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教程(第四章:野外宿营).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97029 上传时间:2019-02-13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9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外生存教程(第四章:野外宿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野外生存教程(第四章:野外宿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野外生存教程(第四章:野外宿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野外生存教程(第四章:野外宿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外生存教程(第四章:野外宿营).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野外宿营,在野外搭帐宿营是每个从事野外活动的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不仅如此,在没有帐篷的情况下,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地理环境,建立临时庇护所,也是野外活动爱好者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之一。 除此之外,如何取火、搭灶、烹饪也是野外生存的必备技能。,第一节 怎样选挥宿营地,一、宿营地的一般特征 相对理想的宿营地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平坦、开阔、相对避风,便于发出包括火光在内的各种求救信号。 2.寒冷地区向阳;炎热地区庇荫。 3.局部相对高地,周围具有排水沟。 4.距离水源不是太远,方便取水又避免与动物发生冲突。 5.如果是交通意外,又不幸受伤,需要等待救援,应该离事故地点不远,发

2、现事故地就能发现伤员。,第二节 野外营地选择的基本原则,在野外,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扎营是很重要的,安全、舒适而又景色优美的地方是最佳的选择。但并不是经常能够找到如此理想的扎营地点,因此必须遵循营地选择的四个基本原则: (一)安全:1、避险;2、防兽 (二)近水 (三)避风 (四)平整,三、选择宿营地点的注意事项,野外宿营的“十不“ 1.不要在风口搭建庇护所 2.不要在低洼地和干涸的河道(水道)上建立营地 3.不要堵住野兽的通道 4.不要在距离水源太近的地方扎营 5.不要在瀑布下面宿营 6.不要住在孤立的高树下面 7.警惕“飞“来之祸 8.别捅“马蜂窝“ 9.大雪无情 10.密林深处不安“家“,

3、野外宿营“三大纪律”,三大纪律: 1.帐篷要依次搭建; 2.建好野外厕所; 3.带走你的垃圾,野外宿营“八项注意”,1.尽量在坚硬、平坦的地上搭帐篷; 2.不要在河岸和干涸的河床上扎营; 3.帐篷的入口要背风; 4.要远离有滚石的山坡; 5.为避免下雨时帐篷被淹,应在帐篷四周挖一条排水沟; 6.帐篷四周要固定好; 7.帐篷内应保持空气流通,若必须要在帐篷内做饭,则要注意防火; 8.临睡前要检查是否熄灭了所有火苗,帐篷是否固定结实。,第二节 如何建立野外庇护所,当被困在野外,孤立无援,又不能在短时间内走出险境,或者是有人受伤,行动不便,只能在原地等待救援时,我们就不得不在野外过夜,并想办法搭建一

4、个临时的野外庇护所。一个适合居住的庇护所,可以遮风避雨,防止动物伤害,有利于恢复人的体力,并能够在心理上给人以很大的安慰。在寒冷地区庇护所更是防止冻伤,甚至是保全性命的必要手段。,一、寻找天然庇护所,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利用大自然的恩惠,有时你能发现现成的或是稍加改造就可以临时安身的天然庇护所。,(一)寻找山洞设立庇护所,如果你能在附近找到天然的山洞,不用费多大力气就有了一个现成的庇护所。但是,山洞的情况一般不会非常理想,往往需要进行改造和修饰,即使你找到的山洞大小比较适中,你也需要在洞口加一道“防护门”,不仅挡风,而且可以防止动物骚扰。防护门可以用石头、树枝、泥土等材料,砌一道墙或做一个篱笆

5、。天然山洞作为临时庇护所有很多优点:一般都比较坚固、防风雨、防御性好,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缺点是:生火排烟困难,容易一氧化碳中毒。,(二)寻找树洞作为临时庇护所,在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可以找到可以容纳一个人的大型树洞。利用树洞做庇护所可能有些委屈,因为你无法躺下睡觉,只能站立,最多也只是坐着。但是树洞毕竟可以遮风挡雨,防御动物攻击,在穿越森林时,可以临时栖身。树洞同样也是动物喜欢的,进洞前先观察一下树洞内外的情况,如果发现洞口有兽毛,或者闻到一股腥躁昧,你应该换个地方。即使树洞暂时没有动物占据也要防范黑夜里有动物入侵。要回避有大型动物(例如熊)居住的树洞。 为了防止动物攻击,可以临时绑一个结实

6、的栅栏封堵在洞口,并加以固定。固定栅栏的方法是:拿一个大于洞口高度的木棒靠紧树洞内壁,并把它和外面的栅栏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三)倒树的树根也是现成的庇护所,许多山上的表土层都比较浅,树根不能深入,大部分树根只能在浅表土层向四处生长,所以根基不牢。在大风天,这样浅根基的大树很容易被刮倒,并且掀起地表土(上面有杂草把这些土固着成片)形成距离地面不高的大片伞盖,这就是很好的天然庇护所。,二、改建庇护所,(一)利用凹坑盖一个庇护所 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了不要在低洼地建立营地,但是,并不是只有低洼处才有凹坑,许多凹坑都是在山坡上,甚至山顶也有凹坑。 在野外,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凹坑,有的就像为我们挖好的似

