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的基本理论.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45460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的基本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2章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的基本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2章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的基本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章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的基本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的基本理论.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章 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的基本理论02第2章 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的基本理论2.1 地基基础设计基本原则地基为受建筑物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是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不需人工处理就可以直接建造建(构)筑物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需经过人工处理后才能作为建(构)筑物地基的称为人工地基。基础为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基础具有下列功能:通过扩大基础底面积或深基础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给地基土,满足地基土的承载力要求;根据地基土的变形特征及上部结构的特点,利用基础所具有的刚度,与上部结构共同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使上部结构不致产生过大的次生应力;基础具有一

2、定的抗滑和抗倾覆的作用,以抵抗水平荷载;作为振动设备的基础,还具有减振的功能。按埋置深度基础可分为浅基础与深基础。浅基础的埋置深度通常不大,一般只需采用普通基坑开挖、敞坑排水的施工方法建造,施工条件和工艺都比较简单,设计时基础侧面与土体之间的摩阻力忽略不计。深基础埋深较大,要采用特殊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具建造,施工条件和工艺比较复杂,设计时要考虑基础与土体之间的摩阻力作用。根据不同地基类型采用不同基础形式,形成下列4种地基基础方案: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天然地基上的深基础;人工地基上的浅基础;人工地基上的深基础。一般地说,第种方案施工方便、技术简单、造价低,应该优先选用。如果第种方案不能满足工程要

3、求,应该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第或第种方案。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考虑采用第种方案,即深基础加局部地基处理。地基基础设计必须根据工程上部结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施工、造价等各种条件,合理选择地基基础方案,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以确保建(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可靠、保护环境。地基基础设计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与行业的相关规范。例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等。2.1.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

4、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不仅取决于其上部结构的安全储备,更重要的是要求地基基础有一定的安全度。因为地基基础是隐蔽工程,所以不论地基或基础哪一方面出现问题或发生破坏,均很难修复,轻者影响使用,重者还会导致建筑物被破坏甚至酿成灾害。因此,地基基础设计在建(构)筑物设计中举足轻重。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其正常使用的程度,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等级,如表2.1所示。表2.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设计等级建筑和地基类型甲 级(1) 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2) 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3) 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的建筑物;(4) 大面

5、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5) 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6)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边坡);(7) 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8) 场地和施工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物;(9) 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10) 开挖深度大于15m的基坑工程;(11) 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基坑工程乙 级(1) 除甲、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2) 除甲、丙级以外的基坑工程丙 级(1) 场地和地质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物;次要的轻型建筑物;(2) 非软土地区且场地地质条件简单

6、、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简单、环境保护要求不高且开挖深度小于5.0m的基坑工程2.1.2 地基基础设计要求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2)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3)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作变形验算。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地基内有

7、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4) 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5) 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6) 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表2.2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不作变形验算。表2.2 可不作地基变形验算、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范围 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 /kPa80fak100100fak130130fak160160fak200200fak300各土层坡度/% 510101010建筑类型砌体承重结构、框架结构(层数)556

8、67单层排架结构(6m柱距)单跨吊车额定起重量/t101515202030305050100厂房跨度/m1824303030多跨吊车额定起重量/t5101015152020303075厂房跨度/m1824303030烟囱 高度/m 405075100水塔高度/m 20303030容积/m3501001002002003003005005001000注: 地基主要受力层系指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为3b(b为基础底面宽度),独立基础下深度为1.5b,且厚度均不小于5m的范围(二层以下一般的民用建筑除外)。 地基主要受力层中如有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的土层时,表中砌体承重结构的设计应符合规范的有关

9、要求。 表中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均指民用建筑,对于工业建筑,可按厂房高度、荷载情况折合成与其相当的民用建筑层数。 表中吊车额定起重量、烟囱高度和水塔容积的数值系指最大值。2.1.3 作用效应组合与抗力取值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应根据建筑使用过程中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或作用,按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取各自最不利状态分别进行作用效应组合,其中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

10、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3) 计算挡土墙土压力、地基或滑坡稳定以及基础抗浮稳定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4) 在确定基础或桩承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5) 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

11、的规定采用,但结构重要性系数 g0不应小于1.0。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标准组合的效应设计值为 (2.1)准永久组合的效应值为 (2.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由可变作用控制的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为 (2.3)式中:按永久作用标准值Gk(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计算的效应;第i个可变作用标准值Qik的效应;第i个可变作用Qi的组合值系数,按GB 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值,一般取0.50.9;第i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按GB 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值,一般取0.30.8;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按GB 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值,一般取1.2;第i个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按GB 50

