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三版教学内容.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60932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 页数:229 大小:5.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三版教学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9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三版教学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9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三版教学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三版教学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三版教学内容.doc(2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三版)教学内容第一章导 论1第一节国际贸易的重要性1第二节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及本书的结构安排2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分类3第四节国际贸易的法律环境4本章小结4基本概念5复习思考题5第二章 国际贸易概述6第一节 国际分工7第二节 世界市场11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进14第四节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16本章小结20基本概念20复习思考题20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2第一节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22第二节斯密的绝对利益论24第三节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26第四节比较利益论的现代分析28第五节穆勒和马歇尔相互需求论31本章小结35基本概念36复习思考题36第四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

2、论37第一节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37第二节 里昂惕夫之谜40本 章 小 结43基本概念43复习思考题43第五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44第一节规模报酬递增说44第二节产业内贸易理论45第三节技术差距论47第四节产品生命周期说49第五节国家竞争优势说51第六节其他国际贸易新理论52本章小结57基本概念57复习思考题57第六章 保护贸易理论59第一节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说59第二节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60第三节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62第四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64第五节战略贸易论64第六节主张保护贸易的其他论点66本章小结69基本概念69复习思考题70第七章 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71

3、第一节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71第二节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理论74本章小结78基本概念78复习思考题78第八章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79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79第二节 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外贸政策81第三节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83本章小结84基本概念84复习思考题84第九章 关税85第一节 关税的种类85第二节 关 税 的 征 收88第三节 关税的经济效应90第四节 最适关税92第五节 关税的保护程度93本章小结95基本概念96复习思考题96第十章 非关税壁垒97第一节 非关税壁垒概述97第二节 传统非关税壁垒的主要措施98第三节新型非关税壁垒104本章小结105基本概念105复习思

4、考题106第十一章 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措施107第一节 鼓励出口措施107第二节 经济特区111第三节 出口管制措施113本章小结114基本概念115复习思考题115第十二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116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116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趋势119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124第四节 经济一体化理论125本章小结129基本概念129复习思考题129第十三章 贸易条约和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131第一节 贸易条约与协定131第二节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34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138本章小结145基本概念145复习思考题146第十四章 国际贸易术语147第一节 贸易术语及其国际惯

5、例147第二节 装运港交货的三种常用贸易术语148第三节 向承运人交货的三种贸易术语151第四节 其他贸易术语152第五节 贸易术语的表达和使用153本章小结154基本概念154复习思考题154第十五章 主要贸易条件156第一节 商品的品名、品质156第二节 商品的数量158第三节 商品的包装159第四节 商品的价格161本章小结162基本概念163复习思考题163第十六章 国际货物运输164第一节 运输方式164第二节 运输单据166第三节 合同中的装运条款167第四节 国际货运代理167本章小结168基本概念168复习思考题168第十七章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169第一节 海上运输保险的承保范

6、围169第二节 我国海运货物保险险别170第三节 英国伦敦保险业协会货物保险条款173第四节 我国进出口货物保险的做法173本章小结174基本概念175复习思考题175第十八章 商品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176第一节 商品检验176第二节 违约和索赔180第四节 仲裁182本章小结184基本概念184复习思考题185第十九章 国际贸易结算186第一节 票据186第二节 汇付和托收188第三节 信用证191第四节 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194第五节 银行保函194第六节 备用信用证195第七节 国际保理196第八节 出口信用保险197本章小结198基本概念198复习思考题199第二十章

7、交易磋商和合同签订200第一节 交易磋商200第二节 合同签订201本章小结202基本概念202复习思考题202第二十一章 出口合同的履行204第一节 备货204第二节 报检204第三节 落实信用证204第四节 托运、 保险和报关205第五节 制单结汇和出口退税206本章小结207基本概念208复习思考题208第二十二章 进口合同的履行209第一节 开立信用证209第二节 运输和保险209第三节 审单和付款210第四节 接货和报关210第五节 索赔211本章小结211基本概念212复习思考题212第二十三章 贸易方式213第一节 租赁贸易和补偿贸易213第二节 经销、代理和寄售215第三节 招

8、标投标和拍卖216第四节 对外加工装配贸易218本章小结219基本概念220复习思考题220IX第一章 导 论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如果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则称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它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开展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发生原因 其一,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 其二,国际间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 其三,各国的科学技术存在差距。 国际贸易的重要