7、的,只要盖上些树枝、杂草,坑底垫一些干草就可以睡觉了。这样改造好的庇护所就像是一个浅浅的地窑,保暖、避风效果比帐篷还要好,尤其是在寒冷的地区,这样的庇护所甚至可以长期居住。,(二)利用天然“猫耳洞“改建庇护所,山坡、山脚、岩壁下、峡谷两旁、路基、土岗等处经常形成凹入的、能容纳一个人的浅洞,我们权且称之为“猫耳洞“。在野外,天然的“猫耳洞“要比山洞多得多,稍一加工就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庇护所。你需要做的只是在开口的一侧砌一道墙,或者搭一些树枝。,有些地区(例如石林、大石棚)会找到一些直立石笋,或者上面有雨沓的石棚,利用这样的地理环境也可以加工一个临时庇护所。不过,这些地方提供的仅仅是几根“柱子“或

8、者是一个“盖子“,你还需要在“柱子“上加个盖子,或者在“盖子“周围加上挡风的“墙“。,(三)利用石棚和石笋建立庇护所,(四)窑洞,在粘土(黄土、红土)地区,有许多自然形成的厚土层陡坡,上面经常风化出许多小窑洞,稍微改造一下就是一个庇护所。 窑洞冬暖夏凉,现在还有许多地区的居民就住在窑洞里。在野外,我们不可能把窑洞建得很像样,没有相应的工具,也没有太多的体力支持。用树枝在石头上磨尖,或者找到片状石头,总之,利用一切可以找到的工具挖一个能够栖身的小洞还是可行的。这样的小洞通过不断地扩建,能够适合较长时间的野外生存。,三、搭建庇护所,找不到现成的或者是半现成的庇护所,就只能动手搭建。有时,因为某种原

9、因需要在野外停留较长的时间,临时的庇护所不可能满足需要时,就应该搭建比较稳定、舒适的庇护所。 搭建庇护所的材料没有一定限制,根据当地的情况,可以有很多选择,只要多动脑筋,多做尝试,一个舒适、结实的庇护所是不难搭建的。,(一)怎样搭建茅草房,茅草房容易搭建,取材方便,是野外活动中最常见的庇护所。其实不仅是野外工作者喜欢搭建茅草房,看山的、看瓜地的、放蚕的、放牧的,甚至临时工地都经常搭建茅草房。 草苫可用干草也可以用湿草,只要长度过得去都可以用来打草苫,然后把打好的草苫固定在用粗树枝搭好的“A“形架子上就行了。为使雨水能顺利地流下,以免漏雨,草苫应该从下至上固定,并保证上面的要压住下面的。,搭建茅

10、草房的主要工作量是打草苫,技术也体现在打草苫上面。先找到韧性好的草拧成草绳,然后通过草绳的来回穿插固定住每一绺草。,(二)怎样搭建草席棚,草席棚比较适合有芦苇或者蒲草等高大野草资源的地区。草席棚的制作工艺要比茅草房复杂得多,因为它涉及编制(编织)技术,但建造一个能遮风避雨简单草席棚并不太难。 先把芦苇扎成手臂粗的草捆(根据棚的大小决定草捆的粗细),把根端埋在土里,相对的两捆草在末端在弯曲后捆扎在一起,形成一个个拱梁,然后把编好的草席盖在上面,固定即可。为了防止漏雨,可在草席上面加苫芦苇叶制成的草苫。,(三)怎样搭建树皮屋,用木杆儿搭建成圆锥型架子,再在架子上固定一圈圈的树皮(以桦树皮最佳),最

11、上面留出冒烟的通道(脸盆口大小的口),地面上铺上干草或者野兽皮,地面中央点起火,就建成一个别致的居所。,(四)怎样搭建掩体屋 用石头或者土块儿,砌成一个马蹄型矮墙,上面横上木梁,再盖上草和沙土,看上去就像一个掩体。如果建造得结实,这样的庇护所可以住很长时间。,(五)怎样搭建空中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我们需要把庇护所搭建在树上。在树上搭建庇护所可以防水、防御部分动物的伤害,但不能防风、防雨,不适合比较冷的环境,而且有坠落的危险。搭建这样的庇护所要找到相邻的两棵分校(树权)尽量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的树木。横梁使用的木杆要足够结实,能够承受人体的重量,铺垫在上面的树枝也要有足够的韧性,并且要固定好。,四

12、、特殊环境庇护所,(一)怎样在沙漠中搭建庇护所 在沙漠中,很难搭建长期使用的庇护所,因为在沙漠中,沙子是流动的,既不容易找到搭建材料也不容易固定。在没有帐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搭建一个沙漠掩体:在有植物的地方,特别是灌木丛,沙子不容易被吹走,因此,这些地方会形成一个小沙丘。在沙丘旁边,靠近植物的地方挖一个浅坑,收集一些树枝结合沙丘上的植物盖在浅坑上。为了不让收集到的树枝被风吹走,树枝的下面应该插在沙子里,上面捆绑在灌木枝条上。这样的掩体虽然不够严密,但能起到部分防风沙、防晒的作用。,(二)冰雪环境下的庇护所,在极地探险、登山和在寒冷地区活动,可以利用冰雪建立临时庇护所,你可以建一个雪屋、雪窖、雪

