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及稳心颗粒治疗中的优势讲稿.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02470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8.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及稳心颗粒治疗中的优势讲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及稳心颗粒治疗中的优势讲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及稳心颗粒治疗中的优势讲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及稳心颗粒治疗中的优势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及稳心颗粒治疗中的优势讲稿.ppt(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问题 及稳心颗粒治疗中的优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郭继鸿,主要内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安全性 膜片钳与离子通道 步长稳心颗粒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安全性优势,心律失常的治疗,1. 药物治疗 2. 非药物治疗 (1)兴奋与刺激迷走神经 (2)电学: 起搏器:根治缓慢性 治疗快速性 除颤: 体外手动:DC 体外自动:AED 穿戴式: WCD 体内自动:ICD 消融术:射频、冷冻、超声. 根治某些快速心律失常 (3)外科,兴奋和刺激迷走神经,心律失常的治疗,1947年,体外手动除颤开始应用,1999年以后FDA批准临床应用体外自动除颤器,心律失常的治疗,前 言,穿戴式除颤器(WC

2、D) 2002年 FDA批准应用,前 言,体内埋藏式自动除颤器(ICD),1980年临床应用ICD,但无论如何,就大多数心律失常而言,第一线和首选的治疗方法仍然是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些药物能有效阻断细胞膜上各种离子通道的通透性而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局限性:Vaughan Williams分类方法的资料来源于单细胞微电极记录、全细胞的电压钳制和膜片钳,较简单的显示了这些药物在正常组织中如何调节离子通道的传导性的。相对于体内的电生理作用来说,所能够提供的信息是贫乏的。,Sicilian Gambit抗心律

3、失常药物分类法:,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鉴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较大,Sicilian Gambit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法产生,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药物作用的易损环节,对药物进行选择性分类。,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心脏内副作用: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负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传导的作用,使心脏内副作用发生率较高 1.药物性心动过缓: 负性频率作用药物性病窦 负性传导作用传导阻滞 2.药物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长QT综合征(奎尼丁晕厥、胺碘酮晕厥) 3.恶化心功能、心衰加重负性肌力作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心外副作用: 1.消化系统:肝脏、胃肠 2.神经系统: 3.呼吸系统,等

4、 以临床常用的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为例:大剂量长期口服后可能出现: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紊乱(甲亢、甲减)、肝损害、角膜微粒沉着、皮肤色素沉着等,使胺碘酮服用者被迫停药的比例较大,CAST试验:心律失常药物抑制试验 目的:为减少心梗患者死亡率、临床医生对心梗 病人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以降低死亡率 这一做法是否合理尚需临床循证循证医学 证实 方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组 执行:美国心肺血液病研究所及14个中心,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CAST试验:心律失常药物抑制试验 A.预试验(5年): 证实药物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 B.正式试验(5年):是否降低死亡率 入组:心梗频发室早病人

5、 药物:氟卡胺、英卡胺、乙吗噻嗪 随访:11.5年,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CAST试验:心律失常药物抑制试验 中期安全性开盲发现: 1.药物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长期有效 2.用药组比对照组死亡率增加34倍 结果:CAST试验提前结束 药物增加死亡率的机制不清,可能 与负性肌力、致命性心律失常有关,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CAST试验:心律失常药物抑制试验 CAST试验之后的另外几项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循证医学的结果相似 这些都说明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存在着严重的安全性问题!,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膜片钳与离子通道,膜片钳,80年代心脏细胞电生理学标志性进展 1.分离单细胞技术 2.膜片钳技术 这两项进展

6、的结果使人们 (1)在单一成活的心肌细胞上观察整个细胞的电活动 (2)在细胞膜的单一离子通道上直接记录该通道的电流,所得信息要比经典的微电极记录资料准确可靠,为此1992年,膜片钳技术的两位主要发明者获Noble生理医学奖,膜片钳,Erwin Neher (1944年生于德国兰茨贝格)和Bert Sakman 70年代发现细胞膜单离子通道,开创膜片钳技术,1992年Nobel生理医学奖,一、膜片钳的概念 膜片钳技术是记录离子通道的离子流的技术,其反映细胞膜上单一(或多个)离子通道的离子跨膜活动。能对跨过离子通道的微小离子流做动态或静态的观察,膜片钳,二、膜片钳工作原理 用尖端光洁、直径约0.5

7、3m的玻璃微电极吸附细胞膜而不刺入,膜片钳,二、膜片钳工作原理 在微电极另一端施加负压,将小片膜吸入电极尖端的纤细开口 吸附的小片膜上只包含一个或几个通道,膜片钳,二、膜片钳工作原理 在微电极尾端的测量仪可测量出单一开放通道的电流或电导 对离子通道的特点与功能进行研究,膜片钳,5. 对离子通道的特点与功能进行研究,膜片钳,膜片钳,5. 对离子通道的特点与功能进行研究,(单细胞钾、钠离子通道的激活),膜片钳,5. 对离子通道的特点与功能进行研究,(双心肌 细胞间 电传导),膜片钳,膜片钳吸附的种类,膜片钳,膜片钳技术的问世使各种心电现象发生机制的解释上升到分子水平 洛克非勒大学的Roderick

