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科院200814130149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67848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3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科院200814130149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心科院200814130149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心科院200814130149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科院200814130149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科院200814130149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校代码:10904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姓 名:学 号:200814130149指导教师:学 院: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专 业:心理学完成日期:年月日 学 士 学 位 论 文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姓 名:学 号:200814130149指导教师:学 院: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专 业:心理学完成日期:年月日摘要大学生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作为特殊群体,他们正是处于埃里克森所提出的“心理延缓偿付期”,在具体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扑面而来的各种压力,包括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等,令一部分大学生不知所措,甚至走极端。近年来,药家鑫事件、广东东

2、莞大四准备考研男因压力大强奸未遂杀人、临近毕业就业压力大的大四生患忧郁症等一系列事件,都说明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的柔韧度不够,面对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不当。本研究采用韧性心理问卷和学生生活应激问卷,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的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改善大学生处理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相关,男女生有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充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给大学生面对应激事件时提供了理论指导。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韧性 应激事件 应对方式Abstract The college stage is a transitional phase,as

3、special groups, they are Ericksons proposed psychological moratorium.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ill encounter many complex problems ,the rushing of various pressure, including learning pressure, 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economic pressure, emotional stress and so on,make the part of college stud

4、ents were at a loss, even go to extremes .In recent years,yao jia xin event, Guangdong Dongguan big four preparing for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le due to pressure and attempted rape murder, graduation employment pressure of senior depression,there is a series of events,it also said co

5、llege students mental toughness of flexibility is not enough.When they are facing stress events,they can not do with them. This study adopts resilience questionnaire and mental toughness student life stress questionnaire ,reach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resilience and coping styles relatio

6、nship, ultimately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 coping sty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resilience and coping styles of the existence of certain related, there are certain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This research enriched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7、 education to university students face theory, stress events provided theoretical guidance.Key word: college student,resilience ,stress event ,coping style目 录1.心理韧性的研究背景及其发展1.1心理韧性的起源与现状11.2心理韧性的涵义21.3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相关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3.1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相关性研究的目的21.3.2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相关性研究的意义22.大学生心理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的背景及表现2.1心理应激事

8、件的涵义32.2心理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33.心理韧性量表和学生生活应激问卷的应用及结果分析3.1心理韧性量表和学生生活应激问卷的调查对象及方法43.1.1被试43.1.2材料43.2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53.2.1大学生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应对方式的种类以及相关表现53.2.2大学生心理韧性量表的分析63.2.3学生生活应激问卷的分析73.2.4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的相关分析74. 大学生的应对应激事件的改善方式及未来改善4.1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常见症状及简析94.2典型案例引发的思考9附录11参考文献16致谢18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1.心理韧性的

9、研究背景及其发展1.1心理韧性的起源与现状心理韧性研究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精神分裂症儿童的先驱研究。二十世纪前半叶,全球发起了心理卫生运动,身处逆境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人们开始聚焦于那些高危条件下不易感的儿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研究者在应激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中也发现,面临同样的应激事件,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应激反应。有的人容易出现心理困扰和生理疾病,而有的人却能适应良好和健康发展。于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许多学者纷纷参与到对消极经历所知后果的个体差异的研究中来,研究集中于探讨暴露在高危环境中的儿童仍能良好适应的原因,以及使孩童在压力或者挫折下得以免除身心障碍危机而成功应对的保

10、护因素或抗压力。国外研究者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探讨个体与应激情况的关联,探讨当个体处于危机状态时,能否有保护因素存在或是有保护过程发生,是否能达到最终的良好适应,保持心理健康等。在台湾,学者们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具体研究方向可归结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研究2个方面。李海垒和张文新1、于肖楠和张建新2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外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加以综述,对心理韧性的心理机制及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就心理韧性的一些理论模型进行了探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内研究者也开始重视心理韧性的开发运用。李海垒3、屈卫国4对儿童的心理韧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儿童心理