13、洞,并钻进去御寒。想到要钻到雪里过夜,许多人也许会不寒而栗,但与冰雪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这样做是可行的,因为冰雪完全可以保暖,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冷地区,雪屋内部的温度甚至可以接近零摄氏度。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法在冰天雪地里建立临时庇护所:,1.雪洞:,像战士在战场上挖“猫耳洞“那样,只要雪层足够厚,雪地上也同样;可以挖出这样的“猫耳洞“。 不过,在挖之前,你要看看当地的雪是否结实,否则,你将自费力气。一般在般地、雪山、东北地区会找到适合挖这种雪洞的雪。 先在雪地上挖一个可以下去活动的垂直洞,然后再在洞下面扩展,直到你认为合适。如果雪洞建得好,里面还可以点上蜡烛,使洞里的温度接近零摄氏度。 进

14、洞前,别忘了准备好堵住洞口的大雪块和一根足够长的木棒。木棒的作用是用来疏通气孔的,在洞内,你可以通过上下拉动木棒的方法保持气孔的通畅。关键时刻,这根木棒可以帮助你从塌方的雪洞里爬出来。,2.在塔形树冠的树木中(松、杉、柏),最下面的树枝往往是最大的,并从主干向外伸展很长距离。在下雪天,树枝上会堆积很厚的一层雪,但是树枝的下面,尤其是靠近树干的地方会有一块几乎没有多少雪的区域。在树下挖一个洞,并不断向树干方向挖,很快就能到达这个区域,这个地方非常安全,永远不会塌方,而且你可以靠在树干上休息。,3.雪屋:,如果需要长期停留在极其寒冷的冰雪地区,用冰雪建造一个房子是最理想的极地庇护所,假如你了解爱斯

15、基摩人的生活,你就会相信这一点。 爱斯基摩人是建造雪屋的天才,几百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一种叫做“依格.鲁“的冰雪建造的房子里。 建造“依格鲁“式的雪屋需要一定的技巧,你必须把每块雪块或者冰块切割.成非常标准的梯形,以保证在砌屋时可以从下至上逐渐收缩,以至最后封顶。 我们不是专业的泥瓦匠,也没有爱斯基摩人的血统,可以简化“依格鲁“这样的建筑。只要是砌起来就行,不会封顶,可以使用树枝横在上面,再在树枝上盖上雪。,(三)热带雨林中的树叶屋,在热带雨林中宿营,主要是防潮、防水、防咬,风和寒冷相对都是次要的,一般搭建一个能防雨的避护所就够了。 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生有大型叶子的植物,如棕榈、芭蕉等,收集这

16、些大型叶子像瓦片那样排列,可以搭建一个防雨效果很好的避护所。,(四)怎样在湿地上搭建庇护所,有时,我们一时找不到干爽的宿营地,不得不在潮湿甚至有水的地方过夜,为了避免潮湿对人体造成伤害,应该搭建一个隔绝湿地、水域的庇护所。 如果周围有足够的木杆,我们可以先搭建普通的“A“字架,然后在离地面有一定距离的架子腿上,沿水平面量好尺寸,做一个方形框,并把这样的方框套在“A“形架子上,使方框正好卡在四个架子腿上,这个框就是“床“的基本平面,用树枝和杂草可以在上面做一个不错的床。,第三节 野外生火方法,一、取火方法 火柴、打火机是最方便的取火工具,但是你不一定什么时候都拥有它们,即使有也有损坏或用完的时候

17、。对一个经常与野外打交道的人来说,无论你身上是否有火柴、打火机等方便的取火工具,你都必须能在需要火的时候把火点着,这就要求你必须掌握各种野外取火的方法。 我们的祖先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但是他们却能在需要火的时候想尽办法把火点着。这些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野外基本技能。,(一)敲击法,金属和石头敲击时,可以产生许多火花,火花落在易燃物上就有引燃易燃物的可能。在自然界,由于火花引发的火灾屡见不鲜。 引火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例如干燥的木粉、朽木、棉花、木髓等。如果找不到现成的引火物,可以把干燥的多纤维植物(例如麻类植物)在石头上捣碎制成火绒。 将石头放在干燥的地方,周围用火绒围好,不断敲击直至

18、火绒冒烟,轻轻吹起火苗,并点燃事先准备好的细柴。,(二)聚焦法,凸透镜能聚集太阳光线,并在焦点处产生高温,从而点燃易燃物。 主动去野外工作或者探险的人,应该在带上火柴、打火机的同时,带上一块凸透镜。凸透镜只要不损坏或丢失,可以一直用下去,这是它比火柴、打火机具有的最大优势。 如果你身上没有携带凸透镜,老花镜、照相机镜头、玻璃瓶底也可以拿来试试,说不定也能聚焦取火。 用凸透镜取火,同样需要火绒和细柴,找一个干燥的地方,放好细柴,在细柴上放上火绒,对准太阳,调整好凸透镜的焦距,在火绒冒烟时,轻轻吹起火苗。 如果凸透镜选择得当,很容易取火。,(三)锯竹(木)取火法(火锯),这是印度土著人发明的取火方

19、法。具体方法是:用一块带锐缘的竹子在另一块竹子凸起的地方来回摩擦,下面放些易燃的引火物,锯屑落在引火物上很快就会冒烟,然后轻轻吹起火苗。如果没有竹子,坚硬的木头也可以利用,只是比较费力而已。,(四)摩擦取火法:,这是火柴发明以前佤族人使用的方法。劈开木头的一端,并在裂口里夹上细木棍,在裂缝里放进火绒(纤维捣碎),用结实绳子(如动物筋腱等)来回摩擦,里面的火绒就会逐渐发热、冒烟,最后起火。,(五)钻木取火法,根据资料记载,这是黎族最擅长的取火方法。 用一根硬木棒,下面削成尖,两手夹住,在一个边缘钻有开放性小孔的木板上来回搓转。同样,木版开口处要放好火绒。 这种方法不易成功,如果给木棒配上更快速的

