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院及专业介绍地质大学.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94038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院及专业介绍地质大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等教育]学院及专业介绍地质大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等教育]学院及专业介绍地质大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院及专业介绍地质大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院及专业介绍地质大学.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是国家理科(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所在地。现有地质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五个二级学科),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海洋地质学两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全部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并设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长江学者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6人、教授和副教授85人。现有省重点实验室2个、参与共建国家重点实验

2、室2个。建有现代化的偏光显微镜、微体古生物、构造及矿物园地等一大批教学实验室,以及长江三峡、北京周口店、河北北戴河、湖北黄石、江西庐山等教学实习基地,为我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专业介绍现有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理科学(第四纪地质学方向)、地质学(地质调查方向)、地质学基地班等五个专业。前四个专业采取前期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模块全部打通的方式,实行宽口径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球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和素质,地质调查专业按照专门制订的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和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选择指导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 “学科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宽、能力

3、强、综合素质高”的有志于从事地学基础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毕业生将获得的知识能力: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地学基础理论、坚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计算机与外语实用技能,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主要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开设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环节和专业选修课。层次: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主要就业领域:资源、环境、灾害、国土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其它相关领域。地质学基地班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地质学专业成为全国4个地质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重点培养地球科学领域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学校对“基地班”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如高额奖学金、专用计算机室、享有研究生同等

4、标准的图书阅览等待遇。其课程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部分,重视培养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基地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创新型、研究型,毕业生将有80%左右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深造。通过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为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输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理科基地实行分流补进的动态优秀人才选拔模式,补进时在全校范围内择优选拔。地质学本专业学生掌握地质学的野外工作技能、物质成分分析测试技术及基本的地球科学实验和鉴定技术,具备从事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层与古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分析实验、数据处理等工作的基本技能。面向地矿、能源、环境等行业的教育、科研和

5、生产部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地球化学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球化学、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训练,掌握野外和室内地质、环境及地球化学、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面向地矿、资源、环境、国土等行业的教育、科研和生产部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专业学生将在牢固掌握理科基础、外语、计算机技能的基础上,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资源环境规划管理的原理、方法和“3S”技术等技能。面向国土资源

6、、城乡规划、环境等行业的教育、科研和生产部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地质学(地质调查方向)本专业学生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数理基础、计算机、3S技术与外语实用技能及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毕业生能成为科研机构、地勘部门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的专门人才,适应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在资源、环境、灾害、国土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其它相关领域对地质学人才的需要。2012年地质学(地质调查方向)专业获批加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地球科学学院网址:http:/ 67883004地球科学学院近三年典型成果:1、2011年,地球化学家高山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客座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Roberta Rudnic

7、k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青年科学家刘勇胜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湖北青年五四奖章。2、2011年,郑建平教授参与完成的“华北及邻区深部岩石圈的减薄与增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3、2010年地球生物系组织申报“若干重大地质环境突变的地球生物学过程”973项目正式启动,标志我校“973”项目申报取得历史性突破;地学院共建的“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3、“地史古生物学教学团队”、“地球化学教学团队”、“矿物岩石教学团队”分别获得2008、2009、2010年国家教学团队荣誉;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

8、纪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和变质地质学入选2008、2009、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4、教育部公布2009年学科评估高校排名,地质学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称号。行星地质与化学学科获教育部高校特色项目资助。5、近三年,博士生佘振兵(导师马昌前教授)完成的博士论文“中上扬子上元古界中生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 、博士生江海水(导师赖旭龙教授)的博士论文“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牙形石演化”和博士生黄咸雨(指导教师谢树成教授)的博士论文“泥炭类脂物早期成岩转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沉积为例”分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6、学生刘琦等完成的

9、作品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张丽娟等完成的作品获三等奖;研究生罗根明获第二届李四光优秀学生奖;肖智勇参与完成的两篇论文在Science上发表。资源学院资源学院是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所在地之一。拥有国家排名第一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一个省级本科教学实验示范中心、3个湖北省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构造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实验室”、湖北省“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实验室),是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体建设

10、单位之一。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学科点和12个硕士学科点(涉及5个一级学科领域:地质工程和资源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海洋科学、地质学、公共管理学)。资源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5人、教授52人、副教授50人。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与基础研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等近300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奖励,并转化为行业或企业的新规范和生长点。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学术专著,学术氛围浓厚,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频繁,已成为我国地质资源领域重要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专业介