8、 MacKinnon1998年元旦前夜绘出世界第一张钾通道三维结构图;霍普金斯大学的Peter Agre发现水通道,2003年Nobel生理医学奖,离子通道,一、离子通道概念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一种跨膜蛋白质结构,它跨越双层脂膜,具有离子通过的高度选择性。,离子通道,二、离子通道的特性 1选择性: 优先让某种离子通过,另一些离子不容易通过的特性。影响因素: 通道直径与离子直径:只有通道最小直径大于某离子直径时,该离子才可能通过。 通道中组成亲水通道的电荷数量:有较多的正电荷时,则正离子不易通过,反之负离子不易通过。,离子通道,二、离子通道的特性 2开关特性 通道存在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由控制闸

9、门决定,闸门的变化使通道开放或关闭的过程称为门控。 多数情况时,离子通道关闭,只在一定条件下开放。 由关闭转为开放的过程称为激活 由开放转为关闭的过程称为失活,离子通道,四、离子通道的分类 根据离子通道选择性分为 钠通道 钾通道 钙通道 氯通道 各种通道又分为若干亚型,离子通道,四、离子通道的分类 根据通道开放的影响条件分为 电压依赖性 配体门控性 机械敏感性 电压依赖性通道最为常见。,离子通道,不同浓度的甘松对兔心室肌细胞钠电流的阻滞作用,稳心颗粒作用的离子机制,不同浓度甘松对兔心室肌细胞钙电流的影响,稳心颗粒作用的离子机制,对心室肌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影响,稳心颗粒作用的离子机制,步长

10、稳心颗粒 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内容提要,稳心颗粒的研发历程 稳心颗粒的组方及中医理论 稳心颗粒的适应证 稳心颗粒的给药方法及用药原则 稳心颗粒的作用机制 稳心颗粒的临床疗效 稳心颗粒的安全性评价,一、研发历程,稳心颗粒研发历程,1.1987年 稳心颗粒成为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及国家 “八五” 功关课题,至今研发历史已达20年。 2.1996年 稳心颗粒通过了国家“八五”攻关验收与鉴 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十年磨一剑 3.近年来 获得了国内外高度评价,并进入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二、组方及中医理论,组方及中医理论,稳心颗粒组方 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 中医理论 本品是借鉴古方“心动悸” “

11、脉结代”,炙甘草汤主治之旨,以调节机体气血,稳定心悸之法,益气宁心,活血复脉,虚实兼顾,反复筛选研制而成的临床验方。,组方及中医理论,稳心颗粒组方 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 中医理论 本品是借鉴古方“心动悸” “脉结代”,炙甘草汤主治之旨,以调节机体气血,稳定心悸之法,益气宁心,活血复脉,虚实兼顾,反复筛选研制而成的临床验方。,组方及中医理论,稳心颗粒组方 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 中医理论 本品是借鉴古方“心动悸” “脉结代”,炙甘草汤主治之旨,以调节机体气血,稳定心悸之法,益气宁心,活血复脉,虚实兼顾,反复筛选研制而成的临床验方。,三、稳心颗粒的适应证,适应证,房性早搏 室性早搏

12、窦性心动过速 心脏神经官能症 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衰 合并心律失常,四、给药方法及用药原则,给药方法,常用剂量 1袋(9g),一日3次 较大剂量(病情较重者) 2袋(18g) ,一日3次。 有无糖剂型,适合糖尿病患者服用,1.单独服用:良性、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 2.联合用药: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可和、类抗心律失 常药物合用,合用时药物可减量。 3.替代西药:西药减量时,加服步长稳心颗粒;病情稳定后, 单独服用步长稳心颗粒; 4.转复房颤:可与胺碘酮等药物合用,减少胺碘酮用量;,用药原则,5.射频术后:长期服用,减少症状。 6.更年期综合征:服用谷维素、安定时,加服稳心颗粒, 提高疗效。 7

13、.心肌炎:确诊心肌炎者,加服稳心颗粒,可有效减少心 律失常的发生,副作用小。,用药原则,五、稳心颗粒的作用机制,1.稳心颗粒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 表一 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预防的作用 组别 剂量 相当成人 给药 心律失常(分) g/kg 用量倍数 途径 开始时间 持续时间 水对照组 灌胃 8.304.88 114.5037.26 大剂量组 18 20 灌胃 39.8228.39* 71.2731.20* 小剂量组 4.5 5 灌胃 16.207.74* 91.4034.92 苯妥英钠组 0.1 10 灌胃 10.506.33 93.5038.68,*与对照组比,t-检验p0.05