20、转动装置,应该可以成功。,(六)压击取火法,景颇族使用的取火工具, 使用效果不详。,(七)火弓取火法,是钻木取火法的延伸,在用手直接钻木取火的同样工具上增加了一个加速木杆转动速度的弓。这是我们祖先最常用的取火方法,也是成功率比较高的取火手段。 在野外,制作火弓的方法很简单:找一个弹性较好的木杆,两端分别削去将近一半,使木杆更容易弯曲并且保持弹性,拴上一根耐摩擦的细绳即可。可以用植物纤维搓成细绳子。使用时,把绳子在木杆上绕上一周,来回拉送火弓, 木杆便会高速转动。为了增加木杆的压力,防止木杆伤手,可以在木杆上方加盖一个有凹槽的木片或者石片。此法较费力,但可行。,(八)火犁法,一个木棒在具有沟槽的

21、木板上来回摩擦,最后生热起火。火绒放在沟槽的前方,并有部分散落在沟槽内。根据资料记载,此方法曾经广泛应用于波里尼西亚、非洲、太平洋各岛屿。,(九)燧石法,取火方法类似于“敲击法“,只不过是普通石头换成了燧石。 此法是火地岛居民最钟爱的取火方法,因为那里可以找到燧石。用此种方法取火成功率比较高,因为燧石经过打击能够产生大量的火花。,(十)利用电火花取火,在野外,我们怎样制造电火花?如果汽车在野外熄火,原因是发动机故障而非电瓶损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取火条件,我们可以用电瓶取火。用两根导线连接电瓶两极,使导线的另外两端裸露,在火绒上让裸露的导线间歇性靠近、接触,可以产生大量的电火花,很容易

22、取火。,(十一)利用弹药引火,如果你是军警,或者是其他带有弹药的人员,你可以利用弹药取火,此法是成功率最高的取火方法。 拿出一发子弹,去掉弹头,把一半火药倒在火绒上,剩下的火药仍然留在弹壳里,用柔软的纸轻轻堵上没有弹头的弹壳口,并把这样加工的子弹上膛,向火绒开枪。用此法取火后,要及时擦拭枪膛。,二、点篝火的方法,在野外生存中,点篝火是重要的生存手段:在寒冷地区,篝火可以用来取暖,防止体温流失;在有野兽出没的地方,篝火可以驱赶野兽;在黑暗中,篝火可以用来照明;衣服弄湿了,篝火可以烤干衣服;遇险时,篝火可以在晚间发出求救信号,上面放上湿柴就变成了白天的烟雾信号。另外,煮食物、烧烤食物、烧水、处理伤

23、口等很多工作都用得着篝火。对于经常从事野外工作或活动的人来说,懂得怎样利用篝火,并掌握各种点篝火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一)收集点火材料(燃料),1.木材: 木材是野外最普遍的点火材料,在山地、森林很容易找到已经干透了的木头。 收集木头时,应该同时收集一些火绒(用来取火)和细柴(用来引燃较粗的木头)。同样是干柴,较重的(如栎树、揪树、梨树等)燃烧时间长,释放的热量多,但不容易点燃;较轻的(杨树、锻树、椿树等)燃烧时间短,释放的热量少,但容易燃烧。松树重量适中,热量也不小,且含有树脂,半干甚至潮湿的也能够燃烧。,2.枯草: 枯草比木头更容易收集,但是,枯草燃烧时间太短, 一般不用枯草作为主要燃料

24、,只用于引火。 3.干粪便: 蒙古族、藏族、鄂伦春族等一些少数民族有利用干粪便生火的习惯。在草原、沙漠、西部地区的山地等处,可以收集到很多大型牲畜(黄牛、牦牛、骆驼、驯鹿等)干燥的粪便。粪便干虽然没有太大的火苗,但热量足够取暖、烧开水,燃烧时的味道也不像想象的那么难闻。如果用石头建立一个炉灶,粪便的热量完全可以做饭,而且燃烧的时间也会延长。,4.煤炭: 能找到煤炭的地方很少,但在野外的确有可以找到煤炭的地方。用煤炭点篝火需要准备引火物,并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5.油: 汽车抛锚在乱石岗里,周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点篝火的燃料,可以拔开引擎盖下面的油管,放出一些油。直接点汽油是很危险的,可以用石头砌一

25、个炉灶,把汽油掺在泥土里,放进炉灶里点燃。如果是柴油,可以把柴油倒在一个容器(金属、玻璃、石头等容器)里,再用棉布、毛巾等做几个油芯。,6.垃圾:,在海岛,尤其是没有多少植被的孤岛生存时,很难收集到燃料。但是,潮沙会把漂浮在海水里的垃圾打上沙滩,而高潮线上的垃圾往往都是非常干燥的。通常,可以漂浮的垃圾多数是可以燃烧的。这些垃圾里应该包括干燥的海藻、海星、死鱼、草茎、朽木、尼龙线头等,有时还有一些废纸、纸杯、塑料、破布等生活垃圾。,(二)清理、设置点火地点,在野外生火,一定要注意安全,点火前要先清理周围的易燃物,以免火势蔓延,合理设置点火地点,并有专人负责管理火源。 1.湿地点火点的设置: 在沼

