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43386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转型振兴、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的决战时期。科学制定符合阜新市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市人民意志的“十二五”规划,对于推进阜新经济跨越发展,实现转型振兴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十一五”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转型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突破阜新”为目标,加大重点工作推进力度,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任务目标,实现了经济

2、平稳较快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5 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5 倍,年均增长15.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倍以上,年均增长2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97.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年均增长36.7%。五年间,全市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近2000 个,其中亿元以上295个,项目建设创历史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十五”期末的6.3%提高到8.5%;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进展,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1%。(二)

3、农村各业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十一五”期末,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5.8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4倍,年均增长16.5%。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保护地面积达到23万亩,是“十五”期末的10倍;花生播种面积达到217万亩,居全省首位。良种面积占到粮食播种面积的90%以上。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启动。五年间,完成植树造林、封山育林431.7万亩,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1%。规模畜牧养殖取得重大进展,生猪年饲养量超400 万头,阜、彰两县进入全省养猪大县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奶牛养殖业

4、成为全省三大板块之一。实现了油路、客车、有线电视“村村通”。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参合率达100%,新农保试点正式启动。(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重点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十一五”期末,工业增加值达到123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倍,年均增长21%,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接近500家,比“十五”期末增长1倍。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与能源工业成为地方工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单一结构彻底改变。“三大基地”和“六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多元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做大,规模以上企业近百户;风电产业迅猛发展,并网发电超过百万千瓦;大唐煤制天然气项目

5、开工建设;液压装备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板材家具产业初具雏形;现代皮革产业迅速崛起;氟化工、铸造产业集群稳步推进;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开始起步。阜矿集团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四)外引与内培共举,服务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商贸流通持续活跃,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网络格局逐步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屡创新高。县以下消费市场得到进一步激活,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超过城市。旅游产业渐成新热点,海州国家矿山公园获批全国首个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并正式开园,高山子风电景区成旅游新亮点,温泉新城一期工程已开工。全市年接待旅游人数超过500万人次。房地产业发展较快。商品房施工面积、销售面积逐年增加。金融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银

6、行业金融机构达到12家、保险机构达到19家。阜新商业银行改组为阜新银行,设立了沈阳分行。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达到30户以上,居省内前列。动漫等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五)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水平进一步提高192 户国有企业实现转制,商贸流通、粮食、公用事业、财政金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大金公司在深圳中小板挂牌上市,实现历史性突破。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5%,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到位383.5亿元,直接利用外资2.7亿美元,出口创汇4.6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9倍、2.3倍和3.7倍。阜新实施全方位“融入战略”,成为

7、突破辽西北战略的重点地区和沈阳经济区八成员之一。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建立了友好市盟关系,成为“九市一盟”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的重要一员。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阜矿集团、春成集团等域外投资取得良好的开局。(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铁阜、阜朝、沈彰三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阜盘、彰通两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巴新铁路全线开工;京沈客专、锦阜高扩能改造铁路、沈彰通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开阜、阜沟铁路、军民合用机场、内陆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新建、改造街巷路108条,城区“八横八纵”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城市供水、供热、供气等功能进一步增强。完成了“高温水

8、三环制”、污水再生回用、引白水源及市区配套、供水管网二期改造等工程。城市供水能力达到43万吨/日;气化率达到75%,供热面积达到2425 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80%;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晋升为省级“园林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90%以上,环境噪音功能区达标覆盖率90%以上。我市被列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市和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试点市。(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协调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专科以上升学率达80%以上;成功举办了“玛瑙节”、“敖包文化节”,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城乡医疗救治

9、体系进一步完善;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阜新篮球节;竞技体育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友爱阜新”、“平安阜新”建设全面推进。(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690元和6500元,是“十五”期末的1.9倍和2.1倍,年均增长13.8%和16%。“十一五”期间,年实名制就业保持在5万人以上,累计实名制就业33.4万人次,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各项社会保障扩面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工程,使10万余户居民受益,援助4000多户农民贫困户新建了住房;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5平方米。在国民经济

10、和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还存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收入少、发展方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加以解决。二、“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从大环境看,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给世界政治和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和深刻变化。但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大格局不会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十二五”时期将继续保持足够的政策支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经济增长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服务业将得到充分

