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9052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3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经济学]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经济学]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学]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上两章根据有效需求不足假设所阐述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章将在上一章已经说明了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手段和效果。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在经济事务中有意识的活动。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经济目标为指针,以某些工具为手段。 一般来说,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

2、支平衡。在每一特定时期,政府的政策目标有所侧重,但也要顾及总体目标的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则是围绕着特定目标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手段和措施。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个目标。它是指一切生产要素(不仅仅是劳动)都能以自己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但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非常困难,因此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以劳动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实际上是生产要素充分利用与否)的尺度。但充分就业目标并不意味着百分之百的就业,它并不排除像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方面的失业。 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西方学者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

3、平的变化。价格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三种。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冲击,西方国家把价格稳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也不是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实际上,西方国家一般把轻微的通货膨胀的存在,看作是基本正常的经济现象。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即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长。有时也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往往与就业相互关联。通常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相互一致的。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

4、业,是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通信工具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通过汇率的变动,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和经济增长。以上提到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并不是相互一致的,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必须使各种政策手段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另外,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应

5、该综合考虑,否则会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副作用。因为经济政策目标相互之间不仅存在互补性,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如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间就存在两难选择。当然,政府还必须考虑到政策本身的协调和时机把握问题。上述这些都影响政策的有效性,即关系到政府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的程度。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时应该作整体性的宏观战略考虑和安排。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来说,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运用是一门艺术。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以及国际经济政策。(一

6、)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凯恩斯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时期。 由于19291933年大危机的打击,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增加,资源、设备大量闲置。这时的经济运行状态是:生产要素的总供给有余,而对生产要素的总需求不足,所以,凯恩斯主义认为:这时经济运行的关键是拉动总需求。只有拉动了对产品的总需求,从而拉动了对生产要素的总需求,在生产要素的总供给过剩的前提下,生产就能够把需求所需要产品总量生产出来。因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在假定总供给可以无限增加的条件下,说明总需求对国民收入的决定作用,由这种理论所

7、引出的政策工具就是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经济中会由于需求不足而产生失业,这时就要运用扩张性的政策工具来刺激总需求;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中会由于需求过度而引起通货膨胀,这时就要运用紧缩性的政策工具来抑制总需求,最终实现既无失业也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供给管理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石油危机导致了西方国家的滞胀,使经济学家们认识到了总供给的重要性。他们通过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了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这样,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就不仅有需求管理,而

8、且还有供给管理。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供给就是生产,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因此,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等。(三)国际经济政策 现实中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开放的,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便需要采取相应的国际经济政策,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包括国际经

9、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本章介绍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它政策工具在相关章节将有相应的讨论。第二节 财政政策一、西方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构成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要了解财政政策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现代西方财政的基本构成。西方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一)政府支出政府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它由许多支出项目构成,主要可分为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两类。(1)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购买支出是指

10、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支付雇员的工资、公共工程项目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有着对商品和劳务的实际购买,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2)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政府在进行这些支出时,是用于政府转移支付的货币资金,直接从政府手里转移到受益人手里,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是一种不以换取本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为目的的支出。因此,转移支付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它仅仅是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全社会的总收入并

11、没有变动。据此,政府对农业等行业的补贴也被看作是政府转移支付。(二)政府收入(1)税收收入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最主要部分。西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税收收入的增长。税收依据不同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依据课税对象,税收可分为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三类。财产税是对不动产或房地产即对土地和土地上建筑物等所征收的税。遗产税一般包含在财产税中。所得税是对个人和公司的所得征税。在西方国家的税收中,所得税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所得税税率的变动对经济活动会产生重大影响。流转税是对流通中商品和劳务买卖的总额征税。增值税是流转税的主要税种之一。依据收入中被税收扣除的比例,税收可分为累退税、累进税和固定

12、比例税三种。累退税是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递减的一种税。比例税是税率不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变动的一种税,即按固定比率从收入中征税,多适用于流转税和财产税。累进税是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增加的一种税。西方国家的所得税多属于累进税。这三种税通过税率的高低及其变动来反映赋税负担轻重和税收总量的变化。因此税率的大小及其变动方向对经济活动如个人工作、储蓄和企业投资会产生很大影响。(2)公债收入公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央政府的债务称国债,是政府弥补财政预算赤字所欠下的债

