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研究.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58444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37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语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古汉语语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古汉语语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汉语语法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语法研究.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汉语语法研究主讲 方有国导言一、研究内容“古汉语语法研究”针对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法现象或问题,提出一些专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二、研究目的 深入探讨各种语法现象,弄清其来龙去脉和本质特点,同时结合专题分析,让大家了解和掌握一些相关的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激发兴趣和爱好,进而从事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和探索。三、讲授方法 以专题形式进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辅以练习思考三、讲授专题 “之”“其”活用研究 上古“为”尾句的演化 古汉语“为”字被动句研究 上古汉语“所”字与所字结构 古汉语“者”字的词性和功能 先秦汉语“之”字的语法作用及其发展 古汉语主谓间“而”字研究 诗经虚词“止”研究

2、诗经虚词“式”研究 专题一:“之”“其”活用浅议 一、“之”“其”活用释义 二、部分“之”“其”被误为活用 三、 “之”“其”活用实为借代修辞 四、“之”“其”借代表情达意的原因 五、小结一、“之”“其”活用释义什么叫活用:马氏文通卷二:“指名代字用以指前文者兼人物言,且兼人己言。”“惟之字无指与语者,其字所指,人己无分。”后来,有的学者把“之”“其”用于第一、第二人称叫做“活用”。 二、部分“之”“其”被误为活用(一)错误例(1)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 继之。(左传宣公二年)孔颖达正义:“士季谓赵盾曰:子是正卿,今与子俱谏而不入,则莫之能继续为谏。” (2)西门豹曰

3、: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史记滑稽列传补) 按,“来告语之”即“来告诉这件事”。(3)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糜,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祅祥也。(战国策楚策)最后一句中的“其”被认为是庄辛对称楚襄王。其实是指示代词,指代庄辛严肃指出的襄王宠尊辛臣、淫逸侈糜、不顾国政的行为,不是襄王这个人。句子意思是“我的确看到了那种(或这种)行为必定是这样的结果啊!” (二)误认为“之”“其”活用的原因1、语言环境的特殊性。2、材料不可靠,用翻译意解“

4、之”“其”。3、“之”“其”作用的复杂性。三、 “之”“其”活用实为借代修辞(一)作用 说话人借第三人称代词代替第一或第二人称,把自己或对方放在第三人称的位置上,使其不与对话中的另一方地位对等,婉曲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思想感情。例:(4)左传成公三年:“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 戮于宗,亦死其不朽。” (5)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二)情感类别1、表示恭敬(6)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7)史记信陵君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8)商君书更法:“(秦孝公曰):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

5、下之议我也。公孙鞅曰: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9)资治通鉴卷六十五:“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2、表示自轻自小(10)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11)汉书蒯通传:“通说范阳令徐公曰: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虽然,贺公得通而生也。” (12)国语越语上:“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3、表示哀怜(13)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14)国语晋语八:“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注意: 之”“其”的这种用法所表达出来

6、的各种思想感情不能绝然分开,有时是两种或几种参和在一起。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综合起来看。 例如: 知罃说“免之”,除表示不示弱、不屈服以外,毕竟是跟国君说话,表面的君臣之礼仍不肯失(如对话中自称“臣”),因而还有对楚王的“尊敬”,虽然是“外交辞令”。又如廉颇用“之”代自己,对蔺相如表示恭敬,反过来也是卑小自己。对人恭敬大都有卑小自己的意味。四、 “之”“其”借代表情达意的原因(一)对话语境古人在对话中常避免用第一、第二人称,以表示谦敬礼节。孟子尽心下:“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古人认为用“尔”“汝”称人大不敬,反过来用“吾”“我”自称来同别人说话,也是不礼貌的。但用三人称代词“

