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52821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doc(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公共基础精选重点习题与答案“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20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C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14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CD )。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10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D)。物A

2、、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1凡是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 C )。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内容30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D )。A贫富分化的出现 B个体劳动的盛行C金属工具的使用 D生产力的发展2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C机械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18认为物质是所谓“终极的宇宙之砖”的观点是( A )。A古代唯物主义的观点 B近代唯物主义的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17财政部就国家财政收支实施的监督是(

3、A )。A职能监督 B主管监督C专门监督 D一般监督14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ABCD )。A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4人们往往将法律称为“国法”。因为它(ABC )。A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具有普遍约束力C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D是国家的根本大法3函在文种上属于( ),在公务活动领域上属于( )。A规范性文件;通用文件 B商洽性文件;通用公文C陈述呈请性文件;专用文件 D领导性指导文件;专用公文11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

4、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19古代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是(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C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 D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1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阶级和阶级斗争7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生效的条件是( )。A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B报全国人大批准后生效C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D报

5、国务院批准后生效29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职权和法定程序,将法律规范用于具体事件或案件的活动,称为( )。A法的遵守 B法的适用 C法的解释 D法的宣传30作为国家主人和领导力量的工人阶级是指工人队伍中的( )。A国有企业职工B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职工C国有、集体和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的职工D所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2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这是( )的一种观点。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社会学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2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指( )。A体力劳动 B脑力劳动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15社会主义初级

6、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C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D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中有( ) A 经济法 B 刑法 C 民法 D 行政法规2按照规定的内容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 ) A一般法和特殊法B实体法和程序法 C国际法和国内法D成文法和习惯法13在我国的执法机关中包括有( ) A审判机关B检察机关 C各级人民政府 D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0( )是一种绝对权利。 A财产权B债权C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 D继承权21( )是一种相对权利。 A身份权 B债权C肖像权D名誉权23特殊义务包括有( )

7、 A债务B不得损害他人健康C维护公共秩序D遵守纪律5法系是按照( )划分的。 A法律的历史传统B法律的阶级本质 C法律的某种传统或者共性D法律调整的对象E法律的表达方式14法律的社会作用包括有( ) 其他的是规范作用A指引作用B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C强制起用D预测作用 E执行社会公共事务12法律的规范作用包括( )作用。 A指引和教育B评价和预测 C统计 D强制 E借鉴16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主要在子( )不同。 A形成过程 B表现形式 C要求内容D社会目的 E实施保障19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式有( ) A法律整理B法律汇编C法律制定D法律修改E法律编纂2O社会主义法律实施可以划

8、分的方式有( ) A执法B司法C守法D立法E法律监督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14法的主要内容是( )。A国家意志B国家强制力C权利与义务D社会关系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的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C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的D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由下列条件决定的(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B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现实状况C一切

9、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D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9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体现在( )。 A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机关都处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B党管干部C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D党代行国家机关的某些职能 18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分为( )。A.简易程序B一般程序C听证程序D执行程序22可用来发布规章的文件有:( )。A命令B通知 C通告 D决定23公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这种特殊性表现在( )。A采用白话文形式B具有真实性、合法性C具有规范性、相对确定性D用议论、说明、叙述多种方式表达17防止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是行政合法性原则的

10、基本要求。F15法律一般只能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F3国家的实质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F20我国行政体系的外部监督,是“自律”或“本体”监督。F21公文具有的其他任何文献形式无法替代的功能,是权威还是凭证?7国家赔偿法第5条规定,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有( AB )。A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与行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B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C行政机关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采取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D公安人员对公民施以暴力使公民受到伤害或死亡的行为6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

11、结论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机械论观点11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A配置资源功能 B激励功能C调节功能D评估功能14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关系进行( )的手段。A强制性调整B规范性调整C引导性调整D制约性调整15法与统治阶级道德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 )。A.相互渗透B.相辅相成C.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D.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16法律的指引功能的对象主要是指( )。A自己的行为B他人的行为C一般人的行为D人们相互间的行为17我国行政诉讼的标的是( )。A抽象行政行为B具体行政行为C行政立法行为D行政处理决定22当前我国具有综合性审批控制职能的组织系统是

12、( )。A人大及其常委会B人大常委会、政协C政协、审计机关D人大常委会及各级国家行政机关3唯物史观所说的人民群众是指( )。A所有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B广大劳动人民和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先进阶级、集团和个人C居民中的先进分子D体力劳动者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B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D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D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质量互变规律8