11、发展;区域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产业梯次转移趋势更加明显,全国经济板块重新布局,区域间竞争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总体来说,我市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我市自身看,经过九年经济转型磨砺,已集聚了充足势能,积累了丰富发展经验,“十二五”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是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辽宁实施“突破辽西北”等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协调推进等政策型优势,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新一轮支持阜新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市加快转型振兴增添了新的推动力;国家支持沈

12、阳经济区开展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扶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等机遇型优势;地处沈阳中部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圈、蒙东经济区交汇处和长春城市群、京津城市群中间地带,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等区位型优势;农业、矿产、旅游、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煤电能源供应充足等资源型优势;土地、水电、基建、劳动力等综合发展成本较低和医疗、教育、物价等生活成本较低的成本型优势,未来五年将是阜新诸多后发优势发挥作用的凸显期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机遇期。二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巩固。全市“三大基地”和“六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对域内外资金产生了巨大集聚作用。大唐煤制气、巴新铁路等事关阜新未来发展的一批重大项

13、目已经开工建设,将在今后几年形成投资高峰和新的产能,必将拉动经济大幅度增长,未来五年将是阜新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追赶期;三是阜新形成了推进转型振兴的强大合力。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群情振奋,信心增强,形成了团结一心,大干快上的浓厚氛围,凝结成了推进转型振兴、加快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未来五年将是阜新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的普惠期。同时也应看到,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生产要素供需形势的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土地、金融、人才将成为影响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三、“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14、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经济转型试点市的优势,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开放创新、生态立市、文化兴市战略,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提高建设小康社会水平,让阜新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让阜新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坚持优质高效的原则。强化追求卓越的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尽心竭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力求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发展中实现好中

15、求快、又好又快。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在突出做大经济总量的前提下,协调好三次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到同时谋划、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三)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创建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取得重大进展,突破阜新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取得重大进展。在突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加快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下,综合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和体制机制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转型示范市重要指标领先全国同类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16、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增速力争位列全省前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5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00元,接近当年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0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5.7%。城乡居民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事业均衡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幸福指数居全省前列。生态恢复取得重大成果。实施大规模造林工程、流域治理工程和废弃矿山恢复工程。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

17、分别达到40%和45%,走在全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前列,建设生态恢复示范区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改革开放创新取得新进展。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多方位融入战略深入推进,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四、“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十二五”时期阜新进入经济转型战略转折期,是完成经济转型试点任务的关键阶段,也是实施“突破阜新”战略能否取得预期目标的决战时期。发展重点为:合理布局三次产业,统筹区域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加强财源建设;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多

18、元化支柱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水平;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跨越发展基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一)合理布局三次产业,统筹区域发展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合理布局三次产业。以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基本原则,合理规划各县区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以京四高速(阜新段)为轴线,以沈彰通、沟奈线公路沿线为策应的“一横两纵”产业带和城镇带,加快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城镇集聚建设,带动人口集聚。1、

19、工业发展定位与布局重点建设“三大基地”、“六个重点产业集群”和“一个沈阜城际连接带”,形成“三基、六群、一带”的工业发展格局。“三大基地”定位与布局:一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基地,主要布局在阜蒙县、彰武县、清河门区和高新产业园区;二是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主要布局在阜蒙县、彰武县和新邱区;三是建设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主要布局在新邱区、阜蒙县。“六个重点产业集群”定位与布局:一是液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经济开发区,目标是建成国家液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打造中国液压之都;二是现代皮革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清河门区,目标是建成中国制革示范基地;三是板材家具产业集群,主要布

20、局在彰武县,目标是建成全国的林产品示范区;四是铸造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阜蒙县和细河区,目标是建成全国特色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市;五是氟化工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阜蒙县和海州区,目标是建成全国重要的“氟化工之都”;六是新型材料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太平区,目标是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材料集聚区。“沈阜城际连接带”:以国道102 线(于洪至新民段)、304 线(新民到彰武段)和京四高速(彰武至阜新段)为轴线,连接沈阳于洪区、新民市,阜新彰武县、阜蒙县、主城区和清河门区,打造全长190多公里、涵盖主轴线两侧5-10公里的沈阜城际连接带。2、农业发展定位与布局依托龙头企业,选择相关乡镇,重点打造温室蔬菜、优质花生

