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人民版必修1).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93750 上传时间:2019-02-13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79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人民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人民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人民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人民版必修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人民版必修1).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时间年代概念:,公元纪年法,公元1年,公元前1年,公元99年,(耶稣出生年),世纪:每100年为一个世纪。史学界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元年至100年为 一 世纪;一种是元年至99年为一世纪,,年代:世纪中以每10年为一个年代。如20世纪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 至1989年,公元前年,处于公元前世纪年代.,世纪初和世纪末:世纪初即这个世纪的最初10年;世纪末即这个世纪的最后10年。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准确的时间范围是1890年至1909年,,世纪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世纪的前30年为早期,世纪的最后30 年为晚期,世纪的中间的为中期。,世纪的前期和后期:世纪的前50年为前期(或称上半叶),世

2、纪的 后50年为后期(或称下半叶),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 称十二地支。 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比如甲午战争,甲午年指1894年;辛丑条约 ,辛丑年指1901年。,天干地支纪年法,时间年代概念:,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皇帝年号纪年法,时间年代概念:,【命题趋向】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命题思路看,非常值得注意的特点有五: 一、

3、是出现了许多引人注意的新的命题角度。如对政治制度进行经济、文化和文明观念的考查;对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统一,促成盛世景象或者相反结果的考查;对政治制度创新程度的考查等等。 二、是命题呈现明显的文明价值取向,即试题突出文明的进步,答案要求用文明史话语。 三、是强调大综合,往往是古、今、中、外的综合。 四、是对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特色内容特别关注。如中央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政策和制度,地方性少数民族政权实行的双轨制等都是。 五、这部分内容考查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是需要灵活的运用。,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定义: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或国

4、体与政体的总和 )。 2.分类: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 3.分期:两大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前2070年前476年)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这一时期的国家制度受到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秦统一中国后,建立起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从汉到元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调整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随着内阁制和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2.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专题总述,复习目标,1、理清基本线索及其阶段性特征; 2、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熟悉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线索,理解其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4、掌握中国选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其作用和社会影响。 5、掌握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理解其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中国古代史包含三个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的社会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阶级社会,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夏朝(前2070年-前

6、1600年,大约5个世纪400多年)建立 (2)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大约5个世纪400多年)发展 (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大约280多年) 强盛 (4)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大约近300多年)衰亡,夏商与西周,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宋(辽夏金)元,明清王朝完。,3.封建社会:前221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知识连线,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1、夏朝政治制度的特点:,2、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实行宗法制 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世袭制- 1、概念王位在一家

7、一姓中传承。 2、世袭的内容-(财产、爵位等); 3、方法-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4、作用-世袭制开始了一种私有制“家天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公天下” “家天下”(禅让制世袭制),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4、权利:,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5、义务:,军赋、力役、朝贡、朝觐,6、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7、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延续数百年的强国,8、解体:,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名存实亡,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分封,就

8、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3、对象:,姬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1、概念:,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央立有一座九龙石柱,名曰:九龙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 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 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 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的 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 王号令天下的野心。,(二)宗法制,1、定义: 2、特点: 3、内容: 4、作用:,嫡长子继承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原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

9、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世卿世禄”)。 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巩固了分封制。强化王权,“国”“家”一体,有利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是按血统的亲疏来区分嫡庶的一种继承制度(实质)。这种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大宗”一定“大”吗?“小宗”就一定“小”吗?,就周王室而言: 在诸侯国内: 在卿大夫封地内:,想一想:,分封制,目的

10、,巩固政权,有效统治,内容,分封对象:,诸侯国义务:服从、镇守、随从、纳贡,作用,1、强化了统治,2、扩大了统治区域,、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时间:西周后期,春秋战国,秦朝 原因:独立性,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里 (血缘纽带) ,分封制是表,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宗法制,保证王权的稳定,由来: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 承袭商末,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特点),保证贵族特权,春秋战国日益削弱 其观念与传统继续传承,促进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实质,等级隶属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等级制度,关系

11、,基础:血缘关系,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破 坏,诸侯国权利:设官、建立军队、征赋等,重要诸侯国:齐、鲁、晋、燕 等,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基本的特点) (2)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祭祀时的占卜制 )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小 结,三大制度的关系: 1、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膻的表现。 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

1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一)基本概念,(二)萌芽,战国:,(4)历史发展观,(2)“以法为本”、“法不阿贵”,(3)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1)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思想,第二部分: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清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权与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财政军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中央与地方),(三)建立与演变,1、秦朝正式建立(实践韩非子理论),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2

13、、西汉巩固,A、汉及历代王朝沿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 B、西汉的中、外朝制-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中朝:皇帝侍从、身份低微士人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又称内朝。 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且布衣为相。),西汉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即基本继承秦朝制度基础上,又有所损益。,(1)西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巩固),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14、,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材料一“皇帝”称号怎样得来?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根据材料二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内容及皇帝与臣子的关系。,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来源:三皇五帝,()内容: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君臣关系:主子与

