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世界自然地理ppt.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6627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学]世界自然地理ppt.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理学]世界自然地理ppt.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理学]世界自然地理ppt.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学]世界自然地理ppt.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学]世界自然地理ppt.doc(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地球表面形态一、海陆分布大势 1.令人惊异的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对比 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和两极地区,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呈现鲜明对立; 2.大陆形状 略呈倒三角形;南北成对,每对大陆之间为地壳破裂带; 3.大陆东部有岛弧分布 以亚欧大陆最为典型,东部边缘为一连串岛屿群环绕,岛弧外侧是一系列深邃海沟。 4.大西洋两岸的轮廓 凹凸对应。二、陆地与海底面貌(一)陆地地貌1. 五大地形类型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2. 两大高山带(1)环太平洋山带纵观北美和南美大陆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亚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沿岸及东亚岛弧上的山脉。(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带西部为阿尔卑斯山系

2、,包括阿尔卑斯山脉及其分支:比利牛斯山脉、亚平宁山脉、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巴尔干山脉等;进入亚洲后,自安纳托利亚高原南北两侧的山脉与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连为一体,又经中南半岛西部山地,一直延续到巽他群岛的南列岛弧,与环太平洋山带相接。3. 两类平原及其分布特性平原是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形形态,占陆地面积的1/4。(1)构造平原一般分布于大陆的中部。(2)河流冲积平原分布于河流下游入海处。4. 两类高原(1)以古老地块为核心的高原:地球构造相对稳定,地面起伏和缓。(2)镶嵌于年轻高大山脉间的高原:地壳活动较强烈,地表起伏较大。(二)海底地貌海底地貌可以分为大

3、陆架、大陆坡和洋底三大类型。1. 大陆架陆地向海洋延伸并为海水所淹没的部分。坡度平缓,深度仅几百米。沿岸为平原的地带,大陆架较宽广;山脉紧逼海岸地带,大陆架狭窄或缺失。2. 大陆坡大陆架外坡度陡降之处。宽度一般不大,但深度可达2000-3000m。大陆坡底是大陆与大洋的真正分界处,大陆架和大陆坡共同组成大陆边缘:大陆坡外分布有海沟,这里是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结合部。海沟深度极大,地壳活动强烈。3. 洋底大洋底部的主体,分布有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大洋中脊也是火山活动带,大洋盆地上除了深水平原外,还有海岭、海峰、海台等地貌形态。第二节 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世界气候分布格局的基本矛盾是冷热、干湿、

4、和高低,基本因素是由太阳辐射引起的一系列随纬度而变化的现象,和距海岸远近所产生的一系列随湿度变化的现象,以及因海拔高度引起的冷热干湿现象。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一)地表气候的“五带”1. 按纬度划分的气候“五带”2. 按气温划分的“五带”3. 气候的分类系统“带-类型”系统(二)主要纬向气候类型的分布1. 气候纬向地带性的两个含义(1)全球性的纬向地带(2)局部性的纬向地带2. 主要的纬向地带气候明显的表现在低纬和高纬地区(1)低纬地区:热带多雨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干旱气候(热带荒漠气候):(2)高纬地区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极地苔原气候):亚寒带大

5、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一)气候的经向地带性1. 气候经向地带现象的根本原因海洋水汽引起的干湿现象。2. 气候经向地带性的表现(1)大陆东岸:(2)大陆西岸:(3)大陆中部:(二)气候的垂直地带性1. 垂直气候地带的表现形式2. 垂直气候地带的原因分析(1)温度:(2)湿度三、全球气候分布图式第三节 全球自然带一、什么是自然带?1自然带的含义自然带是指地表自然地理环境中,自然现象沿着特定地标分布和更替的形式。2自然带的外观形式每个自然带都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景观类型,由于植被是自然界中最富表现力的特征,因此常以植被景观作为自然带的外观表现形式。3自然带处于永恒变化之

