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1第4章第1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湘教版湖南专用).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00037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1第4章第1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湘教版湖南专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1第4章第1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湘教版湖南专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1第4章第1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湘教版湖南专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1第4章第1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湘教版湖南专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1第4章第1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湘教版湖南专用).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 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1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见下图),2.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真题1】(2011广东)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

2、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表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C,【思维过程】 由题干材料“岩石溶蚀与侵蚀”确定该地区为石灰岩分布地区。石灰岩地区主要是受流水的溶蚀与侵蚀作用,而不是风蚀作用。黄土高原地区受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如何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而环境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2人类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规律技巧总结,3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

3、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意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4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学习的出发点,同时又是归宿,因此在高考中常出现以下内容:推理归纳某种人类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有利、不利);分析归纳某种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解决某种环境现象(问题)采取的措施(人类活动)。,规律技巧总结,1地域分异规律,(见下表),2世界主要的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图,【真题2】(2011上海)读美国本土自然带示意图,回答问题。 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

4、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分别说明判断的依据,并分析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从旧金山到甲地途中,体现了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从甲地经过乙地至丙地,体现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丁地经纽约至华盛顿,体现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旧金山到甲地途中穿越美国西部高山地区,自然植被随海拔高度上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答案: (接上) 原因:海拔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 从甲地经过乙地至丙地,自然植被依次为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原因:由于逐渐接近海洋,水分逐渐增多。 从丁地经纽约至华

5、盛顿,自然植被依次为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因:随着纬度降低,热量有所增加。,【思维过程】 从旧金山到甲地途中穿越美国西部高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自然植被随海拔高度上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从甲地经过乙地至丙地,随着降水的逐渐增多,自然植被依次为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体现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丁地经纽约至华盛顿,随着纬度降低,热量有所增加,自然植被依次为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体现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判断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

6、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脚到山顶沿着山地水平延伸、垂直方向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自然带的变化,规律技巧总结,规律技巧总结,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叫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1)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热量:由赤道到两极过渡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3)植被:由赤道到两极过渡为: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4)土壤:由赤道到两极

7、过渡为:酸性、中性、碱性。,2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又叫经度地带分异规律或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1)来自海洋的气流: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2)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3)植被:由沿海到内陆过渡为:森林、草原、荒漠; (4)土壤:由沿海到内陆过渡为: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规律技巧总结,3分析从山脚到山顶的垂直分异规律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1)海拔:由山脚到山顶增加; (2)气温:由山脚到山顶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植被:由山地的所在位置、坡向决定。,规律技巧总结,1垂直分异规律的要点判读,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地,海拔每上

8、升1000米,气温下降6。 据此可知:a.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b.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a.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800m,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000m,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及1200m;,(接上) b.同一

9、自然带在阳坡位置高,阴坡位置低; c.同一自然带在迎风坡位置低,背风坡位置高(雪线受此影响明显)。,雪线高度不同:雪线含义: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如阿尔卑斯山脉);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脉);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真题3】(2011江苏)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

10、,降水多 (2)我图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 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 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A,B,【思维过程】 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坡自然带较北坡丰富的原因有相对高度大,纬度低,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等。墨脱县公路的修建促进了墨脱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产业向墨脱县转移,促进其经济发展,但也有可能加重了墨脱县的生态环境破坏。,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方法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山麓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山坡上的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纬度位

11、置、山脉的坡向及山地海拔高度有关。,规律技巧总结,同一纬度地区,海拔高的山地自然带谱多;相同高度的山地,位于低纬度地区的自然带谱多。 同一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背风坡高于迎风坡。,规律技巧总结,(2011厦门集美中学月考)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12题。,1.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B,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 D人类对自

12、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B,【解析】 第1题,农业生产的灌溉,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最高温度降低;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因此选择B项。 第2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1辽宁省丹东市四校协作体联考)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4题。,3.能体现森林草原荒漠的自然带更替的是( ) A丙乙丁 B丁丙乙 C甲乙丙 D乙丙丁 4.和甲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暖流 B大气环流 C山脉迎风坡 D寒流,C,D,【解析】 森林草原荒漠体现了自然带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图中甲乙丙或者戊乙丙符合这种规律

13、。甲处是热带雨林带,是属于局部环流或洋流因素造成的地方性分异。且甲处东部是东澳大利亚暖流,所以D错误。,(2011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联考)读“沿海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56题。,5.该山地可能位于 ( )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南半球温带地区 C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6.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主要受( ) A信风的影响 B季风的影响 C西风的影响 D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B,C,【解析】 此山地的基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属于温带地区的自然带,且南坡自然带低于北坡,北坡是阳坡,光照条件较好,故位于南半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是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下形成的自然带,而南

14、半球并没有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故可推断出该山地所在的地区是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的温带海洋性气候。,7.(2011福建)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答: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