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史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解读.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93055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政史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政史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政史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政史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政史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解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解读临海市教育局教研室 施小森一、课标、教材与教学指导纲要(一) 课程标准内容1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二) 教材知识体系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从地理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要素,(尤其是生物要素)对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作用。并理解环境变化对某一地理要素的影响,进而理解人类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中非常特殊的一员和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从而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懂得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2 自然地

2、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入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即:地理环境各要素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并通过分析土壤的形成,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自然综合体,进而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地球表层差异性的具体表现,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而分析地域分异现象的成因及分布特征,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基本特征,最终归结到,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如农业生产与

3、因地制宜)。(三) 教学指导纲要见前面。(四)注意的几个问题1教材知识内容与课标的要求不同之处,应以教材为准,教学指导纲要与教材内容的要求不同之处,应以教学指导纲要为准。2教学中应更充分地重视教学指导纲要中的“发展要求”。3教学中应严格遵照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说明”来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二、教材处理与教法、学法。(一)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 首先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及其相互关系。2 以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演化过程为线索,重点分析各地质年代时,海洋与陆地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命起源和生物(动、植物)的进化。3 以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典型生物种类(如恐龙)的灭绝事实,分析其灭绝的环境

4、因素。4 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为线索,着重用具体事例分析说明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同时,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影响,该部分内容应作为本节的重点和归结点。5 搜集有关生物进化和灭绝资料,或进行生物化石观察与野外考察等活动,来深化本节教材内容。6 调查本地的一家企业,讨论分析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通过图3-3和图3-4的分析,理解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有尺度的。2 以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为切入点,剖析区域

5、其他自然要素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区域环境整体性的变化。3 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间的关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的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对此,可以举中国的一些实例加以说明。(该部分内容应按教学指导纲要把握好教学的广度与深度)4 通过案例的剖析,分析和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把该部分内容作为本节教学的终极目标。(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通过“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并通过分析,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 通过陆地自然带分布特征的分析,理解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成因和主导因素。3 通过

6、具体实例的分析,真正理解农业生产与因地制宜原则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本节知识运用的载体。4 应重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5 应注意本教材与旧教材中一些名词提法的差异。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教解读台州第一中学余光夫一、本章教材的编写特色1、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即从同类知识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然后由个别的知识向同类的知识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案例出现在阅读和活动中阅读材料短小精悍,内容表达完整,文字活跃,可读性较强。不少阅读材料同时配有地理景观照片或地

7、图等,表现形式多样,给人印象深刻。 阅读教材既能解释和丰富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延展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不至于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压力如,教材“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理I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共选编了4段阅读材料:中国的自然灾害、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这四段阅读材料都是区域案例。通过对区域自然灾害灾情的统计分析,用事实说明正文的观点。例如关于中国的自然灾害,正文的结论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洪涝灾害”。为印证、丰富这一结论,教材精选了2段阅读材料20

8、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其中“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是通过列表的方式,从受灾人口、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倒塌房屋、死亡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等方面,统计我国自然灾害灾情。而“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则通过照片、地图等表现形式,系统描述了灾害的主要特点。显然,这两段阅读材料是正文的有力佐证,并且材料“有血有肉”,颇具可读性。 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教材加大了学生活动的力度,侧重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比较而言,淡化了对教材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从表现形式看,学生活动穿插分布于教材的相关内容处,而不是以集中的家庭作业形式附于章节之后,目的

9、是促使学生课堂消化所学的内容,同时寓活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参与式的主动学习的特点。 二、课程标准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形成观念: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学习重点: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仅举例说明不求理论阐述)层次把握:一、是基础 二、可改造 三、在发展 (有制约) (有限度) (有变化)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形成观念:自然条件总是不断变化中 (渐变为主,也有突变)学习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层次把握:(1)了解全

10、球气候变化 (2)正确看待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 (3)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形成观念: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学习重点: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层次把握:自然资源的概念利用影响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形成理念:形成保护环境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学习重点: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某一种灾害)层次把握:危害、成因、防灾减灾三、教学建议第一节 共设计了5个活动活动1:组织学生探究教材活动中所列举的三个案例,并完成相应探究的内容。通过思考

11、、讨论、探究地形与聚落分布的关系。建议教师从宏观的、区域的角度得出地形对聚落影响的一般规律。活动2:“我国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可在分析四川省东、西部交通线路差异的形成原因时作为拓展内容。活动3:建议根据图4-10,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分析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活动4:建议把“兰州市”案例活动作为承上启下的教学环节,即可巩固前课所学内容,又可引出地形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铁路选线”活动内容则可作为课后作业处理。活动5:以四川省交通线路分布为例,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首先启发学生从地形角度分析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原因,并结合图4-10和阅读材料设计问题,组织学

12、生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得出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和形态影响的一般规律;结尾则以分析如今“蜀道不再难”的原因作为压轴,得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在不断降低。第二节 共设计了2个活动活动1:可让学生上网搜集相关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的气候变化资料,结合课本图片资料,分析说明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特点。建议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活动2:以图4-24的联系图为主线索。学生搜集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案例,说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天津市的影响”这一活动内容建议作为课后作业处理。第三节 共设计了3个活动。活动1:以“你熟知的自然资源”为题

13、,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自然资源(学生的列举可能会说出非自然资源的名称,教师应及时更正)。分析讨论自然资源的概念(基本属性)和分类,在此基础上画出概念和分类结构图。活动2: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图4-29“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变化”,学生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说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结合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点,结合我国现阶段能源供需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事先布置要求学生搜集),谈谈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前景。活动3:结合课文内容,阅读分析图4-31,列表比较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建议比较项目由学生自己设定,教师最后进行点评。第四节 共设计了2个活动活动1:课前让学生搜集家乡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在课堂内交流。活动2:有条件的学校在网上搜集长江、淮河等主要河流或当地河流近年来发生的洪涝灾害资料,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探究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并列举抗洪救灾的有效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