11、绍现有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方向)、资源勘查工程(油气方向)、资源勘查工程(矿产调查与开发方向)、石油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海洋科学(海洋地质与资源方向)和煤及煤层气工程等。培养目标和要求:紧紧围绕“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掌握现代专业理论知识和先进科技手段,使学生成为能够在矿产、能源(石油、天然气、煤及煤层气)、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等领域从事勘査和开发工作的高水平人才。毕业生将获得的知识能力:具有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高的计算机与外语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野外实践能力、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主要课

12、程设置和教学环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环节和专业选修课。层次: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煤与煤层气工程);理学学士(海洋科学)。主要就业领域:与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密切相关的矿产、能源、海洋资源勘査和开发行业及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1996年经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批准创办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固体),是为适应地球科学发展和实现全球找矿战略需要,探索培养适应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宽口径外向型、复合型高端人才而开设的;主要培养能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从事固体矿产资源成矿过程成矿规律研究,固体矿产资源勘查评

13、价、开发与管理、并获得其工程基本训练的高级研究或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地质工科面向现代化、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对该基地学生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如人均奖学金不低于1000元/年;毕业生免试推荐研究生的指标不低于40%;免费提供计算机上机机时不低于320小时;部分专业课进行英语教学等。该基地班实行末位淘汰、分流与动态补进这一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在全校范围内择优选拔补进。资源勘查工程(固体方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学基础、矿床学、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矿产综合勘查技术、矿产资源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要求学生具备矿产资源成矿过程分析、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矿床勘探、矿产资源综

14、合评价和经济分析的能力,同时具有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毕业后主要在科研机构、国家及各省市地勘部门、大型矿业公司从事矿产地质勘查、矿产资源评价、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资源勘查工程(油气方向)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油气地质学、地球物理、油气地球化学知识,具有对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基本特征、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够在油气地质勘查、资源评价、油气田开发及管理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研究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学生主要学习地球科学基础、油气地质学、含油气盆地构造与沉积、地球物理勘探、油气藏工程基础、油气勘查和评

15、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石油与天然气生成、运移及富集规律的综合分析与油气资源评价的能力,同时具备油气田开发的基本知识,毕业后能够从事油气地质勘查、资源评价、油气藏开采与管理方面的工作。资源勘查工程(矿产调查与开发方向)本专业学生在牢固掌握工科基础、外语、计算机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地质学基础、矿床学、矿产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强化专业工作技能训练,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矿产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综合评价的基本技能、工作准则和相关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图形、数据处理,适应数字化地质工作的要求,具有从事矿产地质调查、勘查评价、开发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16、毕业后主要在国家及各省市地勘部门、大型矿业公司从事矿产地质调查、勘查与评价、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石油工程本专业培养具备工科基础理论和石油工程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石油、天然气开发与开采工程实践及科研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掌握在大型石油公司、科研机构、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咨询部门等单位从事油气开发与开采领域的高级专门知识与技能,获得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和较高专业素质的石油工程师基本训练,满足国家对石油工程人才的需求。土地资源管理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理论基础,掌握丰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熟练的规划、评价、测绘、遥感、制图、信息、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规划、

17、测绘、房地产、农业等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评价、土地信息、地籍管理、房地产开发规划及咨询、土地政策法规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工科人才培养为目标,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学生在土地规划、测绘、评价、 遥感、土地信息等方面的专业实践训练,致力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与欢迎。主要就业单位为省市各级国土管理部门,土地评估、规划、信息、技术咨询等大型中介公司、大型测绘企业,以及相关高校和研究所。海洋科学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好的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18、和外语、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扎实的海洋科学,尤其是海洋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资源、环境、地质灾害及地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培养具有在海洋科学相关部门以及地矿和能源等企业部门从事科学研究、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我校是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共建单位,具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设有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当前国家全面推进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正迎来海洋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本专业方向面向国家海洋科学和海洋能源资源发展的主战场,满足国家对海洋科学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专业培养实行导师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

19、造。煤及煤层气工程煤及煤层气工程是教育部和财政部第一批设立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教育部专项修购计划支持下建成了6个专业实验室,同时拥有三个产学研基地。近年来,该专业在煤、煤层气和含煤岩系伴生矿产(盆地铀资源)领域开展了系列高层次科学研究,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本专业2009届至2011届本科生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煤地质及煤层气开发工程的地质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煤及煤层气资源及相关领域进行资源勘查、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思维、素养和创新意识,能成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高层次储备人才。资源学院网址:http:/ 中石油、中石

