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55320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关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有别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新的国家制度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理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新的国家文化管理体制,其核心是转变党管意识形态的执政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一、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改革理论的创新,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合法性依据和政策选择的合理性基础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有别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新的社会改革。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在我国的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以及人们对文化的特殊理解,因此,文化体制改革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性限定。如果说,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还曾经遭遇到

2、关于姓资和姓社的理论障碍尚且还能够跨越的话,那么,文化体制改革将涉及到我国的整个上层建筑架构,事关国家文化制度的重建。因此,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障碍将会比经济体制改革虽曾经遭遇到的要更加复杂和艰巨。这就需要我们对文化体制改革有一个更加符合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实际的理论来指导文化体制改革,就像当年经济体制改革一样,理论先行。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实践。然而,面对如此艰巨复杂的文化体制改革,我们所面对的恰恰是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准备不足,难以给与文化体制改革所需要的理论提供全面的智力支持。原有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 要寻求文化体制改革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就必

3、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理论,为文化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合法性依据。如果不能在一些关于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道路等根本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不能为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全新的合法性依据,文化体制改革会因此而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体制性障碍的克服,有待于更大程度上的思想解放;制度创新,有待于更大程度上的理论创新。已有的我国关于改革的理论成果主要是建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基础上的,经验的有限形决定了改革理论使用的局限性,不能把经济体制改革里形成的个别经验当作现成的普遍性经验不加区分的套用到文化体制改革中,也不能把只是适应与国外不同社会体制和文化背景下的关于文化制度结构和做法不加区

4、分的套用到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中作为“普世性”。因此已经不足以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提供所需要的和反省与合理性支撑。尤其是在前期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事务的教训要多于成功的经验,现存的文化发展还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尖锐矛盾的情况下,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要从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关注与世界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发展趋势的同时,特别要对文化体制改革可能对我国社会整体发展带来的新的体制性障碍和形成新的结构性矛盾给予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提前预案。要创造出新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只有首先解决体制性障碍,才能实现对于结构性矛盾的有效克服。只有获得了新的关于文化制度的理论创新,才有可

5、能取得实践上成功的可能。在建立新的国家文化制度的同时,构建全新的国家文化产业结构和文化力量格局。如果不能在根本文化政策理论上有一个大的突破,那么,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媒体经营就很难真正在改革中得到有效的实现,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壁垒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克服,相反,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保护期的过去,真正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媒体经营的市场主体到很可能是外资或民营资本。理论决定制度,制度决定体制,体制决定发展模式。现在提出党管媒体。那么政府管什么?党管媒体,管那些媒体,是管所有媒体还是管部分媒体?党管媒体,那么谁办媒体?办媒体的主体资格有没有限制?根据什么限制?如果说,媒体由党办,那么,党既管媒体,又办

6、媒体,不还是重复了政府既办文化又管文化,这样一个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怪圈了吗?所有这些都还有待于在思想路线上、理论路线和制度建构路线上梳理清楚,建立起系统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原则和理论系统。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政策与制度系统,从而作为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依据,否则不仅改革缺乏可实现的深度目标,而且也会使改革失去它应有的解放和创新的意义。尤其涉及到事关重大改革政策的变动的规定,既要坚持在根本问题上的原则性,也要讲究客观实际的可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既要有鲜明的指导性,同时也要有重要概念上的规范性,避免由于出现对于政策理解上的模糊而导致实践上的走样。因为就媒体这一概念而言,广

7、告就是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由工商部门管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显然不属于党管媒体在本体意义上的范畴。尽管在实践上大家都能领会党管媒体的实际含义是指什么,但是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政策表达则必须清晰、明了、准确,没有歧义。二、转变党管意识形态的执政方式,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制度建设创造新的政治文明架构 党管意识形态是我国的根本文化制度,而且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原则。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发展了的形势和对象,党怎么管意识形态,管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和管那些意识形态。过去管意识形态就是抓阶级斗争,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今天抓什么?今天当然还有意识形态问题,一定程度上也还存