7、之”“其” 代替,可以婉曲表达各种情感。(二)借代修辞能产生特殊达意效果1、三人称不参与对话,用来代己、代人,避免“尔”“汝”之称,表示恭敬的作用于是乎出。 2、第三者不在对话的双方之内,可用来表示客观公正的态度。在说到“不利”之事时,代替第一或第二人称,可表达“避开弱势”、“抑郁不快”、“与我无关”等思想感情。3、第三人称不在对话双方之内,距离似乎远些,亲密程度似乎差些,由此引出“不重要”“受轻视” 等达意作用。例:论语宪问:“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战!彼哉!”“彼” 就是第三人称代词。孔子不加评论,轻视之情很明显(语气也起了一定作用)。4、在“不重要”、“受轻视” 这个作用

8、上用来自称,则有自轻自小的意味。5、轻小者可哀怜,因而又可表哀怜的思想感情,等等。 以上大约是“之”“其”在对话中借作第一或第二人称能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原因。(三)活用说的不足 1、不能解释为什么古人有第一、第二人称代词而不用。 2、为什么这种所谓“活用”多出现在对话中。五、小结1、古汉语中有些第三人称代词“之”“其”活用客观存在,其实质是第三人称代词借代第一、二人称,因对话语境和借代修辞作用,可以表达多种思想感情。2、考虑“借代”的修辞作用,我们能进一层观察它们传情达意的作用。这样更合乎实际一些。3、“之”“其” 翻译成“我”或“你”,实际上是一种变通,在没有更好的翻译时,这样也可以,但是必

9、须看到与原文意思的差别。 思考题 最先注意到“之”“其”活用的是谁? “之”“其”借代修辞有哪些特殊达意效果? “之”“其”借代有各种达意效果的原因有哪些? 在你的方言中有无人称代词的借代修辞用法?如果有,试分析其作用。专题二:上古“为”尾句的演化 一、引言 二、“何以A为”“何以为”句的形成 和结构关系 三、“何V为”句的形成和结构关系 四、其他“为”尾句的形成和结构关系 五、论句尾“为”的性质 六、结语一、引言(一)“为”尾句的形式(1)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2)何乃洿王为乎?(史记张耳列传)(3)吾无以瓠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今故告之,反怒为!(汉书外戚传下)(

10、二)古今人对“为”字解释的分歧1、唐代孔颖达: 动词、语助。礼记曾子问:“祭必有尸乎?”郑玄注:“言无益无用为。”孔颖达疏:“云无用者,无用为此尸。一解云,无用者,无用此之为。为是语助。” 2、建忠马马氏文通: 断词、介词、语助3、吕叔湘文言虚字:动词虚化句法分析的分歧: 如分析 “何以文为”有三种分析法: 分析一:何,状语;以文,动宾谓语; 为,语气词。 分析二:何以;介宾状语;文(文饰), 动词谓语;为,语气词。分析三:何,动词“为”的宾语前置;以文, 介宾状语。(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目的、说明1、方法、目的: 从历史角度考察各种“为”尾句的形成演化过程和结构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为”

11、的词性。 2、说明: 使用三个符号:A、B、V,如: 何以A为,以A为B,何V为 二、“何以A为”“何以为”的形成 和结构关系 (一)王引之和马建忠的解释与分歧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 大戴礼记五帝德篇曰:“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女何以为”绝句,以,用也。为,语助也。言黄帝之事远矣,汝何用问也。论语颜渊篇曰:“何以文为?”皇侃疏曰:“何必用于文华乎?”是“为”为语助也。 马建忠马氏文通卷二:“何以文为”者,即“以文为何”也。而“何”字乃为表词,故可先焉。左传襄十七:“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言“以田为何”也。又襄二十二:“雨行,何以圣为?”言“以圣为何”也。又卷五解“何以伐为”:以

