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及条文说明.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74138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166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及条文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及条文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及条文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及条文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及条文说明.doc(1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总则1.0.1为统一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要求,提高工程设计质量 ,保证工程安全,节水节地,降低能耗,保护水环境,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1.0.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根据流域水利规划和区域水土资源平衡的要求,全面搜集分析所需资料,进行必要的勘察、观测和实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做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经济实用,方便管理。1.0.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2 工程等级划分2.0.1蓄水枢纽工程等别应根据总蓄水容积的大

2、小,按表2.0.1确定。表2.0.1 蓄水枢纽工程分等指标工程等别规模大(1)型大(2)型中型小(1)型小(2)型总蓄水容量(108m3)1010110.10.10.012002005050101022002005050101022单站装机功率(MW)30301010110.1300300100100202055005002002005050103003001001002020552.0.7在防洪堤上修建的引水、提水工程及其它灌排建筑物,或在挡潮堤上修建的排水工程,其级别不得低于防洪堤或挡潮堤的级别。2.0.8倒虹吸、涵洞等灌排建筑物与公路或铁路交叉布置时,其级别不得低于公路或铁路的级别。2.

3、0.9蓄水、引水和提水枢纽工程中位置特别重要,失事后将造成重大灾害,或采用新型结构、实践经验较少的25级主要建筑物;25级的高填方灌排渠沟、大跨度或高排架渡槽、高水头或大落差水闸、倒虹吸、涵洞等灌排建筑物,其级别经论证后均可提高一级。3 设计标准3.1灌溉标准3.1.1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南方小型水稻灌区的灌溉工程也可按抗旱天数进行设计。3.1.2灌溉设计保证率可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表3.1.2确定。表3.1.2 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水方法地区作物种类灌溉设计保证率(%)地面灌溉干旱地区或水资源紧缺地区以旱作为主5075以水

4、稻为主7080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或水资源不稳定地区以旱作为主7080以水稻为主7585湿润地区或水资源丰富地区以旱作为主7585以水稻为主8095喷灌、微灌各类地区各类作物8595注:1.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宜选用表中较大值;作物经济价值不高的地区,可选用表中较小值。2.引洪淤灌系统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可取30%50%。3.1.3灌溉设计保证率可采用经验频率法按公式(3.1.3)计算,计算系列年数不宜少于30a。 P=m/(n+1)100% (3.1.3)式中 p-灌溉设计保证率(%); m-按设计灌溉用水量供水的年数(a); n-计算总年数(a)。3.1.4以抗旱天数为标准设计灌溉工程时,单

5、季稻灌区可用3050d,双季稻灌区可用5070d。经济较发达地区,可按上述标准提高1020d。3.1.5作物灌溉制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万亩以上灌区应采用时历年法确定历年各种主要作物的灌溉制度,根据灌溉定额的频率分析选出23个符合设计保证率的年份,以其中灌水分配过程不利的一年为典型年,以该年的灌溉制度作为设计灌溉制度;时历年系列不宜少于30a。灌区的降水、土壤、水文地质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应分区确定灌溉制度。2、万亩及万亩以下灌区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时,可根据降水的频率分析选出23个符合设计保证率的年份,拟定其灌溉制度,以其中灌水分配过程不利的一年为典型年,以该年的灌溉制度作为设计灌溉制度。

6、3、作物灌溉制度应经观测试验、灌溉经验及灌区水量平衡分析计算相互检验确定。4、用水量平衡法确定灌溉制度,必须首先确定作物需水量,其数值可直接取用当地或自然地理条件类似的邻近地区灌溉试验站的观测成果,或从已鉴定过的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中选定。若上述观测结果或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宜采用彭曼法(见附录A)计算确定。5、用水量平衡法确定旱作物灌溉制度,宜采用公式(3.1.5-1)和(3.1.5-2)计算播前和生育期两部分灌溉定额。生育期内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及灌水定额,可通过逐旬或逐候(5d)水量平衡演算确定(见附录B)。播前灌水时间可根据当地耕作经验确定。M1=102H(max-0)