8、在着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但是显然不是今天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意识形态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结构上的变化,而且它的生成条件和传播环境、手段、机制、载体等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文化产业已经客观地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存在形态和传播路径的时候,党管意识形态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党管意识形态与思想理论建设的关系是什么?与落实公民文化权利有什么关系?这些重大理论问题都没有弄清楚。我们当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但是,当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事实上的巨大变化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在这样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上与时俱进,

9、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因为缺乏新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而使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党管意识形态执政方式的转变是由党的历史方位的历史性变化提出来的要求。十六大队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变化有一个非常明确地概括:我们党“已经从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哦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如果说,前一个概括表明了党的历史较色转变的话,那么,后一个概括则集中表明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党所肩负的不同的历史任务所发生的执政内容的转变。而

10、正是执政内容的变化,深刻地揭示了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的具体性。这种具体形式有新的发展了的时代提出来的要求所决定的,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因此,也就必然的提出执政党必须按照执政的规律转变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历史要求。转变党官意识形态的执政方式只是党的这种历史方位变化所提出来的整体性历史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合乎规律的一种反应,是中国共产党内在的执政规律的要求,并不是某种强加于党的某种外在于党的力量。 在我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政府是它合法的执政机构系统和制度体现。党的意志直接的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对文化的绝对统治。无论是国家的文化制度还是政府的文化体制,无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理解、要求和理想,

11、因此,无论是政府办文化还是管文化,都是党的执政方式的体现,或者说,是党的文化执政方式具体化。文化体制改革要转变政府职能,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国内外形势转变党管意识形态的执政方式,党管文化的体制和机制,是要在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重建党管意识形态的制度形态和制度系统。因此,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政府要从对文化的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并不是要把原来由政府办文化的职能转变到由党去直接办文化,并不是要把分开和分离后的那一部分办文化的只能归到党委里面去,而是要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文化资源的崭新的配置方式,进而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基础上,实

12、现和体现党管意识形态的执政意志和文化宗旨,提高党管意识形态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要实现从党管意识形态向党重在抓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性转变。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创造性建设,来影响舆论导向,来塑造文化形象。如果不能把党关于整个的国家文化管理理论转移到重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创新方面来,那么,我们的意识形态管理理论和管理思维就很难摆脱在以阶级斗争为钢时期所形成的文化管理模式和工作思路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制度依赖,失去改革的路径选择的创新可能。因此,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理顺党、政在文化领域里的工作关系。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党的中心工作应该是抓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来

13、带动文化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来主导制度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来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艺术。具体的文化事务由政府去管。通过政府依法行政建立起国家的公共文化管理制度。党管方针政策。党的文化意志应当通过法律程序贯彻到政府行为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党应该有足够的文化理论能力为国家关于文化发展与管理的方针政策提供全部的合理性依据和合法性基础。只有这样,党管意识形态的文化原则在我国的文化制度中既可以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同时又可以使政府有足量的空间依法行政。因此,能否建立起对意识形态管理理念的全新认识,将直接决定了我们在这次改革中的政策创新程度和制度创新程度。我们要防止出现这次改革的成果成为下一轮改革的对象、这样一种在

14、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黄宗羲定律”。 执政方式的选择与形成是由一定时期的执政任务、目标、执政指导思想和执政环境决定的。当一定时期的执政任务和目标完成之后,执政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确定了新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之后,那么,满足新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的执政方式的适应性问题也就随之提出来了。因此,党管理意识形态执政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外在与执政党执政目标的某种异己力量,而是执政党执政事业自身发展需求提出来的自我变革的一种能力提升的需要。当原有的执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无法满足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到的时候,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就具有决定党的新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能否实现,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在党的历史方位重新确定之后

