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80189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143 大小:30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亲,该文档总共1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doc(1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七年级下册当我死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

2、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三、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后的诵读关于作者:PPT展示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

3、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应该使用的情感: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四、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明确:长江与黄河的使用(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床的使用(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

4、的床上休息)安魂曲(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五、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1、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2、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死在祖国大括号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安葬安眠安魂黄河颂 说课稿 说教材: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样的感情,不一

5、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课标建议: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黄河颂是一首诗歌,一方面“情感是诗歌飞翔的翅膀”,另一方面按文学史的观点,它还是一首“思想大于艺术,情感多于形象”的“广场诗歌”,所以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而不是内容结构的条分缕析。此外,它篇幅适中,语言铿锵有力,很适合朗读,又不至于一个课时只能读两、三遍。在细致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我决定选用“朗读课型”。反观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不会读、不能读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直接要求之外,还可以在字里行间

6、看到“朗读”的闪光,朗读已经作为基础内化到语文的教与学之中,正如韩军老师所呼吁:“美读吟诵,语文要回归诵读之本。”所以从学情出发,选择“朗读课型”也十分必要。朗读课型是“以朗读为主要活动方式,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方法”,这不仅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奠定了“反复朗读”的基础,也会提高学生朗读、品读的能力和水平。确定课型之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有节奏地朗读黄河颂。实现这个主要目标,建构在朗读基础上的三个小目标:“体会诗歌情感,理清诗歌思路,品析诗歌语言”就自然实现了。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黄河颂。教学难点:有层次、有节奏地朗读黄河颂。说教法 :在这

7、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以物激情,以情带读。朗读指导法小步轻迈,步步推进。互动激趣法小组交流,师生辩论。总之,是以物激情,进入情境,“小步轻迈,层层推进”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朗读训练,让同学们感受声韵,领会情感,理清思路,品味词句,丰富积累,发展语感。 说学法 :我会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动预习,知识积累;查找资料,了解背景;多种形式,训练朗读;小组交流,师生辩论。说教学过程 :一、诗情导读黄河颂文学中的黄河。 在课前我会提前一分钟到教室,展示黄河景观图片,播放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预先创设情境,上课后,以“文学中的黄河”为主题诗情导

8、读: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过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二、深情朗读黄河颂体会诗歌情感,理清诗歌思路。1、读得正确流利积累生字生词让我们一起迈出感受黄河颂的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老师的要求有两点:第一,要求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第二,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不漏字,不加字。在同学们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出

9、生字生词、易读错的字词。然后巡视课堂,注意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两遍以后,我将以“读得正确流利”为要求,指导学生齐读一遍。 2、读得情感充沛体会诗歌情感 齐读之后,我会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纠正个别读音,评价齐读效果,并顺势指出还没有很好地读出诗歌的情感。要读出情感,首先需要理解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我会建议同学们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进行交流。待同学们“情感体会”交流汇报结束之后,我简要而精当地进行点评。并建议男女分读,女生优先,为什么要女生优先呢?因为女生多婉约呀!让她们先读容易暴露问题。我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引读:同学们,一会儿,你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讲,脑海里想象老师描绘的

10、情景,等老师说“开始”了,你们再睁开眼睛齐读。我会用这样的语言进行引读:同学们,现在请闭上眼晴想,你就是诗人光未然,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你正行军在黄河岸边,黄河呀,它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黄河岸边行军的八路军战士啊,他们唱着太行山上奔赴抗日的战场。亲见了河山的雄奇壮丽,目睹了壮士的英勇抗敌,你豪情满怀、无限感慨,于是,你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开始(语速需要放缓)我先请男生来客观评价女生朗读的效果,这样就能实现男生“主动请缨、群情激昂”的场面。我再请女生来客观评价男生朗读的效果,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对表达爱国情怀