13、务。政府借债一般有短期债、中期债和长期债三种形式。短期债有3个月、6个月和1年三种,主要进入短期资金市场,利率较低。中长期债一般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取得,期限15年的为中期债券,5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中长期债券利率也因时间长风险大而较高。因此,政府公债的发行,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又是货币政策工具。二、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当局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所选择的操作手段。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1)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收入

14、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总需求水平不足时,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政府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以此同衰退进行斗争。反之,当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降低社会总体需求,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财政政策的有力手段。(2)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一般来讲,在经济危机和萧条时,失业增加,收入降低,总支出不足,这时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因此而增加;在经

15、济高涨时,总支出水平过高,社会总需求过旺,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相应减少。除了失业救济、养老金等福利费用外,其他转移支付项目还有农产品价格补贴等。(3)税收税收作为政府收入的手段,既是西方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税收作为政策工具,既可以通过改变税率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变动税收总量来实现,如一次性减税来达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目的。由于所得税是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改变税率主要是变动所得税的税率。一般来说,降低税率,减少税收都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和国民产出的增长。反之则反是。因此

16、在需求不足时,可采取减税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过度时可采取增税措施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4)公债 公债也是一种有效的财政政策工具。公债的发行,既可以筹集财政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又可以通过公债发行与在资金市场的流通来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体需求水平,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性效应。在经济危机和萧条时,减少公债的发行量,以扩大社会需求总量;在经济高涨、社会总需求过旺时,增加公债的发行量,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因此,公债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工具之一。 总之,西方经济学者认为,要确保经济的稳定,政府应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

17、,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当总需求水平过低、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或增加支出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水平过高、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前者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后者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这样一套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一般来说,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政策;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政策。简言之,政策要“逆经济风向行事”。三、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自动减少对国民收入各

18、种冲击的机制,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自动减轻衰退,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由于西方一些财政制度本身具有特点,于是产生了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当经济发生波动时,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就会自动发挥作用,“逆经济风向行事”,调节社会总需求水平,减轻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 财政制度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项制度得到发挥。(1)所得税的自动变化。所得税的特点是实行分级累进的税率。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减少,个人收入减少;纳税人已减少的收入会自动进入较低的税率档次,个人纳税减少,政府税收下降,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反之,当经济繁

19、荣时,就业率上升,失业率下降,人们的收入增加,纳税人己经提高的收入会自动进入较高的税率档次,个人纳税增加,政府税收上升,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2)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转移支付的特点是享受社会福利标准一定。比如父母双亡,就是孤儿,只要是孤儿,就可以享受政府这方面的社会福利。转移支付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失业救济和其他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也会自

20、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减轻通货膨胀的程度。(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的特点是农产品支持价格不变。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这样可使农民收入增加,从而使农民的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增加,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按支持价格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样一方面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另一方面,使得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不致因成本的增加而提高价格,从而对通货膨胀有抑制作用。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

21、自动的稳定作用。因此成为内在稳定器和对抗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但仅靠内在稳定器来对付经济波动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还必须根据经济形势,适时地出台宏观经济政策,才能实现相应的宏观经济目标。四、财政政策效果(一)财政政策的传递机制与“挤出效应”的产生。 当我们考虑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情况下的财政政策的传递机制时,就要考虑到财政政策对两个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影响产品市场的总需求,总需求影响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影响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利率最后影响产品市场上的投资与总需求。以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为例,财政政策发生作用的过程说明如下:GADYL1 L( M0) (M供不应求)rIADY这

22、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意味着总需求增加,在有大量生产能力过剩、总需求不足的前提下,总需求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上升,国民收入上升,使得由国民收入决定的货币的交易需求上升,从而货币需求总量增加,但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增加,利率自然会上升,利率上升作用于产品市场,从而导致产品市场上投资与总需求减少,对国民收入的增加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的目的是拉动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政策执行的结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即需求管理的政策自动产生了“挤出效应”。(二) “挤出效应”的大小和财政政策效果(1)财政政策效果实施财政政策,最终取

23、得的效果怎样,取决于“挤出效应”的大小。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的财政收支政策变化(包括变动政府购买、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对拉动总需求,从而对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产生的影响的大小。从财政政策的传递机制看,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会被私人投资量的减少抵销掉一部分。因此,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就取决于私人投资减少量的多少,即取决于“挤出效应”的大小。而“挤出效应”的大小,从IS和LM图形看,主要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的大小。(2)挤出效应的概念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投资的减少。(3)财政政策效果和“挤出效应”的大小(a)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财政政