15、获得新的生长机制的关键意义。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系统。存在决定意识,一时又反作用于存在由此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因此,当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深刻的革命的时候,意识形态管理能否适应和满足意识形态发展的需要,已经不再是意识形态本身的问题了。由于意识对于存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的理论建设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当意识形态管理不能为意识形态革命提供新的制度环境,意识形态创造不能为发展着的存在提供新的精神导引和理想模式的理论的时候,意识形态就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因此,党管意识形态执政方式的转变,在其终极意义上是关系到能否保证但的产

16、期执政的大问题。 党的意志通过司法程序转化成政府行为和国家意志,要合符法律,体现宪政。三、调整政府配置文化资源的传统机制,改革与文化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文化生产关系,解放文化生产力,全面落实和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确保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文化利益,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 文化体制是文化生产关系的制度反映,反映了社会与国家、公民与政府之间在文化利益分派和文化权利上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在建国初期我国文化生产力还较弱的时候,政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迅速的建立起了新型的文化生产关系。这种文化生产关系是同我国是新的计划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是我国经济关系的文化反映,同时也正是

17、这种文化生产关系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的文化生产力,从而是的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这种文化生产关系由于长期以来没有随着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与时俱进,特别是在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之后,文化体制的改革严重的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从而使得落后的文化生产关系已经与发展着的先进的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翻印的是两种有着很大区别的社会生产关系,两种完全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性作用,市场经济突出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资源配置的力量和主体的不同,反映了占有资源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同。

18、因此,当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现存的文化生产关系就不能反映和满足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发展所提出来的队与重建文化关系的要求。文化生产关系已经成为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但不改革现存的文化生产关系,即文化体制,便不能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文化体制改革也就必然的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改革与先进的社会文化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那一部分落后的文化生产关系。由于文化生产关系在现代中国主要体现在文化制度、文化体制和对文化资源再分配的权力结构上,因此,文化体制改革,也就是要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文化制度、文化体制和对文化资源再分

19、配的权力结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以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重建我国文化制度,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制度建设。这是十六大启动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国家文化战略的目标。我们应当在这样一个层面上来思考问题,来认识这次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价值,来建立我们的思维方式。因为这里的变动,必然的要触动我们的既得利益。要让利。要还利与民。把本来就是人民的文化权利还给人民。我们长时期把办文化的权力掌握、控制和垄断在自己手里。这是历史形成的历史。也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与共产党的宗旨背道而驰。现在是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毛泽东讲从来就没有地主文化,只有农民文化。地

20、主文化也是农民创造的。所以,在这里,所谓转变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害不在于政府还要不要办文化。政府当然还要办文化。否则公益性文化谁办?甚至一些事关国家文化安全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政府也可以办。但是,政府不是像过去那样把一切都包办下来办文化。尤其是市场经营性那一部分。除了事关国家文化安全的那一部分文化政府必须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之外(这也是国际惯例),其他部分都应该由社会去办。还文权于社会,还文权于公民。在这里当然有一个公平与效率问题。不是兼顾公平,而是要特别要坚持公平。当许多普通的公民还没有全部进入角色的时候,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文化权利的重要一个问题就是要防止出现新的垄断,尤其是寡头垄

21、断。要防止出现像经济体制改革领域里出现的问题那样,改革的成果变成少数人碗里的快餐。要防止在政府退出的那一部分领域里的公民文化权利真空化。从而使国家关于改革的初衷和目的付诸东流。因此在推动改革的同时,也还要建立起监督改革的预警机制。确保改革的成果能够为最广大的人民所享有。因此,改革与先进的文化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文化生产关系,也就是要改革与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发展所提出来的社会与国家、公民与政府在文化资源配置、文化利益分配和文化权力分配的关系。进而通过这一关系的改变,最大限度的解放文化生产力,克服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 党政企不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我国文化领

