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 含说明.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64193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 含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 含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 含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 含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 含说明.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流体力学实验说明1、 每个班5人一组,每组选做2个实验;2、 实验地点:东二楼老楼一楼流体力学实验室(进大门左手边);3、 各班班长节后与张维(15072387762)联系,确定实验时间及实验项目;4、 实验完成后第八周由各班班长将实验报告上交至张维处。(实验报告中只需写做过的两个试验)工 程 流 体 力 学 实 验指 导 书 与 报 告 班级:_ 姓名:_华 中 科 技 大 学 船 海 学 院性 能 实 验 室(一) 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能量方程(伯诺里方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验证流体恒定总流的能量方程; 2通过对动水力学诸多水力现象的实验分析研讨,进一步掌握有压管流中动水力学的能量转

2、换特性;3掌握流速、流量、压强等动水力学水力要素的实验量测技能。 二、实验装置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21所示。说明本仪器测压管有两种: 1毕托管测压管(表21中标*的测压管),用以测读毕托管探头对准点的总水头,须注意一般下H与断面总水头不同(因一般),它的水头线只能定性表示总水头变化趋势; 2普通测压管(表21未标*者),用以定量量测测压管水头。实验流量用阀13 调节,流量由体积时间法(量筒、秒表另备)、重量时间法(电子称另备)或电测法测量(以下实验类同)。 三、实验原理 在实验管路中沿管内水流方向取n个过水断面。可以列出进口断面(1)至另一断面(i)的能量方程式(i=2,3,n)取,选好基准面,

3、从已设置的各断面的测压管中读出值,测出通过管路的流量,即可计算出断面平均流速及,从而即可得到各断面测管水头和总水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熟悉实验设备,分清哪些测管是普通测压管,哪些是毕托管测压管,以及两者功能的区别。 2打开开关供水,使水箱充水,待水箱溢流,检查调节阀关闭后所有测压管水面是否齐平。如不平则需查明故障原因(例连通管受阻、漏气或夹气泡等)并加以排除,直至调平。 3打开阀13,观察思考 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2)位置水头、压强水头之间的相互关系;3)测点(2)、(3)测管水头同否?为什么? 4)测点(12)、(13)测管水头是否不同?为什么? 5)当流量增加或减少

4、时测管水头如何变化? 4调节阀13开度,待流量稳定后,测记各测压管液面读数,同时测记实验流量(毕托管供演示用,不必测记读数)。 5改变流量2次,重复上述测量。其中一次阀门开度大到使19号测管液面接近标尺零点。 五、实验成果及要求 1记录有关常数均匀段D1= cm 缩管段D2= cm 扩管段D3= cm水箱液面高程 cm 上管道轴线高程 cm实验装置台号No_表2.1 管径记录表测点编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管径cm两点间距cm4466413.5610291616注:(1)测点6、7所在断面内径为D2,测点16、17为D3,余均为D1。 (2)标

5、“*”者为毕托管测点(测点编号见图22)。 (3)测点2、3为直管均匀流段同一断面上的两个测压点,10、11为弯管非均匀流段同一断面上的两个测点。2量测()并记人表2.2表2.2 测记()数值表 (基准面选在标尺的零点上) 单位:cm测点编号234579101113151719QCm3/s实验次序123 3计算流速水头和总水头。 4绘制上述成果中最大流量下的总水头线EE和测压管水头线PP(轴向尺寸参见图2.2,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可以绘在图2.2上)。 提示: 1PP线依表22数据绘制,其中测点10、11、13数据不用; 2EE线依表23(2)数据绘制,其中测点10、11数据不用; 3在等直

6、径管段EE与PP线平行。图2.2六、成果分析及讨论 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为什么? 2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有何变化?为什么? 3测点2、3和测点10、11的测压管读数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4试问避免喉管(测点7)处形成真空有哪几种技术措施?分析改变作用水头(如抬高或降低水箱的水位)对喉管压强的影响情况。 5毕托管所显示的总水头线与实测绘制的总水头线一般都略有差异,试分析其原因。表2.3 计算数值表(1) 流速水头管径d(cm)Q= (cm3/s)Q= (cm3/s)Q= (cm3/s)A(cm2)v(cm/s)(cm)A(cm2)v(cm/s)(cm)A(cm2)v(cm

7、/s)(cm)(2) 总水头() 单位:cm测点编号Q(cm3/s)实验次序123(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动量定律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验证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的动量方程; 2. 通过对动量与流速、流量、出射角度、动量矩等因素间相关性的分析研讨,进一步掌握流体动力学的动量守恒定理; 3了解活塞式动量定律实验仪原理、构造,进一步启发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31所示。 自循环供水装置1由离心式水泵和蓄水箱组合而成。水泵的开启、流量大小的调节均由调速器3控制。水流经供水管供给恒压水箱5,溢流水经回水管流回蓄水箱。流经管嘴6的水流形成射流,冲击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9,

