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方法论第2、3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93161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科方法论第2、3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社科方法论第2、3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社科方法论第2、3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科方法论第2、3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科方法论第2、3讲.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讲、原型方法,思维转型 理性规范,思维转型,从“集体无意识”说起 心理学发现思维活动的“飞地”无意识,并以构成健全人格、未可形式化的心理内容,譬如感情、意志和信仰 个人心理如是,集体心理也如是,意味着还有比形式化更深刻的“原型”,心理学巨擘荣格,“原型”与转型,所谓“原型”(arche+type),即构成思维路线的基本“范式”或格式化 在前现代,审视社会问题的西方原型是宗教思维,在东方则是道德思维;而在现代社会,科学思维越来越成为时代精神的表征,因此也就要求思考的“转型”,从非理性到理性,传统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叫做学问,是“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是道德文章,微言大义 现代则要以理

2、服人,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不但要有理论证明,还必须有实验证明,也就是“摆事实,讲道理” 狄仁杰推理,理性规范,“理,治玉”,理性,对应于悟性 rational(理性),与intellect(理智)与reason(理由)有别,对应于感性;本义比例,衍义尺度,再引申为类似规则(规律)的东西 或者说,理性就是作出合理性表达的能力,哥白尼日心体系手稿,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手稿,“理性”何为?,近代意义上的理性与科学几乎可以通用 理性的两层含义:一是丝丝入扣的分析(条理);二是认知遵循的规律(道理) 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传统思想所短缺的,是我们文化不利于科学思维的弱项,官学一身徐光启,实现理性的基本步骤,理

3、性步骤就是从分析到规律的途径: 描述(知其然)解释(知其所以然)预见(根据必然推出未然) 这就对理性是否经得起验证(实证)提出了挑战,“中国模式”,有没有解?!,第2讲 系统方法,结构分析 动态变迁,结构分析,如果说原型是发生学,那么系统就是成长学 “系统”的眼光,是建立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是构成整体的关系,尤其要把握两个环节的关系,一是结构与功能,一是静态与动态,社会形态即社会系统,马克思有关“社会形态”的论述(P25) 作为物质生活条件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政治体制(制度,硬件)和意识形态(观念,软件)“建构”的上层建筑,并可分别对应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们构成了一个社会有结构的整

4、体(社会有机体),社会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柏林马克思恩格斯广场,中国社会结构性特征,譬如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宗法政治制度和人治观念体系 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社会的运作模式来理解自成一格,而且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动态变迁,系统并非一成不变 当系统运转的能量耗竭之时,影响系统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就来自外部,所以对系统的变迁来说,“开放”是非常重要的 外部因素的介入势必导致对系统的改造、“解构”或“重构”,中国:从传统到现代,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的社会转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集权政治到民主政治 从统一思想到多元

5、思想 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适应”与“变革”,这就要求全方位的,而不是某个方面的改革;要求各项改革措施的适应与配套,否则,就会出现不协调、顾此失彼的情况,抵消改革和社会转型的绩效 类似地,社会问题的动态研究就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太“专业”,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结构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开放性原则 教材P26-30,社会系统结构-上层建筑系统,上层建筑系统: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 后者又称为意识形态。教材P29 意识形态是为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制度做辩护和论证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其特点: 第一,是占统治地位的自觉的精神力量; 第二,是被赋予普遍性的思想体系;

6、第三,是以规范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克服社会冲突的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第一,是对转型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思; 1)经济体制的转型要求意识形态随之改变 2)全球化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要求意识形态的引导 第二,是对社会制度的认同 第三,是引领社会思潮的需要 社会思潮种种: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宗教热,25,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形成的、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不仅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而且对

7、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核心原则)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目标认同)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认同) 4.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认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 社会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核心价值原则(经常以“主义”来表述)、核心价值观念(对主义的进一步细化)和核心价值规范组成的。那么,核心价值观在这一体系中就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核心价值观有两大功能: 对内,它是社会凝聚

8、力的来源; 对外,它是该社会独特性的重要标志。,核心价值观旨在为社会提供超验纽带和终极意义,以弥合无所不在的利益冲突所带来的社会分化。 丹尼尔.贝尔指出: “一旦社会失去了超验纽带的维系,或者说当它不能继续为它的品格构造、工作和文化提供某种终极意义时,这个制度就会发生动荡。”,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说:“价值观是核心、磁心、轴心。” 塞缪尔.亨廷顿指出: “有的社会当生存受到严重挑战时,也能够推迟其衰亡,遏制其解体,办法就是重新振作公民身份和国家特性意识,振奋国家的目标感,以及国民共有的文化价值观。”,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是西方文化概念,但中国古人也论证过。 管仲曰:“国有四维。一维

9、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其他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美国:个人主义、平等、民主、自由、人权、市场经济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白皮书规定:“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支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吴新文(复旦)概括为: “四大维度”、“五个定常” 国家为基、人民为本、社会为先、天下为怀 正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赵修义(华师大)概括为: 富强、民主、公平、正义,问题: 十八大提出培育社会主义