12、,用也,作动字解。此坐动也伐,散动字,上承“以”字。为,介字,其司词“何”字先置。若作为“哉”字解,则“以”字为介字。“何以伐为”者,犹云“何为伐之哉”。 分歧: 按照王引之的解释,“何以文为”“何以为”的“为”:语气词;“以”:动词谓语;“何”:状语。 按照马建忠的解释,“何以文为”“何以伐为有三种分析法: 1、“何以文为”即“以文为何”,“何”:表词(即宾语)前置,“为”:断词(即动词)。 2、“何为”是介宾倒置词组:状语;“以伐”:连动词组作谓语。 3、何以” 介宾词组:状语;“伐”:动词谓语,“为”:语气词。 (二)句尾“为”应是动词1、实例证据张志明论在古代汉语中“为”不能作语气词:

13、(5)伟哉,造化! 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庄子大宗师) (6)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 夏以圉暑雨。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墨子节用上)(7)胜自砺剑。人问曰:“何以为?”胜曰:“欲以杀子西。”(史记伍子胥列传)类似的例子:(8)杨朱游于鲁,舍于孟氏。孟氏问曰:“人而已矣,奚以名为?”曰:“以名者为 富。”(列子杨朱)(9)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孟子滕文公下)(10)仁者爱人,义者循礼。然则又何以兵为?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2、

14、理论证明句型变换理论:句型变换是指句子从一种类型变换为另一种类型,主要运用移位、添加、删除和替代等手法改变句子的语序或成分来实现。“何以A为”“何以为”句疑问变换:用“何”对“以A为B”、“以为B”句的B成分提问,并移位。 以A为B“以A为何”何以A为 以为B以为何何以为“以A为B”、“以为B”句例:(11)不能慉,反以我为仇。 (诗经邶风谷风) (12)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战国策齐策一)(13)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诗经鄘风鹑之奔奔) 疑问变换: 以我为仇以我为何何以我为 以死为戏以死为何何以死为 以为君以为何何以为 其他“何以A为”“何以为”例:(15)汤使人以币聘之。(伊尹)嚣嚣然曰

15、:“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孟子万 章上) (16)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战国策齐策一)(l7)景公为泰吕成谓晏子曰:“吾欲与夫子燕”。对曰:“未祀先君而以燕,非礼也。”公曰:“何以礼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18)宣孟曰:“而名为谁?”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吕氏春秋报更)(19)且三代之亡,共子之废,皆是物也,女何以为哉?(左传昭二八) (20)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宾语“何”前置:古代汉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形成“何+动”句式。如果有状语,“何”还要置于状语之前,形成“

16、何+状+动”句式。“何+动”例:(21)何怙、何恃(诗经小雅寥莪) 何忧何惧(论语颜渊“何+状+动”例:(22)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 (左传隐六) (23)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庄子说剑)(24)左尚谓司马悍曰:“公不如谓周君曰:何欲置?令人微苦悍,悍请令王告之以地。” (战国策西周策)小结:“何以A为”“何以为”句不仅仅是马建忠所说的表词“何”前置,确切说,它们分别是“以A为B”“以为B”的B项疑问变换式。首先是对B项提问,然后再把“何”字前移。这当是“何以A为”“何以为”这两种句子真正的形成过程。 3、 “何以A为”“何以为”结构关

17、系 “何”是宾语,介宾“以A”或“以(A)”作状语,“为”作动词谓语。即: 何(宾)以A(状)为(谓) 何(宾)以(状)为(谓) (三)“以A为B”其他变换式及旧解辨误1、其他变换式对A成分提问并移位: 以A为B以何为B何以为B对以A为B整个结构提问: 以A为B何以A为B“何以为B”例:(25)不告朔闰,弃时政也,何以为民?(左传文六)(26)今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以为役?(左传襄十七)杜预注:“役,事也。” 何以A为B”例:(27)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战国策秦策一)“何以A为”、“何以为B”的差异比较: 以A为B以A为何(问B)何以A为 以A为B以何为B(问A)何以为B“何以A为

