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98804 上传时间:2019-02-13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7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7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7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7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7诗三首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 兰若:香兰和杜若,草本植物,气味芬芳。芊蔚:形容草木茂盛。幽独:深居独处。蕤(ru):草木下垂的花。嫋嫋:同袅袅,形容风吹拂。,【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他主张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初唐诗坛的主将。其诗风格高昂清俊,深沉蕴藉。著有陈伯玉集。,【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吟咏香草兰若。一、二句点明兰若生长的时间,描绘了兰若枝叶的茂盛。“芊蔚”“青青”两个同义词

2、都形容花叶的茂盛,再加以“何”字,赞美之情自然溢出。前两句写绿叶,三、四句写红花,写兰若幽独空林,艳红的花朵披散下来,把紫色花茎都遮住了,使山林群芳为之失色。前四句赞美兰若的风姿,后四句转而写芳华的零落。由夏入秋,白日渐短,秋风乍起,芬芳的花朵也将凋落,“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凋零,悲叹自己年华流逝,理想难以实现。 此诗运用比兴手法,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却屡受排挤,这正像幽独的兰若。 全诗通过对兰若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情。,(2011年高考江西卷)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明明如月,_?越陌度阡,_。(曹操短歌行) (2)_

3、,终鲜兄弟,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3)我欲因之梦吴越,_。湖月照我影,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巫山巫峡气萧森。寒衣处处催刀尺,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佳节又重阳,_,_。(李清照醉花阴),【答案】 (1)何时可掇 枉用相存 (2)既无叔伯 门衰祚薄 (3)一夜飞度镜湖月 送我至剡溪 (4)玉露凋伤枫树林 白帝城高急暮砧 (5)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1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知识。 2欣赏诗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领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曹操的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1读准

4、字音 遗(wi)谁 子衿(jn) 樊(fn)笼 何时可掇(du) 三匝(z) 越陌(m)度阡(qin) 吐哺(b) 羁(j)鸟 守拙(zhu) 暧暧(i) 呦呦(yu) 狗吠(fi) 朝(zho)露 鼓瑟(s) 墟(x)里 荫(yn)后檐,6文言句式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宾语前置) 开荒南野际(省略句,“荒”后省略介词“于”) 狗吠深巷中(省略句,“吠”后省略介词“于”) 鸡鸣桑树颠(省略句,“鸣”后省略介词“于”),7走近作者 (1)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最早源于梁代萧统文选。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

5、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东晋陶渊明、南朝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2)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为兖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

6、元年(196),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7、。,(3)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

8、与之彻底决裂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等级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他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8了解背景 (1)清代沈德潜对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有过很好的分析:“

9、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徒添一腔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逐渐没落的时代面貌。,(2)短歌行:曹操领兵南征北战,“挟天子以

10、令诸侯”,渴望统一天下,然而,他虽高标“唯才是举”,却又叹人生苦短,人才难求。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表达了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抒发其求贤若渴的情怀。 (3)归园田居:共五首,大概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的次年(406年)。这是第一首,诗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生活场景,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涉江采芙蓉 和短歌行第一段) 1.吃透文本 1涉江采芙蓉:写游子不辞辛劳,满腔热情,涉水到江河里采摘荷花,要送

11、给家中最心爱的人。在摘花的时候,四顾都是陌生人,自己的心上人却在远方,在遥远的、短时间内无法到达的地方,游子心头被泼了一盆冷水。想到两情相爱却异地分居,这种情形也许会延续一辈子,心情一下子变得沉甸甸的。,2短歌行第一段 写到诗人在对酒当歌的欢宴时刻,突感人生易逝,不禁感慨万千。面对逝去的年华,想到了功业未成,不禁忧从中来,于是唯有借酒消愁。表面上情调消沉,其实正表现了诗人想建功立业而未成的焦急心态。,2设疑激智 (1)怎样理解涉江采芙蓉这首诗? 涉江采芙蓉这首短小的抒情诗,初读感到它很单纯,是表现一位女子在采莲的美好时节思念自己离居的丈夫的。女子是这首诗的主人公,抒发的是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12、。但如果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位女子,那就错了。这首诗归根到底仍然是游子的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虚拟”的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腔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2)诗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