21、、畜禽养殖、特色水果四大优势产业带和城市南部都市农业项目产业带。积极推进杂粮、冷凉蔬菜、生猪、奶牛等16个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将阜新建成全国重要的“花生大市”,全国重要的种猪、种羊、种苗繁育基地,优质肉牛生产基地;辽西北地区优质杂粮集散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推进阜西基本农田集中区、阜南基本农田集中区、阜中基本农田集中区、阜东基本农田集中区和彰中基本农田集中区的建设,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3、服务业发展定位与布局加快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商务会展等辐射聚集效应较强的行业聚集发展,

22、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专业化水平高、影响力大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机构。建设以解放大街为轴线的综合性市级商务中心区和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按地域分布建设一批商业副中心、专业市场和市场集群,打造高效顺畅的商贸业服务体系和流通体系;推进锦阜沈和辽西蒙东物流发展带建设;建成国际物流产业园区;打造以海州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的工业遗产旅游区和以瑞应寺、温泉旅游新城为核心的休闲朝觐养生旅游区。4、统筹区域发展,做强县区经济县区是全市经济的主体,是生态建设的核心,是民生工程的重点。县域经济要按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全市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工业园区为依托

23、,全力推进本区域内的重点产业的发展,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的翻番和在全省县区排位中的提档升位,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阜蒙县要重点抓好食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铸造和氟化工四大主导产业,使四个主导产业各形成100 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阜蒙县与市区山水相连的优势,借力发展、借势壮大,特别是与新邱煤化工相邻的沙拉镇、与高新区相邻的阜新镇、与开发区相邻的王府镇、与现代皮革产业基地相邻的蜘蛛山乡等,主动与全市重点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互相融合、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彰武县要重点抓好新能源、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硅砂、板材家具四大主导产业,各形成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充分借助沈阳经济区的产业辐射、产

24、业转移契机,以建设沈阳经济区休闲、度假的后花园为目标,打造宜居新城,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到2015年,两县经济总量都要达到300 亿元以上,年均增幅达到30%以上,力争五年内翻两番。阜蒙县要以冲击全国百强县为目标,在全省44个县中位次前移15位。彰武县在全省44个县中位次前移78位。两县农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五个城区和开发区、高新区要围绕已确定的主导产业加快做大做强,每个产业基地都要形成200500亿元的规模,形成一批各具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海州区、细河区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打造阜新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区。海州区重点建设以兴隆二期为重点的中央商务区以及站前商业副中心区、

25、生活资料物流园。细河区重点围绕玉龙新城建设,尽快形成核心区6大职能,使玉龙新城成为全市的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健康中心以及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市民公共活动中心。太平区要围绕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和海州国家矿山公园旅游区为重点,重点培育世界工业遗产旅游品牌和中国玛瑙之都品牌。新邱区要以建设煤化工示范基地为目标,打造阜新经济新的增长极。清河门区要围绕建设现代皮革产业基地和建设现代皮革新城,成为连接沿海经济带的桥头堡。开发区要围绕建设液压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级研发检测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展销中心,在全市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全力争取扩区、升级。高新区要继续围绕建设高端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业,主动向

26、外拓展。积极发展房地产,完善基础设施,成为连接蒙古贞新城的桥梁和纽带。(二)做大经济总量,加强财源建设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做大总量是做强财力的基础。扩大经济总量是全市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十二五”期间,要坚持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在调整中扩增量,以项目为核心,以扩大投资为重要拉动力,以搞活流通、扩大内需为支撑,投资、消费、出口相互促进,共同拉动经济增长。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精一产,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全市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各类基地(园区)建设。提高基地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升对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发挥基地在体制创新、科技引领、产业集聚方

27、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科学编制基地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突出特色化发展。按照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统筹产业布局。重点引进国内外相关产业龙头企业,吸引或发展配套产业,拓展产业链,做大产业集群。每个县区都要有自己的产业基地,每个基地都要按照打造千亿、百亿的奋斗目标去规划、去招商引资、去扩大投资,把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平台。以扩大增量带动投资结构优化。继续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总量做大的重要动力。“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各级政府投资200亿元,带动全社会各类投资5000亿元以上,实施300项以上亿元重点项目。2、扩大消费需求,优化