12、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值,一般取1.4。对于永久作用控制的基本组合,也可采用简化规则,其效应设计值Sd可按式(2.4)确定: (2.4)式中:Sk标准组合的作用效应设计值。2.1.4 地基基础设计步骤(1) 选择地基基础方案,确定基础类型(包括材料和平面布置方式)。(2) 选择地基持力层,确定基础埋置深度。(3) 确定持力层的承载力。(4) 根据持力层承载力计算基础底面尺寸。(5) 根据需要进行稳定性和变形验算。(6) 进行基础结构的设计。(7) 绘制基础施工图,提出施工说明。2.2 浅基础的类型基础类型较多,可以按埋深、受力特征、材料、构造等因素进行划分。常用的基础类型如表2.3所示。表2

13、.3 基础分类及定义分类依据名 称定 义基础埋深浅基础只需经过挖槽、排水等普通施工程序就可以建造的一般埋置深度小于基底宽度的基础深基础采用桩、沉井等特殊施工方法建造的一般深度大于基底宽度的基础受力及材料性能无筋扩展基础(刚性基础)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扩展基础(柔性基础)将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通过向侧边扩展成一定底面积,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等于或小于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而基础内部的应力应同时满足材料本身的强度要求,这种起到压力扩散作用的基础称为扩展基础 基础材料砖基础用砖砌筑的刚性基础三合土基础用三合土建造的刚性基础灰

14、土基础用灰土建造的刚性基础毛石基础用强度较高且未风化的毛石砌筑的刚性基础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基础用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砌筑的刚性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用钢筋混凝土砌筑的基础基础构造独立基础柱下、塔下、筒式结构物下的单个基础条形基础墙下条形基础墙下的长条形基础柱下条形基础为减小基底压力而将柱下独立基础联成一体的条形基础交叉梁基础为减小基底压力而将柱下独立基础联成网格状的基础筏板基础墙下筏板基础大面积整体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或梁板式基础柱下筏板基础箱形基础由钢筋混凝土顶板、底板、侧墙、内隔墙结构组成,具有一定高度的整体性基础,属于补偿性基础其他补偿性基础建在地面以下足够深度,挖除的基坑土重可以明显减少由结构

15、物引起的基底压力,从而减少建筑物沉降的基础浅基础根据基础构造可以分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交叉梁基础、筏板基础、箱形基础、壳体基础等。按照基础受力及材料性能又可分为无筋扩展基础(刚性基础)和扩展基础(柔性基础)。2.2.1 无筋扩展基础无筋扩展基础为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无筋扩展基础适用于多层民用建筑和轻型厂房。因为无筋扩展基础是由抗压性能较好,而抗拉、抗剪性能较差的材料建造,需具有非常大的截面抗弯刚度,受荷后基础不允许挠曲变形和开裂,所以过去习惯称其为“刚性基础”。设计无筋扩展基础时,必须规定基础材料强度及质量、限

16、制台阶宽高比、控制建筑物层高和一定的地基承载力,一般无须进行繁杂的内力分析和截面强度计算。砖基础是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无筋扩展基础,其各部分的尺寸应符合砖的尺寸模数。砖基础一般做成台阶式,俗称“大放脚”。其砌筑方式有两种:“二皮一收”,如图2.1(a)所示;“二一间隔收”,但须保证底层为两皮砖,即120 mm高,如图2.1(b)所示。上述两种砌法都能满足台阶宽高比要求。“二一间隔收”较节省材料,同时又恰好能满足台阶宽高比要求。关于无筋扩展基础的宽高比要求详见第3章。图2.1 砖基础剖面三合土基础和灰土基础构造如图2.2所示。三合土基础是用石灰、砂、骨料(矿渣、碎砖或碎石)三合一材料加适量的水分充

17、分搅拌均匀后,铺在基槽内分层夯实而成。三合土基础常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四层及四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工程中。灰土基础由熟化后的石灰和黏性土按比例拌和并夯实而成。施工时每层虚铺灰土220250mm,夯实至150mm,称为“一步灰土”。根据需要可设计成二步灰土或三步灰土。混凝土和毛石混凝土基础的强度、耐久性与抗冻性都优于砖基础和灰土基础。当荷载较大或地下水位较高时,可考虑选用混凝土基础(图2.3)。在混凝土基础中掺入20%30%(体积比)的毛石,以节约水泥用量,称为毛石混凝土基础。图2.2 三合土基础和灰土基础构造 图2.3 混凝土基础构造2.2.2 扩展基础为扩散建筑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使作用在基底的压