11、、风格豪迈的诗歌,要用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语调来读。通过讨论交流、男女分读,相信能够达成了“体会诗歌情感,有感情进行朗读”这个教学重点。3、读得层次清晰理清诗歌思路实现这个目标之后,我将指导学生静心聆听名家朗诵黄河颂,这次不仅要求同学们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还要求他们听清诗歌的停顿。在同学们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之时,我提出问题:你听到了几次停顿?请分析一下作这样停顿的理由,并建议可以从诗歌层次划分方面去考虑。之所以在这个环节才引进名家朗诵,一是为了巩固情感体会的成果;二是为了在教学重难点之间巧妙过渡,并相应降低“理清诗歌思路”的坡度和难度。如果学生聆听之后感悟实在不多,我就只能引导学生思考:“诗人

12、有没有一上来就啊,黄河,诗人是怎么写的?怎么抒情的?”在讨论结束“理清诗歌思路”的小目标达成之后,全班齐读第二遍,这次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三、激情品读黄河颂师生合作互动,品析诗歌语言 学生齐读以后,我巧卖关子,激发学生期待:同学们读得很好,进步很大,看到你们的点滴进步,老师很高兴,也想朗读黄河颂,同学们看好不好? 据我的了解,学生肯定都会说好,但我还是不急,我要吊足他们的胃口,我会继续往下说:不过我这个人有个特点,没有掌声或者掌声不热烈我都读不好?我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本班学生性格较安静,这样做也是因人制宜,从学情出发。掌声一停,我就随着音乐深情朗读黄河颂,在朗读过程中,我将巧妙地

13、错读、误读,把关键性雅词佳句交由学生发掘,把学生品析诗歌语言的过程转化成师生辩论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朗诵结束之后,我还需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同学们,老师读得不错吧,那是字正腔圆,一字没错?肯定会有学生举手质疑:老师,你读错了,你把我站在高山之巅读成我站在高山之上了。我就故意这样说:这两个字差不多呀?那你得让我明白我是怎么错的?这样就能顺势引导学生注意“山巅”和“山上”的不同。明确“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感受黄河的气势”。如果想更深入一点,还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如果碰到学生这样说:“老师,书上就这样写的?”那我就只能踢皮球了:

14、“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上写的那也不一定都对呀!你再考虑考虑?”这样还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又例如:我把“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诗句顺序颠倒来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黄河”时视角的变换,先读再评,品后再读,品出黄河的雄浑,读出黄河的气势。此外,在黄河颂一诗中还有比喻的妙用,反复的抒情,我将做重点进行品读。如果在我错读误读的过程中,学生炸锅了,起哄了。我会随机应变,或学生指出一处我们就品读一处;或交给学生自己讨论交流。但依我对学生的了解,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但“有备无患”最好!在总结环节我会指出:诗歌讲究语言的凝练、生动、传神,所以千百年诗人们都很讲究“炼字”、“

15、炼句”。对这样的雅词佳句,我们要仔细品,用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品词后的感悟,伴随着音乐,我们师生一起,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有节奏地第三次齐读黄河颂。在“品析诗歌语言”的小目标达成以后,我的整个教学目标就全部实现了。四、闲情联读黄河颂丰富知识积累,提升朗读能力 我会这样激发学生:如前所述,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过黄河,赞叹着黄河。老师甚至认为不颂黄河非好汉。请大家将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篇朗读出来,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看谁读得好,读得多。(这是纵向拓展)在作业布置时,建议学生自主朗读课外读本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并和课文进

16、行比较。(这是横向拓展)设计这个环节,我考虑有两点:文艺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起源于游戏”,中国古代文人就有“饮酒作诗对对子”的传统。这样的小游戏,学生的心情是放松的,闲适的,愉悦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对精短诗文来说,联读也能丰富学生的积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说板书设计和效果评价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序曲 主体尾声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这堂课,我以朗读为主线,以线带面,层层推进,首尾呼应,互动充分,思考深入,但需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品读黄河颂环节,看似闲庭信步,实际上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如果预设不够,学生急于讲错误,而思考不多,品读不够,就会流于