9、性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世界出口增长率超过世界生产增长率。对外贸易与一国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埃默里(R. F. Emery)的定量分析得出出口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的相关性系数为0.82027。赛伦(Syron)和沃尔什(B. M. Walsh)得出发达国家出口增长率与GN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86,发展中国家的系数为0.62。各国经济发展史:在16世纪以前,威尼斯、佛罗伦萨、布鲁日和汉萨同盟的一些城市。当今的美国,日本的经济水平。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研究和学习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 首先,支付的货币不同; 其次,采取的贸易战略、所遵循的

10、法律和惯例不同; 再次,贸易基础不同; 最后,获得市场信息的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 历史沿革各国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世界经济的增长依赖于国际贸易的增长,各国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发达国家已达20。发展中国家的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达35。我国有些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例如纺织品产量的50以上依赖于国际市场;丝绸为70,其中丝类产品占世界贸易量的85。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贸易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国际贸易,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基本政策和操作技巧,以便更好地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乃至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11、。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及本书的结构安排国际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经济规律、纯粹理论、基本政策和实务操作的理论和应用为一体的经济学科。原理部分主要考察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国际交换的规律性,并重点分析贸易基础和贸易利得。政策部分着重讨论贸易限制的理由和经济影响。实务部分专门讨论国际商品交易的基本程序和操作方法。结构安排导论 阐述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研究对象和内容,介绍国际贸易的分类及国际贸易的法律环境。 国际贸易原理(第2至第7章)主要叙述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历史演进进程及规律性,介绍、评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反对派、国际贸易新理论,以及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

12、国际贸易政策(第8至第13章)着重分析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一国限制进口的关税、非关税壁垒及其经济影响,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的政策手段,以及一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和政策,并介绍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 国际贸易实务(第14至第23章),专门讨论分析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阐述交易磋商和合同履行的基本过程,并介绍主要的贸易方式。 附录收录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便读者学习查阅。另外,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和托收统一规则收录在应诚敏主编的国际结算(第三版)一书中。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分类第四节 国际贸易的法律环境国内法 国际贸易条约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

13、约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关系的公约:海牙规则(1924年) 维斯比规则(1968年) 汉堡规则(1978年) 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1980年) 关于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公约(纽约公约)(1958年) 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年)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6年) 托收统一规则(1995年) 国际保付代理惯例规则(1994年) 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1992年)本章小结1.由于各国要素禀赋与科学技术的差异以及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性障碍等原因,国家之间才有开展贸易往来的必要和可能。国际贸易对于促进各国以及世界经济增长和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2.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与使用

14、目的,国际贸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这些分类有助于人们全方位地认识国际贸易和一国对外贸易。3.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在发生基础、基本性质、业务操作、法律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国际贸易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决定其在理论研究与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基本概念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 出口贸易 进口贸易 过境贸易 总贸易 专门贸易 有形贸易 无形贸易 直接贸易 间接贸易 转口贸易 易货贸易 自由结汇方式贸易 国际贸易惯例复习思考题1.简述国际贸易的重要性。2.国际贸易的法律环境与国内贸易的法律环境有何不同?这一区别对于我国国内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有何启示?第一篇 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纯理论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

15、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两大派别 自由贸易理论 保护贸易理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概述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是国际贸易活动的场所,是国际分工的重要实现手段。第一节 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对分工,包括国际分工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重要

16、作用上。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但不是决定因素。自然条件只提供进行生产和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并不提供现实性。人口多寡、劳动规模和市场大小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人口的多寡直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因而影响国际分工。 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超出民族和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当代国际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种性质生产关系所组成的综合性的生产关系体系。 上层建筑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学者卡布拉尔认为,国际分工“是自发地形成的,不是发达国家所采取某些政策的结果”。这个论点不符合实际情况。 国际

17、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从而使以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具有地域性的、面向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产生,国际分工进入萌芽阶段。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和最初形式的分工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盛行三角贸易,即由西非提供奴隶劳动力;由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蔗糖和烟草,由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品的贸易;这便是宗主国和殖民地间分工的表现形式。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

18、世纪60年代完成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大机器工业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空前发展并推动了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大规模转变,使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得以形成。形成原因: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急剧扩大,需要寻求新的销售市场和增辟原料来源。 这时期的国际分工形式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式”的国际分工体系。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世界生产力巨大发展,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发展原