7、(3.1.5-1)M2=ET-P0-Wk-(W0-Ws) (3.1.5-2)式中 M1-播前灌水定额(m3/hm2); M2-生育期灌溉定额(m3/hm2); -H深度内的土壤平均容重(t/m3); H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根据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深度确定;maxH深度内土壤田间持水率(占干土重%);oH深度内播前土壤平均含水率(占干土重%);ET作物全生育期总需水量(m3/hm2);Po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m3/hm2);Wk生育期内地下水补给量(m3/hm2),可取自当地或条件类似地区观测试验资料;Wo播前H深度土层中的原始储水量(m3/hm2),无播前灌水时,其值为102Ho,有播前灌

8、水时,其值为102Hmax;Ws作物收割时H深度土层中的储水量(m3/hm2),其值为102Hs;s-作物收割时H深度内土壤平均含水率(占干土重的%)。6、用水量平衡法确定水稻灌溉制度,宜采用公式(3.1.5-3)、(3.1.5-4)和(3.1.5-5)计算秧田、泡田和生育期灌溉定额。生育期内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应根据水稻丰产、节水灌溉方式,通过逐时段水量平衡演算拟定(见附表B)。M1=y1031H1(1b-1)+(ET1+F1)t1-P01 (3.1.5-3)M2=1032H2(2b-2)+h0+(E02+F2)t2-P02 (3.1.5-4)M3=ET0+F0-P0+(h0-h3

9、) (3.1.5-5)式中 M1-折算为本田面积的秧田灌溉定额(mm); M2-泡田定额(mm); M3-生育期灌溉定额(mm); y-秧田面积与本田面积比值,可根据当地实际经验确定,一般为0.070.14; 1-秧田H1深度内土壤平均容重(t/m3); H1-秧田犁底层深度(m); 1b-H1深度内土壤饱和含水率(占干土重%); 1-H1深度内播种时土壤实际含水率(占干土重%); ET1-秧田日平均需水量(mm/d); F1-秧田日平均渗漏量(mm/d); t1-秧龄期天数(d); P01-秧龄期秧田有效降雨量(mm); 2-稻田H2深度内土壤平均容重(t/m3); H2-稻田犁底层深度(m

10、); 2b-H2深度内土壤饱和含水率(占干土重%); 2-H2深度内泡田开始时土壤实际含水率(占干土重%); h0-插秧时田面所需水层深度(mm); E02-泡田期日平均水面蒸发量(mm/d); F2-泡田期日平均渗漏量(mm/d); t2-泡田期天数(d); P02-泡田期有效降雨量(mm); ET0-插秧至成熟落干的水稻需水量(mm); F0-同期稻田适宜渗漏量(mm); P0-同期有效降雨利用量(mm),其值为降雨量与排水量之差; h0-插秧时稻田水深(mm); h3-收割时田面水深(mm)。7、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区,拟定作物灌溉制度时应考虑冲洗定额;缺水地区拟定作物灌溉

11、制度时宜考虑进行非充分灌溉。3.1.6灌区净灌溉用水量与毛灌溉用水量可分别采用公式(3.1.6-1)和(3.1.6-2)计算;净流量与毛流量可分别采用公式(3.1.6-3)和(3.1.6-4)计算。 (3.1.6-1) (3.1.6-2) Qj=102Aq (3.1.6-3) (3.1.6-4)式中 Wj-某时段灌区净灌溉用水量(m3); A-灌区灌溉面积(hm2); -灌区净综合灌水定额(m3/hm2); n-灌区内该时段灌溉作物种类数; i-第i种作物的种植比,其值为第i种作物的灌溉面积与灌区灌溉面积之比; mi-第i种作物在该时段的灌水定额(m3/hm2); W-某时段灌区毛灌溉用水量(