28、消费结构以“五个新城”建设为重点,加强公共基础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吸引农村新生代、失地农民及周边人口向城市集聚,向重点城镇集聚,提升消费总量。增加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强教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等民生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消除城乡居民后顾之忧,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进一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挂钩。不断拓宽收入渠道,着重提高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保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态势,在就业、福利、财政转移等政策制定上向低收入群

29、体倾斜,不断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努力营造多种服务业态、服务模式共同发展的宽松环境,努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态,引进和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提升全地区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中小型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型服务消费,完善便民利民的服务网络,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休闲型、发展型、服务型消费持续增长,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结构、拓展消费领域,不断满足个体化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完善促进

30、消费的各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构筑贯穿城乡的现代流通体系,努力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合理引导消费行为,积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3、大力培育出口企业,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巩固特色农副产品和纺织品的传统出口优势,下大力量培育一批工业品的外贸龙头企业和出口品种,突出培育以皮革、电容为代表的出口大户。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努力提高机电类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规模。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实现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外贸出口新模式。吸引沿海经济带外贸

31、出口企业向我市延伸,主动承接传统出口企业向我市转移,加速建立“内陆干港”、保税仓库,扩大进出口货物规模。充分利用巴新铁路,把阜新及周边的产品市场延伸到蒙古国、俄罗斯乃至欧洲,形成连接国际市场的出口物资集散地。4、加强财源建设,科学使用资金注重培植财源。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推进新上项目投产达效、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措施,积极培植各类财源,加快建立新老财源交替,大、中、小财源并举,支柱财源多元的多层次财源体系。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做到应缴尽缴,增加政府可用财力规模。科学使用资金。对于省和国家支持我市的各种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增加财政收入和民生类项目建设,确保发挥更大的效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

32、提高二、三产业比重,特别是二产业所占比重,增强产业对财政的贡献能力,到2015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GDP 的比重由目前的8.5%提高到10%以上。(三)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多元化支柱产业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不断延伸“三大基地”、“六个重点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完整度,完善产业关联度,提高产业丰厚度,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做强工业,大幅度提高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1、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0户以上,主营业务总收入达到150

33、0亿元以上。全市规模以上(新口径)工业企业达到1000户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400亿元以上,占全省的比重由目前的0.9%提高到2%左右。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主营业务收入50至100亿元企业达到5户;主营业务收入10至50亿元企业达到30户;主营业务收入5至10亿元企业达到40户;主营业务收入1至5亿元企业达到120户。抓住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时机,加大园区(基地)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项目招引工作力度,促进尽可能多的项目在阜新集聚。支持阜矿集团做大做强,打造阜新领军企业。在

34、巩固提升域内煤炭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域外煤炭资源,重点实施阜淋煤矿、彰武雷家煤矿、内蒙白音华煤矿等项目。到2015 年,全集团煤炭总产量达到500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其中本埠煤炭产量稳定在1300万吨。大力发展玄武岩纤维、矿岩棉、膨润土等非煤深加工产业,积极开发页岩油项目,非煤产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继续引进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推进“并购工程”。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工业稳定增长。以大企业为依托,以重点产业为龙头,推进一批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集团。“十二五”期间,实施企业并购项目50个。2、优化产业

35、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现有企业、矿产和各类可以依托的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高质量建设“三大基地”,高水平发展“六个重点产业集群”,建立起多元的接续替代产业结构体系。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链条增加到20个,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户。发展肉制品加工业。到2015年,全市肉制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 亿元。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以重点企业为核心,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增加畜禽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熟食制品、副产品深加工三大类主导产品。到2015年全市生猪年

36、屠宰加工能力达到400万头以上,肉牛屠宰加工能力达到40万头以上,肉羊屠宰加工能力达到240万只以上,肉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7万头以上,肉鸡屠宰加工能力达到6000万只以上,白鹅屠宰加工能力达到3000 万只以上,肉鸭屠宰加工能力达到6000万只以上。发展油脂加工业。到2015年,全市粮油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5亿元。加强优质花生、大豆、葵花籽等油料作物基地建设,依托龙头企业,生产优质精炼油、高级烹调油、色拉油、调和油、专用油和营养保健油,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花生、大豆蛋白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做大花生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花生深加工企业,把阜新建成全国重要的花生种植、加工、交易中心和新品种、新

