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人中教版电子教案精编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98978 上传时间:2019-02-13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3.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中教版电子教案精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中教版电子教案精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中教版电子教案精编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中教版电子教案精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九年级物理人中教版电子教案精编版.doc(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子教案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5)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6)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7)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8)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9)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0)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11)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

2、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2)(2)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3)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3)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4)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

3、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1)纳米及其相关应用(2)天平的使用(3)密度(4)密度的测量2难点(1)纳米及其相关应用(2)天平的使用(3)密度(3)密度的测量课时安排本章共分四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 宇宙和微观世界1课时 第二节 质量1课时 第三节 密度1课时 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1课时 复习和总结4课时101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

4、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重 点:纳米及其相关应用难 点:纳米及其相关应用教具、学具:教学录象带、网上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究竟大到什么程度,课本图10ll展示的是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让学生知道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并且银河系的尺度以一束光从这头走到那头需要十万光年的数据给出,显示了银河系之大,宇宙之大。课本图10.1-2是让学生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太阳系置身

5、于银河系之中。反过来结合课本图101-1,银河系又置身于整个宇宙众多的星系团之中。这样的关系进一步衬托出了宇宙的巨大。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师指出: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这里“物质”一词是相当宽泛的,如,“在地球上,有空气、岩石、高山、大海,有树木、花草、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想想议议如果把玻璃杯打碎了,其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如果不断地分割下去

6、,有没有一个限度呢?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叫分子。举例说明理解分子概念:以分割糖粒为例。开始的分割会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即,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分子用肉眼是不能看到的,课本图10.14展示了电子显微镜下金分子(单原子)的照片。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想想议议: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蜡烛熔化后再凝固成固态的蜡,钢水变成钢锭,电路焊接时使用的焊锡等。都说明该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变大,研究结果表明:水

7、在汽化时,体积增大约1700倍;乙醚汽化时,体积增大约250倍。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这时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也发生改变。结合课本图10.1-6,分析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不同的物理性质。1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

8、动性。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就好比学生在操场上玩,他们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四处奔跑。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二)原子结构继续举出前面分割糖的例子。倘若分割到分子尺度时,这样的微小粒子仍是糖,因为它还保持着糖的性质。如果再分下去,得到的就不再是糖。即,分子再被分割,得到的就是原子,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图示给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图。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种原子组成,也有的只由一种原子组成。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课本图10.1-2)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

9、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课本图10.1-8、10.19)。接着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尺度,原子非常小,研究表明:原子的半径大约为m,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其中也包含了大约个原子!(三)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 纳米科学技术长度单位:纳米(nm)1nm=10-9m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五布置作业:六教学后记:课 题:102质量课 时: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3情感、态度

10、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重点:天平的使用难点:天平的使用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质量(1)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

11、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板书:1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m)(二)质量的单位(1)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板书:2、质量国际单位:千克( kg)质量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三)质量的测量天平(1)教师出示:托

12、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a)托盘天平的构造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零刻线在哪里?量程多大?最小刻度值多大?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

13、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C)托盘天平的调节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教师指出: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d)天平的使用让全班阅读课本10

14、页天平的使用方法。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板书:天平的使用)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4、学生活动:完成课本11页想想做做教师小结:(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六教学后记:课 题:103密度课 时: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5、。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重点:密度难点:密度教具、学具: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 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学生活动:想想做做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

16、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上面“想想做做”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

17、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二)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

18、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三)密度的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讲解: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m/v教师指出:要注意:(1)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四)密度的单位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

19、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讲解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六教学后记:课 题:104 测量物质的密度课 时: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

20、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密度的测量难点:密度的测量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二新课教学(一) 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怎样使用量筒?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

21、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2、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二) 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三)探究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以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密度时所用的数据

23、及所得的结果。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六教学后记:第十一章、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

24、所带来的美感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速度的计算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力的基本知识物体的惯性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

25、同的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一定律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五节,建议9课时。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三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课时 第四节 力的作用效果1课时 第五节 物体的惯性1课时 复习和总结 4课时111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

26、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二)讲授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提出问题: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讨论得

27、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

28、: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四)作业与思考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五)教学后记:112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

29、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速度的计算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1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提

30、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例题:书本23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 54km/h= 例题:书本24页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2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

31、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四)作业1书本26页第一、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五)教学后记113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

32、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二)讲授新课1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2长

33、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kmmdmcmmm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三)课堂小结懂

34、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114力的作用效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基本知识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

35、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36、;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图11.4-4,能得到什么启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三)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布置作业1书本第33页第2、3、4、52完成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115物体的惯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惯性的概

37、念知道二力平衡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的惯性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图11.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讲授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按照书本第3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

38、的速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学生活动:(1)体验图11.5-4的实验(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

39、实验(3)观看教学VCD通过观察图11.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3二力平衡学生探究:按照图11.5-9进行探究实验,做好记录引导学生从记录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三)课堂小结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四)布置作业1书本第39页第1、2、3题2完成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第十二章、力和机械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4)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40、;(5)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6)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7)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8)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9)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10)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11)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1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13)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14)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4)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5)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6)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

41、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7)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8)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9)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10)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3)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难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自制弹簧测力计;(2)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课时安排本章共分

42、五节,建议9课时。 第一节 重力1课时 第二节 弹力1课时 第三节 摩擦力1课时 第四节 杠杆1课时 第五节 物体的惯性1课时 复习和总结4课时 12 .1 重力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3)知道重心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难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具、学具:大小不同的几个砝码、重垂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

43、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二新课教学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提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

44、值是一个常数约9.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的物体受到和重力是9.8N。(二)重力的公式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四)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五布置作业:课本:P46 2、3六教学后记:12.2 弹力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教具、学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二新课教学(一)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