22、导体制的突出弊端。这种弊端的形成反映出我们对党的领导,尤其是党的一元化领导理解认识和执行上的重大偏差。对此,邓小平曾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党的领导,变成了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实行一元化领导变成了党政部分,以党代政。”这就提出了执政党的执政方式问题。执政党,并不等于党去包揽属于政府行政范围里的事。因此,要解决在文化领域里党政部分,以党代政;党企部分,政企不分的弊端就必须对我国文化体制里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种改革的目的,不是要否定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而是要转变党官意识形态的执政方式。把长期以来由于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不深而出现的在国家文化事

23、业管理领导体制上党的文化执政权利还给政府,恢复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地位,把应该属于企业办文化的那一部分权力换个企业和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理顺党、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的文化权利关系:党官方针政策,通过司法程序把党的意志变成政府行为,通过政府行为来体现党的主张和党的文化之争种植;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一切文化事业;企业在法律和法规允许的范围里合法经营。因此,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是我们党对文化的领导更加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而不是相反。那种以为,文化体制改革可以弱化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的想法是错误的, 曾经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我们

24、比较突出的腔调和关注文化的意识形态问题。文化当然有意识形态问题。但是,文化又不全是意识形态问题。文化还有许多并不属于我们所讲的意识形态问题,而且我们所讲的意识形态由主要强调政治方面的。其实,即便是讲意识形态也并不只有政治方面的问题。但是,恰恰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文化的意识形态问题成为束缚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巨大的观念力量和思想力量。成为一种妨碍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意识形态。在我们讨论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时候,为什么大家几乎是一致性的提出要转变观念,其实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就是因为我们都看到了思想观念的落后已经成为一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5、的阻碍力,一种在我们的意识深处长期以来困扰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力量。因此,在这里,关于文化的意识形态问题上的观念变革和思想解放就具有文化生产力的意义。这个文化生产力不是哪个单位、哪个人的文化生产力。而是我们这个国家,是全民族的、全体人民的整体的文化生产力。只有文化生产力解放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的文化创造力爆发出来了,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才有了活水源头,我们才有可能产生所谓创意产业,发展内容产业。文化的内容是人的文化创造的结晶和产物。文化生产力不解放,每个人的创造力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就没有内容。没有内容的产品的大量提供,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四、提高与先进的政党

26、性质相符合的先进文化的执政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怎样领导文化建设,怎样管理意识形态?这就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党的宗旨是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进一步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心为民所想的要求。执政为民不仅是对党的建设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文化执政宗旨的要求。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党一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文化执政。无论是党的文化执政理论还是党的文化执政能力都是与计划经济的体制相适应的。特别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形成又是与我国所处的世界形势和国际地位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直接影响和决

27、定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立之初的文化建设路线的选择与文化制度的选择。因此,对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的强调,文化方针政策的选择,有它的无法回避的历史的必然要求,由此而造成的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比较的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也就自然的成为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结构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正是由于对于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的过分强调,形成了我国的国家办文化的单一的文化建设体制。这种单一性的国家办文化体制,实际上反映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里的文化执政能力的单一性。如果说,这种文化执政能力的单一性的形成有它的历史合理性的话,那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历史合理性已经失去

28、了他的全部合法性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原有的文化体制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基础性关系,必然的要求文化体制朝着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方向改革。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不仅是我国现在和将来的主要经济制度形态,而且也将是我国文化建设制度的主要特征。如何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力量共同办文化的要求,自然的对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提出了全新的历史性战略要求。也就是说,党的文化执政能力要从过去单一的文化执政能力,向多元的总和的文化执政能力转变,并且通过这种能力的战略性转变全面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以适应和与先进的政党性质相符合。三个代表是对党的先进性的的一个创造

29、性概括。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因此,当先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都集中反映在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的文化利益上这一巨大的历史的必然要求的时候,把党的执政为民全面的落实到切实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和文化权利上来,也就成为全面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核心。这应当是这次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本质目的之所在。 市场准入是一个国家开放度的一个标志,同时也可看作是一个国家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程度性指标。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在文化领域里实行市场准入,就意味着政府要把自己长期拥有的那一部分文化权利和文化利益让出来,还给社会,还给公民。让公民真正享有办文化的权利,真正成为国家文化的主人。建设有中