6、中1均质地表形态下的自然带(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和地球球形形态(2)热量分布与地球五带(3)行星风系2理想大陆上的自然带(1)海陆分布因素理想大陆的海陆形势(2)理想大陆的自然带模式(3)真实的海陆分布特征及其自然带的区域性3非均质大陆因素下的自然带(1)大陆的非均质性世界各大陆的地形特征(2)地形对自然带分布的意义1热带雨林带分布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马来半岛和群岛。受赤道辐合带影响,终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高温多雨,环境湿润。植物终年生长,种类繁多,林相常绿、多层;乔木高大,有板根、老茎开花结果等特殊现象;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动物以适合浓密森林和湿热环境者为多

7、,如变温动物、攀援动物和鸟类等。成土过程充分,土壤矿物质分解迅速,形成颜色暗红的砖红壤。丛林民族的生活2热带稀树草原带分布于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在非洲和南美洲有广泛的发育,其他大陆分布不甚明显(为什么?)。地处赤道辐合带与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地区,年内具有明显的干、湿两季。萨王纳(Savanna)群落的生态特征: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成土过程中腐殖质积聚明显,形成红棕色土。人类的生态行为3热带荒漠带分布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的北非撒哈拉、西南亚阿拉伯半岛、北美西南部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南部非洲卡拉哈迪沙漠及南美部分地区,终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构成“回归沙漠带”极度干旱环境

8、中的生态系和物种生态行为(亚洲“回归沙漠带”缺失的讨论:原因和环境利用中的注意原则)4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介于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实际上是热带荒漠带向亚热带森林带的过渡。在北半球有较多分布,南半球在澳大利亚南部、南部非洲和南美南部有部分分布。其地理环境特点和成因与热带荒漠带相似,只是在温度上有所差别,表现为最冷月平均温度低于18。5亚热带森林带纬向地带性在这里受到极大扰动,影响因素为巨大的大陆地块,连绵起伏的高大地形和沿岸洋流,分为东、中、西三种亚型。(1)东岸亚热带森林带分布地区为中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和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非洲东南部和南美洲东南部也有少量分布。常绿阔叶林,亚洲

9、的亚热带阔叶林种类尤其丰富。林下土壤为黄壤与红壤。(2)西岸亚热带森林带欧洲地中海地区,北美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澳大利亚西南部,非洲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因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发育典型且分布广泛,故又称地中海植被带。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形成常绿硬叶林和褐色土。东、西岸自然地理环境的比较:亚热带森林带也是受人类活动改造最为剧烈的自然带之一。6温带荒漠带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中西部有较多分布,但在南美洲却出现于亚热带大陆的东部。有内部极度干旱的沙漠向外围沙漠化草原、草原化沙漠过渡至温带草原带。温带干旱的生态系:亚欧大陆荒漠带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7温

10、带草原带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有宽广分布,但两者的分布格局出现鲜明对比:在亚欧大陆从东欧平原南部到西西伯利亚平原以南,构成宽广自然带。南、北美洲受非地带性影响成南北向延伸、东西向更替。禾本科为主的草被,成土过程中腐殖质积累过程明显,故形成土色较深的黑钙土和暗栗钙土。较干处有碱土和盐土成斑状分布。温带草原带的生态系:啮齿类动物,穴居;有体类动物,群居;食肉动物,群居。温带草原的文化生态:茫茫草原牧人家。8温带阔叶林带受温带荒漠带的分隔,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如中国华北、东北,日本群岛中部、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沿海;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北美五大湖以南至阿巴拉契亚山脉南部的大西洋沿岸低地

11、,包括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大部;北美温带西岸。林相变化除北美西岸外均出现冬季落叶现象,故又称夏绿林。北美西岸为温带雨林。人类活动长期影响的地区:9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分布最广。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暖热短促,一年中至少有一个月的平均温度在10以上。形成以松和杉为主的针叶林,亚欧大陆东西岸树种和林相构成上差异明显。成土过程较弱,发育成森林灰化土。耐寒动物毛皮兽。游猎民族的文化生态传统。10苔原带北半球大陆的北部边缘及北极岛屿。气候严寒,与亚寒带针叶林带不同的是最暖月平均温度可达0以上,但不会超过10。植物生长不利,成土过程微弱,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植被带。动物