18、”中,何以:非介宾结构“何以为B”中,何以:介宾结构“何以A为”中,因“何”“以”非介宾关系,中间可以插进状语,形成:“何+状+以A为”式。例:(29)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庄子德充符)(30)奚能以封为?(墨子问鲁)2、两种误解分析A.王引之:“何以文为”,为,语助;何,状语。误作:何党之乎?(左传哀公五年)B.马建忠:“何以伐为”,何为伐之哉?为,语助。将“何以”当作“何为”(介宾)。 误作:何以为B”原因:“伐”是动词,“何以文为”中“文”是名词。“何以文为”与“何以伐为” 同构:都是“何以A为”句,A成分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因为原式“以A为B”中,A成分可以是动词。例:(31)子罕曰

19、:“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左传襄十五) (四)“何以假为”非“何以A为”句 1、问题的提出例:(36)(韩信)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2、“何以假为”结构关系 何+以A为 何:状语; 以A为:“以”字处置式。3、动宾与以字处置式的关系 动+宾以+宾+动例:(37)乃师或以女告。你的上师又把你控告。(匜 。文物1976年第5期)(38)女敢以乃师讼。你敢把你的上师讼告。(同上) (39)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

20、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以天下让:把天下让出来。(40)人有自刭死以其头献者。(韩非子内储说上)以其头献:把他的头献出。(41)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庄子则阳) 以众为;把所有的事做。释文引王氏:“凡事所可为者也。”(42)凡举无易之事,气志视听动作无非是者,人臣且孰敢以非是邪疑为哉?皆壹于为,则无败事矣。(吕氏春秋乐成 以非是邪疑为:把非是邪疑之事做。4、“以”字处置式的疑问变式 以宾动何+以宾动(以A为1) “何以假为”的形成: 以A为1 何+以A为1 其他用例:(43)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

21、且奚以此为也?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所以为。(吕氏春秋贵生) 奚以此为:为什么把这种事做。“此”,指危身弃生以徇物。 (44)汉使无多言,顾汉所输匈奴米蘗,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何以言为乎?(汉书匈奴传上) 何以言为:为什么拿那些话来说。5、何+以假为=何以+为假 因为:以假为=为假; 结构关系:前式“何”作状语,后式“何以”作状语。比较:(44)汉使无多言,顾汉所输匈奴米蘗,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何以言为乎?(汉书匈奴传上)何以言为:为什么拿那些话来说。(45)汉使无多言,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蘗,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何以为言乎?(史记匈奴列传)何以为言:为什么说那些话。 三、“何V

22、为”句的形成和结构关系1、以往的分析及我们的观点A.马建忠:由“何为V”拆置而来。B.张志明:由A是动词的“何以伐为”一类句子省“以”而来。C.杨树达、裴学海:何为V=何为乎,为,语气词,相当于“乎”。我们的观点:“何V为”由“V何为”拆置而来,为,动词。2、从 “何为”与V的句式构成考察构成四种句式: V何为、何为V、何V为、何为而V“V何为”产生最早。其语法特点:“何为”殿于句尾;只有反诘语气;多为四字格;不出现主语。例:(46)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47)师无成命,多备何为?(左传宣十二)(48)我之不德,杀之何为?(国语晋语四)其他三种句式:最早见于

23、左传国语,数量较少,全部举出:左传“何为V”l例,“何V为”未见,“何为而V”2例;国语“何为V”3例,“何V为”2例,“何为而V”1例。例:(49)夏,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柏、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宋之盟故也。齐侯将行,庆封曰:“我不与盟,何为(朝)于晋?” (左传襄二八)(50)简子曰:“何为不告?”对曰:“君行臣不行,不顺;主将适蝼而麓不闻,臣敢烦当日?”(国语晋语九)(51)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国语晋语八)(52)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国语楚语上)(53)众曰:“何为而可?”对曰:“征善以辅孺子。”(左传僖二八)(54)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

