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93755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一年级]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一年级]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一年级]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一年级]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一年级]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姓名:赵丽丽 准考证号:201396350184摘要: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素质教育创新观认为: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创新教育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和中学生心理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思维性极强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键词:数学、创新思维、

2、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实行新课改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显得十分必要,也大有可为。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数学这一学科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创造性(originality);即产生新的思想的能力,发现和产生一些新颖简洁的解法。流畅性(fluency):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殊的问题情景能顺利的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方案,灵活性(flexibility):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在新课改实施的当今我们要改变以往的

3、传统式教学方法,打破填鸭式教学模式,接受新型教学思想,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从中产生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不仅仅会对他们高中阶段在文化知识理论上有所受益,更对他以后在人生道路上学会怎样去生存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做到了真正的教书育人。那么我们就在创造能力所考查的三个方面的基础上谈一谈怎样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我们教师首先要在认知上有所改变,要知道再创新能力的存在是普遍的,不仅仅是少数人具有,正如吉尔福特所说:迄今人们获得最具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

4、于整个人口中间。就此而言我们要充分相信我们学生与生俱来就具备这样的天分,现在我们要把它们挖掘出来并加以引导使其发挥其重要作用。所以创新教育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创新意识,要创造性的运用好教材。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学生探索创新、发展创新思维的土壤,只有构建起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运用幻灯片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要利用自主探索、学生主动探讨交流、学生提问、变式训练、实施全员参与的合作学习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求知欲望,增强他

5、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直观的教具、科学和方法都能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比如:“二次根式化简”的教学中,为了根治学生解题时易犯=a 的这类错误,教师可设计如 下的教学语言:要化简,先让a 从“屋子”(根号)里走到“院子”(绝对值 | | )里,至于a 如何走出院子,这要看a 的“体质”(正、负或0)状况,体质健壮(a 0)的直接出去,体质虚弱(a0)的,必须戴上一条“围巾”(负号“”)以防感冒。这样学生一笑,一种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自然产生了,学生在笑声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的内涵,增加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二利用多种形式,不

6、失时机的介绍历代数学家为数学的发展,创建知识体系,发现定理公式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的每一个分支、知识体系、定理、公式、的产生过程展示给学生的同时,介绍他们创造知识体系的方法,对数学的发展的贡献,以及世人对他们的敬仰和永久的纪念。如在开始讲解解析几何时,先让学生回忆初中解答几何问题时的困难,从而引入笛卡尔创设解析几何的传说:笛卡尔躺在床上,注视着墙上的一只蜘蛛在网上沿着“纵横线”两线爬行时,到达某一预定的点。由此产生了坐标几何的思想,这一创造为数学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在讲解数的扩展时,介绍无理数的发现者、虚数的创设者们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棣莫佛定理、

7、哥德巴赫猜想等等以数学家名字命名的定理在教科书中到处可见,这些数学家们的创建知识时的丰富想象力、大胆的批判性、求异性、独创性等思维方法,可谓包罗万象,只要我们教师在相应内容的教学时经常适当的穿插介绍给学生,不仅能使学生从中学到各种创造性思维的发,而且能使学生从羡慕到萌生跃跃欲试的愿望,产生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另外青少年时代,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最富有理想和抱负,他们很敬仰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们,我们要利用这些素材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挖掘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使之充分的发挥其作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欣然

8、主动的要求学习,这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三.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起点是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缺少

9、有价值的“讨论”,师生之间也缺乏“真诚”与“平等”的“对话”。教学中应提倡学生问问题,诱导他们问问题,鼓励他们大担提出问题,鸣别人所不鸣,为别人所不为。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和分析,表现出不依常规,用新颖的求异思想和方法解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怎样逐步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而引导方法是多样的,总结归纳如下两点:(1)通过类比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当两个知识系统中某些对象间的关系存在一致性或某些对象

10、存在类似的关系,我们便可对这两个知识系统进行比较,从而可以从一个知识系统所具有的结果去猜想或发现另一个系统也具有相应的结果,所以类比是发现新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 (2)通过归纳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归纳是指出特殊和具体的认识推进到一般的、普通的、抽象的认识方法,是一种由特殊前提下导出一般结论的认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归纳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以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11、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例如,通过展示学生解题的典型错误与正确答案,引导学生辨析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弄清错误的根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批判性是创造性的核心)又培养了创新能力。例1:已知 ,求的极小值.先给两种解法:解法1: 的极小值为9.解法2: 的极小值为.两种解法结果不同,提问:那种解法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们辨析、讨论。解法

12、1中,等号成立的条件中的值不存在,故解法一是错误的;解法2中,是当且仅当即时成立,故解法2是正确的。例2:已知数列满足, 求证:对一切自然数都为整数。大多数学生很快可以算出,但对怎样证明束手无策,怎么办呢?猜想提问:能否假设成立?(,为整数)并引导学生用待定系数法求得p=4,q=-1,因此再用数学归纳法可证明该等式成立,则问题易证。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证明(1)n=1时, ,时,等式成立。假设当()时等式成立,即, (3).由题设知,对任何n, ,(4) 由(3)(4)联立消去得,展开移项得 即 等式成立。综合1、2可知:等式对任何都成立。设置这样的题目引发学生的无限猜想,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

13、由提问产生困惑,自发的要求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启发他们自主学习,在学生们研究讨论的过程中自然会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方案进行比较并进行改进完善。这种过程其实就是一直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解决、自主创新的过程。我们在日常的每节课上要有意识的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才是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教课之道“授之以欲”,而非“授之以渔”。让他们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四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

14、活动,如书报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观察记录、制作广告词、调查报告等。二是群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兴趣小组、合办壁报、办文学小报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个性品质的目的。爱因斯坦说过:“当一个毕业生离开学校时,如果把学到的知识忘光了,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们身上进行教育的真正成果。”这句话充分反映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要仅仅教给学生“是这样”,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弄清“为什么是这样”。“教是为了不教”,牢记这句话,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算是成功的教师,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

15、的教育。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的经济。适应21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早日到来准备教育和人才储备。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整体趋势,才能在国际教育发展中赢得自己的主动权,才能真正振兴中国的教育,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兴旺繁荣。参考文献:1.学校教育创新理论书系编委会所编:教育创新途径与趋势,中国人事出版社。2.邱学华主编:尝试创新研究,海南出版社。3.王立力主编:教学创新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4.湖北大学主编:中学数学2000年版5.山东教育厅编: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