8、并以与入射角成90o的方向离开抗冲平板。抗冲平板在射流冲力和测压管8中的水压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活塞形心水深hc可由测压管8测得,由此可求得射流的冲力,即动量力F。冲击后的弃水经集水箱7汇集后,再经上回水管10流出,最后经漏斗和下回水管流回蓄水箱。 为了自动调节测压管内的水位,以使带活塞的平板受力平衡并减小摩擦阻力对活塞的影响,本实验装置应用了自动控制的反馈原理和动摩擦减阻技术,其构造如下: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9和带活塞套的测压管8如图3.2所示,该图是活塞退出活塞套时的分部件示意图。活塞中心设有一细导水管a,进口端位于平板中心,出口端伸出活塞头部,出口方向与轴向垂直。在平板上设有翼片b,

9、活塞套上设有窄槽c。 图3.2 图3.3 工作时,在射流冲击力作用下,水流经导水管a向测压管内加水。当射流冲击力大于测压管内水柱对活塞的压力时,活塞内移,窄槽c关小,水流外溢减少,使测压管内水位升高,水压力增大。反之,活塞外移,窄槽开大,水流外溢增多,测管内水位降低,水压力减小。在恒定射流冲击下,经短时段的自动调整,即可达到射流冲击力和水压力的平衡状态。这时活塞处在半进半出、窄槽部分开启的位置上,过a流进测压管的水量和过c外溢的水量相等。由于平板上设有翼片b,在水流冲击下,平板带动活塞旋转,因而克服了活塞在沿轴向滑移时的静摩擦力。 为验证本装置的灵敏度,只要在实验中的恒定流受力平衡状态下,人为

10、地增减测压管中的液位高度,可发现即使改变量不足总液柱高度的5(约0.5lmm),活塞在旋转下亦能有效地克服动摩擦力而作轴向位移,开大或减小窄槽c,使过高的水位降低或过低的水位提高,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表明该装置的灵敏度高达0.5,亦即活塞轴向动摩擦力不足总动量力的5。 三、实验原理 恒定总流动量方程为取脱离体如图3.3所示,因滑动摩擦阻力水平分力,可忽略不计,故x方向的动量方程化为即 式中: 作用在活塞形心处的水深; D活塞的直径; Q射流流量; 射流的速度; 动量修正系数。 实验中,在平衡状态下,只要测得流量Q和活塞形心水深hc,由给定的管嘴直径d和活塞直径D,代入上式,便可率定射流的动

11、量修正系数值,并验证动量定律。其中,测压管的标尺零点已固毫在活塞的园心处,因此液面标尺读数,即为作用在活塞园心处的水深。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准备 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结构特征、作用性能,记录有关常数。 2开启水泵 打开调速器开关,水泵启动23分钟后,关闭23秒钟,以利用回水排除离心式水泵内滞留的空气。 3调整测压管位置 待恒压水箱满顶溢流后,松开测压管固定螺丝,调整方位,要求测压管垂直、螺丝对准十字中心,使活塞转动松快。然后旋转螺丝固定好。 4测读水位 标尺的零点已固定在活塞园心的高程上。当测压管内液面稳定后,记下测压管内液面的标尺读数,即hc值。 5测量流量 用体积法或重量法测流量时

12、,每次时间要求大于20秒,若用电测仪测流量时,则须在仪器量程范围内。均需重复测三次再取均值。 6改变水头重复实验 逐次打开不同高度上的溢水孔盖,改变管嘴的作用水头。调节调速器,使溢流量适中,待水头稳定后,按35步骤重复进行实验。 7验证对的影响 取下平板活塞,使水流冲击到活塞套内,调整好位置,使反射水流的回射角度一致,记录回射角度的目估值、测压管作用水深hc和管嘴作用水头Ho。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记录有关常数。 实验装置台号NO_管嘴内径d= cm,活塞直径D= cm。2设计实验参数记录、计算表,并填入实测数据。3取某一流量,绘出脱离体图,阐明分析计算的过程。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 1实测(平均

13、动量修正系数)与公认值()符合与否?如不符合,试分析原因。 2带翼片的平板在射流作用下获得力矩,这对分析射流冲击无翼片的平板沿x方向的动量方程有无影响?为什么? 3若通过细导水管的分流,其出流角度与相同,对以上受力分析有无影响? 4滑动摩擦力为什么可以忽略不计?试用实验来分析验证的大小,记录观察结果。(提示:平衡时,向测压管内加入或取出1mm左右深的水量,观察活塞及液位的变化)。 5若不为零,会对实验结果带来什么影响?试结合实验步骤7的结果予以说明。测次体积V时间T管嘴作用水头Ho活塞作用水头Hc流量Q流速v动量力F动量修正系数123(三)毕托管测速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对管嘴淹没出