24、为而不得?(庄子达生)句式特点:“何为V”句:“何为”,介宾状语;V是动词谓语,语气有反诘(例(49)和询问(例(50)两种。 “何V为”句:“为”后一般不再有层次性成分(可以有“乎”“哉”等超层次成分),语气只有反诘(汉代始有询问用法,详后)。 “何为而V”句:语气有询问(例(53)和反诘(例(54)两种。 “何为”有动宾结构(例(53)和介宾结构(例(54)之分,前者问动作对象,后者问原因。“何V为”从“V何为”拆置而来的理由:A.历时顺序“V何为”句产生最早,其他三个句式稍晚,同见于左传国语。按历时顺序,“何V为”应从“V何为”来。B.“为”的位置“何V为”和“V何为”之“为”都位于句末

25、,其他两式(何为V、何为而V)之“为”处于句中。从“为”位置看,“何V为”可能从“V何为”来。C.语气特点 “何V为”和“V何为”都只表反诘语气,其他两式询问和反诘兼有之。语气功能表明,“何V为”与“V何为”有一脉相承关系。 3、其他方面的考察:句式发展方面:左传国语以后,很少使用四字格“V何为”句。这时期“何V为”句渐多。同时开始出现非四字格(句子加长)的句前可以有主语的“V何为”句,语气用于询问。 例:(57)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孟子万章下)(58)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韩诗外传卷九)疑问代词宾语的位置特点: 可以在动词前,或状语前,句位灵活。 “V何为

26、”之“何”是“为”的宾语,上述灵活性对它来说也应该是适用的,只要语言表达需要,“何”字可以前移,形成“何V为”句式。“为”的读音:“为”字古来有读平声(Wi)和去声(Wi)之别,读平声是动词,读去声是副词、介词等。“V何为”和“何V为”之“为”自古以来读平声,这从侧面反映出这两种句式间的密切关系,即“何V为”由“V何为”拆置而来。因为“何V为”由“V何为”拆置而来,所以“何V为”之“为”按传统读音,读平声(今均读阳平)。 句式比较: 不救何为?(左传襄公十八年) 何不救为?比较: 何不渡为?(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多杀何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何多杀为?比较: 何自杀为?(汉书朱建传)旁

27、证:诗经王风兔爱:“尚无为。”毛传:“尚无成人为也。”毛传将“无为”拆置作释。“无为”在古汉语里是“何为”的否定变式(详后),因此按毛传的拆置方式,“何为”也是可以拆置的,诗句如作“尚何为”,其拆置式就是“尚何成人为也”。 4、“V何为”拆置的原因语言表达需要:长句“V何为”多表询问,不表反诘:谷梁传定十:“二三子独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为?” “何V为”句表反诘,且组句灵活:(59)由之者治,不由者乱,何疑为?(荀子成相)“何疑为”为三字句。(60)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史记汲郑列传)此例为长句。(61)子何言吾师之名为?(韩诗外传卷九)例中“子”作主语。句式类化:类化是词汇或语法形式受语

28、言中其他规则模式影响所发生的变化。“V何为”在拆置时可能受到“何以A为”“何以为”一类句式的影响和类化,即: V何为何V为(移位) “何以A为”“何以为”早于“何V为”: “何以A为”“何以为”在“何V为”产生之初已经习用,它们有“何为”这种模式,而且其初也是反击句式(后来兼表询问)。 “V何为”作为反诘句,完全可能仿照“何为”模式拆置,从而形成“何V为”句式。5、“V何为”句的结构关系: V,主语;“何为”,动宾谓语,对V成分提出反诘。“何V为”的结构关系与“V何为”基本相同。 说明: “V何为”句以V为主语,以“何为”为谓语。这种情形与谓语是单独的“何”的句子,如谷梁传文十一:“不言帅师而