13、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3)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所思在远道”吗?如何理解“所思在远道”这句话在诗中所处的位置?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所思”。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对方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对方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对方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诗是全诗发展的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4)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14、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要看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的解释。解释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碰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

15、的意味而加以抉择。,(5)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是积极昂扬的精神。,(6)诗中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有何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

16、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衿”,是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这里作为贤士的代称。“悠悠”,长的样子,形容绵长的思念之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篇中的成句。“君”,这里指所思慕的贤才。“沉吟”,就是低吟,用低声吟诵表示渴念。“呦呦”,形容鹿叫的声音。“苹”,指艾蒿。“鼓”,是弹奏。“呦呦鹿鸣”以下四句是引用诗经小雅鹿鸣篇中的成句,鹿鸣原是欢宴宾客时唱的诗,这里借用表示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这八句是说:俊士贤才啊,我在长久地思念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是时刻不忘直到如今。鹿在呦呦地叫啊,它们呼朋引伴相聚而食郊野的艾蒿。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用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

17、,3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羁鸟 子襟 吐哺 呦呦 B箜篌 伶俜 槌床 晻晻 C踯躅 玳瑁 岌岌 谣诼 D芰荷 溘死 葳蕤 樊笼 【答案】 A(“襟”应为“衿”。),【答案】 C(A项应解释为“多少”;B项应解释为“赠送”;D项应解释为“凭什么”“拿什么”“用什么”“靠什么”。),【答案】 B(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4对下列诗句意义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译文:来到江上采莲花,沼泽地里有芬芳的兰草。 B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译文:回头看看故乡,前方的长路漫漫。漫浩浩:漫长的样子。 C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我们的感情

18、如此深厚,却分离而居,看来我只能忧伤而死啊!离居:夫妻分居。,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译文:像月亮一样明亮,什么时候让我也来收拾一下。掇:收拾。 【答案】 D(“何时可掇”,意思是贤者何时可以为我所用。掇:拾取、采取。),5阅读涉江采芙蓉,对该诗赏析不恰当的是( )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

19、乡怀友的真挚之情。,【答案】 C(“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旧乡,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6运用所学知识填空。 (1)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的_。 (2)短歌行是_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 (3)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汉末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诗全部是_,就内容而言,一部分乐府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另一部分表现了他_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4)陶渊明,一名_,著名_诗人,世称_,自号_。,【答案】 (1)文选 (2)乐府 (3)乐府歌辞 统一中国 (4)潜 田园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第二课时(讲读短歌行 第二段和归园田居) 1.吃透文本 (1)短歌行第二段

20、 一方面,诗歌开篇借人生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其渴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建功立业的焦急心态;另一方面,诗歌接下来反复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渴慕之情。总体来看,曹操此诗表达的是自己求贤以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透着作者慷慨悲凉的感情。,(2)归园田居 诗歌的前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他从“爱丘山”到“落尘网”再到“归园田”的心路历程。后十二句诗人着力描写了闲静、淡雅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其中也透着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否定。,2设疑激智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忧”什么?真的是想借酒消愁吗?“守拙归园田”,“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 “何以解

21、忧?唯有杜康”,是一个政治家身处乱世渴望招募贤才、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慷慨之叹。表面上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实际上是表现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政治家深感人生苦短、贤才难求的苦闷心理。“守拙归园田”,“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技巧相对,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2)曹操想“掇明月”,陶渊明重“返自然”,各自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掇明月”,表现曹操思慕人才而不得的惆怅心理,“明明如月”流露了对人才的仰慕之情。在诗人心中,人才如悬空之月,明鉴宇内。明月可望不可即,既为人才难得,也反映诗人欲得人才的迫切之情。“复得返自然”,“自然”既

22、是自然环境,又是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与开篇的“丘山”照应,是点题之语,表明诗人对田园的向往是源自“质性自然”的生活态度。,(3)怎样理解和鉴赏短歌行这首诗?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均出自诗经,我们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个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来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

23、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

24、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概,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几句诗要表达什么意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的意思。这四句是说:明月皎洁,夜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它们围着树木绕来绕去,不知哪个枝干可以依附。有人认为

25、这是诗人用乌鹊无依比喻人民的流亡;甚至还有人说:“窥诗之意,当时定有流移人口,不受他的招抚,向南方流移,因而因物托事,以诗寄慨。”(见傅长君曹操试解)这样理解,诗的主旨不够集中突出,似有割裂诗意之嫌。,还是清人沈德潜的话有些道理,他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无所依托。”说得更确切些,这是以乌鹊比喻贤者,大意是说:贤者们都在寻找寄身之地,但哪里才是他们可靠的寄身之所呢?,(5)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