12、种类单调。11冰原带分布与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和极地岛屿。全年各月平均温度均低于0。生物贫乏。12高山高原垂直自然带构成形势的两大要点:基带和更替模式。垂直带与水平带的本质差异:热量、水分。四、自然带分布规律的特点归纳1总体上由赤道向两极,自然带由古老渐转为年轻(1)自然带的表现:种类的丰富性,物种的古老性,(2)原因分析:地质史上自然变迁的影响,自然环境演化的充分程度。2中生代晚期以来变化显著的中纬度自然带(1)全球气候的寒冷化和温带森林的分化: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缩小,阔叶落叶林和针叶林分布范围扩大,针叶林成为温带森林的亚带。(2)干旱化与温带自然带的旱生现象:地中海植被有潮湿热带森林群落向旱

13、生化方向演化;落叶林分布范围的扩展;荒漠和草原在大陆内部发育壮大,构成明显的自然带。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其中的各组成要素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整体。整体性的两个关键内涵是“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1)对“内在联系性”的理解:通过自然地理各要素和部分中能量的传递与物质的转移,将环境的部分联系成整体;(2)空间组合性的表达:自然地理环境的真实外观表达的是整体,而不是要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是个要素的组合在特定地域上的体现,将其称之为“空间组合性”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差异性的表现(2)差异性的层次和尺度(3

14、)差异性与整体性的关系五、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1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1)地带性分异与非地带性分异(2)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2地理环境的区域性第一级:海陆分异。第二级:根据各大陆(大洋)不同部分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以及大地构造形态,划分自然地理大区。第三级:各地理大区中地方性环境特点划分自然地理副区第一章 亚洲亚洲,全称亚细亚洲。一般认为其名起于亚述语的Asu,意为“东方”或“太阳升起”。古代威尼斯人的商船航行于地中海上,把所有地中海以东的国家称作Asu。又随时代变迁,Asu被读成了Asia。另外,公元前一世纪的古罗马时代,Asia时的是爱琴海东海岸的一个省,后逐步扩大为整个亚

15、洲。第一节 亚洲的地理位置与空间轮廓亚洲位于位于北半球东部,是全球最大的大陆。一、巨大的地理空间1. 亚洲的四极亚洲南起11S,北到81N;东抵169W以东,西达26E以西。南北、东西跨度军在8000km以上。亚洲大陆的最北点为切柳斯金角,77N43N,岛屿的最北点在北地群岛;大陆的最南点为皮艾角,1N17N;岛屿上最南点在罗地岛。最东点在迭日涅夫角,最西点在巴巴角。2. 亚洲的面积亚洲是亚欧大陆(5500万km)的主体,面积为4400万km。二、亚洲的自然地理位置1. 亚洲的周边海域北临北冰洋,东濒太平洋,南有印度洋及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过渡海域,西南滨大西洋水域的地中海和黑海。2. 亚洲与

16、相邻大陆的地理位置关系东北方与北美洲阿拉斯加隔白令海峡相望,西与欧洲大陆相连,南与大洋洲相近,西南以苏伊士运河和红海与非洲大陆为界。3. 亚洲的陆地界线的说明(1)亚、非界线亚洲本与非洲以苏伊士地峡相连,1859-1869年凿通苏伊士地峡,苏伊士运河遂成两洲分界线。(2)亚、大洋洲界线大致以哈马黑拉岛以东的济罗罗海峡(哈马黑拉海)经阿拉弗拉海至帝汶海一线为界。(3)亚、欧界线乌拉尔山东麓-厄姆巴河-里海北岸-大高加索山北麓(库马-马涅茨低地)-黑海东岸、南岸-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三、亚洲陆地轮廓及其自然地理意义1. 轮廓完整,幅员辽阔亚洲虽然不乏漫长的沿海地区和曲折多变的

17、海岸,并且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岛群和半岛,众多的边缘海域,但总体上轮廓较为完整紧凑,其内陆地区占地辽阔,占全州面积约达3/4。2. 南北跨度巨大,占据所有陆地热量带南北跨纬度90度以上,跨越了地表所有的热量带。3. 东海西陆,海洋影响东西差异明显东濒海西靠陆的地理位置,是亚洲接受的海洋影响主要来自太平洋,而大西洋气流对其的地理意义甚微。课堂讨论题:亚洲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为其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造成何种影响?一、世界平均地势最高的大陆 平均海拔950m。二、地形结构特征1. 山地高原为主 高原山地面积占全州3/4,世界上超过8000m的山峰有12座,全部集中于亚洲。2. 地势起伏极端 最高点珠