11、韧性的影响因素,并就词对儿童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启示;谢巧玲和王秀希5、滕沁和张宁6、刘文亮和徐燕刚7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韧性进行研究,探讨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从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心理韧性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但其研究涉及面已经比较广泛。 1.2心理韧性的涵义 心理韧性,国内也有学者翻译为“心理弹性”或“复原力”。心理韧性的概念是在对压力应对或危机应对的研究中逐步发展而成的。研究者发现一些能够在压力情景与生理疾病或心理困扰之间起缓冲作用的个体特质或能力,这些特质曾经被称作不易感、抗压力、保护因子等。

12、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者们采用心理韧性来表达个体面临压力或挫折情景复原的能力、结果或过程。 大多学者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潜能或特质,这些能力、潜能或特质均指个体的认知或情感的心理特质,包含人格特质和自我观念。一些学者强调心理韧性的结果是克服困境、恢复良好适应的功能或行为结果。强调应积极关注发展结果的价值,对社会技能相关因素、自我效能感等内容比较感兴趣。 还有些学者主张心理韧性是一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强调用动态历程观点来探讨。1.3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相关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相关性研究的目的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量表法,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

13、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最终改善大学生处理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1.3.2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相关性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个性方面,家庭环境方面,家庭教养方式方面的影响,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本研究意在说明大学生存在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正常的,有原因的,还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如亲人朋友等交流等)做出补救,进而改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去学习,去生活,去适应社会。本研究充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给大学生面对应激事件时提供了理论指导。2.大学生心理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的背景及表现2.1心理应激事件的涵义 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

14、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指使人紧张或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所引起的心理的反应模式,包括紧张、焦虑、感知到危险或受伤害时的惊恐等。应激事件就是个体处于心理应激时遇到的事件。2.2心理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压力情境中意在减轻压力影响而采取的策略或行为。Selye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提出了应激学说,并将个体对应激的认知评价分为两种:积极的应激(eustress),是一种积极愉快的满意的体验消极的应激(distress),是一种愤怒、恐惧、担忧和激愤状态。积极的应激给人以力量并提高个体识别与作业的能力;消极的应激则耗费能量储备,并以维护和防卫的形式增加机体系

15、统的负担。Selye把维持生命的能量储备称为“适应能”(adaptiveenergy)。消极的、适应不良的应激反应最终将使这种生理意义上有限度的适应能耗尽而导致死亡。 大学生所处的时期是一个过渡阶段,作为特殊群体,他们正是处于埃里克森所提出的“心理延缓偿付期”,扑面而来的各种压力,包括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等。这些压力对于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讲,就是应激事件。他们无所适从,无法处理这些应激事件。一些大学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应激方式,比如药家鑫事件、广东东莞大四准备考研男因压力大强奸未遂杀人、临近毕业就业压力大的大四生患忧郁症等一系列事件。而主动采取积极的理智的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则不是很

16、多。 3.心理韧性量表和学生生活应激问卷的应用及结果分析3.1心理韧性量表和学生生活应激问卷的调查对象及方法3.1.1被试 调查对象为枣庄学院2008-2011级本科在校生,共120人。调查方法利用问卷调查法随机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是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符合统计要求。3.1.2材料 心理韧性量表翻译修订由Wagnild&Young(1993)编制的心理韧性量表(RS),目的是为了测量个体的韧性回归能力及在遭受挫折后仍能坚持下去的能力,认为韧性个体是自信的,且能知晓自己的韧性强度与能力,在困难面前能积极应对。共有25个项目,用于测量个体适应良好的积极

17、特征。量表采用7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量表得分分值位于50到170之间,分值越高,心理韧性越强,高于136视为高心理韧性。 美国东德克萨斯州大学心理系教授B.M Gadzella于2332 年根据大学生在校园中所遇到的应激事件及其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编制了“学生生活应激问卷”。用来了解大学生在校期间所面临的冲突、挫折、变化、压力等应激源及其对这些应激源作出的生理、情绪、认知与行为的反应。该量表由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王欣组织翻译与逆翻译过程,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修改后定稿。学生生活应激量表共51道陈述题,由被试根据自己近来三个月的情况,对每道陈述题进行选择。每道题有五个选择:1=从来