24、策无效,“挤出效应”=1。这是因为: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的增加,将会等量地减少私人投资,即“挤出效应”=1。,这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能增加就业与国民收入,只能导致物价水平与利率同步上涨。这是因为:在充分就业的社会中,资源已经得到充分的利用,实际国民收入己经达到了潜在的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己经达到了最大的量。各项需求已经达到了最大量,即政府支出己经达到了最大的量,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也己经达到了最大的量。这时,如果,政府支出的再增加,只能等量地减少私人投资,即“挤出效应”=1。(b)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财政政策有一定的效果,“挤出效应”1。这是因为: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推行增加支

25、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样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政府支出增加使总需求水平提高,在存在大量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产出水平自然会相应提高,即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由国民收入决定的货币交易需求自然会增加,从而使货币需求总量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得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从而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引起私人投资水平下降。但一般说来,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不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这样,扩张性政策多少能使投资、生产和就业增加一些,但己经打了折扣了。五、IS曲线的斜率、LM曲线的斜率对“挤出效应”的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取决于“挤出效应”的大小,而“挤出效应”的

26、大小,又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的大小。(一)IS曲线的斜率对“挤出效应”的影响从ISLM模型来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右移,其对国民收入影响的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它们的斜率不同,“挤出效应”的大小不同,因而财政政策的效果就不同。包含利率变量的产品市场四部门均衡收入的公式为:Y= 四部门经济中IS曲线斜率的模型:r= Y 上式表明,四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斜率为:-。 为了简便起见,请看两部门包含利率变量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Y=C+I C=Co+cY I=Io-ir 求解该模型,可得包含利率变量的产品市场两部门均衡收入解公式:Y= 或者r= IS曲线的斜率

27、是1、IS曲线的斜率与“挤出效应”成反比,与财政政策效果成正比。IS曲线的斜率越小,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i越大,即投资利率弹性系数越大,说明利率稍有变动就会引起投资的大幅度变动,因此,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利率上升,导致的私人投资下降幅度就大,“挤出效应”也就大,政策效果就小。反之,“挤出效应”就小,政策效果就大。图141。如图所示,LM曲线斜率不变,开始时,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o点,对应的利率和收入分别为ro和Yo。当政府支出增加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相同距离EoE2时,由于IS曲线的斜率即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i不同,导致的“挤出效应”也不同。(1)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小,“挤

28、出效应”大,财政政策效果小。图(a)中,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小,即IS曲线比较平坦,投资需求对利率很敏感,即投资利率弹性系数大,利率上升会导致投资下降,并且投资下降的幅度大于利率上升的幅度,IS曲线移动引起的利率上升(幅度为ror1),导致的投资下降幅度大,因而“挤出效应”也大,从而收入水平提高较小,为YoY1,政策效果小。(2)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挤出效应”小,财政政策效果大。图(b)中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大,即IS曲线比较陡峻,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小,即投资利率弹性系数小,利率上升会导致投资下降,但投资下降的幅度小于利率上升的幅度,IS曲线移动引起的利率上升(幅度为ror1

29、)导致的投资下降幅度小,因而“挤出效应”也小,收入水平提高较大,为YoY1,政策效果大。(二)LM曲线的斜率对“挤出效应”的影响LM曲线的表达式为:L=Mo= kY+J-hr Y= 或 r= .Y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LM曲线的纵截距为=(J-Mo) /h,即(Y=0,r= J-Mo) /h)横截距为=(Mo-J)/k,即(r=o,Y=(Mo-J)/k),斜率为k/h。1、LM曲线的斜率与“挤出效应”成正比,与财政政策效果成反比。LM曲线的斜率越大,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反应程度h越小,即利率货币需求弹性系数越小,说明利率较大幅度的变动,才能引起货币需求较小的变动,利率的变动幅度,大于货币需求的变动

30、幅度,或者,反过来这样说,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稍有增加,就会导致利率大幅度的上升,私人投资就减少得很多,“挤出效应”也就大,政策效果就小。反之,LM曲线的斜率越小,“挤出效应”就小,政策效果大。图142。 如图所示,IS曲线的斜率都相同,开始时,LM曲线和IS曲线相交于Eo点,对应的利率和收入分别为ro和Yo,当政府支出增加,使IS曲线向右移动相同距离EoE2时,由于LM曲线的斜率不同,即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不同,从而导致的“挤出效应”也不同。(1)LM曲线的斜率大,“挤出效应”也大,财政政策效果小。图(a)中LM曲线陡峭,斜率大,货币需