18、穆朗玛峰,8842m;陆地最低点约旦河谷的死海,湖面海拔-392m,湖底海拔-792m;东部大陆边缘的马里亚纳海沟海拔-11022m。高低差别悬殊。 山地高原众多,不少地区高山峡谷相间,地势起伏险峻。3. 结构中高周低 高山高原相对集中与中部地区,大陆周边镶嵌众多平原。第二节 地形的基本特征1. 横贯中南部的山带 以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为核,连接着一条巨大的东西高地带:安纳托利亚高原、(北)东黑海山脉、(南)托洛斯山脉亚美尼亚山结伊朗高原、(北)厄尔布尔士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南)扎格罗斯山脉、苏莱曼山脉帕米尔山结青藏高原、(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南)喀喇昆仑山脉

19、、喜马拉雅山脉。第二节 地形的基本特征2. 夹持于古老高地和盆地周边的山带 位于亚洲中东部,夹持于塔里木盆地、蒙古高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之间。从西到东大致有:天山、阿尔泰山、萨彦岭、杭爱山、阴山、外兴安岭、雅布洛诺夫山等。3. 东部大陆边缘的山带 构造上属新华夏体系隆起带,从东到西有三列: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上的山脉; 中间一列:锡霍特山脉、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山地、中国东南沿海诸山; 西列:朱格朱尔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等。 新华夏体系东列岛山与亚洲大陆海岸构成了亚洲东部的双重海岸。四、主要的构造地形区1. 以大平原和切割台地为主的北部区

20、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哈萨克丘陵和图兰平原。2. 以古老台地为主的南部区 包括阿拉伯台地、德干高原、中南半岛中部高原、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恒河平原。3. 以山脉和高原为主的中部区 包括安纳托利亚高原、亚美尼亚火山高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4. 以北东走向山脉和平原为主的东部区 与新华夏系构造带一致。第三节 气候一、气候的特征明显,类型复杂 1. 强烈的大陆性 (1)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明显; (2) 气温年较差普遍较大; (3) 大陆性气候类型特征鲜明,占地广阔。2.典型的季风型 季风气候的标准:一年中随季节变化,风向切变达到120;盛行风向所占比例达70

21、%以上;随盛行风向变化,主要气候要素变化明显,具有雨热同季特征。 (1)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广大 典型季风气候区北起俄罗斯远东滨海区,经日本、朝鲜、中国105E以东地区,东南亚和南亚; (2)季风气候特征典型; (3)季风气候类型多样;3. 类型的复杂性 (1)气候类型的多样化程度全球首屈一指 (2)各类气候的分布呈现多种图式,构成复杂的气候空间结构; (3)类型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气候类型的多种多样,分布复杂,也表现在极端的气候要素同居于一洲之内。二、气候形成因素 1. 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1)南北跨度巨大,使各带气候都有发育; (2)西接欧陆,西岸型气候基本缺失; (3)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内陆

22、型气候分布广泛; (4)海陆热力对比差异巨大,发育典型季风气候;2. 大气环流作用 (1)大气活动中心及其气压场的季节变换 (2)盛行风向与主要气团的影响;3. 地形与洋流 (1)山脉对气候分布和分界的作用; (2)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3)洋流对东部沿海气候特征的意义。三、亚洲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结构图式课堂讨论: 亚欧大陆东、西两部分别濒临太平洋和大西洋,为什么季风气候只出现在大陆东部?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一、大河之洲河网分布特征 1.长河众多 四大流域: 2.水系结构呈辐射状 3.内流流域广大 内流流域(包括无流区)面积为1367万km,占全洲面积的30%以上。其内

23、流区比例在世界上仅次于澳大利亚,大致与非洲相近。 4.河网特征的形成原因 (1)现代气候与地理位置、地形的共轭作用 (2)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二、大湖之洲湖泊特征与地理分布 最大湖,最深湖,湖面海拔最低的湖,水质透明度最好的湖。1. 北亚湖群 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多数湖盆的成因与寒冷气候有关,如冰蚀湖、热融湖等,鄂毕河两岸广阔沼泽为河流冰上泛滥所致。南部贝加尔湖为断层作用造成的构造湖。2. 中亚湖群 分布与中亚各国和蒙古高原,以海迹湖居多,蒙古高原西北部分布有构造湖。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二、大湖之洲湖泊特征与地理分布3.