18、应力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要求,且基础内部的应力满足材料强度的设计要求,通过向侧边扩展一定底面积的基础,称为扩展基础。扩展基础系指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扩展基础具有压力扩散作用,具有较好的抗拉、抗剪和抗弯能力,因此又称为“柔性基础”。扩展基础的高度不受台阶宽高比的限制,其高度比无筋扩展基础小,适于需要“宽基浅埋”的情况。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可以是现浇阶梯形基础图2.4(a)、现浇锥形基础图2.4(b),也可以是预制基础,又称为杯口基础图2.4(c)。图2.4 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墙下扩展基础一般做成无肋的钢筋混凝土条形板,如图2.5(a)所示。为增强基础的抗弯能力,

19、可采用有肋梁的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如图2.5(b)所示。图2.5 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2.2.3 柱下条形基础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当地基软弱而荷载较大时,若采用扩展基础,可能因基础底面积很大而使基础边缘互相接近甚至重叠。为增加基础的整体性并方便施工,可将同一排的柱下独立基础联通成为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图2.6)。若仅是相邻柱相连,又称为联合基础。图2.6 柱下条形基础图2.7 柱下交叉梁基础当上部荷载较大、地基土较弱,只靠单向柱下条形基础已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要求时,可采用沿纵、横柱列设置交叉条形基础,即十字交叉梁基础(图2.7)。这种基础在纵横两个方向均具有一定的刚度,具

20、有良好的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2.2.4 筏形和箱形基础筏形基础(也称筏板基础)是柱下或墙下连续平板式或梁板式钢筋混凝土基础。当荷载很大且地基软弱,采用交叉梁基础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筏形基础。筏形基础基底面积大,可减小基底压力,增强基础整体性。筏形基础在构造上好像倒置的钢筋混凝土楼盖,可分为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种,如图2.8所示。图2.8 筏形基础箱形基础是指为增大基础刚度,或者要求建造地下室,可将基础做成由钢筋混凝土顶板、底板、侧墙、内隔墙结构组成,具有一定高度的整体性基础(图2.9),属于补偿性基础。利用卸除大量地基土的自重应力以抵消建筑物的荷载的基础称为补偿性基础。图2.9 箱形基础2.

21、2.5 壳体基础壳体基础为由正圆锥形壳体、M型圆锥壳体和内球外锥组合壳及其组合型式构成的薄壳结构,如图2.10所示。壳体基础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基础材料的抗压性能,节省材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缺点是施工工艺复杂。壳体基础主要用于特种结构,尤其是高耸建(构)筑物,如烟囱、水塔、电视塔等。图2.10 壳体基础2.3 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基础埋置深度(简称埋深)一般是指设计地面到基础底面的距离。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关系到地基的稳定性、施工的难易、工期的长短以及造价的高低,是地基基础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基础埋置深度的合理确定必须考虑建筑物的用途、基础的型式和构造、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工程地质

22、和水文地质条件、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等因素的影响,综合加以确定。确定浅基础埋深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及有关条件的前提下,基础应尽量浅埋。考虑到地表一定深度内,由于气温变化、雨水侵蚀、动植物生长及人为活动的影响,除岩石地基外,基础的最小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m,基础顶面应低于设计地面0.1m 以上,以避免基础外露,如图2.11 所示。图2.11 基础最小埋置深度2.3.1 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基础的 型式和构造基础的埋置深度首先取决于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等。对于必须设置地下室或设备层的建筑物、半埋式结构物、须建造

23、带封闭侧墙的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的高层或重型建筑、带有地下设施的建筑物、具有地下部分的设备基础等,确定基础埋置深度需综合考虑建筑结构条件。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要求,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2.3.2 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基础埋深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高层建筑荷载大,尤其是位于抗震设防区时,基础埋深应足够大。地基稳定性可采用圆弧滑动面法进行验算。最危险的滑动

24、面上诸力对滑动中心所产生的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应符合式(2.5)要求:MRMs 1.2(2.5)式中:MR抗滑力矩;Ms滑动力矩。对于抵抗上拔力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如输电塔)基础,也要求有较大的埋深,以满足抗拔要求。2.3.3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为了保护建筑物的安全,必须根据荷载的大小、性质与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可靠的持力层。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当上层土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上层土作持力层,采用浅埋基础可降低造价。若持力层下有软弱土层时,则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是否满足,并尽可能增大基底至软弱下卧层的距离。当上层土的承载力低于下层土时,如果取下层土作为持力层,所需的