17、形式,过于肤浅,表面热闹而已!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跟唱。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4.进一步查阅资料,全面了解长江。5.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关键处处理:1. 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加强对长江的了解。2. 用直观的课件、音乐将学生带入情景,增强对母亲河

18、的热爱。教学准备: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长江的资料等。学生:查阅有关长江的资料等。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导学生翻阅本单元教材,导课。同学们,中国有两条大河,横贯中国大半个国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两条河吗?这个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描写介绍母亲河的文章。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内容,看看都有哪些课文,分别写得是什么内容。二、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介绍长江,对长江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多年之前,有一部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其中的主题歌长江之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播放长江之歌

19、。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放声朗读几遍课文,结合预习,了解大意。四、指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分男女生、同位朗读,全班齐读。五、理解课文内容。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给以指导。六、再读诗歌,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1.再读诗歌,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两段歌词相互照应的表达方法。七、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1.引导学生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你的视角呢?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八、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课文。1.用自己体会到的感

20、情,大声朗诵,试着背诵。2.指名背诵。九、欣赏并跟唱长江之歌。教师放录音,学生欣赏并跟唱。十、质疑问难。十一、探究:为什么把长江比喻成母亲? 十二、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1.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2.积累优美词句。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4.预习下一篇课文。板书设计:长江之歌雪山走来东海奔去乳汁哺育臂膀挽起无穷的源泉远古走来未来奔去清流灌溉力量推动母亲的胸怀 附:在八年的夏天,我们经历了一场战斗。“敌人”就是长江。怎么“母亲河”是“敌人”?你或许要问。她曾安静地流淌着。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良田万顷,滋润了两岸的泥土,我们吮吸着她的乳汁,沐浴着她的恩泽。忽然她却勃然大怒,掀起骇人的滔天巨

21、浪。冲走了房舍与家畜,无情地卷走了亲爱的家人,这是为什么?这其中有一部分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伤害,滥砍乱伐,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尝尽了恶果,同学们!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北师大版一条大河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主题。 过程与方法 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我是祖国”这首歌曲的独特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我的祖国”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比较本文与前几篇课文的不

22、同之处。教学难点理解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录音我的祖国。这首旋律优美、韵味浓厚的歌曲,曾经在一代人的心中掀起波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再来听这首老歌,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无所不在。现在,我们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看看他对这首歌有什么独特的情感?二、作者简介。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纪实长篇中国钢琴梦、钢琴时代等。三、字、词学习。1、生字:铆(mo) 偌(ru )大 蓦( m )地简

23、陋(lu ) 浸淫(jn )(yn )2、生词:缠绵:婉转动人。惬意:满意;称心;舒服。戛然: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潸然:流泪的样子。四、一读课文,独立思考: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没有必要?2、抒写对“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的无限钟情作者的记叙和描写有多少层次?你最欣赏的是其中的哪一层次?为什么?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10、11三个自然段。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根据听歌经历,可将文章怎样划分层次?(表达对祖国无比热爱、依恋之情;可按初听、再听划分为两个层次。)六、三读课文,品味第一部分(17自然段)。1、概括段意:回忆童年往事

24、,叙述“我”对“一条大河”这首歌的初次接触。2、理解、讨论:第1、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第1、2自然段,通过小时侯看电影的故事,引出“一条大河”这首歌。第3自然段,通过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引起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3段只是为了引出最初对“一条大河”的记忆,却用了不少篇幅,这样写是否妥当?(言之成理即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首歌的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哪组找的最多最全。第5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说明歌声以深入作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祖国对新生活的热爱,荡涤着他的精神世界。)作者通过什么手法使读者体会到这首歌强大的感染力?(对比。如:战士们看电影时的激昂情