19、因 首先,第二次产业革命和帝国主义扩张政策为国际分工的扩大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各种交通工具飞跃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扩大提供了条件。再次,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使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分工、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日益加深。同时,资本输出实现了世界范围的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加强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加强了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因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特征一方面,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式”分工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分工的中心从英国一国变为一组国家,少数国家整个地变为城市,大多数国家整个地变为农村,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进一步扩大了。另一方面,工业国之间发展成一种“水平式”的分工,即工业部

20、门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分工进入深化发展阶段 发展原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最重要因素。其次,战后无线电通讯、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使许多国家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世界生产布局,促进国际分工形式向纵深方向和广阔领域发展。再次,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是推动国际分工发展变化的又一股重要力量。最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后在原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主持下的历次多边贸易谈判,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建立等,也有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 国际分工新特征第一,国际分工在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接近的工业国之间迅速

21、发展,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工业国之间,尤其是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分工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加强。第二,国际分工的形式从垂直型分工日益走向水平型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从市场力量主导型分工向企业内部协调型分工发展,从沿着产品界限所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所进行的分工,从有形商品生产和贸易领域的分工发展到商品、服务部门相结合的分工。第三,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类型和经济制度有显著变化。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发展速度 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正相关。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增长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180

22、0-1913年,世界人均生产每十年增长率为7.3,而世界人均贸易额每十年增长率为33。19131938年间,世界生产发展缓慢,国际分工处于停滞状态,国际贸易量在该时期的年均增长率仅为9.7。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市场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和劳务的总流向及各贸易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国际分工通过制约各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地区分布而影响国际贸易市场结构。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其同其他国家的分工程度有关,国际贸易的总流向与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度及广度有关。19世纪,与殖民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垂直式分工相应的国际贸易关系主要是宗主国与

23、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占据了主要地位。各贸易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则与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有关。 商品结构 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及其在总的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随着水平式国际分工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产业内贸易、中间性机械产品贸易比重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发展也很迅速。利益分配 参与国可扬长避短,合理配置世界资源,节约社会劳动,提高世界生产力。

24、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进行的。一方面,它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进步过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传统的国际分工虽然在殖民主义国家间的分工比较平等,但在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却是不平等的中心与外围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分工决定了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的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贸易利益随之增加。 世界贸易依存度和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表示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世界贸易依存度是指国际贸易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25、 一国经济对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世界经济对于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与国际分工有很大关系。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1950年,发达国家出口依存度仅为7.7,我国出口依存度仅为4.19。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比重为66.8,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 7.7%。第二节 世界市场市场是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买卖双方开展活动的场所,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市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地方市场、民族市场和世界市场三个时期。世界市场(world market)或国际市场(international market)是在整个世界范周内通过对外贸易联

26、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它是在民族市场或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产物。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市场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而萌芽,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展而迅速发展,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进展而最终形成的。 前资本主义时期,国际贸易集中于地中海沿岸。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扩大了区域性市场的地理领域,建立了世界性的交易市场,并引起了商业、航海和陆路交通工具的大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的世界市场扩大。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增多,国际贸易额急剧增加,欧洲的贸易中心开始转移,大西洋沿岸的城市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但世界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

27、70年代,英、法等国先后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建立起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确立,世界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机器工业还为扩大各国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经常性经济联系所需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当时中欧、东欧、中东以及印度洋沿岸的广大地区,也都成为了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当时的英国是世界市场和世界贸易中心,世界的工厂、世界的造船厂、世界的搬运夫、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清算中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产业革命过程中,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和资本输出的大规模进行,加速了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全面发展,把越

28、来越多的国家乃至世界各国囊括到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之中,逐步实现了一个把世界各国都联系起来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建立了一个复杂的多边贸易多边支付体系。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开放的世界经济所取代。英国丧失了贸易霸权地位。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 国家构成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东欧国家、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统一的世界市场上并存,相互依赖。 订约人构成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企业;代表企业家集团利益的企业主联合会;政府授权进行外贸活动的国家机关(政府各部和各主管部门)和机构。 商品构成有形商品(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无形商品(新型服务贸易项目和高级人才、高素质