20、化、中海油、中联煤及相关科研院所。资源学院咨询电话:027-67883397 67883054材化学院学院现有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及材料化学三个本科专业,有部级重点学科1个(材料学),博士点学科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岩石矿物材料学),硕士点学科4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应用化学、岩石矿物材料学),工程硕士学科点2个(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并设有“楚天学者”岗位。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技术系、应用化学系、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共有教职员工115人,其中目前拥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楚天学者5人、学校“腾飞计划”入选者1人、学校“摇篮计划”入选者3人、楚天学子1人,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

21、2人)、副教授31人、讲师15人,形成了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梯队。我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99人,硕士研究生248人,博士研究生35人。本科设有的主要专业方向包括地质分析、应用电化学、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能源化学与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岩矿新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学院拥有教育部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新材料研究所、湖北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湖北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学院在科研工作方面有较大突破,目前在研项目100多项,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学院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

22、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研究生考取率超过30%。专业介绍 按大类招生,下设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及材料化学三个本科专业,实行通才培养。前三学期将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相结合,从第四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入相应的专业方向进一步深造,同时可选择指导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化学和材料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继续深造的优秀人才,有较强的实验技能、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能从事化学化工、地质分析、能源资源、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方面的优秀研究

23、人才及工程技术人才。就业领域:适宜在地质、石油、冶金、能源、机械、化工、电子、军工、资源、建材、冶金、外贸等部门和相关产业,从事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设计、检测、开发和生产工作。层次: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应用化学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现代实验技术,熟悉本学科的现状及前沿,具备材料、能源、资源、环境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及较广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能在教育、科研院所、公司等单位从事教学、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科技人才以及有志在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及资源环境等科学领域继续深造的研究型人才。适宜到化

24、学、化工、材料、能源、资源、环境、冶金、地质、化学电源、药物及食品等行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事业单位从事研究开发、分析检测、生产、科技管理等工作。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掌握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较强的材料研究与工程设计的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方面的优秀研究人才及工程技术人才。适宜在电子、能源、机械、化工、军工、电脑制造、冶金、建筑、建材、资源、外贸、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设计、检测、开发和生产工作。材料化学培养系统掌握化学和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特别是

25、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人才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有志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进行深入学习的优秀人才。适宜在与高分子材料和纳米材料有关的资源能源、化学化工、塑料橡胶、轻工纺织、电子信息、军工、建材、能源、环保等行业从事相关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质量检测与管理、流通服务等工作。材料与化学学院网址:http:/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源自1952年建立的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教研室,是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的开创者。学院探索并建立了具有地学特色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专业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26、培养体系,培养了3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程国栋、汪集旸和卢耀如)以及汪民(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李久林(北京城建集团“鸟巢”工程建筑总工程师)、李致新(中国登山健将、奥运圣火珠峰登顶总指挥)、张国旗(优秀水利工作者、故事片红山雨的主人公)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学院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水文地质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学和生态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共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共建)等3个博士后流动站。有教授22 人、副教授23人、有国家杰

27、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楚天学者4人,楚天学子3人。学院设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4个本科专业,建设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005年起,开办水资源与环境试验班,探索学科交叉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起,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建立“2+2”的本科生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的研究生中,获得德国洪堡基金1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5篇,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10人。学院一贯坚持科学研究“

28、国际前沿与国家需求目标”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原则,努力提高服务国家目标的意识和能力。“十一五”期间,出版了专著11部,发表SCI检索论文132篇。实到科研经费10183万元。学院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学术交流为途径,构建面向国内外的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依托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等国际合作项目,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地下水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联盟。与黑龙江、山西、河南、浙江、广东、贵州、安徽等省地矿部门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工程硕士培养和支援优秀毕业生

29、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湖北省气象局、庐山风景区等通过建立实习基地、聘任导师等途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开办水资源与环境留学生班,与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合作关系。环境学院将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弘扬“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探索创新的进取意识”和“团结奋进的工作作风”,努力把环境学院建设成为保持地下水与环境学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水资源、生物、环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热忱欢迎有志于我国水资源与环境保护这一崇高事业的学子来环境学院发展深造。专业介绍环境学院的专业主要属于工程类,如: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30、、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实验班。前两年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模块全部打通,实行通才培养,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入相应的专业方向进一步深造,同时可以选择指导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层次: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主要就业领域:毕业生具有进一步深造,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能力;能进入国土、电力、水力、交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有关水、岩与地质环境工程领域的调查、勘测、设计和规划管理工作。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实验班培养目标:培养一批以地球科学为基础,兼备水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拔尖人才。本实验班以高起点招收和培养从事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工程方向的研究和管理的高级