29、言败何也?”结构是一样的。有时主语V是主谓短语,这就是例(57)“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哉?”和例(58)“东家杀豚何为?”一类句子。6、其他诸说辨析马氏说辨析:马氏文通卷七:“史记张陈列传: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洿王为乎?言乃何为洿王乎也。何为二字先后拆置。”马氏解释的问题:(1)“何V为”与“何为V”产生同时;(2)两个句式的语气不完全相同;(3)动词不能往后移动。语助说辨析:谷梁传定十:“夷狄之民,何为来为?”墨子公输:“夫子何命焉为?”楚辞渔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王引之、杨树达、裴学海等: 上述“为”或“焉为”是语助或语气词。“为”是动词:(62)夷狄之民,何求(来)为

30、?” (陆贾新语辨惑)(63)晏子至,入门,公令乐人奏歌曰:“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说也,尔何来为?”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焉”“为” 代词和动词:(64)何书焉存?(墨子非命下) 比较: “何命焉为?” (墨子公输)代词“焉”复指提前宾语,相当于代词“之”。“何故V为”句辨析:史记屈原列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新序杂事:“何故当圣之道为?” 此句式在“何V为”中加“故”形成,“何”与“何故”表原因,同义;“何故”以词组形式做“为”的宾语。四、其他“为”尾句的形成和结构关系1、句式三种“无”字为尾句: 无以A为、无以为、无V为例:(65)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老子七五章) (

31、66)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论语子 张) (67)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无久慁公为也。 (史记陆贾列传) 一种无“无”字为尾句: V为 例: (68)帝曰:“今故告之,反怒为!殊不可晓也。”(汉书外戚传下)2、三种无字句的形成反问与否定具有同义关系: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 句意:姜氏没有餍足。“何”“无”变换同义:例:(69)世人观凤皇,何以知之?既无以知之,何以知今无凤皇也?(论衡宣汉篇)(70)不闻道者,何以去非性哉?无以去非性,则欲未尝正矣。(吕氏春秋为欲)(71)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夫圣人之德又何

32、以加于孝乎?”(孝经圣治章)何、无“为”尾句变换式: 何以A为无以A为 何以为无以为 何V为无V为 何以A为1无以A为13、文献例证:何以A为无以A为(72)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庄子让王)(73)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讬天下也。 (同上)何以为无以为(74)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 (大戴礼记五帝德)(75)公曰:“请问民征。”子曰:“无以为也。难行。” (大戴礼记四代 何V为无V为(7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77)刬尔类,揆吾家,

33、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吕氏春秋知士)何以A为1无以A为1(78)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何以假为:为什么把假王做?(79)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爰盎,景帝召田叔案梁。田叔曰:“上毋(无)以梁事为也。”(史记田叔列传) 毋以梁事为:不要把梁事管。 4、句子结构分析“无以A为”犹如“无所以A为”:比较:(80)无以天下为。(庄子让王)(81)无所用(以)天下为。(庄子逍遥遊所”代“何”,可变换为“无何以天下为”,因“所”或“何”删略,形成“无以天下为”。其结构关系:无:否定副词,状语;以天下:介宾状语;为:动词谓语。 “无以为” 的结构关系:“无以为” 省去A

34、成分,结构关系同“无以A为”:例:(82)或问仙之实。曰:“无以为也。” (法言君子) 无以为:不要拿(仙之实)问什么,或不要问(仙之实)。“无V为”的结构关系: 变换:何V为无V为变换中“为”失去结构对象“何”,便失去结构作用,成为残留部分。变式结构关系: 无:是否定副词作状语,表示禁戒;V由原动词主语变为谓语,“为”虚化无实义。 “无以A为1”的结构结构关系: 同“何以A为1” 何:状语;以A:介宾状语;为1:动词谓语。例:(83)翟人之所求者,地。无以财物为也。(淮南子道应)无以财物为:不把财物索要。(84)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汉书霍去病传)无以家为:不把