37、技术研发中心,打造全国最大的花生产业基地。发展乳制品加工业。到2015年,全市乳制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亿元,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1000吨。加快优质奶源基地建设,重点加快阜蒙县、彰武县、高新区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扩大乳制品企业的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液体奶、酸奶、配方奶和高品质奶粉等主导产品。发展酒类及饮料加工业。到2015 年,全市酒类及饮料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亿元。培育与引进并举,培育壮大本土龙头企业,建设三沟产业园,将三沟酒业打造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白酒生产企业;支持市啤酒厂战略重组,扩大生产规模。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品牌酒类及饮料生产企业,全市白酒年产量达到10万吨,啤酒年产量达到1

38、5万吨,果酒年产量达到1000吨,饮料年产量达到5万吨。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到2015 年,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亿元。以特色杂粮、蔬菜、食用菌、大扁杏等加工为主,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开发果蔬速冻深加工系列产品、杂粮深加工制品和食用菌深加工系列产品。发展食品添加剂企业。到2015年,全市食品添加剂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大力发展和引进食品添加剂企业,利用玉米资源生产变性淀粉、葡萄糖、低聚糖、玉米黄素、木糖醇、各种氨基酸及酶制剂;利用万寿菊资源生产叶黄素;利用南瓜资源提取隐黄素;利用豆粕资源生产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酮;利用猪、鸡、鹅、羊等家禽肉、骨、血生产动物

39、蛋白水解酶。二是依托传统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到2015年,新型能源基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积极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装备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努力提高煤炭供应能力。实施阜淋煤矿、雷家煤矿等新建和改造项目,加大地方小煤矿整合力度,基本保持域内煤炭年产量在1800万吨以上。加快阜矿集团与春成集团在蒙东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建设特大型现代化煤矿。加快巴新铁路及复线建设,提高外埠煤炭供应能力。到2015年,外埠输入煤炭达到1亿吨,建成全省的煤炭供应基地、调配中心和深加工中心。继续鼓励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开发利用省外煤炭资源。优化布局火电项目。到2015年,全

40、市火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充分利用阜新作为全省煤炭集散中心的优势,变煤输出为电输出,通过合理布局,重点发展热电联产项目,为沈阳经济区乃至全省提供电力保障。规划建设大唐600万千瓦、华电彰武320万千瓦、城南60万千瓦、玉龙新城杰超70 万千瓦、沈彰新城60万千瓦等热电联产及矸石发电项目。推进阜新发电厂四期、金山煤矸石电厂二期扩建项目。加快推进风电城项目建设。实施风电场项目建设,新增风电装机容量500万千瓦,到2015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75万千瓦。为建成1000万千瓦的中国“风电之城”奠定基础。以风资源吸引风机制造企业,提升风电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大力发展塔架、主

41、机等部件和风电成套设备,初步建成全国风电设备国产化示范基地。建设太阳能产业基地。总体规划建设3000兆瓦太阳能发电项目,“十二五”时期建成1000兆瓦,其中,光伏发电800兆瓦、光热发电200兆瓦。着力引进实力企业建设百兆瓦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逆变器等项目,使太阳能装备制造产业初现雏形。加快推进其它新能源产业。到2015 年,实现生物质能、地热、煤层气、垃圾发电等其它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其中生物质能源发电16万千瓦、地热发电3万千瓦、煤层气发电3万千瓦、垃圾发电3万千瓦。对阜新的地热资源进行详细的普查与勘探,加大地热能的招商引资力度,同时与旅游资源同步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地热能源,建设地

42、热低温发电示范基地。三是依托煤炭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到2015年,煤化工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重点围绕两大系列项目,发展五条产业链,形成三大产品结构。两大系列项目。煤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建设两大系列项目。建设一、二期100亿立方米大型煤制气项目并围绕其主副产品加工和产品链延伸系列项目,建设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等其它大型煤化工项目及其产品链延伸系列项目。五条产业链条。(1)煤制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链:以煤制天然气为原料,发展天然气制氰氢酸及下游项目,重点建设生产氰化钠和双甘膦、制乙炔再生产1,4-丁二醇、生产甲醇及深加工、生产LNG、生产合成氨-尿素等项目;(2)煤制