12、m3); -灌溉水利用系数; Qj-某时段灌区净灌溉流量(m3/s); q-灌水率(m3/s.100hm2); Q-某时段灌区毛灌溉流量(m3/s)。3.1.7设计灌水率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按公式(3.1.7)确定各种作物播前灌水及生育期内各次灌水的灌水率,并应根据每次灌水延续时间,绘制各种作物的灌水率过程线,将同时期各种作物灌水率相加,绘成全灌区年度初步灌水率图。 (3.1.7)式中 qik-第i种作物第k次灌水的灌水率(m3/s.100hm2); mik-第i种作物第k次灌水的灌水定额(m3/hm2); Tik-第i种作物第k次灌水的灌水延续时间(d)。2、作物灌水延续时间应根据当

13、地作物品种、灌水条件、灌区规模与水源条件以及前茬作物收割期等因素确定。万亩以上灌区主要作物可按表3.1.7选用,万亩及万亩以下灌区可按表列数值适当减小。表3.1.7 万亩以上灌区作物灌水延续时间(d)作物播前生育期水稻515(泡田)35冬小麦1020710棉花1020510玉米7155103、对初步灌水率图进行修正,应使修正后的灌水率图符合下列要求:1) 应与水源供水条件相适应;2) 全年各次灌水率大小应比较均匀,以累积30d以上的最大灌水率为设计灌水率,短期的峰值不应大于设计灌水率的120%,最小灌水率不应小于设计灌水率的30%;3) 宜避免经常停水,特别应避免小于5d的短期停水;4) 提前

14、或推迟灌水日期不得超过3d,若同一种作物连续两次灌水均需变动灌水日期,不应一次提前、一次推后;5) 延长或缩短灌水时间与原定时间相差不应超过20%;6) 灌水定额的调整值不应超过原定额的10%,同一种作物不应连续两次减小灌水定额;7) 当上述要求不能满足时,可适当调整作物组成。3.1.8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按公式(3.1.8)计算。 =sf (3.1.8)式中 -灌溉水利用系数; s-渠系水利用系数; f-田间水利用系数。3.1.9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用各级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连乘求得。渠道水利用系数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有当地或条件类似地区的渠道净、毛流量实测值时,应采用公式(3.1.9-1

15、)计算: o=Qdj/Qd (3.1.9-1)式中 o渠道水利用系数; Qdj渠道净流量(m3/s); Qd渠道毛流量(m3/s)。2 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公式(3.1.9-2)计算; o=1-L (3.1.9-2)式中 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km); L渠道长度(km)。3 渠道单位长度损失率可取自实测资料。缺乏实测资料时,可采用下列方法计算:1) 土渠渗水不受地下水顶托的条件下,可采用公式(3.1.9-3)计算。 =K/Qmdj (3.1.9-3)式中 K土壤透水性系数,可从表3.1.9-1查得; m土壤透水性指数,可以表3.1.9-1查得。表3.1.9-1 土壤透水性参数渠床土质透

16、水性Km粘土弱0.700.30重壤土中弱1.300.35中壤土中1.900.40轻壤土中强2.650.45沙壤土强3.400.502) 土渠渗水受地下水顶托的条件下,可按公式(3.1.9-4)修正。 (3.1.9-4)式中 受地下水顶托的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km); 受地下水顶托的渗水损失修正系数,可从表3.1.9-2查得。 表3.1.9-2 土渠渗水损失修正系数渠道净流量(m3/s)地下水埋深(m)303011渠系水利用系数0.550.650.75注:每亩等于0.0667hm2(下同)。3.1.12管道水利用系数设计值不应低于0.97。3.1.13旱作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设计值不应低于