18、没有;2= 很少;3= 偶尔;4= 经常;5= 总是。51道题分为两个维度:应激源和应激反应。这两个维度由9个因子组成:1、挫折:1-7题;2、冲突:8-10题;3、压力:11-14题;4、变化:15-17题;5、自我强加:18-23题;6、生理反应:24-37题;7、情绪反应:38-42题;8、行为反应:42-49题;9、认知反应:50-51题。3.2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3.2.1大学生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应对方式的种类以及相关表现 面对应激事件时人们通常有三方面的反应。生理反应: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激素变化、免疫系统变化;心理反应:负面情绪、认知障碍;行为反应:缓解情绪、自

19、我防御、求助、幻想等。当然大学生也不例外。拉热鲁斯和福克曼发现有两种基本的应对类型,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方式和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方式。前一种策略关注应激源本身,而后一种策略关注个体产生的焦虑等情绪反应。另一种分类是把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回避两种方式。情绪中心的应对方式策略适合于调节由不可控制的应激(如丧亲)所引起的情感体验。问题中心应对策略则更适合于应对可控制的应激(如考研或工作面试),它可以直接减轻由应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但在一些情况下,在采取积极应对之前需要时间来调整个人资源时,回避策略可能是合适的。 大学生面对的应激事件,主要是以压力的形式展现。 第一,学业压力。这是大学生的主要心

20、理压力,贯穿了大学生的全部生活。和同龄人相比,大学生仍然属于优势群体,他们具有相对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成功欲望促使他们自觉发奋、自我加压,但这也使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学业上的微小挫折都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第二,交际压力。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们除了要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而人际交往能力则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困难问题。一方面,大学生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渴望结交新朋友;另一方面,大学生又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在交往时害怕被人嘲笑或遭人冷落,表现出胆怯、自卑的心理特征。比如马加爵事件。如何更明确地表达自我、

21、与他人和睦相处,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 第三,适应压力。当前的大学生大多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独特的家庭成长环境及家长的溺爱使不少大学生任性自私,缺乏集体感和合作精神,生活中缺乏起码的自理能力和为人处事的能力。当他们进入大学,面对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时会手足无措,产生较强的不适应感。 第四,情感压力。进入大学以后,家庭和学校普遍对大学生的恋爱问题都采取宽容的态度,加之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日益成熟,大学生关注异性、追求爱情成为很正常的事情。但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群体情绪波动较大,情感丰富且不稳定,缺乏处理恋爱问题的技巧,一旦感情受挫,往往会产生悲观、消

22、极的心理,个别学生甚至会走极端,以自杀或杀人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面对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的表现:一种表现为情绪舒缓,淡然面对,认为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没有挫折的人生不完整,积极地采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即时没能完美的解决问题,他们也会认为这是一种经历,丰富了人生。一种对于应激事件无所谓的,对于挫折放任,不解决,回避之。短期看来,这是有效的,其实并没有解决问题。还有一种对于应激事件,不知所措,尝试了所有的方法,还是没有解决,然后沮丧,情绪累积,在以后碰到类似的事件时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在考研失利就业压力面前大四毕业生跳楼自杀等。面对如此多的心理

23、压力,大学生应该努力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提高心理承受力来应对,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自己心理健康,有利于自我心理发展。3.2.2大学生心理韧性量表的分析 按照心理韧性量表,计算被试所有选项的总分,心理韧性量表的分析结果如表1。表1:被试性别及心理韧性强度分布(人)高心理韧性非高心理韧性总计男192140女193756合计395796注:大于等于136为高心理韧性 从表1可以计算得出男生中高心理韧性者所占的比例为47.5,女生中高心理韧性者所占的比例为33.9,高心理韧性者在所有被试中所占的比例为40.6。从这些数据看出男生高心理韧性的人数高于女生,进一步说明男生的心理适应力略胜于女生。在所有被试中