30、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的文化责任,不只是政府有责任,国有文化企业有责任,党的宣传文化部门有责任,每一个公民都有这样一种文化责任。要把这种文化责任成为每个公民的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铸成部分。负责任不只是国家要负责任,公民都有这样一份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中国的文化兴旺,公民有责。只有把这种责任成为每个公民的文化责任,使每个公民都承担着这样一份使命,激发他的全部文化冲动,这才可能使他把自己的文化利益和国家的文化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文化利益看作是自己的文化利益,一旦当他看到国家文化利益的损失将直接威胁到他个人的文化利益的全部存在的时候,捍卫国家文化利

31、益就成为他全部文化行为的巨大动力。从某种程度上看,公民的文化权利越大,他的责任就越大;公民的文化权利越小,他的文化责任就越小,而国家的文化责任越大。因此,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让老百姓、让每一个公民看到他的文化利益之所在。不能把文化体制改革看作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事,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情。这次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文化权利的变动和文化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公民文化权利和公民文化利益的存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全新的以“国民文化经济共同体”为特征的我国新的文化经济格局和文化建设制度,也许正是这次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战略目标。这个目标是和

32、我们党的先进性和我们党的宗旨是一致的。因此,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并不是某种外在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之外的一种力量作用的结果,而是党的文化思想、文化执政能力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在当代中国,国家的开放性程度和党的执政能力之间存在着力的同构关系。因为,越是开放意味着可能面对的环境和形式越是复杂多样,环境和形式的越是复杂多样,越是要求执政党驾驭全局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结构的丰富多样性。因此,改革不合理的文化体制,实行政府的文化职能的历史性转变,建构全新的国家文化制度,对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如何才能完成这次提高,将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宪政制度源于

33、宪政理年的形成与传播。作为宪政的核心理念,人民主权是对专制政治“君权神授”的彻底否定,他将权力的本原归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以君主为代表的少数特殊利益集团,这就在理论上科学地揭示了政治权利的合法性问题。从“君权神授”到“主权在民”,这就为新的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准则。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各阶层通过这一平台将本阶层的意志充分表达和相互交流的现实要求,它有利于形成社会各阶层相互合作的政治理念并促进政治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要普遍的建立起公民对宪法的信仰,建立起宪法和法律在公民中的权威,就必须首先实现主权灾民的思想,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文蛤权利和文化权益。享有宪法所规

34、定的各项文化权利和文化自由。 文化体制改革最关键的是改革整个文化制度。要推进国家文化制度改革,使之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需要和相适应的文化体制。这里既有形而上的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的层面上一文化产业为核心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文化是与经济发生着直接的联系的,或者说是经济形态的存在方式。由于这一部分的绝大多数已经是以市场的方式获取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现,是现代财富的增长的重要来源,因此,不同的经济成分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不同所有制成分进入文化产业,共同参与文化市场竞争,自然的成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计划经济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在文化的

35、经济领域实行的也是国家办文化的一元化体制。文化体制改革要实现政府文化职能转变,实现从办文化相关文化转变,把原来由政府办文化的那一部分职能和权利,转个社会来办,那就必然导致多种所有制办文化的社会需求的出现和增长。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一个结果。我们不能规定哪些社会资本可以进入文化领域,那些不能进入文化领域,因为这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这有哪些涉及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领域,才被禁止任何社会资本的进入。四、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互动 转变党管意识形态的执政方式,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制度建设 一、党管意识形态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之一,是中国基本的文化制度。有效实现党的文化宗旨的基础 二、转变党管意识形态的执政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的执政方式的全面创新 三、转变党管意识形态的执政方式,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四、转变党管意识形态的执政方式的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推进我国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家文化制度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