29、的劳务人员的跨国流动)。 商品市场构成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开放性市场;也有买方与卖方有组织的联系、受垄断组织控制的封闭性市场;还有以商业一次性合同为基础的市场;以国际专业、协作化及长期的大规模联系为基础的市场;有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模式、以经济集团为基础的市场。世界商品市场的组织形式: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国际商品市场,也有无固定组织形式的国际商品市场。商品销售渠道构成 第一部分为出口国的销售渠道,包括生产企业或贸易企业;第二部分是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的销售渠道,包括贸易双方的中间商;第三部分是进口国国内的销售渠道,包括经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 运输网络构成 铁路运输网、公路运输网、水上运输网、管道运输网

30、等组成的。战后,水上运输占了第一位,铁路运输占第二位。信息网络构成 由电话国际网、大众交流工具(印刷品、电话、电报、电传、电视、广播等)、通讯卫星系统、计算机互联网络组成。战后,世界市场信息网络手段不断多样化和现代化,信息网机构不断增加和专业化,信息系统日益国际化。当代世界市场的特征 世界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战后,一系列殖民地国家独立,以主权国家的身份进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参与主体大大增加。另外,各国卷入世界市场的深度也在增加,表现为外贸依存度有提高的趋势。 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得国际间在资金、技术、劳务等方面的经济合作得以加强,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贸易形式,主要有

31、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国际商品结构复杂化战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形成了制成品贸易扩大、初级产品贸易减少的新型商品结构。在制成品中,机械产品、电子产品等与新技术有关的产品比重在加大。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一部分国家通过结成地区性经济集团,在一个区域的范围内追求更加紧密的国际经济联系。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大大打破了国际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国与国之间或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加。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战后跨国公司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别国市场。它们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和策略,垄断着世界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32、从而垄断了世界市场上很大一部分贸易。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激烈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战后世界市场的竞争方式和手段从关税壁垒为主转为非关税壁垒为主,由价格竞争转向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举。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战后国际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不但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随着国际贸易发展而发展,其他的服务项目也得到快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大于同期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进国际贸易的产生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 不断发展的国际贸易。 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国家腓尼基(现在黎巴嫩境内)、埃及、希腊、罗马、

33、印度、中国等。商品奢侈品(宝石、装饰品、织物和香料等)、奴隶。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贸易中心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黑海沿岸(西方)和大马士革,达姆吉,中国的长安、扬州、泉州、沿海城市(东方)。商品奢侈品如金银、丝绸、香料、宝石、象牙、瓷器和少量毛麻纺织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贸易中心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汉萨同盟诸城市(14、15世纪),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尔、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15世纪末16世纪初)。商品奢侈品,工业原料,食品,非洲黑奴。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34、 18001870,国际贸易量增长了10倍多,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殖民主义国家掠夺和扩张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在国际贸易中居重要地位 。商品大宗商品(香料、茶叶、丝绸、咖啡等)的贸易比重已下降,纺织品贸易(英国)迅速增长。粮食、煤炭、钢铁、农业原料、机器及运输材料等商品的贸易增长较大。 国际贸易的组织形式商品交易所、大贸易公司取代了对外贸易特权公司,运输业、保险业、银行业等广泛运用。帝国主义时期前期(18701938年)的国际贸易向帝国主义过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8701914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欧洲和美国):世界工业生产飞速发展。世界工业产量在18701900年间增长了2.2

35、倍,国际贸易量增长1.7倍,在20世纪初的13年中又增长了66,国际贸易增长3.4倍。生产与市场之间矛盾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加剧。世界贸易地位:英国贸易地位下降至20(1860),又至16.3(18761880),再至13.1(1913 )。其他西欧国家、北美、非洲、拉丁美洲的比重增加。19世纪的世界贸易大部分是欧洲国家间的贸易以及欧洲与其海外移民地区的贸易。1913年世界贸易的1/5是欧洲的内部贸易,欧洲进口的1/5来自欧洲以外的国家,而欧洲出口的15输往海外国家,欧洲以外国家之间的贸易所占世界贸易的份额不足1/4。 商品结构: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持续稳定,矿

36、产品在初级产品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食品和农业原料的比重有所下降。在制成品领域里,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所占比重下降,金属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有较大的增长,化学品、纸张、木制品、陶土制品和玻璃器皿的生产和出口也有所增加。中国:帝国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1938年)战争和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极为缓慢:1913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量只增长了83%。贸易保护主义加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几乎停滞。19131938年,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仅为0.7,世界贸易值反而减少了32,国际贸易增长明显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