24、高心理韧性者的比重还不是太高,说明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韧性有待提高。3.2.3学生生活应激问卷的分析 根据学生生活应激问卷,从应激源和应急反应的9个因子:挫折(1-7)、冲突(8-10)、压力(11-14)、变化(15-17)、自我强加(18-23)生理反应(24-37)、情绪反应(38-41)、行为反应(42-49)、认知反应(50-51)分别计算被试的得分。分析结果如表2。表2学生生活应激问卷各因子得分比重的百分比挫折冲突压力变化自我强加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男15%8.93%30%12.5%55%2.5%10%15.5%20%女28.6%10%32.1%28.6%53.6%3.

25、6%23.2%13.7%19.6%注:经常的选项为每个因子的标准。 从表2看出,男女大学生自我强加的因素是大学生生活应激的主要源头,其次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应激反应方面,男生主要表现是行为反应,女生是情绪反应。在认知反应方面,男女大学生能较好应用的比例都不高。3.2.4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的相关分析以学生心理韧性问卷和学生生活应激问卷为基础,计算学生心理韧性问卷得分与学生生活应激问卷中各因子得分的相关。结果如表3。表3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相关系数挫折冲突压力变化自我强加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心理韧性(男)0.3230.0490.6080.1410.6130.3270.5

26、000.2390.596心理韧性(女)0.4320.0090.5920.0940.5420.4140.3920.0140.617心理韧性0.3930.0190.5390.2170.5530.3950.4540.1110.625从表3中可以看出,压力,自我强加,以及认知反应与心理韧性的相关都属于高相关(r大于0.5属于高相关)。研究表现为大学生在竞争、完成任务的最后期限(交作业等),表现为学业压力为主,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类事都让大学生感到失落,甚至靠逃避来解决,比如逃课;试图同时承担很多事,现在的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在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他们希望自己在一个时期内解决面对的问题,这对于大学

27、生来说,在心理承受力方面来说是一个挑战。比如大学里的期末考,很多科目需要在一个时间段里完成考察,与此同时大学生也许会遇到一些情感方面的问题,导致不能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最终不能完成科目考察,也没有解决好人际问题;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在年龄上处于埃里克森提出的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期盼爱情又害怕被爱情所伤害的独特年龄阶段,只有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比如为情所困的大学生,以为失恋了,就是全世界都毁灭了,自我堕落,甚至自杀。自我强加方面主要表现为喜欢竞争、担心所有的事、希望得到关注以完美解决问题等。这些不正确的行为和态度破坏了大学生

28、本该多姿多彩的生活。自我强加与心理韧性的高相关,说明要纠正自己的一些不合理观念。认知反应则表现在认识并且理性解决问题方面。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仅凭感觉做事情。这与心理韧性的高相关,说明了理性的认知反应的重要性。4. 大学生的应对应激事件的改善方式及未来改善4.1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常见症状及简析典型个案1:某女,大四学生,在竞争(在学业,工作,与朋友的关系方面)感觉到压力,心理韧性为92。处于应激状态时,多采用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应对方式为哭闹为主。典型个案2:某女,大三学生,在最后期限(交作业等)以及试图同时承担很多事情。这

29、方面的压力较大,心理韧性为128,处于应激状态时,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都有,应对方式为能够思考并分析我所处紧张状态的情况为主。典型个案3:某男,大四学生,压力主要表现为试图承担很多事情,心理韧性为116,处于应激状态时,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都存在,应对方式主要是欺辱他人(骂人或打人)、迁怒于他人、与他人隔绝。4.2典型案例引发的思考根据研究结果,对于大学生的应对应激方式的改善方式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在以上的研究分析中,大学生面对应激事件,应激方式有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认知反应。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韧性与认知反应存在高相关。而大学生面对应激事件时,表现出来的认知反应则