13、个体生产经营的收人,按其性质来说是( )。A.按劳分配收入B.劳动所得C.包含有一定的经营收入D.包含有一定的资产收益4只要存在同等条件,规律就会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T6.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能突破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开拓新的局面F9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政治灵魂。T10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所以,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F价格是由价值所决定14保证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的方法主要是强制方法。F 是必要的强制方法15法律制裁是指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对触犯刑法者依其所应负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惩罚措施。F17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权

14、利、义务具有不对等性。T20专门议事协调机构的协调,是通过授予有关职能部门在某一方面的综合协调权,就该事项对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协调。F21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国家机关,其本质上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受人民委托行使行政权力。F 行政机关 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历A、生产力的发展B、科学文化的发展C、主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辩A、相互对立的B、相互包含的C、直接同一的D、相互转化的1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辩 唯物论所要说明的是世界本质“是什么”的问题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15、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19、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认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29、概念、判断、推理是( )。认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39、或然率是指( )。辩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41、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历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

16、性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49、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物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51、国家的消亡是指( )。历A、封建主义国家的消亡B、资本主义国家的消亡C、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消亡D、所有国家的消亡110、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辩A、不需要任何条件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111、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认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

17、观点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6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历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B、生产工具的状况C、劳动对象的利用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64、爆发式飞跃是( )。辩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69、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认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70、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辩A、事物的度B、事物质的规定性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74、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历A、客观世界B、主观思维C、个人的活

18、动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8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物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86、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辩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94、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绪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104、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 )。历A、绿色植物B、人类C、动物D、微生物111、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19、( )。认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 )。认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115、现实性范畴是指( )。辩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B、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C、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D、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126、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辩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125、经济基础

20、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历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128、在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 )。历A、生产力B、产品的分配形式C、生产关系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14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辩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B、状态和形式C、基本方向和道路D、客观性和条件性139、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认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D

21、、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136、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绪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C、辩证法 D、形而上学133、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辩A、必然联系B、偶然联系C、因果联系D、非因果联系127、质和量的关系是( ) 辩A、内在根据和外部表现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在度的范围内相互规定的关系121、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辩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117、最早把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的先进分子的代表

22、是( )。绪A、瞿秋白B、鲁迅C、周恩来D、李大钊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认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7、感觉、知觉、表象的依次发展,初步显现出( )。认A、认识发展从部分到全体的发展趋势B、认识发展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趋势C、认识发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趋势D、认识的发展是不断进行质的飞跃的趋势E、认识的发展是从肯定到否定的发展趋势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辩A、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C

23、、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平衡E、形式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不平衡12、当代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的表现有( )。历A、由科技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B、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C、科技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加速度的趋势D、科技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E、科技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1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明显的局限性是( )。绪A、机械性B、形而上学性C、直观性D、肤浅性E、不彻底性17、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生态资源( )。历A、指太阳辐射、气温、水分等B、指森林、草原、动植物以及菌类和上壤C、它们不依人类

24、意志为转移D、可以根据人类意志,有计划的繁殖扩大E、可以长久使用19、社会进步( )。历A、其基本趋势通过新旧社会的更替来表现B、其最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C、表现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D、其最高标准是生产关系的变革E、是指社会的前进和发展2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 )。历A、指的是生物圈B、指的是劳动资料C、指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D、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E、指的是全部自然界28、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 )。辩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两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C、一点论和重点论的统-D、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E、既要全面,又要抓重

25、点32、下列著作属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和发展的有( )。绪A、实践论B、矛盾论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E、反对本本主义37、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分别是( )。绪A、中国哲学 B、希腊哲学C、埃及哲学D、印度哲学E、阿拉伯哲学5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辩A、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B、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C、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D、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E、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过程51、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之所以能起促进作用在于( )。历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C、它能被群众所掌握D、它有相

26、对独立性E、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的制约55、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历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B、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C、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D、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规律E、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56、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 )。辩A、内部联系B、本质联系C、必然联系D、直接联系E、主要联系7国家赔偿法第5条规定,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有( )。A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与行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B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C行政机关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就

27、特定的具体事项采取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D公安人员对公民施以暴力使公民受到伤害或死亡的行为64、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 )。物A、精神、意识是世界的本原B、物质是世界的本原C、从微生物直到人类本身都是物质的存在D、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E、精神、意识是非物质的,但它根源也归于物质71、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历A、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它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和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量变的动力C、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它是解决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E、它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72、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表现在( )。历A、两者互为条件,互