14、流点流速及点流速系数的测量,掌握用毕托管测量点流速的技能; 2. 了解普朗特型毕托管的构造和适用性,并检验其量测精度,进一步明确传统流体力学量测仪器的现实作用。 二、实验装置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41所示。图41 毕托管买验装置图 1自循环供水器; 2实验台; 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 4水位调节阀; 5恒压水箱; 6管嘴; 7毕托管; 8尾水箱与导轨; 9测压管; 10测压计; 11滑动测量尺(滑尺); 12上回水管。 说明 经淹没管嘴6,将高低水箱水位差的位能转换成动能,并用毕托管测出其点流速值。测压计10的测压管1、2用以测量高、低水箱位置水头,测压管3、4用以测量毕托管的全压水头和静压水头。水

15、位调节阀4用以改变测点的流速大小。三、实验原理 (4.1)式中 u毕托管测点处的点流速; c毕托管的校正系数; 毕托管全压水头与静水压头差。 (4.2)联立求解上两式可得 (4.3)式中 u测点处流速,由毕托管测定; 测点流速系数; H管嘴的作用水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准备 (a)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作用性能,搞清构造特征、实验原理。(b)用医塑管将上、下游水箱的测点分别与测压计中的测管1、2相连通。(c)将毕托管对准管嘴,距离管嘴出口处约23cm,上紧固定螺丝。 2开启水泵 顺时针打开调速器开关3,将流量调节到最大。 3排气 待上、下游溢流后,用吸气球(如医用洗耳球)放在测压管口部

16、抽吸,排除毕托管及各连通管中的气体,用静水匣罩住毕托管,可检查测压计液面是否齐平,液面不齐平可能是空气没有排尽,必须重新排气。 4测记各有关常数和实验参数,填入实验表格。 5改变流速 操作调节阀4并相应调节调速器3,使溢流量适中,共可获得三个不同恒定水位与相应的不同流速。改变流速后,按上述方法重复测量。 6完成下述实验项目: (1)分别沿垂向和沿流向改变测点的位置,观察管嘴淹没射流的流速分布; (2)在有压管道测量中,管道直径相对毕托管的直径在610倍以内时,误差在25以上,不宜使用。试将毕托管头部伸入到管嘴中,予以验证。 7实验结束时,按上述3的方法检查毕托管比压计是否齐平。 五、实验成果及

17、要求实验装置台号No_表4.1 记录计算表 校正系数c= ,k= cm0.5/s实验次序上、下游水位差(cm)毕托管水头差(cm)测点流速(cm/s)测点流速系数h1h2Hh3h4h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利用测压管测量点压强时,为什么要排气?怎样检验排净与否?2毕托管的压头差h和管嘴上、下游水位差H之间的大小关系怎样?为什么?3所测的流速系数说明了什么?4据激光测速仪检测,距孔口23cm轴心处,其点流速系数为0996,试问本实验的毕托管精度如何?如何率定毕托管的校正系数c?5普朗特毕托管的测速范围为0.22m/s,流速过小过大都不宜采用,为什么?另,测速时要求探头对正水流方向(轴向安装偏差不大于

18、10度),试说明其原因(低流速可用倾斜压差计)。6为什么在光、声、电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常用毕托管这一传统的流体测速仪器?(四)雷诺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观察层流、紊流的流态及其转换特征;2测定临界雷诺数,掌握圆管流态判别准则;3学习古典流体力学中应用无量纲参数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并了解其实用意义。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51所示。 图51 自循环雷诺实验装置图 1自循环供水器; 2实验台; 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 4恒压水箱; 5有色水水管; 6稳水孔板; 7溢流板; 8实验管道; 9实验流量调节阀。 供水流量由无级调速器调控使恒压水箱4始终保持微溢流的程度,以提高进口前水体稳定度。本

19、恒压水箱还设有多道稳水隔板,可使稳水时间缩短到35分钟。有色水经有色水水管5注入实验管道8,可据有色水散开与否判别流态。为防止自循环水污染,有色指示水采用自行消色的专用色水。 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测记本实验的有关常数。2. 观察两种流态。打开开关3使水箱充水至溢流水位,经稳定后,微微开启调节阀9,并注入颜色水于实验管内,使颜色水流成一直线。通过颜色水质点的运动观察管内水流的层流流态,然后逐步开大调节阀,通过颜色水直线的变化观察层流转变到紊流的水力特征,待管中出现完全紊流后,再逐步关小调节阀,观察由紊流转变为层流的水力特征。 3. 测定下临界雷诺数。 (1) 将调节阀打开,使管中