30、不是明显。说明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促使大学生在面对应激事件时,能更多的采用认知方式来应对,而不是采用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等逃避性的方式。 第一,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问题,首先可以采取分期承担压力的方式,进行适当减压,从根源上减少大学生面对应激事件的可能性。其次可以通过完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在面临压力时,获得情感支持,进而在心理程度上减轻压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第二,一些压力的来源是大学生自我强加的,在这方面,多组织团体合作活动,让他们明白偶尔的竞争是必须的,而合作是长久的,绝大多数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大家的同心协力,消除对竞争的狂

31、热。针对大学生自我强加方面追求完美的信念,多加指导,避免病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第三,做放松的训练,比如听轻音乐、做瑜伽运动等,适当安排任务计划,在面对应激事件时,能够保持镇静,理性地认识应激事件,并且合理解决。附录同学:您好!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我们向您发出了这份问卷,希望您能够帮忙完成。需要说明的是,本问卷仅用于科学研究,您的资料只有我们看到,所有的资料将得到保密。因此,请根据指导语,尽量表达您的真实想法,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在回答每个题目时,请按第一反应作答,不要做过多思考,也不要漏答任一题目。非常感谢您的合作!如果您想知道调查的结果请写下您的邮箱:心理韧性问卷指导语:阅读下列各

32、题,在每道题后有7个数字,从1(非常不符合)到7(非常符合)分别代表不同的符合程度,在符合您自己实际情况的数字上划“”。性别:1.男2.女是否独生子女:1.是2.否籍贯:1.农村2.城市 家乡:省年级: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专业:1.文科2.理科父亲受教育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及中专4.大专及以上母亲受教育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及中专4.大专及以上您平均每月生活费(满足吃、穿、行等基本需要)大约是:1.300元以下2.300500元3.500-800元4.800元以上1非常不符合2不符合3有点不符合4很难说5有点符合6符合7非常符合1.我会将自己制定的计划

33、执行到底。1 2 3 4 5 6 72.我总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1 2 3 4 5 6 73.我主要是依靠自己解决问题。1 2 3 4 5 6 74.对我来说,保持对事情的兴趣很重要。1 2 3 4 5 6 75.如果必须,我可以独立完成事情。1 2 3 4 5 6 76.我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1 2 3 4 5 6 77.我通常能够从容地做事。1 2 3 4 5 6 78.我能客观地看待自己。1 2 3 4 5 6 79.我认为我能同时应付很多事情。1 2 3 4 5 6 710.我意志坚强。1 2 3 4 5 6 711.我很少注意事物的细节。1 2 3 4 5 6 712.我会当天

34、的事情当天完成。1 2 3 4 5 6 713.因为以前经历过困境,所以我能够用于面对困难。1 2 3 4 5 6 714.我自律性比较强。1 2 3 4 5 6 715.我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1 2 3 4 5 6 716.我经常能找到生活的乐趣。1 2 3 4 5 6 717.我自己的信仰使我勇于面对困难。1 2 3 4 5 6 718.我是一个在危急关头别人可以信赖的人。1 2 3 4 5 6 719.我能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1 2 3 4 5 6 720.有时我不由自主地去做一些事。1 2 3 4 5 6 721.我的生活是有意义的。1 2 3 4 5 6 722.对自己解决不了的事,

35、我不会耗费很多时间。1 2 3 4 5 6 723.处于困境时,我总能想法摆脱。1 2 3 4 5 6 724.我有足够的精力做我必须要做的事。1 2 3 4 5 6 725.我不在乎别人喜不喜欢我。1 2 3 4 5 6 7学生生活应激问卷从来没有很少偶尔经常总是一、作为一名学生:1. 我曾因迟迟达不到我的目标而体验过挫折感。2. 我曾因日常争吵影响我达到目标而体验过挫折感。3. 我曾因缺乏经济来源(生活费用,买书等)而体验过挫折感。4在实现自己确立的目标时,我曾失败过。5. 我是一个被社会排斥的人。6. 在与异性约会时,我感到不知所措7. 尽管我够资格,我也曾被机会拒绝。二、我曾体验过:8