24、 青藏高原湖群 大多为冰川作用造就的湖泊,但青海湖为一断层湖。4. 长江中下游湖群 沿海为泻湖,内陆部分的湖泊则与河流的变迁相关。5. 西亚湖群 主要为构造湖。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节 亚洲的自然带 在气候、地形和地理位置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亚洲的自然带既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烙印,又体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一、寒带苔原-冰沼土带位于北部沿北冰洋地带,与苔原气候区分布大致相当。严寒潮湿的环境不利于植物和土壤的发育。 1. 植物种类少,基本无乔木 2. 植被生长矮小 3. 成土过程微弱 成土过程中有机质来源少,分解慢,致使土壤中的有机质趋向泥炭化,遂形成土层浅薄、分层不明、有蓝灰色层的冰

25、沼土。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节 亚洲的自然带4. 四条亚带 (1)北极苔原: 北冰洋沿岸主导和太梅尔半岛北部,地面常为冰雪覆盖,低矮的藓苔和地衣成斑状分布。 (2)藓苔地衣苔原: 典型苔原,分布于北亚北岸。 (3)灌木苔原: 苔原带南部狭窄的亚带,灌木和藓苔杂生,并出现草本植物。 (4)森林苔原: 苔原带最南侧,实际上已属苔原带向南部针叶林带的过渡区域。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节 亚洲的自然带二、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带 分布区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相当。具有世界上分布最北、面积最广的针叶林带。主要树种有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云杉等。 1. 针叶林带的东西分异 (1)东部的落叶松林

26、 落叶松对气候与土壤的要求不严格,因此是针叶林中分布很广的树种。其习性喜光,故常组成疏林;根系浅,冬季落叶,以至林下较明亮,故称亮针叶林。东西伯利亚的针叶林主要树种为达乌尔落叶松,其根系极浅,可以生长在具有薄层活跃层的永冻土区。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节 亚洲的自然带(2)西西伯利亚杉林 云杉、冷杉是北方针叶林中的常见树种,两者的共同特点是生长茂密,组成的森林林下阴暗,故有暗针叶林之称。云杉喜湿,林床上常有沼泽;冷杉多生长于肥沃的冲击土,根系较深。西西伯利亚平原因雨量较多,且沼泽广布,故森林主要由云杉组成。对于林下有沼泽化现象的针叶林,有泰加群落的专有名词。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

27、节 亚洲的自然带2.南部的过渡带 在亚洲大陆东部,针叶林沿着冷湿的山地和高原,可以向低纬地区延伸。如大兴安岭北部、俄罗斯远东山地和青藏高原东缘的亚高山针叶林。在中部地区,西伯利亚南部松林中已间生有白桦、白杨等树种,逐渐过渡到亚洲中部的草原带。3.灰色森林土 又名灰化土。是一种呈强酸性反应、结构差、肥力低的土壤。由于气候冷湿,有机质依靠真菌进行好气分解,形成酸性溶液溶解土壤表层的硅酸盐,依次引起钙、镁、富里酸铁锰、可溶性铝下淋,最后是表土残留非晶质粉末状二氧化硅,使表土呈浅灰白色,土壤下层形成明显淀积层。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节 亚洲的自然带三、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带 分布于亚洲大

28、陆中为地区的东岸,与温带季风气候区大致相当。 1.适应季节性生理干旱的夏绿林 有明显季节变化。夏季枝叶繁茂,生长旺盛;冬季为适应生理干旱,树叶凋零。故有夏绿林之称。 2.树种成分丰富的温带森林 以栎属为主,杂有槭、椴、桦、杨、胡桃等属,森林林貌常为杂木林。向南与亚热带常绿林之间有常、阔混交林,向北与针叶林之间则为针、阔混交林。 3.中性反应的棕色森林土 棕色森林土(棕壤)是一种剖面层次不明显、质地较粘、呈中性化学反应的土壤。 本带冬季土地冻结不深,土壤微生物作用几乎全年进行,细菌分解活跃;由于植物残体所含灰份较多,使分解有机质产生的腐殖酸在土壤表层就能中和,使土壤呈中性反应,同时又明显的粘化作