20、呈完全紊流,再逐步关小调节阀使流量减小。当流量调节到使颜色水在全管呈现出一稳定直线时,即为下临界状态; (2) 待管中出现临界状态时,用体积法或电测法测定流量; (3) 根据所测流量计算下临界雷诺数,并与公认值(2320)比较,偏离过大,需重测; (4) 重新打开调节阀,使其形成完全紊流,按照上述步骤重复测量不少于三次; (5) 同时用水箱中的温度计测记水温,从而求得水的运动粘度。注意:a、 每调节阀门一次,均需等待稳定几分钟;b、 关小阀门过程中,只许渐小,不许开大;c、 随出水流量减小,应适当调小开关(右旋),以减小溢流量引发的扰动。4. 测定上临界雷诺数。逐渐开启调节阀,使管中水流由层流

21、过渡到紊流,当色水线刚开始散开时,即为上临界状态,测定上临界雷诺数l2次。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记录、计算有关常数: 管径d= cm, 水温 t 运动粘度 v= 计算常数 K= 2整理、记录计算表表51实验次序颜色水线形态水体积V()时间T(s)流量雷诺数阀门开度增()或减()备注实测下临界雷诺数(平均值) 注:颜色水形态指:稳定直线,稳定略弯曲,直线摆动,直线抖动,断续,完全散开等 六、买验分析与讨论 1流态判据为何采用无量纲参数,而不采用临界流速? 2为何认为上临界雷诺数无实际意义,而采用下临界雷诺数作为层流与紊流的判据?实测下临界雷诺数为多少? 3雷诺实验得出的园管流动下临界雷诺数为232

22、0,而目前有些教科书中介绍采用的下临界雷诺数是2000,原因何在? 4试结合紊动机理实验的观察,分析由层流过渡到紊流的机理何在? 5分析层流和紊流在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方面各有何差异?(五)局部阻力损失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三点法、四点法量测局部阻力系数的技能; 2通过对圆管突扩局部阻力系数的包达公式和突缩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的实验验证与分析,熟悉用理论分析法和经验法建立函数式的途径; 3加深对局部阻力损失机理的理解。 二、实验装置 本实验装置如图81所示图81 局部阻力系数实验装置图1自循环供水器; 2实验台; 3可控硅无级凋速器; 4恒压水箱; 5溢流板; 6稳水孔板; 7突然扩

23、大实验管段; 8测压计; 9滑动测量尺; 10测压管; 11突然收缩实验管段; 12实验流量调节阀实验管道由小大小三种已知管径的管道组成,共设有六个测压孔,测孔13和36分别测量突扩和突缩的局部阻力系数。其中测孔1位于突扩界面处,用以测量小管出口端压强值。三、实验原理 写出局部阻力前后两断面的能量方程,根据推导条件,扣除沿程水头损失可得:1 突然扩大 采用三点法计算,下式中由按流长比例换算得出。实测理论 2突然缩小采用四点法计算,下式中B点为突缩点,由换算得出,由换算得出。实测 经验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测记实验有关常数。 2打开电子调速器开关,使恒压水箱充水,排除实验管道中的滞留气体。待水

24、箱溢流后,检查泄水阀全关时,各测压管液面是否齐平,若不平,则需排气调平。 3打开泄水阀至最大开度,待流量稳定后,测记测压管读数,同时用体积法或用电测法测记流量。 4改变泄水阀开度34次,分别测记测压管读数及流量。 5实验完成后关闭泄水阀,检查测压管液面是否齐平?否则,需重做。 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记录、计算有关常数: 实验装置台号 No, , , , , , ,。2整理记录、计算表。3将实测值与理论值(突扩)或公认值(突缩)比较。表81 记录表次序流量测压管读数cm体积时间流量表82 计算表阻力形式次序流量前断面后断面cmcm cmEcmcmEcm突然扩大突然缩小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结合实验成果,分析比较突扩与突缩在相应条件下的局部损失大小关系。2结合流动仪演示的水力现象,分析局部阻力损失机理何在?产生突扩与突缩局部阻力损失的主要部位在哪里?怎样减小局部阻力损失?3现备有一段长度及联接方式与调节阀(图81)相同,内径与实验管道相同的直管段,如何用两点法测量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4实验测得突缩管在不同管径比时的局部阻力系数()如下:序号123450.20.40.60.81.00.480.420.320.180试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5试说明用理论分析法和经验法建立相关物理量间函数关系式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