25、基础底面积较小,但埋深较大;若取上层土作为持力层,则基础埋深较浅,但底面积较大。必要时,还可以考虑人工地基上浅基础的方案,即对软弱地基处理后再浅埋基础。在工程应用中,这种情况下的基础埋深应根据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施工难易程度、材料用量、造价等进行方案比较后确定。对于墙基础,如果地基持力层顶面倾斜,可沿墙长将基础底面分段做成高低不同的台阶状。分段长度不宜小于相邻两段面高差的12倍,且不宜小于1 m。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当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小于或等于3m时,其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应符合式(2.6)要求,但不得小于2.5m(图2.12)。图2.12 土坡坡顶处基础

26、的最小埋深条形基础 (2.6a)矩形基础(2.6b)式中:a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b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d基础埋置深度;b边坡坡角。当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不满足式(2.6)的要求时,可根据式(2.6)确定基础至坡顶边缘的距离及埋深。当边坡坡角大于45、坡高大于8m时,尚应按式(2.5)验算坡体稳定性。基础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当必须埋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当考虑采取保护地基土不受扰动的措施,如基坑排水,坑壁围护,在易风化、易受扰动岩土层中及时铺筑垫层等;还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其他与地下水有关的设计与施工问题,如出现管涌、流土的可能性,地下水对基础材料的化学腐蚀作用

27、,地下室防渗,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及其对基础底板内力的影响等。建筑物基础受浮力作用,或者持力层下埋藏有承压含水层时,确定基础埋深必须控制基坑开挖深度,满足抗浮稳定性要求,防止坑底突涌。规范要求,建筑物自重及压重之和与浮力作用值之应大于等于抗浮稳定安全系数,即满足式(2.7)的要求。(2.7)式中:Gk建筑物自重及压重之和;Nwk浮力作用值;Kw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一般可取1.05。在施工阶段,工程上一般根据承压含水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应力与水压力平衡的原则按式(2.8)确定基底至承压含水层顶面间保留土层厚度(槽底安全厚度)h0(图2.13)。(2.8)式中:h承压水位高度(m,从承压含水层顶板算起);槽

28、底安全厚度范围内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地下水位以下取饱和重度;水的重度(kN/m3)。图2.13 基坑下有承压水层时的基础埋深对于桥梁基础,应考虑冲刷作用,其最小埋深应满足表2.4的要求。表2.4 桥梁受冲刷时基底最小埋深桥梁类型最大冲刷深度/m01.0h1不冻胀1.01h3.5弱冻胀12 1.01.03.5180.50.561.0h1不冻胀1.01h3.5弱冻胀14 1.01.03.5h6冻胀19 1.01.06 23不考虑h 12特强冻胀续表土的名称冻前天然含水量w / %冻结期间地下水位距冻结面的最小距离 hw /m平均冻胀率h /%冻胀等级冻胀类别粉土w 191.5h1不冻胀

29、1.51h3.5弱冻胀19 1.51.53.5h6冻胀22 1.51.56h12强冻胀26 1.51.5h 12特强冻胀w 30不考虑黏性土w w p+ 22.0h1不冻胀2.01h3.5弱冻胀w p+ 2 2.02.03.5h6冻胀w p+ 5 2.02.06h12强冻胀w p+ 9 2.02.0h 12特强冻胀w w p+ 15不考虑注: wp为塑限含水量(%);w为土在冻土层内冻前天然含水量的平均值(%)。 盐渍化冻土不在表列。 塑性指数大于22时,冻胀性降低一级。 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大于60%时,为不冻胀土。 碎石类土当充填物其质量大于全部质量的40%时,其冻胀性按充填物

30、土的类别判断。 碎石土、砾砂、粗砂、中砂(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15%)、细砂(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10%)均按不冻胀考虑。季节性冻土地基的场地冻结深度zd按式(12.9)计算:zd = z0 y zs yzw yze(2.9)式中:zd 场地冻结深度,当有实测资料时,按zd = h - Dz计算,h为最大冻深出现时场地最大冻土层厚度;Dz为最大冻深出现时场地地表冻胀量;z0 标准冻结深度,系采用在地下水位与冻结锋面的距离大于2m、不冻胀黏性土、地表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实测最大冻深的平均值,当无实测资料时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