29、用,产生了较多的次生粘土矿物;因其多系含铁矿物,故土壤带棕色。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节 亚洲的自然带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和红壤带 我国南方有广泛分布,另外朝鲜半岛南部和日不南部都属此带。具有温带至热带的过渡性质。 1.亚热带常绿林的生态特征 森林树种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茶科等为主,树叶宽阔、革质、表面光亮,颜色暗绿,所以又称照叶林。与热带森林相比,种类不复杂,且林冠整齐,林相已有季节变化;与温带落叶林相比,不仅树种差异明显,且林相变化和缓。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节 亚洲的自然带2. 我国亚热带常绿林的南北变化三个亚带: (1)北亚热带: 分布于秦岭至长江,常绿林中含有

30、较多落叶树种。 (2)中亚热带: 长江与南岭之间,建群树种为壳斗科树种。 (3)南亚热带: 南岭1200m山地以下,至热带森林。森林中遗憾有少数热带树种。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节 亚洲的自然带3.富铝化明显的红壤与黄壤 冬无酷寒,气候温热潮湿,成土过程中富铝化作用明显,原生矿物分解强烈,分化出的盐基和硅酸盐类也强烈淋失,铁、绿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在土壤中相对富集,形成红壤。而在日照少而湿度大的亚热带山地,因土壤中含水较高,游离氧化铁遭受水化,故土壤剖面橙黄色,形成黄壤。与红壤相比,黄壤的富铝化程度较低,但自然肥力较高。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节 亚洲的自然带五、热带季风林-红壤和砖

31、红壤性红壤带 分布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1.季风林的林相季节变化 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雨季时季风林颇似热带雨林,但干季时多数树种要落叶,遂形成森林的林相变化。 2.季风林带的土壤 成土过程中脱硅富铝化作用强烈,硅酸盐类矿物分解彻底,铁律氧化物明显聚集。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节 亚洲的自然带六、热带雨林-砖红壤带 分不出热带雨林气候区外,还包括多雨的热带季风区地区。 1. 树种复杂、无季相变化的雨林 2. 高度富铝化的砖红壤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节 亚洲的自然带七、温带草原-黑钙土、栗钙土带 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和我国西北、内蒙和蒙古等地。 1. 具有明显旱生特征的草原 以

32、禾本科为主的丛生草原,混有双子叶杂草。叶面狭窄,生有绒毛或蜡层、卷叶等。具有明显季节变化。 2. 温带草原的内部分异 中亚为丛生浅草,有时杂有灌木丛;北蒙草原以针毛类草为多;中蒙草原位草原到戈壁的过渡,出现苦艾;我国东北平原北部主要是羊草、杂草类草原。 3. 生物积累和钙积化过程明显的草原土壤 分解速度较慢,土壤表层生物积累明显,有机质含量相当高;气候干旱,土壤中有明显钙积化过程;土壤剖面分化清晰。 对应植被内部分异,土壤相应分化。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节 亚洲的自然带八、温带荒漠-棕漠土和灰棕漠土带 分布于图兰平原、滨里海地区,蒙古高原中南部和我国西北。 1. 植物种类稀少 干旱是制

33、约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植被覆盖度极小,甚至出现裸露。出现的植物主要是耐寒、耐盐碱的灌木和小灌木。 2. 土层瘠薄的荒漠土 土层薄,表土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少,有易溶性盐类和石膏聚集,容易形成砂质和砾质荒漠。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节 亚洲的自然带九、热带和亚热带荒漠-荒漠土带 在西亚有广泛分布。 植物稀少,出现大面积表土裸露;植物种类耐寒,根系发达。有水源处出现绿洲,会有枣椰林生长。十、干燥亚热带森林-褐色土带 分布于地中海沿岸,范围有限,是欧洲典型地中海硬叶常绿林的东延部分。十一、亚洲植被-土壤带的垂直分布(以珠穆朗玛峰为例) 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五节 亚洲的自然带十二、亚洲的动