15、奴才关系,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举劾按章 问题: 据材料指出秦朝在中央设置的主要官员“三公”的名称及其职责。,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副丞相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军事,宗庙礼仪教和教育事务,宫中警卫,宫门屯卫,宫廷车马,司法,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皇室宗族,国家财政,皇家财政,地位相当还有,京城治安,宫廷工程建设,中尉,将作少府,中央官僚机构特点,皇帝,三公,九卿,互相配合 互相牵制,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

16、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三权分立 位高权重 内外兼管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 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功赋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

17、也,置诸侯不便。”,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内容。,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安宁之术”主要指什么?,是推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皇帝,郡尉,郡守,监御史,县尉,县令,县丞,有秩,三老,啬夫,游徼,亭长,里正,郡,县,乡,亭,里,道,万户以上,什伍户籍,秦朝政府地方组织系统表,最主要的差别: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以地域为划分基础,以血缘为基础,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容易出现割据,官员皇帝任免调迁 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官位、封土世袭,郡县制,分封制,未实现国家统一,实现了国家统一,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与创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条件和影响,过程

18、-六王毕四海一: 东灭六国,结束割据混战:前230前221。注:灭亡六国的先后 开疆拓土:(1)北击匈奴,收复河套。(2)南征百越,统一岭南。注:设行政机构加强管辖。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意义-性质:我国历史上 的封建王朝 作用: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定;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1)思想来源法家思想 (2)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 (3)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4)政治

19、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影响:对秦朝影响: (1)有利于巩固 ,对祖国疆域的 和 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2)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经济; (3)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4)中央集权的使用失度,引起 ,导致秦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 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 ,经历代封建王朝的调整与补充,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2)两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A、西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减王国面积: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和“附益之

20、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B、汉武帝后期,全国分州,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C、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州牧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州的作高行政长官。,(3)、监察制度的演变 A.秦朝的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大夫 B.西汉的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制度,(4)、选官制度的演变 A.世官制(先秦时期) B.皇帝直接任免 C察举制:两汉,3、隋唐完善,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具有政治阅历,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敢于拔乱反正,大胆进行改革。,(1)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完善)-建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草

21、拟),门下省(负责审核,下设政事堂 ),尚书省(负责执行),作用及特点:,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分工,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本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是在于限制君主专制, 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4、北宋加强,背景:,安史之乱以来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状态。

22、,措施,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2)唐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道、州、县,(3)选官制度的演变-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分析。,科举制的发展。,5、元朝发展,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地方:,设行中书省。,6、明清皇权进一步强化,发展到顶峰。,(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权分六部、地方三司分权。,军事机构改革。,制定大明律和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2)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标志着发展到顶峰);,严酷的文字狱。,(四)历代加强这一制度的措施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共同性?,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

23、弱相权,以加强皇权。,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五)评价,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思考:清朝后期,这一制度何去何从?,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2、消极影响,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箝制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封建社会后期,其

24、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韩非子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持完全相反的观点。应如何认识这两种观点?,二、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一)基本内容,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内容、分封国、作用;,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2、秦朝的郡县制,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3、汉初的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王国问题出现,王国问题解决,4、金朝的猛安谋克制,特点:兵农合一。,作用:,推动女真族社会的发展,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5、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加速

25、封建化。,6、元朝的行省制度,辽阳、岭北、云南等省的区域;,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的设置。,7、明朝地方的三司分权和僧官制度,概况;,奴儿干都司和乌思藏都司;,僧官制度。,8、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特点:兵民合一;,作用:,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9、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平定“三藩之乱”。,台湾府的设置。,10、清朝前期的地方行政制度,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和蒙古盟旗等。,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国家君主与地方官吏之间关系有何不同?,(二)认识,1、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

26、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3、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基本内容,1、汉朝的察举制,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东汉:,乡举里选,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2、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基本概念;,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3、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隋唐),发展(北宋),八股取士(明朝),废除(清末),(二)认识,1、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剥夺了

27、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2、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种种

28、弊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四、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1、辽的蕃汉分治制度,背景、内容、特点、影响。,2、金的猛安谋克制度,背景、内容、特点、影响。,3、建州女真的八旗制度,背景、内容、特点、影响。,四、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及其阶段特征回顾,西周:,重视国家制度建设,包括世袭制、分封制、井田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战国:,造就了新的制度,包括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度等。,秦朝:,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郡县制的推广。,西汉:,汉承秦制,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刺史的设立,标志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三国两晋南北朝:,承前启后的过渡性:,选官用人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中央中枢机构:,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军事制度:,北魏的府兵制到隋唐的府兵制度;,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土地制度:,曹魏屯田,西晋占田,北魏均田。,隋唐:,又一次大发展,基本框架确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宣政院。,明清:,明初对专制政权进行了全面强化,皇权具有绝对权威;,军机处的设置;,理藩院的设置;,管辖西藏的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