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福建专用)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47885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福建专用)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创新设计】(福建专用)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创新设计】(福建专用)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福建专用)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福建专用)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讲.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福建考纲】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目标定位】 1.识记:城市化的表现、标志。2.理解: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应用: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2讲 城市化,一、城市化 1含义 _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_的过程。,人口向城镇集聚,乡村变为城镇,推力,拉力,3城市化水平 用_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1)带来了_的变化; (2)带来了_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 _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聚落形态,生产方式,区域社会经济,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1一般表现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_曲线。 2阶段和特点 (1)A(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 (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许多_问题; (3)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_,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_。 3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_ (填字母)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_ (填字母)阶段。,稍被拉平的“S”形,较慢,初期,趋缓甚至停滞,较高,C,A或B,城市化,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发展_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_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2生态城市建设,低污染的节能,自然景观,环境

3、质量,环境污染,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如下图所示:,名师助学,高效记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初期阶段:一低一慢(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 加速阶段:一快一大(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 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 高效记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差异 发达国家:早、高、慢、逆(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现在已变慢并出现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晚、低、快、郊(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现在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并出现郊区城市化)。,巧学易记,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

4、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所示:,考点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图解考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因此,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具体差异见下表:,【融会贯通】,英国,快,成熟,低,经济,基数大,城乡经济,70%,40%,成熟,加速,高,早,高,低,晚,城市,经济,逆城市化,不合理,基础设施,过剩,畸形,【对点演练】,1(2013郑州二测)读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1)(2)题。,(1)阶段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 A初级阶段 B

5、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2)引起阶段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该地城市由市区向郊区拓展,属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第(2)题,由图可知,阶段出现城区人口向乡村与小城镇迁移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城市中心区地价上涨,环境恶化。 答案 (1)B (2)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景观变化的影响 不利影响,考点二 城市

6、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图解考点】,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3)城市化也会改变人们的地域联系方式和频率,以及文化和观念。,1问题及表现形式,【融会贯通】,环境,交通,住宅,社会,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_,开发_: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_和_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卫星城,新区,交通,居住,3改善城市

7、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读图,回答(1)(2)题。,【对点演练】,(1)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 )。 水泥路面多 下水道多 绿地多 人口多 A B C D (2)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 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禁止开采地下水 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持天然池塘、河道 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 B C D,解析 第(1)题,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是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水道流入河道。第(2)题,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增加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

8、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 答案 (1)A (2)C,城市化作为主要的人文地理过程之一,考查的图表载体主要有城市化进程曲线图、不同时期城市化要素(人口密度、地租、功能区面积等)变化曲线图、某区域发展过程示意图等。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同时期城市化要素(人口密度、地租、功能区面积等)变化曲线图多以与市中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人口密度、地租、面积等作为纵坐标,用多条曲线反映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甲城市化进

9、程曲线图,乙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曲线图,丙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1甲为城市化进程曲线图: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学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图甲反映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早,水平高,近年来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水平低,近年来出现发展速度快的特点。 2乙为不同时期城市化要素变化曲线图:看清坐标含义、明确表达内容;根据图示信息归纳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段的变 化特征,运用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对其变化做出解释。图乙中曲线反映出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3丙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从

10、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图丙AC的过程反映了地域城市化过程。,【例】 (2012福建文综,34)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审答流程】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 答案 (1)D

11、(2)A,(2012浙江文综,910)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12题。,考向一 城市化(3年6考),1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阶段与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到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2影响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

12、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阶段显示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中心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阶段与阶段相比,波士顿市中心人口为负增长,人口应减少;阶段后,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城市中心区人口为负增长;阶段,巴尔的摩市中心区人口为负增长。第2题,阶段后,波士华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是面对城市人口减少,大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 答案 1.A 2.B,3(2011广东文综,3)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

1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 )。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解析 由题干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该时间段我国城市用地增长速度(年均增长5.23%)明显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4.46%),说明该阶段我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城镇空间的扩张。 答案 D,4(2012上海地理,3537)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考向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

14、响(3年5考),材料一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 材料二 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

15、用。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3)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解析 (1)由材料一可知乐清市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由图可知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注意从时间变化角度去说明问题。(2)由图可知乐清市调整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由材料二可知乐清市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环境质量、建立了社会服务体系(全民健身苑、篮球场、养老金等)。(3)明确“就地式城市化”的概念,与传统的城市化的弊端做比较,可知就地式城市化是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一条新路,劳动力就地转化,既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又避免了城市过度膨胀带来的问题。,答案 (1)从劳动人口

16、结构变化看:从事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从产业结构变化看:2010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明显上升。 (2)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任答三点即可) (3)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就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缩小城乡差别;可以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病”(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任答两点即可),5(2012北京文综卷)下图为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简述规划绿地的分布特点。 (2)阐述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原理。 解析 第(1)问,直接读图即可得知,注意把握绿地分布的突出特征(如形状等)和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关性。第(2)问,结合该绿地系统所在的具体地点(城市),阐述植被的生态意义。 答案 (1)城市中心为片状分布,边缘呈网状分布(环状分布,沿主干道呈楔形或条带状或放射状分布)。 (2)吸附飘(浮)尘,吸收污染气体,释放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