31、求对利率变动敏感程度小,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IS曲线向上移动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幅度,大于货币需求的增加幅度,为r0r1,利率上升幅度大,私人投资减少得多,“挤出效应”也大,从而收入水平提高少,为YoYl,政策效果小。(2)LM曲线的斜率,“挤出效应”也小,财政政策效果大。图(b)中LM曲线平坦,斜率小,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敏感程度大,IS曲线向上移动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幅度,小于货币需求的增加幅度,为ror1,利率上升幅度小,私人投资减少得少,“挤出效应”也小,从而收入水平提高大,为YoY1,政策效果大。另外支出乘数,即边际消费倾向c、边际税

32、率t、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k也影响政策效果。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一国的税率一般来说不会经常变动,比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也被认为比较稳定。因此“挤出效应”大小,进而政策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六、财政政策乘数财政政策效果也可用财政政策乘数来表示和计量。所谓财政政策乘数就是指,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变,或者说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支出的变化能使均衡的国民收入变动多少。比如说,增加1美元的政府支出能使国民收入增加多少。从(142)财政政策乘数表达式可见,当c、t

33、、i、k既定时,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若h趋于无穷大,LM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财政政策效果就极大。反之,若h越小,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同样,若其他参数既定,i越大,即投资对利率变动越敏感,I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反之,i越小,财政政策乘数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显然,这一结论与上面论述的财政政策效果完全一致。七、财政政策的特例 如前所述,在ISIM模型中,如果IM越平坦,或IS越陡峭,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越小,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强;反之,如果IM越陡峻,或IS越平坦,财政

34、政策的“挤出效应”就越大,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弱。这就出现了财政政策的两个极端情况。(一)凯恩斯主义极端在“流动性偏好陷阱”中,即在LM曲线是水平线、LM曲线的斜率为零的那一段,“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最大,这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YOrIS1IS2LMY1Y2ro图54 凯恩斯主义极端如图所示,当利率下降到ro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是无限的,达到无穷大,任何数量的货币供给,全部为货币的投机需求所吸收,既定的利率水平ro,对应着无数个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因而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从而LM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斜率为零,这表明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动敏感度极大,即货币投机需求的很大变动也不会引起利率的变动,因

35、此,当政府实施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尽管IS曲线向右移动,但并不会引起利率的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效果很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为YoYl。(二)古典主义极端所谓“古典主义极端”,是指LM曲线处在“古典区域”的情况,这时利率上升到如此高的水平,致使人们再也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时货币的投机需求等于零。 这是因为利率最高、债券价格最低,人们估计这样的债券价格,以后只会上涨而不会下跌,因而如果人们手头有货币,一定会去购买债券,以待债券价格上涨时出售而获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推行一项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要向私人部门借钱的话,由于私人部门没有闲

36、置货币,所以只有在私人部门认为把投资支出减少一个等于政府借款数目是合算的时候,政府才能借到这笔款项。为此,利率一定要上涨到购买政府公债所产生的收益大于私人投资的预期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有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显然,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是完全的,达到极大,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使收入水平有任何改变,即财政政策效果为零。如图所示。YLMIS1IS2Or2r1Y*rE1YE2Y图55 古典主义极端图中,由于利率达到极高,所以LM曲线为垂线(水平及向上倾斜部分省略)。开始时,IS1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o点,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分别为Y*和ro。这时,如果政府采取一项扩张

37、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由ISl移至IS2,均衡点由Eo移至El点,均衡利率上升为r1,而均衡收入却始终不变,仍为Y*。在这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极大,所以财政政策效果为零。第三节 货币政策一、西方国家的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节利率的涨落对总需求施加影响,因而间接地发挥作用。由于货币政策要通过金融制度来实现,所以要了解货币政策,必须先具备一些西方银行制度的基本知识。西方国家的银行分为两大类: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一)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最高主管机构。它统筹管

38、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中央银行的经营目的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为了公共利益,特别是要保证完成法律规定的任务。一般认为,中央银行主要有三大职能: 作为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负责发行货币; 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的最终贷款人,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用票据再贴现、抵押贷款等办法),又为商业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还为各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 作为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向政府提供所需资金,对外代表国家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对内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并依法执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负债项目(指资金来源)主要有纸币发行、商业银行及政府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等。在