26、泽地带、雪地或地面有积水的地方点篝火,要在地面上铺上一层石头,并用小石子儿把石块之间的缝隙填上,以火炭不能掉下去为宜。,2.山地点火点的设置:,在山地点篝火,一定要远离树木、草丛,至少应该距离树林20米。 篝火能形成热气流,把灰烬扬起,在有风天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干树叶燃烧后会形成很轻的灰烬,并带有火星儿,热气流会带着这些火星儿漫天飞舞,所以,在有风天,不要往火堆里填加干树叶。另外,在山地点火,还应该用石块、泥块在篝火四周垒好防火墙。,3.草地点火点的清理:,在草地宿营最怕的就是引起草地大火,除了夏季,其他季节的草地是非常容易起火的。 在草地点火,一定要做好清理工作,在点火地点周围清除所有杂草,

27、清理半径至少15米。如果有人手,尽量大范围地清理杂草肯定没有害处,反正你需要燃料,清理掉的杂草正好可以补充燃料。,4.大风天点火地点的设置:,大风天尽量不点火,如果必需,可以挖一个火塘,变篝火为“沟火“。 在地上挖一个长2米,宽0.5米,深0.40.6米(风越大坑越应该深)的沟,由于大风天不存在缺氧问题,所以,沟的纵轴可以与风向垂直。 这样设置的火塘既可以防止走火,也方便了烹饪。,5.反射热能的点火地点:,如果生火目的就是为了取暖,而且燃料又不充分,可以找一个能够反射热能的地方点火。岩壁、山洼、土坎都有反射热能的作用,在这些地方点火,人在火堆与反射墙之间取暖,要比单纯在空旷的地方点燃相同的火堆

28、效果好得多。,(三)篝火柴的堆积方法,1.“井“字形堆积法:把两根较粗的木头按一定距离平行排列,另外两根木头也按相同距离平行排列,但是上面这两根木头要与下面的两根木头垂直,使四根木头形成一个“井“字。重复上面的步骤,继续在上面加高,可堆积一个“深井“。根据木头的粗细,决定堆积的层数,一般为48层,高度为5080厘米。在“深井“内放置细柴和引火物,很容易点燃。垂直交叉排列的木头之间留有与木头直径相同的间隙,透气通风,燃烧充分。“井“字形堆积法用于点燃单纯的营地篝火,适合较粗的木头,但不能靠近取暖或做饭,因为燃烧起来的圆木不知道什么时候倒塌。,2.圆锥形堆积法:,这是野外工作者最常用的堆积方法,它

29、的优点在于:干燥的柴火不够时,外面可以搭上湿柴,并逐渐被烘干;燃烧到一定程度,木头向内倒塌,没有危险,可以靠近取暖;上面吊上饭盒可以煮饭、烧水,也方便直接烧烤食物。 堆积这样的柴堆要遵循内干外湿(在干柴不足的情况下)、内细外粗的原则,内部事先放好引火物,并在来风的方向留下一个小“门“儿,方便通风和点火。,3.轴心堆积法:,如果你想长时间保持火种(天亮后火还没有熄灭),可以找一个粗大的木头或者大型树根充当篝火的轴心,把收集到的干柴搭在这个轴心上,在轴心与干柴之间的空隙里放上引火物,点燃。 我们在野外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点篝火,外面的干柴可以不断添加,经过一段时间的燃烧,轴心会被点燃,并保持很长时间

30、,有时可达8个小时。,三、建立炉灶的方法,(一)野战灶 最简易、快捷,也是最常用的炉灶,行军打仗的士兵经常用这种方法做饭。找三块等高的石头,较垂直或平整的一面向内,架上炊具,并使之平整、稳定。野战灶并不节约能源,只是简单、方便而已。,(二)马蹄灶,用石块垒砌成高约40厘米,内径约30厘米的半圆形,最上面一层向内收缩,以方便架锅。石块间留有间隙,方便通风;开口处方便添柴,并开向来风方向。马蹄灶可以节约燃料,集中热量,有风天还可以防止走火。,(三)八卦炉,搭建方法:选择大小相近的近长方形石头,在点火地点摆成直径约1米左右的圆圈,石头之间要有意留出5厘米左右的空隙,以方便通风。第二层石头要压在底层石

31、头的空隙上面,并稍微向圈里收缩,以此类推,七、八层以后,一个高1米左右,上口内径约40厘米左右的八卦炉就堆砌成了。 这种炉灶火力猛,热效率高,开口处热量集中,烧水、做饭都十分快捷,不用时,可以用泥土在上面封住,能够长时间保持火源,较少的雨水也不能使它熄灭。在封住期间,外面的石头有相当大的热量辐射,可以取暖、烤干衣服,石头之间的缝隙里还可以烤熟食物。这种炉灶比较适合时间较长、地点固定的野外生活。,(四)看山灶,在搭建炉灶方面,大家都模仿看山护林员的方法:用石头、水和粘土,搭建一个锅台,灶门开向季节风方向,在灶门相反方向修一个火道(沉淀火星,防止走火),火道前竖立一个中空的枯树做为烟囱。在所有野外