31、0072011)采用;yzs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2.6取值;yzw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2.7取值;yze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2.8取值。表2.6 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yzs土的类别黏性土细砂、粉砂、粉土中、粗、砾砂碎石土影响系数yzs1.001.201.301.40表2.7 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yzw冻胀性 不冻胀弱冻胀冻胀强冻胀特强冻胀影响系数yzw 1.000.950.900.850.80表2.8 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yze周围环境村、镇、旷野城市近郊城市市区影响系数yze1.000.950.90注:环境影响系数一项,当城市市区人口为20万50万时,按

32、城市近郊取值;当城市市区人口大于50万小于或等于100万时,只计入市区影响;当城市市区人口超过100万时,除计入市区影响外,尚应考虑5km以内的郊区近郊影响系数。季节性冻土地区基础埋置深度应大于场地冻结深度。对于季节冻土深厚的地区,当建筑基础底面土层为不冻胀、弱冻胀、冻胀土时,基础深度可以小于场地冻结深度,基础底面以下允许冻土层最大厚度应根据当地经验确定,没有地区经验时可按表2.9查取。此时基础的最小埋置深度可用式(2.10)计算:dmin = zd - hmax(2.10)式中:hmax基础底面下允许残留冻土层的最大厚度。表2.9 建筑基底允许冻土层最大厚度hmax m基底平均压力 /kPa

33、 基 础 形 式采 暖 情 况 冻胀性 110130150170190210弱冻胀土方形基础采暖0.900.951.001.101.151.20不采暖0.700.800.951.001.051.10条形基础采暖2.502.502.502.502.502.50不采暖2.202.502.502.502.502.50冻胀土方形基础采暖0.650.700.750.800.85不采暖0.550.600.650.700.75条形基础采暖1.551.802.002.202.50不采暖1.151.351.551.751.95注: 本表只计算法向冻胀力,如果基侧存在切向冻胀力,应采取防切向力措施。 基础宽度小于

34、0.6m时不适用,矩形基础取短边尺寸按方形基础计算。 表中数据不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和欠固结土。 计算基底平均压力时取永久作用的标准组合值乘以0.9,可以内插。2.4 地基承载力为了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的要求,必须控制基础底面压力不大于某一界限值,即地基承载力。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采用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概念。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指由荷载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采用“特征值”用以表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的地基承载力,其含义即为在发挥正常使用功能时所允许采用的抗力设计值,实际上是允许承载力。地基承载力特

35、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采用静力触深、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必须有地区经验,即当地的对比资料。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时,应结合室内试验成果综合分析,不宜单独应用。2.4.1 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施工现场通过一定尺寸的载荷板对扰动较少的地基土体直接施加荷载,所测得的成果比较可靠。下面介绍利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得到的p-s曲线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方法。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图2.15)。(1) 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图2.15中曲线1上的a点)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pcr。

36、(2) 当极限荷载(图2.15中曲线1上的b点对应的荷载)pu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pu /2。(3) 当不能按上述两款要求确定时,如图2.15中曲线2为缓变型曲线,没有明显的直线段和陡降段,当压板面积为0.250.50m2时,可取s/b=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图2.15 由p-s曲线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2.4.2 公式计算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工程具体要求,可采用由极限平衡理论得到的地基土

37、临塑荷载pcr和塑性临界荷载p1/4、p1/3计算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也可以采用普朗特尔(Prandtl)、雷斯诺(Reissner)、太沙基(Terzaghi)、斯肯普顿(Skempton)、魏西克(Vesic)、汉森(Hanson)等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除以安全系数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对于太沙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安全系数取23;对于斯肯普顿公式,安全系数取1.1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采用塑性临界荷载的概念,并参考普朗特尔、太沙基的极限承载力公式,规定了按地基土抗剪强度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方法。 当偏心距e小于或等于0.033倍基础底面宽度时,根据土的

38、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式(2.11)计算,并应满足变形要求: (2.11)式中:f a由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Mb,Md,Mc承载力系数,按表2.10确定;b基础底面宽度,大于6m时按6m取值,对于砂土小于3m时按3m取值;ck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黏聚力标准值;g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g 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d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填土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

39、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表2.10 承载力系数Mb、Md、Mc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j k / ()MbMdMc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j k /()MbMdMc0 01.003.14220.613.44 6.0420.031.123.32240.803.87 6.4540.061.253.51261.104.37 6.9060.101.393.71281.404.93 7.4080.141.553.93301.905.59 7.95100.181.734.17322.606.35 8.55120.231.944.42343.407.21 9.22140.292.174.69364.208.25 9.97160.362.435.00385.009.44 2.80180.432.725.31405.802.8411.7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