35、家治理(按:这是霍去病誓灭匈奴的誓言)。 5、“V为”句的形成 变换:何V为V为(省何“)例:(85)反怒为!(汉书外戚传下) 颜师古注:“何为反怒?” 颜注添出“何”字。(86)子何越云为乎?(说苑善说)(87)灾异之变,各有云为! (汉书王莽传中)(88)吏言:“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慈答曰:“初受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大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遣怒,故欲俱去尔。”吏然其言,即日俱去。(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89)尔时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为?”即便驱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尽皆杀之。凡夫愚人,亦复如是,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为?一切都破,

36、无一在者。(百喻经杀群牛喻)旁证:(90)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史记淮阴侯列传)(91)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 (汉书韩信传)省“何”的原因: 跟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有关。在特定的环境下,为适应表达需要,说话人有时会改变某种句子格式,从而创造出一种新格式来。人们交际,双方共同的思想基础,知识背景,语言信息,以及共同心理定向反射和共知对象的中介作用等因素,无时不发挥作用。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说话时“并不一定都要把每一个意思说得完完全全,明明白白”,从而使固有的语言形式发生变化 。 6、“V为”句的结构关系以“V”为主体的动词短语句。“为”没有“何”作结构对象(宾语),失去动词作用

37、,成为留在句末的残余部分,变为语气词。五、论句尾的词性(一)前文总结 何以A为(何以文为),为,动词谓语 无以A为(无以瓢为),为,动词谓语 何以为(奚以为),为,动词谓语 无以为(无以为也),为,动词谓语 何以A为1(何以假为),为,动词谓语 无以A为1(毋以梁事为),为,动词谓语 何V为(何辞为),为,动词谓 无V为(无辞为),为,虚化无义 V为(反怒为),为,虚化无义(二)最初句尾“为”是动词1、结构关系(前面已证实)2、实例证据庄子大宗师“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为”“适”并举。 墨子节用上、史记伍子胥列传例(见前)“何以为”的答语是“冬以圉寒,夏以圉暑”,“欲以杀于西”等,答语

38、中“圉”“杀”和问语中“为”紧相呼应,都作句中的主要动词。前文所举例: 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以此为也?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所以为。 (吕氏春秋贵生) “所以之(往)”与“所以为”对举。又如:(92)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趋行求者也。 (淮南子俶真) 例中“为、求”并举,皆为动词。 “无以V为者”例证:(93)“夫唯无以生为者”。(94)“唯无以天下为者”。 代词“者”与前面“无以V为”构成字结构,代指人,“为”不是语气词。(二)句尾“为”的虚化1、实例比较:(95)吾无辞为也。(吕氏春秋知士)(96)苟便于此,则虽贫国劳民,若慈亲孝子之所不辞为也。(同上节丧

39、)(97)公子曰:“子无辞。”(同上不苟)(98)齐王曰:“子无辞也”。(同上壅塞) 异文比较例:(99)汤为天子大臣,被汙恶言而死,何厚葬乎?(史记酷吏列传)(100)汤为天子大臣,被汙恶言而死,何厚葬为?(汉书张汤传)(101)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史记吴王濞列传)(102)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汉书吴王濞传) 2、“为”字虚化的原因:A.动宾关系疏远(103)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吕氏春秋异宝)(104)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缠索而遊乎道德之间为哉?(庄子拼拇)(105)何但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为?(汉书匈奴传上)B.类推作用“何以伐为”(何以A为)“何辞为”(何V为)一类句子,“何”是“为”的宾语而位于句前,其位置特点,前者与“何以报我”(左传成三)这类句子的介宾“何”(介词“以”的宾语)相似,后者与“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这类句子的状语“何”相似。 C.“为”字悬空无以A为”“无V为”“V为”等句子,“为”字没有“何”字作宾语而悬空,导致“为”字虚化。D.句末位置 句末位置本身也有使某些词语转化为语气词的特殊作用,常处于句末的指代词“诸”“焉”往往具有语气词特点就是证明。“为”处句末也会受到这种作用的影响。 3、“为”字虚化的时代 秦汉时期 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