36、. 由于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都渴望得到的对象而产生的冲突。9. 由于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想得到的对象而产生的冲突。10. 当选择一个既有有利的,又有弊端的目标时而产生的冲突。三、我曾因如下原因而感到压力:11. 竞争(在学业,工作,与朋友的关系方面)。12. 最后期限(交作业等)。13. 试图同时承担很多事情。14. 由于人际关系(家庭、朋友、期望和工作责任)。四、我曾经历过如下的变化:15. 突然发生的不愉快变化。16. 同时面对太多变化。17. 影响我的生活或妨碍我达到目标的变化。五、作为一个人:18. 我喜欢竞争,并期望取胜。19. 我喜欢得到所有人关注和爱。20. 我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很

37、担心。21. 我办事拖拉。22. 我认为,我必须完美地解决我所面临的问题。23. 考试时,我感到焦虑,担心。六、在紧张状态下,我有过如下的生理反应:24. 两手出汗。25. 说话结巴。26. 发抖,咬指甲等。27. 快速来回走动。28. 疲劳。29. 肠胃反应,消化性溃疡。30. 气喘,支气管痉挛,呼吸急促。31. 背疼,肌肉紧张,磨牙。32皮疹,皮肤瘙痒,过敏的症状。33. 周期性偏头痛,血压高,心跳过速34. 关节炎,全身疼。35. 病毒性感染,感冒,流感。36. 由于不能进食体重减轻。37. 由于过度进食体重增加。七、在紧张状态下,我有过以下情绪方面的体验:38. 害怕,焦虑,烦恼。39

38、. 愤怒。40. 内疚。41. 忧伤,抑郁。八、在紧张状态下,我曾有以下的行为:42. 哭闹。43. 欺辱他人(骂人或打人)。44. 自虐。45. 大量吸烟。46. 迁怒于他人。47. 企图自杀。48. 使用自我心理防御机制。49. 与他人隔绝。九、对于紧张状态我曾:50. 思考并分析我所处紧张状态的情况。51. 思考并分析我所使用的策略是否很有效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33333333333333333333333

39、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参考文献1.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49-1522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3李海垒.受欺负儿童的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4屈卫国.心理弹性理论及

40、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7,5:32-345谢巧玲,王秀希.大学生复原力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邯郸学院学报,2008,19(4):126-1286滕沁,张宁.贫困生复原力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9(30):835-8367刘文亮,徐燕刚.浅析高校贫困生复原力及其培养.高校研究,2008,1:48-50 8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9 于肖楠,张建新.心理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

41、65 10 滕秀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13-1511 Kathleen T. Jany ce D. Resilience: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nstruct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200412 Werner E E. Resilence in development . American Psychologilcal Society,199513 Using the Resilience You Development Module. http:/www.wested

42、.org/hks,200314曾守锤,李其维. 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15黄希庭总主编.健康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3-34516 艾尔赛博特著. 杨柳译. 韧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30-14017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3641 18 汪向东等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03-22019 梁宝勇.心理应激与应激的一体化概念J.医学与哲学,1986,820 郝传慧,霹雳.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J

43、中国青年研究,2007,821 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4):314-317致谢 岁月如梭,光阴流逝。转眼间大学生生活即将结束,回想起大学生期间的点点滴滴,心中有无限的感慨。本论文是在安洪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甚感荣幸。安老师以认真负责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师德,感染着我、鼓励着我、也鞭策着我不断前进。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安老师在百忙之中,从论文的开题报告开始,到论文的撰写结束,不厌其烦地多次对本文进行了指导、修改和斧正,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致以深深的敬意。感谢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所有同学。感谢同班的各位同学好友。还有我未能一一列举的朋友,他们曾给过我许多帮助和关心,在这里我要衷心的感谢他们。 衷心祝福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