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论题目库.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78951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0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小平理论论题目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邓小平理论论题目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邓小平理论论题目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邓小平理论论题目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小平理论论题目库.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是什么?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在这一实践中所产生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

2、基本命题。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1992春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代表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

3、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了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3简述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

4、旗帜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 试述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答: (1)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和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就会葬送社会主义。 (2)邓小平一向反对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首先,邓小平指出,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一个大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的视野,发展新的观念,进入新的境界。其次,在中

5、国这样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要建设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内容。第一、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思想路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国家和民族兴衰荣辱的生命线。 第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邓小平都是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既坚持解放思想、破除陈规、不拘一格,以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6、方法论。实事求是地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从而才能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第一、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 第二、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第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四、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为什么说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一、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根本点。 第二、邓小平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他关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的论述, 使全党对实事求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重新有了深刻认识。 第三、邓小平在领

7、导中国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非凡的胆略和科学的态度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伯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四、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不可能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第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的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社会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 第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用实践来

8、检验理论,敢于坚持符合实际的理论,纠正偏离实际的理论,放弃脱离实际的理论。 第三、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对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大胆的更新和突破,制定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上既坚持解放思想、破除陈规,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实事求是地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涵义。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

9、,其中包括对正确部分的坚持和对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 实事求是的基本涵义: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涵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按照事物本来面目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 第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相互联系的。 第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是内在的、相互包含的两者各自从对方反思自身,各自包含对方

10、的因素。 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永无止境。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 第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一系列崭新的课题要求我们继续研究解决; 第三、从理论上说,客观物质世界在不断地变化,人们的认识水平远不可能停止在一个水平上,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扩展和深化。 五、论述题: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拴过程,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建构的方法论。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重大问题。邓小平理论科

11、学体系的每一个重大问题,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都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新结论的思想原则。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个新的科学体系,就没有邓小平理论。 第三、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四、邓小平在新的形势下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了阐述和发挥。它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地阐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内容,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在实践中获得了勃勃新机。 试述邓

12、小平理论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贡献。第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时候,对这一路线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和发挥; 第二、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把实事求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根本点、精髓的高度,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第三、全面地阐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内容。 第四、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指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而解放思想的目的又在于实事求是。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 解放思想、实事

13、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纠正“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对“两个凡是”进行批判,深入展开拨乱反正的实践活动中,对建国以来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对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进行深刻反思中提出的,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然在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中,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中。 第二、 破除僵化观念,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三、 认清国情,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 第四、 不搞抽象争论,坚持一切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第五、 坚持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六、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上,邓小平都始终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既

14、坚持解放思想、破除陈规,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实事求是地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从而才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今天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1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这两大目标的实现上。(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这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结

15、论,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尤其需要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3)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在谈社会主义时并没有把它限定在僵死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2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是什么?2.(1)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16、这两大目标是互为条件的。(2)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条件的。如果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那么无论用什么办法进行分配,都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企图立即实现消灭剥削和同步富裕,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必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带来共同贫穷。因此提高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

17、的一个基本思想。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2)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是巩固。(4)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级主要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

18、说,这一矛盾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4为什么说在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4.(1)改革开放以前,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我们还曾经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长期把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造成在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错误。主要体现在: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误把“普遍贫穷”看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精粹的按劳分配,误把“一大二公”和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政企不分、党政不分的高度集中的政治

19、体制。(2)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的错误理解,表明我们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对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的认识长期以来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要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去掉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附加、曲解和误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五、论述题:1试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科学回答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1.(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于这个问

20、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和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

21、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为什么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2.(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针对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首先是对社会主义特征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不完全清楚而提出的。我们过去认为社会主义有三大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这种理解主要来自于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

22、主义观念。邓小平在高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层次上,即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修正和发展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特征和实现形式的认识,进而从根本上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成果的基础上,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一,它坚持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这两上原则是真正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它为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

23、程来确定。第三,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3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谈谈你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命题的理解。3.(1)“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贯穿在邓小平整个理论之中的重要命题。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全

24、面、正确理解这一命题有重要的意义。(2)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而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有利的。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3)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最近的科索沃事件表明,国际上自恃实力优势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猖獗。因此,对“发展才是硬道理”应当提到新的高度去认识。不能因为霸权主义的挑衅而对当今时代主题产生不正确的判断,干扰我们的中心工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更加奋发图强,发展自己,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力地回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挑战。(4)国内外敌对势力是不愿意看到一个团结一致,日益

25、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因此中国只有加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什么?1. 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2.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3.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26、义的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答:(1)、对外开放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对外开放是协调国民经济各种比例,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3)、对外开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2、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特征