43、天然气副产品产业链:围绕石脑油、焦油、粗酚、硫磺等煤制气项目主要副产品,精深加工生产多种化学品。重点建设焦油加工制石脑油(燃料油)、石脑油加氢生产汽油(柴油)、粗酚精制等项目;(3)煤制天然气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综合利用粉煤灰(渣)、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煤制天然气项目废弃物。重点建设生产水泥熟料、食品级二氧化碳、硫酸铵等项目;(4)煤制烯烃产业链:建设煤制烯烃系列项目,重点以煤为原料生产乙烯和丙烯,以乙烯和丙烯生产聚乙烯、聚丙烯、聚合树脂及合成材料;(5)煤制乙二醇产业链:建设煤制乙二醇系列项目,重点以煤为原料生产乙二醇,以乙二醇生产聚酯、汽车防冻剂、乙二醛等。三大产品结构。清洁燃料、有机原

44、料、合成材料。四是依托比较优势,推进“六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到2015年,“六个重点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0亿元。着力引进各集群领军企业,形成各集群核心企业团队,加强对精深加工企业及配套企业的引入,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吸引同行业企业的集聚。形成从原料供应、配套产业、产品精深加工,到科技研发、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建设液压装备产业集群。以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为目标,到2015年,液压装备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企业总户数达到600

45、 户。重点依托开发区33.8平方公里的液压装备产业基地,打造中国液压之都。以科技为引领,加强产业配套能力,重点培育液压泵与马达、液压缸与阀、空压机与气动元件、密封件与配套件、铸造件与热处理件、电子液压、网控液压、风电设备等产品群,并向精密加工和整机方向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汽车、机床、工程机械、重型机械等装备制造产业配套。加快推进液压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国家液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现代皮革产业集群。到2015 年,现代皮革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 亿元,企业总户数达到200户。重点依托清河门区10平方公里的现代皮革产业基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好污染防治,应用新技术,全力发

46、展制革、制鞋、皮衣、皮件、毛皮及其制品等行业,制革能力达到3000万标张牛皮。并积极开发皮革化工、五金、机械、辅料等配套行业,最终形成以制革为主导,产业链条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平台健全的中国制革示范基地。建设板材家具产业集群。到2015 年,板材家具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 亿元,企业总户数达到500户以上。重点依托彰武县18平方公里的北方家具基地,重点建设板材加工、家具制造、配套原辅料生产等项目,发展家居、家具、原辅料卖场和林木市场、物流。建设铸造(件)产业集群。到2015 年,铸造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企业总户数达到100户,年产各类铸件100万吨。依托阜蒙

47、县、细河区12平方公里的铸造产业基地,建设全国特色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市。继续秉持短流程工艺优势,重点发展铸钢、铸铁、铸铝产品,主要为机床、压铸机、注塑机、风电、核电、汽车冲压模具、液压件、矿山机械、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石油机械等行业提供产品。建设氟化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氟化工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将阜新打造成“中国氟都”。以阜蒙县伊吗图20平方公里的氟化工产业基地为重点,巩固提升海州区氟化工产业基地现有生产企业,重点发展无机氟化物、芳香族氟化物和含氟高分子等3大类产品,包括含氟表面活性剂、氢氟醚、含氟医药农药、含氟染料等含氟精细化工产品;干法氟化铝、氟钛酸钾等高性能氟化

48、盐产品;氟橡胶(FKM)、乙烯基醚氟树脂(FEVE)、聚偏氟乙烯(PVDF)涂料等氟材料制品;氟橡胶、聚全氟乙丙烯等含氟聚合物;二氟一氯甲烷、混合工质制冷剂、七氟丙烷等氟烷烃;氢氟酸等基础化工原料。建设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到2015 年,新型材料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 亿元。依托太平区29平方公里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以非金属材料为主导,重点发展冶金、建材、高功能化学纤维、纺织品加工新技术、产业用纺织品和矿山装备制造产业。五是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积极谋划新产业,推动新项目建设。通过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趋于合理,完成主要矿区、矿产的整合和结构调整,矿山企业总量压缩6%。固体矿石总产量达到2700万吨(不含采石),其中金矿石产量达到100万吨,铁矿石产量达到450万吨,银矿石产量达到6万吨。煤层气产量达到7500 万立方米。加大对油页岩、硅砂、膨润土、沸石和萤石等深加工潜力大、效益好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3、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积极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中心,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推进科技合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升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