得出什么结论?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2、平面镜

37、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S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布置作业:3、 完成物理套餐本节内容。4、 完成课本后习题。教学后记: 四、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l 了解光的折

38、射的现象。l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l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2、过程和方法l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l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3、情感、态度、价值观l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重、难点:5、 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6、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器材: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面发生 ,其反射角 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线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现象:筷子

39、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什么原因? 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 空气 界面 水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 空气 界面 水2、光的折射规律:(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2)试验: 空气 其他介质 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3)、试验: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4、有关现象:(1)、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说明(包括水变“浅”、筷子“折”等)(2)、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布置作业:5、 完成课本练习。6、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教学后记:五、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域:(1)初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谱、单色光、复色光、三原色光等概念;(2)初步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解释简单的有关物体的颜色现象。2、能力与方法领域:(1)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实验能力,渗透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