17、0.90;水稻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设计值不应低于0.95。3.2排水标准3.2.1排涝标准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应根据排水区的自然条件、涝灾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大小等因素,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一般可采用510a。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经济条件目前尚差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3.2.2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地面坡度、植被条件、暴雨特性和暴雨量、河网和湖泊的调蓄情况,以及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条件,经论证确定。旱作区一般可采用1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可采用13d暴雨35d排至耐淹水深。具有调蓄容积的排水系统,可根据调蓄容积的大小采用较

18、长历时的设计暴雨或一定间歇期的前后两次暴雨作为设计标准;排空调蓄容积的时间,可根据当地暴雨特性,统计分析两次暴雨的间歇天数确定,一般可采用715d。3.2.3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有关试验或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可按表3.2.3选取。表3.2.3 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农作物生育阶段耐淹水深(cm)耐淹历时(d)小麦拔节成熟51012棉花开花、结铃51012玉米抽穗灌浆成熟812812101511.51.5223甘薯-71023春谷孕穗成熟51010151223大豆开花71023高粱孕穗灌浆成熟101515201520576101020水稻

19、返青分蘖拔节孕穗成熟3561015252025303512234646463.2.4设计排涝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根据排水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生产发展水平等,分别选用附录C所列公式或其它经过论证的公式计算。3.2.5设计排渍深度、耐渍深度、耐渍时间和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农作物试验或种植经验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资料或调查资料时,旱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81.3m,水稻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40.6m;旱作物耐渍深度可取0.30.6m,耐渍时间34d。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可取28mm/d(粘性土取较小值,沙性土取较大值)。3.2.6有渍害的

20、旱作区,农作物生长期地下水位应以设计排渍深度作为控制标准,但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面水排除后,应在旱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至耐渍深度。水稻区应能在晒田期内35d将地下水位降至设计排渍深度。土壤渗漏量过小的水稻田,应采取地下水排水措施使其淹水期的渗漏量达到适宜标准。3.2.7适于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设计排渍深度,应根据各地区农业机械耕作的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可采用0.60.8m。3.2.8设计排渍模数应采用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公式(3.2.8)计算: qh=103H/86.4T (3.2.8)式中 qh-设计排渍模数(m3/s.km2); -土壤给水度(释放水量与土壤体

21、积的比值); H-地下水位设计降低深度(m); T-排渍历时(d)。3.2.9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区,其排水标准除应执行本节上述各条规定外,还应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地下水临界深度应根据各地区试验或调查资料确定。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可按表3.2.9所列数值选用。表3.2.9 地下水临界深度(m)土质地下水矿化度(g/l)51010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1.82.11.51.71.01.22.12.31.71.91.11.32.32.61.82.01.21.42.62.82.02.21.31.53.3防洪标准3.3.1蓄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

22、其级别按表3.3.1确定。表3.3.1 蓄水枢纽工程建筑物防洪标准枢纽建筑物级别12345防洪标准(重现期a)山区、丘陵区设计10005005001001005050303020校核混凝土、浆砌石坝50002000200010001000500500200200100土石坝、堆石坝10000500050002000200010001000300300200平原、滨海区设计300100100505020201010校核2000100010003003001001005050203.3.2引水、提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表3.3.2确定。表3.3.2 引水、提水枢纽工程建筑物防洪

23、标准枢纽建筑物12345防洪标准(重限期a)设计1005050303020201010校核30020020010010050503030203.3.3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表3.3.3确定。表3.3.3 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设计防洪标准建筑物级别12345防洪标准(重现期a)1005050303020201010 注:1灌排建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宜取表列上限值。 2灌排建筑物的校核防洪标准,可视工程具体情况和需要研究决定。3.3.4潮汐河口灌排(兼挡潮)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表3.3.4确定。表3.3.4 潮汐河口灌排建筑物防洪标准建筑物级别12345防洪标准