25、绪与听歌时的安静对比。“我”听歌前后思想态度的变化等等。)七、学习第二部分。1、段意:我听郎朗的演奏,真正领悟“一条大河”包含的思想感情。2、找出文中关于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给人美妙感受的优美语句,认真品读。3、思考并讨论: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4、“一条大河”的内涵究竟在什么地方?(小组竞赛,评出优胜。)八、总结文章主旨。本文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

26、感受,赞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依恋之情。九、写作特点与借鉴。1、技法应用: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2、语言欣赏:语言充满激情。3、写作借鉴: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值得借鉴。十、板书设计: 地点 途径 观众 我的感受 初听大院 电影上甘岭 安静、沉醉 太美、太有韵致 再听中华剧场郎朗钢琴独奏会 激动、热情 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我的祖国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我的祖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懂得独唱与合唱的区别。重点:在于欣赏好我的祖国熟记旋律,回简要地分析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A B 两段的对比。难点:学唱歌曲的A 部分,(注意:情绪,力度,速

27、度)课前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听我的祖国音乐进教室2、师生问好 二、教材分析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是一首合唱曲。由教师介绍“抗美援朝”。 三、欣赏歌曲3、听歌曲的录音,想“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讨论:歌曲可以分几部分?5、两部分的情绪是一样的吗?为什么?6、第一部分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二部分为什么和第一部分有所不同?7、试着让学生唱一唱,以加以体会。8、讨论:这首歌曲你听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什么要处理成独唱加合唱,独唱表达了什么?合唱又起什么作用? 9、让学生根据歌曲的速度、情绪、不同的力度演唱。10、让学生仔细辩味各段歌词表达了一种

28、怎样的情感在里面?11、边唱边想“歌词和旋律的结合,如果把第一部分的旋律的情绪结合第二部分的歌词行吗?12、第一部分是在赞美祖国的秀美江山,充满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第二部分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自豪感。 四、学唱歌曲指导学生根据用赞美的情感和自豪的情绪演唱歌曲。分领唱和合唱。 五、你欣赏了这首我的祖国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吗? 板 书 设 计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 第一部分:赞美祖国的秀美江山 热爱 第二部分:赞美祖国的强大 自豪课 后 小 结运河与扬子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

29、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一、导入课堂。二、作家作品。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三、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

30、文中的生字词。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新的生活。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五、找出文中你认为

31、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六、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1、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2、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3、扬子江为什么说自己的“命确实无人能毁的”?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5、运河说“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你认为运河真的像运河一样地活着吗?6、为什么扬子江要说“快乐的奴隶”总远胜于“怨尤的奴隶”?7、“愉悦的

32、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四、迁移训练: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祁连山。五、教师小结课堂。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二、学生交流读后感,引导学生自评。三、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1、以对话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对比手法的运用。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扬子江于运河的对话,简洁生动,毫不拖泥带水,结尾的议论,充满人生哲理,耐人寻味。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小组内选出

33、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五、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对比的手法,对话的方式,充满哲理的议论,使这篇故事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六、教师总结全文。七、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第三题。2、背诵全文。后 记:江之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时分配:第一课时教

34、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教学设计:一、导入课堂。二、作家作品。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三、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35、?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六、教师小结课堂。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2、 “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看。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

36、同之处在哪里?8、 “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四、迁移训练: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溪流 大海 生命1、描绘自然景物。2、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五、教师小结课堂。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作者善于选取富有

37、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场面描写真实生动、感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五、教师总结全文。六、作业布置: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后 记:壶口与龙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 第一

38、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壶口与龙门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介绍地理特征、历史传说和现状。 三、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1、壶口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稳重将神话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3、请用简洁深感懂得华描述一下龙门三激浪。 4、倒数第二段引用李自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四、找出文中你认为

39、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说明继续和描写议论相结合。 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结构。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 摘抄

40、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后 记: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一、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二、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一、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二、对本诗意境的理解。作者简介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

41、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杜牧虽然

42、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注释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赏析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

43、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

44、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