32、炉灶中,看山灶是最节约燃料的,也是比较安全的,甚至有些地区的山民(长白山地区的朝鲜族)夏天也在庭院里使用这样的炉灶。这种炉灶不仅可以用来做饭、烧水,火道(山里人也称为火脖子)上还可以烘干衣物,灶膛里也可以烧烤,硬木火炭可在灶膛内保持5个小时。,第四节 野外炊事,不到万不得已,在野外生存中,尽量不要生吃食物。熟食不仅适合人类的饮食习惯,而且符合健康要求:熟食比生食更容易消化;经过高温处理,食物中的细菌、寄生虫可以被消灭;有些毒素经过高温也可以被破坏掉。 在炊具极其简陋或者没有炊具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把食物弄熟再吃,也是野外生存的重要技能之一。,一、蒸煮食物的方法,如果你在野外活动时带有炊具,你当然

33、知道怎样使用它们,只要适当地搭建一个炉灶就行了。 如果是因为意外而被困在野外,救援人员要在几天以后才能到来,或者干脆没有希望,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一方面要寻找走出险境的方法,一方面要有原地生存的心理准备。 在食物方面,如果找到的食物不得不去蒸煮才能食用,这时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利用身边现有的条件把这些食物弄熟。这时候,讨论蒸煮食物的方法,还不如来研究制作炊具的方法。,(一)寻找炊具 一切盒状、桶状、盆状、盘状的金属制品都是可以利用的炊具,它们可能来源于罐头盒、油桶、弹药箱、引擎盖 (二)制作炊具 飞机、汽车残骸上的金属薄板可以加工成炊具:找一块没有尖角的鹅卵石,在金属板的中央不断均匀敲打,被打薄

34、的地方表面积增大,并逐渐向一侧凸出,最终形成一个钵状容器。 有些植物可以用来蒸煮食物,例如利用竹筒煮食物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如果你手中有刀,可以把木头中间挖个凹槽,也是一个不错的“锅“,用这样的“锅“来煮食物,不用担心“锅“的安全,因为里面有水,不会轻易烧漏。,二、烧烤食物的方法,烧烤是野外生存中最常用的烹饪方法,不需要任何炊具,只要能生着火就可以进行。在被动性(意外事件被困在野外)野外生存中,烧烤在很多时候是唯一的烹饪手段。 人们最熟悉的是直接烧烤法,即穿上食物直接在火上烧烤,这种方法容易造成浪费(容易将食物烤焦),也不容易烤熟较大的食物,对无法穿成串的食物更是无计可施。 老道的野外人会

35、根据食物的不同,使用相应的烧烤方法:,(一)石板烧,找一块石板,用石头架起来,在石板下面点火,烧热的石板会逐渐烫熟上面的食物。这种方法适合个体小(如水蚤、小鱼虾等),或者不易串烧的货物(如昆虫幼虫、蛹等),也适合烙饼(粉末食物、鸟卵等)。在烙饼时,为了防止干硬,加快熟透,上面可以罩上潮湿的毛巾(可以靠近,不可以贴上)。 小石板也可以使用,先把小石板在火中烧热,然后用树枝制成的“火筷子”夹出来,把食物放在上面,再在食物上面盖上树叶即可。,(二)埋烧:,把要烧烤的食物用树皮、树叶包好,上面均匀地摆上一层石头,在石头上面生火。 用此方法烧烤的优点是节约(食物不易烧焦),而且食物鲜嫩、没有烟味儿;缺点

36、是熟透的时间比较长。,(三)泥烧(叫花烧),把黄泥、红泥等粘性比较好的泥土用水和成软泥,均匀地包在食物上,放在火堆里烧烤。 这种烧烤方法比较适合烧烤大小适中的山鸡、山鸦、田鼠、松鼠等毛皮不能食用的动物,烧熟后,敲开泥巴,皮毛也会自然随泥巴脱落,很是方便。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叫花鸡“就是这样烧成的。 为了防止泥巴在烧烤时脱落或开裂,可在和泥时,添加一些韧性较好的草茎。,(四)碳烤(架烧):,鲜嫩、多汁的食物(鱼、蜗、肉等),最理想的方法是碳烤。 碳烤时必须使用余烬,尽量没有火苗,把食物放在木头搭成的架子上慢慢地烤。,(五)串烧(串烤),属于直接烧烤,是最简单、最普遍的烧烤方式。把树枝的一端削成尖

37、,将食物穿在树枝上,直接伸到火里烧烤。为了防止树枝在食物烧熟前被烧断,应该用鲜树枝穿串,而且不要剥下树皮。,(六)沙烤,在沙漠里,太阳直射的沙表面会有很高的温度,夏季沙漠上一般能达到70度以上的表面温度。可经常利用晒热的沙子烙饼、烤鸡蛋。,三、加热食物的方法,除了可以在炭火上通过烧烤加热食物外,在树皮上也可以加热食物,尤其是那些没法用烧烤方法加热的食物(如颗粒食物、饮料等)。 在南方可以利用竹子,北方可以利用桦树皮。桦树皮的内层非常柔软且有韧性,把一张方形的桦树皮四边向上挝起来,在四个角上将桦树皮折叠,用线或植物纤维固定,-个方盒子就做好了。 用四根木棒做成水平架子,吊起树皮盒子,放在余烬上就