24、(重现期a)1001005050202010103.3.5灌区内必须修建的排洪沟(撇洪沟),其防洪标准可根据排洪流量的大小,按重现期510a确定。3.3.6灌区内防洪堤或挡潮堤的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和受灾后损失的大小,按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的规定确定。3.4灌排水质标准3.4.1以地面水、地下水或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其水质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规定。3.4.2在作物生育期内,灌溉时的灌溉水温与农田地温之差宜小于10。水稻田灌溉水温宜为1535。3.4.3灌区内外农田、城镇及工矿企业排入灌排渠沟的地面水和污水水

25、质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规定;回灌地下水的水质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规定。4 总体设计4.1一般规定4.1.1灌区总体设计应在调查灌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水土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生产对灌溉的要求和旱、涝、洪、渍、碱综合治理的原则,论证灌溉水源可供水量,进行灌区土地分类评价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确定灌区范围和灌排分区,选定灌排设计标准和灌排方式,基本选定灌区总体布置方案,拟定灌区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和灌排建筑物的规模和主要设计参数,制定田间工程典型设计和灌溉节水措施,提出工程实施意见和

26、管理办法,并对整个灌区工程作出环境影响评价和经济评价。4.1.2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符合流域水利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分别采取地表水、地下水并用,大、中、小型工程并重,蓄、引、提相结合,渠、沟、井、塘、库联合运用以及其它合理方式,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回归水),提高水的利用率。4.2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灌区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应根据水土资源评价成果、土地利用结构、作物种植结构、灌溉制度、灌溉用水量、灌区内城乡及工矿企业用水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方案比较,择优选用,并以此确定灌排工程规模。灌区土地利用结构设计,应根据控制范围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发展需

27、要和生态环境要求等,对灌区内农田、林带、牧草地、水塘、道路、居民点、工矿企业等各类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确定用地比例、面积和具体布置,选定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佳方案。灌区作物种植结构设计,应在征求当地农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种植习惯、水土资源、劳力等条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宏观调控要求,采用按作物种类及重要性,依次安排,逐步调整的方法,分区确定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复种指数,选定作物种植结构的最佳方案。4.2.1作物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量,应在灌区土地利用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按本规范第3.1节的有关规定拟定。灌区内城乡及工矿企业用水量应按有关标准拟定。4.2.2井渠结

28、合灌区,其引用地表水和开采当地地下水的比例,除应符合水土资源平衡规定外,尚应满足地下水动态平衡和防治土壤盐碱化、沼泽化的要求。4.3总体布置4.3.1灌区总体布置应根据旱、涝、洪、渍、碱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以及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对水源工程、灌排渠系、灌排建筑物、承泄区、道路、林带、居民点、输电线路、通信线路、管理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绘制灌区总体布置图。4.3.2灌区应按照蓄泄兼筹的原则,选定防洪标准,做好防洪工程设计,并将防洪工程纳入灌区的总体布置。4.3.3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的布置应协调一致,满足灌溉和排涝要求,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或沼泽化。4.3.

29、4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的灌区,应区别情况,结合社会经济条件,确定灌排分区,并分区进行工程布置。4.3.5土壤盐碱化或可能产生土壤盐碱化的地区,应根据水文气象、土壤、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运动变化规律和盐分积累机理等,进行灌区土壤改良分区,分别提出防治措施。4.3.6提水灌区应根据地形、水源、电源和行政区划等条件,按照总功率最小和便于运行管理的原则进行分区、分级。4.3.7灌区灌溉方式应根据作物、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经分析论证确定。4.3.8灌区排水方式应根据涝、渍、碱的成因,结合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等条件,经分析论证确定。4.3.9山区、丘陵区灌区应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采