27、是什么?2、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三、论述题:1、为何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通过改革社会主义下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2)阶级社会里通过阶级斗争、革命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后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斯大林一度否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肯定了这两对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又错误地把阶级斗争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3)邓小平肯定了毛泽东关

28、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进一步提出必须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他认为,当前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是发展生产力同落后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体制的矛盾,必须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才能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发展。因此,邓小平认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2、我国为何要进行对外开放?2、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和发展广泛的对外经济关系,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1)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开放的经济。只有参与国际交换,才能分享国际专业化协作带来的好处。(2)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资源是多方面的。我国很难拥

29、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3)我国由于占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某些特有的生产要素,现在的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又难以将这些要素全部吸收。只有通过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才能使自己的资源要素获得最佳配置与最佳利用。(4)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有利条件。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技术是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和推迸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完成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更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当代科学技术门类繁多,发展速

30、度加快,国际间技术交流已成为普遍现象。从历史上看,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迅速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无一不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结果。第三,对外开放可以吸引大量外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资金严重短缺。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对现有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和调整结构;要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她位,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大力发展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大力发展教育,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要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起飞,仅靠国内的积累和投

31、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开放,积极引进外资,用外资弥补资本要素的缺口。第四,对外开放可以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申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不仅表现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而且表现在管理方面。我国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验,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是我们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1、为什么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1、答: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具体地说:(1)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生产力的现实是总体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层次比较多,与这些社会化程度差别

32、很大的、不同层次的生产力相适应,客观上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2)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各种矛盾的需要。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3)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2、如何判断股份制经济的性质?2、答: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虽然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它并不是就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

33、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发展这种股份制企业,有利于扩大公有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有利于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机制,从而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发展资本不足问题;有利于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3、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答: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1)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少数确实具

34、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要从农村经济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在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3)农民采用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形式,兴办经济实体,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积极扶持,正确引导,逐步完善。4、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作用有哪些?4、答: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它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地说:第一,它们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生产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

35、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它们增加了社会资本,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金;第三,它们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第四,他们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五,他们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五、论述题1、公有制主体地位如何体现?怎样认识改革以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1.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2)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

36、过程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对此,要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是消除过去那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的必然结果。公有制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它们对社会资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并没有根本变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为了进一步消除过去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3)我们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的程度为标准, 而是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的程度,

37、是否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既然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就要允许、鼓励和促进其发展。2、试述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2.答:(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同一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中可以容纳不同的所有制经济。第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

38、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第三,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股份合作制是在我国经济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制度。它兼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为一体,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的有机结合。1、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答:(1)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昭示。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我国的社

39、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此后不久,由于国际国内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经历了惨痛的挫折,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这从反面证明了人民民主对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2)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体是生产资料,生产和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必然要求经济和政治管理的民主化;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必然要求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要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强广大人

40、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调动积极性就是最大的民主”。因此,民主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3)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或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建设上,还应体现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总之,民主同社会主义不可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41、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的核心内容。2、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2、答:政治体制改革是比经济体制改革更复杂、更艰巨、更敏感、更深刻的改革,其“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1)有领导,就是必须把这项工作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否则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瓦解和覆灭。(2)有秩序,就是要一步一步地前进,不能用大跃进的方法。(3)有秩序,就是既大胆又慎重,要及时总结经验,稳步前进。(4)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一样,都必须在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条件下进行。

42、3、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我国各项改革的总的目的是什么?3、答:(1)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民主权利只有上升到制度和法律,并使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要捍卫社会主义民主,就要捍卫社会主义法制。(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世界经以及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健全和完备各种法制,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法律体系。(3)依法

43、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须的基本条件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都离不开法制。(4)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保证政局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社会主义法制。尤其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环境,更需要健全的法制来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发

44、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繁荣各项文化事业。2、什么是精神文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三、论述题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如何?、一方面,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物质文明为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提供物质生活条件,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逐渐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精神生产和享受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任务和要求,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 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决定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45、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动力。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教育,通过一定途径,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社会主义社会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它是由以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和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因为: 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以往人类精神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的至今最为先进的精神文明;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

46、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风尚; 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逐步达到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 它的精神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其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为全体人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 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47、第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第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三)克服消极腐败现象的强大武器、中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有哪些? 、(1)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应同时建立。 (3)合理改革联合国机构。、中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主张有哪些? 、(1)国家主权高于人权,国家主权是维护和保障人权的前提; (2)反对借口人权问题干涉主权国家内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和抬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美国明确提出和加紧构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