38、可以加热食物了。,桦树皮做成的盒子不能直接放在旺火上,因为桦树皮非常易燃,即使里面有水也只能用来加热,不能用它来煮东西。,第五节 帐篷的使用方法,使用帐篷是主动性野外活动的内容。帐篷的种类我们已经在野外装备中介绍过,现在简单介绍一下帐篷的使用方法。 一、搭建帐篷的地点 (参阅本章第一节),二、帐篷的搭建方法,(一)清理地面 选择好搭建地点后,首先要进行地面清理,移走所有的石头、木头、树根。如果地面上有突出的尖木头或者凸起的石头而又无法移动,千万不能将就,那样不仅会损坏帐篷,而且住着肯定也不舒服。 如果宿营地全是石头,又不能找到其他的营地,可以把大小相同的石头铺成一个平面,用更小的石头填充缝隙,

39、最后在石头上铺一层树叶或者沙土。 还有一个经常被野营者忽略的问题:地面是否有各种动物的洞穴。老鼠、蛇都有地下洞穴,把帐篷搭建在这些洞穴上面肯定是不安全的,即使是小小的蚂蚁巢穴,也会对帐篷造成损害。,(二)撑帐篷,在清理好的地面上把内帐摊开(大风天要用石头、木头压住),把连接好的帐篷杆儿穿进所有的布套(环)里,先把帐篷杆固定在内帐一侧的底脚上(底脚上有插杆,可以插进帐篷杆里),然后把帐篷杆向上隆起,内帐也随之被撑起,再把帐篷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侧的底脚上。内帐撑好后,盖上外帐,拴好拉线固定,最后检查内、外帐之间的距离,不要使它们贴在一起,这样会影响保暖和防雨效果。 很多帐篷的开口处都设有防雨篷(

40、门篷),别忘了也撑起来,既可以防止雨水从开口处进入,又可以在篷下放东西。有裙边的帐篷,应该用沙土压好,在雪地里可以用雪压,以增加防风效果。,(三)帐篷的固定方法,有的帐篷在四脚(或六脚)下面设计有金属环,可以用地钉固定在地面上,如果地面很硬,可以找一块石头钉下地钉。 有的帐篷没有底脚环,只有拉线,地钉是用来固定拉线的,有些时候,地钉无法牢固地钉在地面上(石质地面),可以找几块较重的石头祥把拉线绑在石头上,然后通过移动石头的方式,使拉线紧绷,并保证拉线之间受力均匀。 在树林中宿营,也可以把拉线绑在树于上,并尽量把拉线往树基上绑,以免风动树摇损坏帐篷。,(四)帐篷的排列,帐篷门应该设在避风的一面,

41、即使是夏天也应该如此。如果营地有一定坡度,帐篷门应该尽量位于下坡。 如果有多顶帐篷同时在一起宿营,不要为了整齐把帐篷一字排开,那样不利于在夜里相互照顾,尤其是两端的帐篷更显得孤单,可以成马蹄形排列或者交错排列,为了整齐,也可以排成两排,并与营火保持一定的距离。 帐篷之间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以免从帐篷滚下来的水过分集中造成地面积水。,(五)排水与防虫,在可能下雨的天气里,应该在帐篷的四周挖上一圈排水沟,并把排水口安排在低点。排水沟应紧贴帐篷外沿,以方便从帐篷上下来的雨水及时排走。排水沟不用太深,有20厘米就足够了,挖排水沟翻出的土可以放在近帐篷一边的沟沿上,并叠个小坝。有裙边的帐篷,土可以压在裙

42、边上,并把裙边引向沟内。 帐篷只要撑起来,就一定要拉好纱窗(门),否则会有很多虫子钻进去,进入帐篷时,也要注意不要把虫子带进去,可先把门口的虫子哄走,再进入帐篷。,三、住帐篷的注意事项,(一)通气:现在生产的帐篷都有良好的通气设计,一般会有纱窗和纱门,纱窗(门)既能够防虫,也方便透气。 夏天使用帐篷基本不存在通气问题,因为我们可以只拉上纱窗(门),开着防雨层。冬天使用帐篷就存在一个通气的问题,不能为了保暖将所有的拉锁全部拉紧(尤其是密封性好的帐篷),至少应该留下一个手腕粗的通气孔。,(二)凝结水,天气较凉时,人体呼出的热气会在帐篷内形成凝结水,并顺内壁流下,为了防止凝结水打湿衣服和睡袋,可以把

43、毛巾、雨衣以及明天不穿的衣服卷起来,紧贴帐篷,放在下面,围成一圈。在饮水极其缺乏时,凝结水也可以收集起来饮用。 如果保持帐篷通气良好,凝结水自然就会减少,但会影响保暖效果。,(三)帐内卫生,不要穿鞋进入帐篷,尤其是沾满泥土、冰雪的鞋子。可以把鞋子放在门篷里,在极其寒冷的地区,为了防止鞋子结冰或冻坏,影响明天穿着,也可以放进帐篷内,但注意不要弄湿寝具。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在帐篷内吸烟。 使用小型炉具应该在帐外,雨雪天可以在门篷里进行,但绝不可以在帐篷内部使用炉具,因为炉具会放出一氧化碳和引起火灾。 在寒冷的地区宿营,帐篷内可以准备一个简易的“夜壶“,可以省去夜间起夜的麻烦。夜壶也可以放在门篷里。,