31、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将具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强化实践运用能力和较强的管理与组织才能,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特色:按照新的本科教育理念,制定全新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淡化专业界限,加强学科基础。依托我校、院多个优势学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复合型”的原则进行培养。前两年的“宽口径、厚基础”教学使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后两年采用“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导师培养模式,在教授指导下参与科研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背景,具

32、备主动学习、接纳新知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的发展潜力。实验班将集中学校优秀师资力量承担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不仅由外籍教师讲授英语听说课程,还聘请外籍教师讲授部分专业课程;学务指导均选派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在学籍管理方面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完全学分制”与分流-补进制相结合的动态学籍管理办法,该班50以上的学生可以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同时在推荐出国联合培养或深造等方面将优先考虑。相近专业:环境工程,地质工程、水利工程就业方向:具有进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一步深造或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能力;部分进入国土、电力、水力、交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或管理,或在各级政府部门从事水资源与环境规

33、划的管理工作。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背景:前身为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1952年创立,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地下水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点。经过5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以地下水科学为特色的专业学科点。历届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地下水科学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先后有3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具备培养本科到博士研究生不同层次及国外留学生的条件。办学特色:本学科主要基于地球系统科学和水科学理论,研究地下水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其资源属性以及在表层环境中的

34、作用。不仅可以解决地下水资源的开发、评价与管理等问题,同时也研究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诸如地下水位下降诱发的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和岩溶塌陷灾害等。相近专业: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就业领域: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十分广泛,可以承担国土、城建、水利、交通、电力、环境保护等部门有关水、岩与地质环境工程领域的勘测、设计和规划管理工作。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背景: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地下水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点。经过5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以地下水科学为特色的学科点。历届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先后有四人成

35、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具备培养本科到博士研究生不同层次及国外留学生的条件。办学特色:我国有50以上的城市供水依赖地下水资源,同时,地下水又是解决环境和灾害问题的关键。本学科主要基于地球系统科学和水科学理论,研究地下水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其资源属性以及在表层环境中的作用。不仅解决地下水资源的开发、评价与管理等问题,同时也研究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类地质工程和地质环境问题,诸如研究地下水位下降诱发的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和岩溶塌陷,或调查研究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原因与防治等。相近专业: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

36、。就业领域: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到国土、城建、水利、交通、电力、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有关水、岩与地质环境工程领域的调查、勘测、设计和规划管理工作。人才市场需求对本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据学校毕业分配数据统计,本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近三年平均达到98.23%。环境工程专业背景:目前是华中地区乃至全国为数不多、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重要学科点,为国家特色专业。本专业以“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华中分中心”、“废物地质处置与环境保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依托强大的科研教学力量,已经建立了从本科教育到博士后研究的全系列高水平教

37、学条件和科研平台。办学特色: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学习环境工程一般专业基础理论基础上,特别突出我校地球系统科学和地下水科学的综合学科优势,在水污染防治特别是在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使得本专业的学生既能在水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环境规划管理等领域尽展所长,又能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资源开发保护方面的国家紧缺人才。相近专业:环境科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就业领域:本专业毕业生面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各类环境产业企业以及国家、地方大中型企业的安全环境保护部门,同时在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评价、城市建设、水利、交通、电力等领域

38、中都有需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近三年平均为90% 左右。生物科学专业背景:创办于2003年6月,前身为1975年成立的地球科学学院古生物教研室。连续承担了19届古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生物学教学活动。已经建设了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小分子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等7个高起点高水平的系列教学实验室,而且还与国内外知名的生物科学的教授、院系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相关的教学实习基地有北戴河、三峡、舟山等地。办学特色表现在环境微生物学、演化生物学、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学等方面有所侧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科研单位、中、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可进行生物产品的应用开发和推广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生物学领域应用基础研究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教学、科研和开发能力。就业领域:毕业生除进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攻读研究生以外,还适合到国内生物、环保冶金化工等部门,从事应用研究、产品研制开发和管理工作。环境学院网址:http:/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岩石力学、土力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