34、物特征 1.数量大、种类多、但特有高级动物种类少 哺乳类中仅有一目(猫熊)和四科(树鼩、跗猴、长臂猿、猫熊)为亚洲特有,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2.亚洲动物界与相邻大陆的联系 (1)与北美的联系广泛 亚洲与北美洲之间几乎具有同一的苔原动物种属和亚寒带针叶林动物种属。 (2)与非洲之间有物种交流 地质史上交流较多,多种动物为亚、非共有。 (3)亚、澳之间联系很少 华莱士线为两洲动物分界线。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一、北亚大区 地处亚洲高纬的开敞地域,面积辽阔; 强烈大陆性的寒湿气候,广阔的永冻现象;主要属北冰洋水系; 较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特征; 依据内部地形分异和由

35、于海陆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的地域差异,内部分异为三大亚区:西西伯利亚平原区、中西伯利亚高原区和俄罗斯远东山地区。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1. 西西伯利亚平原区 位于乌拉尔山脉和叶尼塞河之间,北滨喀拉海,南接哈萨克丘陵。面积超过300km2。 (1)广阔单调的低平地形 地势开敞平坦,90%以上的面积海拔都不到100m。 (2)东西过渡性的气候特点 本亚区的气候特点具有从东欧平原的温和大陆性到中西伯利亚的剧烈大陆性气候之间的过渡特点,冬季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常以冰洋锋面上的气旋形式进入本区北部,带来较多的降雪。 (3)典型的平原型河流 鄂毕河落差小,额尔齐斯河口以下的下游比降

36、仅为1cm/km,水流缓慢平静。每年春夏季的冰上泛滥和广阔分布的永冷土层,导致大面积的沼泽。 (4)典型的纬向自然带 面积广大,地势低平,使本亚区内自然带的结构呈典型纬向地带性特征,有北部的北极苔原带、森林苔原带向南循序演替为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但总体上以针叶林和苔原景观占优势。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2. 中西伯利亚高原区 位于北亚中部。西界叶尼塞河,东界北冰洋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岭,南界蒙古高原北缘山地。这里是亚洲大陆向北伸展最远的自然区。 (1)切割剧烈的古老台地 地形上是一个古老的台地,但受河流强烈切割,广泛分布阶地。 (2)强烈的大陆性寒

37、湿气候 冬季气候严寒,有北半球“寒极”之称。除因无法受到海洋温暖气流影响外,还因地势结构使南方暖气流无法北上。永久性冻结现象遍布全境。但夏温较高,因此有世界上向北分布最远的针叶林(7230N)。 (3)受到扰乱的纬向自然带 主要是地形的扰乱作用。在地势较高处,山地针叶林与山地苔原复杂交错。总体上亚寒带针叶林占优势。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3. 俄罗斯远东山地区 本区位于亚洲大陆东缘的北段,东濒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北岸至科雷马河口,海岸线漫长。是一个特殊复杂的自然地理亚区,总体上是一个濒海的季风型山地。 (1)地形的多样复杂性 既有中生代褶皱,又有新生代褶皱;既有终年积

38、雪的山峰,又有活动频繁的火山;以山地地形为主,但也有平原低地。 (2)冬夏明确的气候特征 冬季有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夏季有来自北太平洋的湿润气流。 (3)季风型河流 处于分水岭地区,与其他两个亚区相比,缺少大河巨川。 (4)非纬向地带性的季风性山地 自然带的山地垂直分布是本区自然景观的特征之一。但仍有纬向分异的烙印,60N以北以太原和山地苔原为主,南部主要为季风落叶针叶林,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地区,植被的分布区项复杂,出现针阔混交林和谷地湿润草地。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二、中亚大区 深处内陆的半封闭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心,为山脉环绕的高原、盆地和低地。 典型内陆