44、四、帐内安排,帐内空间有限,应尽量合理安排。 防潮垫铺在最下面,如果地面潮湿,可以把雨衣铺在防潮垫下(雨衣当然应该是干的),防潮垫上还可以铺上脱下来的外衣,这样既可以防潮又节约空间。 炉具、炊具、绳索、大型工具、确保用品等可以放在门蓬里。 背包可以放在门蓬里,也可以放在帐内,如果没有枕头,背包也可以当做枕头,因为这时的背包已经没有太多的东西(睡袋、炉具、炊具、绳索等都已经取出)。,贵重物品要放在帐篷内,压在枕头下或放在头边远离帐门的一侧。 食品应该放在帐内,因为它们会被动物偷吃或爬上讨厌的昆虫,水可以放在门篷里(如果你经常口渴,也可以放在帐内)。 刀具平放在睡袋两侧伸手可及的地方,以便及时防御

45、。 帐篷顶上一般有两条带子,可以栓上灯具。 睡觉时,头部尽量靠进帐门,以方便内外交流或紧急情况时迅速离开帐篷。,第六节 营地卫生,一、环境保护 在所有野外活动项目中,宿营对环境影响相对比较大,在野外宿营时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 经常参加野外活动的人,即使不是环境保护方面的行家里手,至少也是一个与大自然有深厚感情的人。在环保问题上,我们不仅应该以身作则,还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一)爱护自然资源,任何参加野外活动的人在野外宿营时,都没有砍伐树木、污染水源、猎杀动物的权利。对于在野外遇险而被迫进行野外生存的人来说,在生命没有受到饥饿、寒冷威胁的时候,也没有理由利用动、植物资源,即使是在极

46、其危难的时刻,我们也应该本着不浪费、不破坏的原则,使用能够保证生命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自然资源。在可以生火的区域,不要砍伐树木生火(其实,湿木头也不容易燃烧),应该组织人力去收集枯枝落叶,和其他燃料。,(二)恢复原貌,临走前,把临时建立的厕所、挖在帐篷周围的排水沟一概填平;炊事用的炉灶拆除,石头尽量放回原处;扶起不小心压倒的小树。尽最大努力,把宿营地恢复到宿营前的水平,因为它本来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有修养的野外人甚至会在填平的厕所上立一块标志物(木头、石头),上面写上了某月某日,这里曾经是厕所。这样做并非多此一举,因为有经验的野外人都有相似的野外知识,他们往往都知道什么地方最适合建立厕所。,(三)

47、垃圾处理,把可以自然分解的垃圾(如食物下脚料、纸制品、营火余烬等),挖深坑填埋。把不能或不容易自然分解的垃圾(塑料袋、易拉罐、包装等)装在垃圾袋里,带出原始环境,在文明地区投入垃圾箱。 在大自然中,野外人本身就是一群环境保护志愿者,他们不仅不会在野外制造垃圾,而且会默默地充当清洁工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感人镜头,一群从山里走出来的野外人,每人手里都有一个塑料袋,袋里装的全是垃圾。 保护自然、爱护环境才是野外活动的最高境界!,二、营地功能区的划分,下面这些问题是针对参加野外活动和从事野外作业的人而言的,对于被迫进行野外生存的人来讲,恐怕顾及不了这么多。 大队人马在野外宿营,一定要做好营地功能

48、区的划分,这样既方便管理,又可以保持营地卫生,使野外生活有条不紊。 如果营地长期使用,应该选派专人负责各功能区的安全与卫生。,(一)营火区,营火区即点篝火的地方。点火地点应该设立在不影响周围植物又不宜走火的地方,并方便拔营时打扫。 营火区应该与帐篷区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围坐在篝火周围可以照顾到帐篷,又不能在突然起风时烧到帐篷为宜。 搭帐篷时,就应该事先想到如何安排点火地点。,(二)炊事区: 紧邻营火区,并尽量安排在营火区的上风口。 (三)饮水区: 饮水区应设立在营地的最上游,并远离动物饮水处。 (四)盥(guan四声)洗区: 应该设立在坡度较低的地方或者是水域的下游,并且距离水源较近。,(五)帐

49、篷区: 因为睡着以后,防御能力大大降低,所以,帐篷区应该是营地中最平整、最安全的区域,并注意兼顾防水和防火,干燥的沙土地或松软的草地最合适。 (六)活动区: 用来进行游戏、聊天、制作等休闲活动的场地。野外工作或活动也同样有休息的时间,把活动区划定在一定的范围有利于拔营时的打扫工作。 活动区一般在营火区附近,方便晚上活动。,(七)厕所: 在营地的下风口,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用树枝搭建一个简易的厕所,如果可能,在厕所与活动区之间最好隔一片灌木丛。 为了防止污染,不可以把厕所搭建在水源附近,并保证排泄物不会流淌到水源地。正确的做法是:在围起来的地面上挖一个长条坑,并把锹放在坑边,每次使用后,都应该在排泄物上撒上一层沙土。 (八)警戒线: 以岩石、树木或人工竖立的标志物为基准,虚拟地设立“铁丝网“,天黑以后,任何人都不可以超越。,三、营地健康,(一)饮水卫生 一般情况下,原始环境的活动性水源(山泉水、小溪、河流)很少被污染,通常可以直接饮用,但死水(池塘、洼地积水、断流河水)应该进行处理后再饮用。 很多水域看起来非常清洁,鱼也在那里畅游,但这里的水在加热以后,经常出现白色絮状沉淀,这种水源硬度太大,久饮不利于健康。 除非不得已,在野外尽量把水烧开后再喝。 在野外喝水时,尽量不要“痛饮“,即使是非常口渴的时候也应该本着小口多次的原则。,(二)饮食卫生,食物的防腐非常重要,特别是炎热的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