26、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

27、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6)归园田居主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对比。诗人善于通过对比来体现诗的旨意。全诗第一层言出仕之苦闷,第二层道归隐之愉悦,这是对比关系;第三层“樊笼”与“自然”也是对比关系。其中第一层还有一系列的对比:如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树林、小池与深渊等。这些对比,将诗人崇尚什么、憎恶什么的心态,表现得十分鲜明。 比喻。诗中多处以比喻达意。如:“尘网”比喻仕途的束缚和险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则是诗人对解脱困扰、重返自然的向往和追求的比喻;“

28、樊笼”比喻仕途的束缚和险恶。这些比喻都收到了使诗的旨意更加鲜明生动的效果。,3随堂练习 1对短歌行字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应当)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枉:表谦敬副词) C契阔谈讠燕,心念旧恩。(契阔:久别重逢)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哺:嘴里含着的食物) 【答案】 A(当:对着。),【答案】 C(韵:本性、气质。),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D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答案】 B(A项中“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C项中“归”,使动用法,使归服;D项中“鼓”,名词

29、用作动词,弹奏。),4对归园田居一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尘网”,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B“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答案】 D(“樊笼”,指官场。),5下列对归园田居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笔勾勒,以表现诗人生活的简朴。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屋后有榆柳的绿阴,堂前有桃李竞放,素淡与绚丽相映成趣。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出一片宁静、朦胧、和谐的农村生活画面,这是作者想象的情景。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狗吠、鸡鸣,生机盎然,充满了生活

30、情趣,使人流连忘返。 【答案】 C(非想象之景,而是现实的景象。),6对诗歌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短歌行是曹操借乐府旧题抒发自己抱负的诗,表露了他感伤离乱、怀念旧人、渴望贤才以及急欲建功立业的复杂心情。 B“对酒当歌”至“唯有杜康”,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表现了他性格中软弱、消沉的一面。 C涉江采芙蓉一诗借江上的芙蓉与芳草起兴,流露出对爱人的思念,并抒发了欲归不得及“同心而离居”的哀伤惆怅之情。,D“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用高山的气魄,大海的容量来勉励自己,说要像周公那样思贤若渴,广招天下贤士,早日建立功业。 【答案】 B(表现了曹操对人生苦短的一种惆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雄心

31、。),红楼梦 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清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多认为由高鹗续成。曹雪芹的未定稿名石头记;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时,改名为红楼梦。清末书坊印行时曾题作金玉缘。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联系着广阔的社会背景,描述了贾家荣、宁二府父子、兄弟、妻妾、主仆之间,表现在婚姻、道德、文化、教育、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有对立阶级的压迫与抗争,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钳制与叛逆;有家庭之间的倾轧、骨肉之间的陷害,也有豪强之间的掠夺、走卒之间的诱骗。,其中,尤以宝玉、黛玉同贾政、薛宝钗等人之间所展开的反封建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斗争最为激烈

32、。当贾府统治者兼用的高压与欺骗手段,强迫宝玉与思想上格格不入的宝钗结合时,黛玉以血泪泣诉和最后一死,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她的煎迫;宝玉亦以顿发痴呆和最后出走,表达了他同封建家庭的决裂。这场斗争和探春的反抄检,鸳鸯的反霸占,晴雯的反迫害,尤三姐的反淫乱等斗争交织相映,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与腐败,反映出当时已经萌发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封建统治传统旧思想的矛盾,显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作品规模宏大,结构谨严,虽事件繁纷,但错落有致;描写自然逼真而无夸饰之痕,语言丰富而生动,特别是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形象。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尤三姐,乃至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刘姥姥、焦大等,均为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作品虽对封建大家庭的没落,不时流露出悼惜之情,描写亦带有贵族色彩,但瑕不掩瑜,仍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成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后世研究红楼梦,被视作一种专门学问,称为“红学”。此书版本很多,最早有脂砚斋评八十回本,亦称红楼梦脂评本。又有乾隆五十七年程伟元将八十回与高鹗后续四十回合辑排印本,又称红楼梦程乙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