39、景观。山地发育垂直自然带。 地形单元构成不同自然亚区:哈萨克丘陵和图兰平原区,帕米尔高原区,蒙古高原区,内蒙古新疆高原区,青藏高原区。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1. 哈萨克丘陵和图兰平原区 西起里海,东到中亚山地西部,北接西西伯利亚平原,南至伊朗高原北缘。 (1)单调的丘陵和平原 哈萨克丘陵一般海拔300-500m,图兰平原大部海拔不到100m。 (2)大陆性、干旱性的环境 夏热东寒;降水量有北向南减少;哈萨克丘陵为半干旱气候,图兰平原为干旱气候。 哈萨克丘陵具有温带草原景观,图兰平原为荒漠景观。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2. 帕米尔高原区

40、(1)东西坡差异明显的大陆性高山寒漠 海拔高,气温变幅大; 西坡降水较多,从200到1000mm不等。东坡降水稀少。 (2)独特的垂直自然带 四周为荒漠环绕,自然带自下而上为:荒漠岱、半荒漠带、山地草原带、森林带、高山草甸带和寒漠带。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3. 蒙古高原区 (1)波状起伏的内陆高原 平均海拔约1600m,四周山地环抱,内陆面积广阔。 (2)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冬季长且寒,1月气温北部35C,南部10C;夏季短而热,7月北部可达18C,南部可达26C。高原内部降水量一般60-300mm,西北部山地区降水可达300-500mm,南部戈壁降水量多

41、在100mm以下。降水集中于5-9月。 (3)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景观 呈现南北差异,北蒙草原:48-52N,禾本科和杂草-禾本科草原;中蒙草原:45-48N,针茅、蒿-针茅草原,并出现苦艾和盐渍植被;南蒙半荒漠:45N以南,小针茅、艾菊-小针茅组成的戈壁干草原;再南为真正荒漠。西北部有森林出现,并有垂直带出现。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4. 内蒙古新疆高原区 南以祁连山、昆仑山北麓为界。 (1)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的地形结构 (2)内陆干旱景观 深居内陆,四周高山阻挡,使之成为中国最干旱地区之一。大部分为温带、暖温带荒漠,部分表现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 (3)内陆型向心水

42、系 河流发源于周围山地,向盆地内部汇集。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5. 青藏高原区 (1)世界最大高原 高原面上有多条长达1000km以上的长达山脉。 (2)独特的高原景观 除喜马拉雅山南坡外,高原自然景观主要为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荒漠。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三、东亚大区 亚洲中低纬度大陆东缘,地形多山,季风性自然环境。 1. 中国东部季风区 (1)大陆性的季风气候 (2)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混杂 从中生代末以来保留下来的树种,现代季风气候又使南北树种混杂。 (3)随温度带的南北分异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2.

43、朝鲜半岛区 (1)多山的半岛 半岛地质基础古老,山地面积占半岛的3/4。地势大致由北向南降低。 (2)过渡性的温带季风气候 气温年较差普遍较大,但各地气温又以8月最高,气温年较差由北向南递减。降水集中于夏半年的4-10月,但东北部平均降水量不足500mm,东南沿海降水量约为1000-1500mm。 (3)河网稠密,河流短促,水流湍急 (4)森林覆盖率高, 半岛森林覆盖率达77%。北部属针叶林带,东部山地为针阔混交林,中部为温带阔叶林,南部已属亚热带植被。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3. 日本群岛区 (1)多山的群岛 山地占总面积的75%。多火山地震。 (2)海洋性温带季

44、风气候 具有温和、湿润特征,从北而南包括亚寒带、温带和亚热带三种类型,而以温带为主。受季节风的影响,东、西日本降水季节分配不同。 (3)河流短小急湍,水力资源丰富 (4)森林覆盖面积大,自然植物种属多高等植物近万种。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四、东南亚大区 亚洲纬度最低、最为湿热地区。地表结构上分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 1. 中南半岛区 (1)山川相间,南北纵走 (2)热带季风气候(除马来半岛) 年分三季:中南半岛每年的11月到次年2月为凉季,3-5月为热季,6-10月为雨季。 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明显。 (3)热带季风林为主的自然植被 热带季风来为半岛的主要自然景观,多雨海岸则为雨林,北部地势较高为山地混合林,内部平原和河谷为热带草原景观。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2. 东南亚岛屿区 (1)破碎的岛山 (2)具备季风性和海洋性特征的热带雨林世界地理教程:第一章 亚洲第六节 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五、南亚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