37、地理格局:欧洲比重下降,美国的比重增长较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亦有所上升。但欧洲国家仍然处于国际贸易的控制地位。 商品结构:初级产品和制成品比重持续稳定,但内部结构发生变化。19131938,食品和农业原料所占的比重下降,燃料和其他矿产品比重增加。制成品贸易中工程产品贸易比重显著增加和纺织品贸易比重下降。金属和化学品的比重也有所增加,但其他轻工产品贸易比重下降。制成品贸易日益从消费品贸易转向资本货物贸易,半制成品贸易也稍有增加。中国:对外贸易未取得显著的进展。商品结构和地理分布发生变化。第四节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 世界经济形势美国经济地位

38、下降,西欧和日本崛起,亚、非、拉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长。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大。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工具的广泛采用,使世界各地的距离在时间上大大缩小了。资本输出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这一切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19501973,国际贸易额从607亿美元增至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平均每年增长10.3。不仅国际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第一阶段 19481973:世界进口和出口总的趋势是直线上升。世界出口量年均增长率达7.8,超过

39、了同期工业生产的增长率6.1。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幅度下降,19731981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较第一阶段减少了一半,只达3.6。1981年的零增长和1982年的负增长困境( 经济危机)。19831989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提高到6.2。进入90年代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加快,19901995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达10左右,但1996年降至67,1997年再降为35,1998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国际贸易再度陷入负增长的困境,1999年以后,随着亚洲国家经济复苏,国际贸易逐步回升。 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地理分布的变化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制成品贸易比重上升(从1

40、953年开始超过初级产品),初级产品贸易比重下降。目前,制成品贸易占贸易总额的70以上,初级产品比重则不及30。原因:首先,科技进步导致了更经济有效地使用原料,并推动了对出口的初级产品的不同程度的加工。其次,合成材料的大量生产减少了天然原料的使用。第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农业保护主义政策,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第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使资本货物的进口增加。第五,发达国家国内需求类型变化所导致的制造业结构变化,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第六,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以及世界产业结构日益智能化、高级化。两大部门贸易的内部结构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的比重下降,而资本货物所

41、占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的增长加快,化工产品、机器和运输设备等的贸易比重增长也较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导致产业结构的智能化、高级化。未来技术密集型产品将成为支柱商品。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石油贸易增长迅速,而原料和食品贸易发展缓慢。地理分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增长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关系相对缩减。发达国家继续占据支配地位,其出口和进口在世界出口和进口中均占2/3以上的份额。在发达国家,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美国地位逐渐下降。在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贸易地位近年来迅速提高,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大国。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急剧发展 服务贸易的兴起二战后

42、,科技革命的发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使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19671980年,国际服务贸易额由700900亿美元猛增到6500亿美元,1997年再增至132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际贸易额的19.86。1979年国际服务贸易额超过了商品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增长速度更快。服务活动在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发展原因: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类行业对服务的需求增加,形成了部门齐全的大规模的国际服务市场,使国际服务贸易成为可能。国际分工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

43、增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多样化也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还与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和鼓励有关。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进出口的位次为西欧居首,亚洲位次,北美第三。美国是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地位落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 国际贸易格局的集团化发展 概况欧共体( 1957 ),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拉美加勒比海联盟和南方共同市场、马格里布、马什里克共同市场、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东南非洲共同体。截至1996年7月,世界经济区域、次区域集团化组织已达112个,其中69个建于20世纪90年代。欧盟(EU)、

44、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区域性集团。全球区域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一半稍多。 原因1)地缘关系。 2)贸易壁垒的存在。3)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4)政治需要以及其他原因。影响世界贸易集团化是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全球贸易走向自由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和步骤,集团贸易成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力。随着区域贸易集团化的纵深发展,区域集团将进一步联合,世界经济将走向全面一体化的道路。区域贸易集团的排他性和程度不同的贸易转移效应,对世界贸易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正常运行和进一步发展。 当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19502008,中国商品出口额由5.5亿美元增至256160亿美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外贸易发展受到较大限制。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恶化,贸易额连年大幅度下降。十年动乱中,我国基本中止了一切对外贸易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1981年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了400亿美元,1985年突破了600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