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背景介绍.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98735 上传时间:2019-02-1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9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Q正传背景介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阿Q正传背景介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阿Q正传背景介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阿Q正传背景介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Q正传背景介绍.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鲁迅其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 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鲁迅的遗嘱 在现代所有的中国人中,鲁迅无疑是最为深刻而且最为独特的一个,他的遗嘱也是最为独特的一封。下面是遗嘱全文: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

2、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小说集:呐喊(19181922) 彷徨 (19241925) 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鲁迅作品,呐喊自序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戏剧 社戏 一件小事,呐喊

3、小说集,(十五篇),呐喊,一、呐喊是怎样的书? 二、为何命名为“呐喊”?,一、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包括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二、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表示他愿同新文化“前驱”取同一步调,为革命呐喊战斗。,(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于1881年

4、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1898年,18岁的鲁迅,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开始接触物理、数学、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并阅读外国文学与科学著作。特别是严复翻

6、译的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接受了一种自强、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学,同时强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的危机。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两年后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遇到了藤野严九郎先生那样关心自己的老师,但也不时受到歧视;特别是有一次课堂里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看到一个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旁边竟站着一群中国人在围观。鲁迅受到极大刺激,由此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改变中国第一要著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推文艺。,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和朋友们热烈地讨论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

7、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并于1903年、1907年、1908年公开发表了第一批论文,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唤“精神界之战士”。,鲁迅于1909年回国后,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将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动下,提笔写了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这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鲁迅一发不可收,连续写了多篇小说,后来编为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1928年

8、出版)和散文诗野草(作于19241926年,1927年出版)。朝花夕拾是对生命的童年时代(“朝花”)的回忆与重提:民间传说中的“无常”,父亲的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幼时的保姆“长妈妈”,一生坎坷的老友范爱农,等等。鲁迅是怀着温馨的爱去回忆的,从中显露出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类散文,是“梦”的产物: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梦见”为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奇诡的世界:夜半时分的幻觉中听见“吃吃”的声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来“告别”(影的告别);青白的冰谷中看见“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死

9、火);“狗”追着“人”,大声质问,“人”拼命“逃跑”(狗的驳诘)鲁迅把他在儿时敷演童话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借以表达自己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与心理,对人的生命进行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鲁迅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读者也因此有机会借野草去窥见鲁迅灵魂的深处。,鲁迅在进行小说、散文创作的同时,又在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杂文。五四前后,他在北京期间所写的杂文, 编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集。1926年8月至1927 年10月的杂文主要收在而已集里。1927年底,鲁迅定居上海,开始了他“最后十年”的生命历程,并以主要精力进行杂文创作。先后出版有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

10、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等。 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奉献出了一本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或是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女娲(补天)、后羿(奔月)或是历史中的圣贤人物:孔子、老子等等鲁迅的笔下却全都抹去了英雄的神光,还原于常人、凡人的本相。因此,奔月不写射日英雄后羿当年的赫赫战功,而竭力写他功成名就“以后”,成为普通人的遭遇:天下的鸟兽全被射死,再无用武之地,只能整日为

11、吃食而奔波;被人们冷落、遗忘不说,学生也来暗算自己了,最后连老婆(嫦娥)也远走高飞:这“先驱者的命运”的思考与表现,发人深省。整部故事新编充满了鲁迅式的幽默,而骨子里仍然藏着固有的悲凉;此时的鲁迅正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身心交瘁之中,却能写出如此从容、洒脱的文字,这正意味着他的思想与艺术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936年10月19日,这位本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 “民族魂”,1、阿正传于年月日至年月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简介

12、,2、在呐喊这部小说里还塑造了哪些形象?,明确: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小城镇中的人物形象。如:,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镇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 饱受凌辱的农民(故乡)等。,时代背景,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级领导的 义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文学研究会”应运而生,挑起了“为人生的艺术”的大旗,这时的鲁迅,经过上下求索

13、,已经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苦闷和彷徨,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 阿Q正传就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产生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辛亥革命后,鲁迅亲眼看到,虽然革命党推翻了清朝政府,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固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惨酷屠杀革命派。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

14、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了。 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阿Q正传的成因,意图有两点: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阿Q”已成了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嘲或讽刺他人的用语。阿Q正传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