28、为因果B、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C、人的解放受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D、人的解放程度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E、人的解放程度可以超越社会的进步状态73、教条主义( )。认A、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B、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C、重视感性经验,重视实践D、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E、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80、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表现在( )。物A、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者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受统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支配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劳动D、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相互代替E、自然规

29、律总是支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84、唯心主义认识论( )。认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经验的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E、把认识看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85、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共同性,其表现有( )。历A、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五种社会形态B、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氏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体系、上层建筑大致相同C、社会形态发生依次更替的根本原因是一样的,都只能从经济中去寻找D、都必须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E、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道路、形式相同88、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 )。认A、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B、真理超出

30、一定的范围就转化为谬误C、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D、相对真理中包含着谬误E、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91、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历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化等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监狱C、语言学D、法院E、哲学不可知论代表人物:康德 、休谟96、理性认识是( )。认A、认识的起点B、对事物全体的反映C、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D、对事物本质联系的反映E、对事物表面联系的反映98、意识是( )。物A、人脑的机能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人的头脑里固有的D、有客观内容的E、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1、辨证联系的含义是 () 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

31、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 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3、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就说明()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12系统论的最基本原则是 () 整体性 区别性 最优化 合理化 16、唯物辨证法认为,所谓系统就是指由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 2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

32、动力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25、“金要足赤,人要完人”。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31、“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3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进程中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9、人类认识事物的秩序是() 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从实践到感性再到实践 从同一到斗争再到同一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 50、爆发式飞跃是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52、局部性部分质变是由于() 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的不平

33、衡性事物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不平衡性 事物不同发展阶段间的不平衡性事物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间的不平衡性 54、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的不平衡性 55、把同质事物区别开来的主要依据是事物的度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量的规定性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 57、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 质是客观的,属性是主观的质是永恒不变的,属性是不断变化的 质是内在的,属性是外在的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 61、“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必然引起质变64、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就会导致() 庸俗进化论诡辩论激变论均衡论 6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4、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70、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5:下列说法中包含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 A:真理和谬论相比较而存在 B: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没有内容 C: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E:沸沸扬扬,莫若去薪4:古语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祸福相因”这两句话住处祸与福这一对矛盾的双方是: A:相互排斥的 B:相互包含的 C:相互依存的 D:相互转换的

35、 E:相互贯通的两句话不明白为什么体现与没体现量变到质变的哲学道理 1:天下无难事,只怕有新人。答案是没有体现,可是我觉得。如果这个条件成立。可能这个人会做出什么大事 业来。不是就发达了。达到质变的道理了么? 2:水滴石穿,绳锯断木,这句话体现了这个道理。可是我怎么觉得它没体现呢,水滴到石头上,最后打穿了,石 头还是石头啊。水还是水啊。那个事物发生了质变的过程呢?80、事物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从发展的表现形式上看() 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产生的过程 95、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事物发展的直

36、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6、事物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从内容上看是()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螺旋式或波浪式曲折前进 无休止的量变过程直线前进的过程 98、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唯物主义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形而上学的非决定论相对主义诡辩论 106、“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 ()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唯物主义决定论 1

37、00、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103、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铁杆磨针以砖磨镜心想事成水中捞月 104、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107、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表现事物本质是真象,不表现事物本质的假象 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象的是假象 从正面表现本质的是真象,

38、从反面表现本质的是假象 表露于外部的是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是假象 108、在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中,原因是指 () 在某一现象之前出现的现象 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109、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中 () 内容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内容相对稳定,形式活跃易变 形式始终不适合于内容 117、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 异因同果 同因异果 多因一果 一因多果 119、“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这是 () 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39、 不可知论的观点 诡辩论的观点 120、本质是指 () 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事物真象和假象的统一 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 121、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形式是指 ()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被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 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事物的内容是指 :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质和量的关系是:在度的范围内相互规定的关系10本质是指A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C事物真象和假象的统一

40、D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这是由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128、现实性是指 () 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 可能性的总4、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 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离开事物的运动不可能发生联系和作用 先有事物的联系,后有事物的运动 运动之后才发生各种联系 联系是运动的担当者 5、辨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主张()()()()() 世界是物资的,还是精神的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 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 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 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还是没有同一性 8、“此亦彼也,彼亦此也”,这种说法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符合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10、“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是 ()()()()()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辨证唯物论的观点 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肯定联系的条件性的正确观点 否定人的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17、解决矛盾的基本形式,一般有()()()()()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矛盾双方的调和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双方所代替 矛盾双方达到绝对统一 矛盾双方达到融合 20、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根本属性是()()()()() 普遍性特殊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