10、核心价值观有哪些基本规范?,国家层面: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特点:具有理念性、解释力、目标性、持久性、超越性,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哪些问题?,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信任建基于亲疏有别的熟人社会之上。传统的儒家思想导致的是一种对世界更为关系主义的认识,在这样的传统和认识论下,人们可能并且最需要开展的不是自我认同,而是关系认同。 而迅速的现代化进程令中国社会从“熟人社会”快速转向“陌生人社会”,而社会群体之间互不信任是转型社会的典型特征。怀疑已成为国人的生活方式,2011年初就有人将之总结为“国民不相信运动”。,网帖

11、:“中国啊,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 郭建宁说:“比起腐败和分配不公,社会公信力下降,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价值观混乱,给中国模式带来的挑战更令人警醒!”,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看作是立人根本,伦理大义,乃至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孔子云“民无信不立”,子贡问

12、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个人,人格力量,单位,国家、社会,无形资产,正常秩序的保证 良好的国际形象,诚信是软实力更是竞争力,重塑社会信任系统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42,社会信任系统建设的路径,(1)向西方现代社会学习,建立全面的信用体系 (2)培育崭新的信任文化 (3)整治吏治、严惩腐败,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4)培育广泛的社会情感,参考文献: 1.吴新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庆出版社2009年9月版 2.万俊人:论诚信 新华文摘2012年15期第33页 3

13、.朱虹:必须重塑社会信任新华文摘2012年19期第31页,第3讲 逻辑方法,形式体系 内外要求,形式体系,科学理论是创造性的形式体系 作为形式体系,只能是对问题求解的系统“说法”,由于取证方法的不同,因此而具有非唯一性,或多解性 社会科学的特点,决定了这些说法的“建构”性或主观性更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理论“建构”,当然,所有说法都必须遵循与实验(践)相“一致”的原则,否则就不是科学了;重要的是,这个“一致”是相对的 例证: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建构”起来的,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论证,可以给出很不相同的结论,理论结构与语言学意义,理论具有壳层结构:核心是概念、中间是命题、外围是推演,连接到经验世

14、界 套用科学语言,理论层次可分别对应于语义问题(意义)、语法问题(论证)与语用问题(应用),而从理论到实验的整个框架就是语境(context)问题,内外要求,一是内部可靠性,或逻辑证明,是为确立理论的必要条件 二是外部有效性,或实验证明,是为确立理论的充分条件 而确立理论的充要条件,就是必须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理论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时过境迁,分别考察理论,譬如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满足可靠性而不满足有效性,或者有效性满足了可靠性却不满足的情况 从而表明,理论的确立不可能一劳永逸,也没有什么颠扑不破的理论,这意味着任何理论建构方法的相对性、局限性,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同时也意味着改进理论的可

15、能性、开放性,或者说,逻辑方法只能解决理论的证明问题,还不能解决理论的发展问题,五、历史方法,辩证途径 演进方式,辩证途径,所谓“辩证”(dia+lect+),可见辩证法的要义,一是对话,二是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法的重大改造,开辟了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互动)、推陈出新(发展) 中国传统辩证法的特点与局限,马克思墓前香火不断,人们不时念叨他的真知灼言!,中国的“易”,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实践”观点的引进,实践(practice)即行动,即历史的痕迹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accord with)深刻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因此,也就无所谓“判决性”,却经常要再认识、再评价,“真”“假”之

16、辩,“真(理)”(truth)表达了理论与实践的某种一致,而非简单的、一劳永逸的“相符”(coincidence,identical),这就使科学发展具有了历史感 真理的相对(有条件)性 所以,真理的实现形式只能是“假说”(hypothesis),宇宙大爆炸:假说,还是神话?,演进模式,原则地说,科学的演进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还是可以概括出几种类型 作出这样概括的根据是体现科学理论辩证发展的过程,即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一致,积累式与批判式,积累式是理论的“量变”方式 积累表明科学的继承性进步及其局限 批判式是理论的“质变”方式 批判意味着科学的突破性刷新及其局限,历史主义:“范式

17、”与“革命”,历史地把积累与批判统一起来 理论变迁的历史主义线索 “范式”与“革命”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库恩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余 论,关于“科学特质” 关于“科学精神” 关于“科学主义”,关于“科学特质”,科学“特质”(ethos)就是区别于其他思维/行为方式的规定性,可以概括为:“普遍主义”、“公共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并通过体制化(公认的、规范的、互动的)和共同体实现可“物化”的社会化,有力地改变了这个世界,关于“科学精神”,比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深刻的,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结合(工具理性) 科学精神催发了无与伦比的好奇心、探索性与创造力 应试教育与创新匮乏,核利用,福兮?祸兮?!,关于“科学主义”,而对工具理性的过分信赖与推崇导致“科学主义”(the Scientism) 越来越多的事态表明,科技行为的僭越与异化,蕴涵着大量人为不确定性,酝酿着各种新型风险 但是在中国,这种批判必须有分寸和适度,城市,让生活更,三峡大坝的壮观并未平息非议,谢谢诸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