30、用“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并宜利用天然河道与沟溪布置排水系统。4.3.10平原灌区宜分开布置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可能产生盐碱化的平原灌区,灌排渠沟经论证可结合使用,但必须严格控制渠沟蓄水位和蓄水时间。4.3.11沿江、滨湖圩垸灌区应采取联圩并垸、整治河道、修筑堤防涵闸、分洪蓄涝等工程措施,在确保圩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以排为主、排蓄结合、内外水分开、高低水分排、自排提排结合和灌排分开的原则,设置灌排系统和必要的截渗工程。圩垸灌区宜利用湖泊、河网等作为蓄涝区。蓄涝水面率可取排水区面积的5%10%,设计蓄涝水位可取排水地面以下0.20.3m,起蓄水位可低于地面12m。4.3.12滨海感潮灌区应

31、在布置灌排渠系的同时,经技术经济论证设置必要的挡潮、防洪海塘、涵闸及引蓄淡水工程,做到拒咸蓄淡,适时灌排。4.3.13排水承泄区应充分利用江河湖淀,并应与灌区内排水分区以及排水系统的布置相协调。排水干沟与承泄河道的交角宜为3060。4.3.14灌区田间工程应根据各分区特点选择若干典型区,分别进行设计。4.3.15灌区道路、桥涵的布置,应与灌排系统及田间工程的布置相协调。灌区公路和简易公路应参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确定其设计等级和技术标准;田间生产和灌排管理道路可根据需要确定技术标准。4.3.16灌区防风林、经济林等专用林带及防沙草障等,可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布置,并充分利用渠、沟、路

32、旁空地种植树木。4.3.17灌区居民点布置应服从灌区总体设计要求,并应少占耕地,选择在地基坚实、地势较高、水源条件较好和交通方便的地点。居民点宜按原有的自然村进行改建。4.3.18灌区的输电线路和通信线路应根据灌区总体布置的需要,在征求电力部门和邮电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选线布置,并提出专项设计。4.3.19灌区附属工程设施应根据灌区规模,按本规范第12章和水利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配置。4.4环境影响评价和经济评价4.4.1灌区应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要求,按国家现行标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DJ302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提出环境保护设计。

33、1、环境影响评价应针对因兴建灌区工程可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从环境角度论证灌区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并对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及环境保护措施。2、环境保护设计应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意见,具体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提出环境保护设计文件。4.4.2灌区工程的经济评价应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并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的规定进行。1、国民经济评价应在估算灌区工程投资费用、年运行费用和效益的基础上,提出经济评价指标计算成果,并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价国民经济合理性。2、国民经济评价可根据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及经济效益费用比等评价指标和

34、评价准则进行。1) 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应以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效益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表示,且应大于或等于社会折现率。2) 经济净现值(ENPV)应以社会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计算期初的现值之和表示,且应大于或等于零。3) 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应用项目效益现值与费用现值之比表示,且应大于或等于1.0。3、财务评价应在估算财务投资、年费用和财务效益的基础上,提出财务评价指标计算成果,测算财务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并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价工程项目财务可行性。4、财务评价可根据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资产负债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固定资金投资借款偿还

35、期等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进行。1) 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应以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表示,且应大于或等于行业财务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2) 投资回收期应以项目的净现金流量累计等于零时所需要的时间(以年计)表示。3) 财务净现值(FNPV)应以行业财务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算到计算期初的现值之和表示,且应大于或等于零。4) 资产负债率应以项目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5) 投资利润率应以项目达到设计规模后的一个正常运行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项目正常运行期内的年平均利润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表示。投资利润率应与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比

36、较,判别项目单位投资盈利能力是否达到本行业的平均水平。6) 投资利税率应以项目达到设计规模后的一个正常运行年份的年利税总额或项目正常运行期内的年平均利税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表示。投资利税率应与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比较,判别项目单位投资对国家累积的贡献是否达到本行业的平均水平。7) 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偿还期应以项目投入运行后可供还贷的各项资金,偿还固定资产借款本金和利息所需的时间(以年计)表示,且应满足贷方要求的期限。5、利用外资的灌区工程,还应说明利用外资的途径、额度,提出偿还外资能力的分析成果,评价利用外资的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4.4.3灌区工程项目应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