39、负债项目中,纸币发行是最大的项目,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资产项目(指资金运用)主要有黄金外汇储备、购买政府债券及向商业银行等发放的贷款、贴现等。在资产项目中,政府债券是其中最大的项目,它受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调节;贷款、贴现是中央银行贷给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它受中央银行信贷、贴现政策的调节。资产数额与负债数额之间的差额就是中央银行的资本项目,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的办公设备、房产、汽车等。中央银行的日常业务管理大多由金融及工商界专家组成的董事会负责。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一般只向立法机关比如国会负责,但在工作中也与政府的财政部密切配合。例如,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是中央银行,其管理部门是由7人组成的联邦

40、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成员由总统任命并经议会批准,但在法律上总统并无权干涉他们管理货币的政策。联邦储备委员会下设的两个机构中,公开市场委员会负责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的操作;而联邦咨询委员会负责向政府和各商业银行解释货币运行状况及货币政策。(二)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面向厂商及个人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组织,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存贷款利息差额,赚取最大利润。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主要包括放款和投资两种业务。放款业务是为企业提供贷款,包括票据贴

41、现、抵押贷款等。投资业务就是购买有价证券以取得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是指代替顾客办理支付事项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商业银行上述业务的范围和数量受到中央银行的控制和管理,正是这种控制和管理使得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二、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机制与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制度密切相关。在西方国家,人们在获得款项后,一般均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商业银行,然后用支票进行支付活动。所以活期存款与通货一样,具有相同的流动性。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吸收存款。为了应付客户随时提取

42、存款的需要,确保银行的信誉与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银行不能把吸收来的存款全部贷放出去,而必须保留一部分资金。这种经常保留的供支付提取存款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例称为存款准备率。存款准备率一般由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所以称为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必须按法定准备率保留准备金,其余部分才可以作为贷款放出。例如,如果法定准备率为20,那么,商业银行在吸收了100万元存款后,就必须保留20万元准备金,其余80万元方可作为贷款放出。法定准备金一部分作为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正是这种以较小比率的准备金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

43、以创造货币,下面举例说明。 假定法定准备率为20,最初某商业银行(A)吸收100万元存款,该商业银行可放款80万元,得到这80万元贷款的第一个客户,把这笔贷款存入另一家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B),法定准备率为20,B商业银行的存款帐户上新增有80万元的存款,就必须20的法定准备金,可放款额为64万元,得到这笔64万元贷款的第二个客户,又会把它存入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C商业银行,C商业银行缴存20的法定准备金后,可放贷额为512万元,这样不断存贷下去,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总和是:D=100+80+64+51.2+ = 100(1+0.81+0.82 +0.8n-1)=100(0.80+0.81

44、+0.82 +0.8n-1)=100(10.8)=500万元) 而贷款总和是: 500-100=400万元。 如果以R代表最初的原始存款,D代表存款总额,即创造出的货币,rd代表法定准备率(0rd1),则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的货币量的公式是: D= (143) 由这一公式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额成正比。 在上例中,假定这笔原始存款来自中央银行增加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比如,中央银行新投放100万元的货币,则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的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在上例中即为5倍,这1rd称为货币创造

45、乘数,用k表示,则有 (144) 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但应看到,以上所说货币创造乘数为法定准备率的倒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即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后全部贷放出去。但如果银行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或厂商由于预期利润率太低不愿借入款项,或银行认为贷款的利率太低,而不愿发放贷款,诸如此类的原因都会使银行的实际贷款低于其本身的贷款能力。这部分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项就形成了超额准备金,即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占存款的比率称为超额准备率(用re表示),法定准备金加超额准备金是银行的实际准备金。法定准备率加超额准备率是实际准备率。考虑到有超额准备金时,货

46、币创造乘数就不再是k=1rd, 而应是: (145) 货币创造乘数是实际准备率的倒数。派生存款总额D=R(rd+re) 。 (2)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如果客户将得到的贷款,不全部存入银行,而抽出一定比例的现金留在手上,又会形成一种漏出。若用rc表示现金漏出在存款中的比例,在存在超额准备和现金漏出时,货币创造乘数就进一步缩小为: (146) 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很强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银行存款的多倍扩大的连锁反应也会发生相反的作用。例如,当客户甲从他存款的银行中取走100万元的存款时,他存款的银行A必须支付100万元的现款,其中的20万元可由原有的准备金抵消,但为了弥补其中的80万元,A银行必须收回贷款80万元,如此类推。读者可自行计算出整个银行体系缩小的存款总额为500万元。换言之,相反的连锁反应会使整个银行体系按乘数来缩小存款总额。还需说明的是,这种多倍扩大或缩小,只有通过一国的整个银行体系才能做到。三、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与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一般也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