14、,*p0.01 结论: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大小不同剂量组比对照组心律失常开始时间分别延长4.79倍和1.9倍,持续时间各缩短37.99%和20.18%,疗效优于苯妥英钠。,预防实验性心律失常,稳心颗粒对氯化钡引起的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 表二 对氯化钡引起的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 组别 剂量 途径 心律失常延续时间(分) p值 水对照组 灌胃 50.5031.55 大剂量组 18g/kg 灌胃 18.968.57 0.05 小剂量组 4.5g/kg 灌胃 31.8918.63 利多卡因组 5mg/kg 注射 18.2220.57 0.05,预防实验性心律失常,结论:能明显预防氯化钡

15、所致的心律失常,其中:大剂量组心律失常发作的持续时间比对照组缩短62.4%,疗效与利多卡因相似。,预防实验性心律失常,稳心颗粒对肾上腺素引起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 表三 对肾上腺素引起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 组别 剂量 心律失常(分) g/kg 开始时间 持续时间 水对照组 0.80 1.40 315.7200.3 大剂量组 18 7.60 6.79* 242.2170.6 小剂量组 4.5 5.15 4.46* 285.4187.4 苯妥英纳组 0.1 17.1022.53* 163.6161.7,*与对照组比,t-检验p0.05 结论:能够预防肾上腺素诱发的心律失常,稳心颗粒剂大小剂量组心律失常开

16、始时间较对照组各延迟9.5倍、6.4倍;持续时间各缩短23.28%、9.60%,但疗效不如苯妥英纳。,研究方法 1.分离兔单个心室肌细胞 2.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研究甘松提取物对家兔心室肌细胞钠、钙、钾通道的作用;,稳心颗粒作用的离子机制,不同浓度的甘松对兔心室肌细胞钠电流的阻滞作用,稳心颗粒作用的离子机制,甘松提取物对钠电流I-V曲线的影响,稳心颗粒作用的离子机制,不同浓度甘松对兔心室肌细胞钙电流的影响,稳心颗粒作用的离子机制,甘松对兔心室肌细胞钙电流I-V曲线的影响,稳心颗粒作用的离子机制,对心室肌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影响,稳心颗粒作用的离子机制,对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电流Ito的

17、影响,稳心颗粒作用的离子机制,甘松提取物对钠、钙、钾通道具有浓度依赖性阻滞作用,证实稳心颗粒具有I类、 III类、IV类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结论,稳心颗粒作用的离子机制,六、稳心颗粒的临床疗效,方法 1.停用所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 稳心颗粒:1包,3次/日 心律平: 150-200mg,一日三次 2.评价指标 常规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 血生化、血常规、便常规,稳心颗粒临床疗效,与心律平比较,稳心颗粒临床疗效,1.稳心颗粒与心律平临床症状缓解的有效率,2.稳心颗粒与心律平对心电图记录到的心律失常疗效,稳心颗粒临床疗效,3.稳心颗粒与心律平对Holter记录到的心律失常疗效,稳心颗粒临

18、床疗效,4.稳心颗粒对Holter记录的房早、室早的疗效,稳心颗粒临床疗效,临床多中心研究的结果: 临床症状有效率94.87 心电图心律失常有效率84.62 Holter心律失常有效率74.67 各种疗效等于、甚至优于心律平,稳心颗粒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心衰患者81例,伴室性心律失常随机分为两组。 A.稳心颗粒组:43例,男23例,女20例, 平均年龄69.2123.57岁; B.胺碘酮组: 38例,男24例,女14例, 平均年龄64.6122.34岁;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具有可比性),与胺碘酮比较,稳心颗粒临床疗效,给药方法: A稳心颗粒组:稳心颗粒9g 3次/日,1-2 周疗效不佳者改

19、为18g 3次/日; B胺碘酮组:胺碘酮0.2 3次/日,5-7天后逐渐减 量至0.2 1次/日; 观察期四周。,稳心颗粒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试验前及用药第四周行 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胸片、, 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药物不良反应。 评价两药对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心功能的影响。,稳心颗粒临床疗效,(p0.05),总有效率,1. 稳心颗粒和胺碘酮对心律失常总的有效率,稳心颗粒临床疗效,改善2级以上,改善1级,无效,总有效率,稳心颗粒组,胺碘酮组,35.71% 61.91% 2.38% 97.62%,29.41% 61.77% 8.82

20、% 91.18%,2.稳心颗粒和胺碘酮对心功能改善的有效率,(p0.05),稳心颗粒临床疗效,与胺碘酮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注:两组相比较副反应发生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稳心颗粒临床疗效,结论 稳心颗粒是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较为理想的药物,疗效与胺碘酮相仿 稳心颗粒的服用能起到心衰治疗的协同作用。,稳心颗粒临床疗效,稳心颗粒的安全性评价,1.急性毒性试验 (1)方法:一次性灌胃给药剂量80g/kg时,未测出LD50, 一日3次灌胃给药,累计最大耐受量为208g/kg, (2)结果:相当于成人用量的231.1倍时,小鼠无1例死亡,稳心颗粒的安全性,2.慢性毒性试验 (1)方法:按成

21、人量的40、25、10倍, 连续给药90天和停药14天后 (2)观察:动物一般状态、体重、外周血像、肝肾功能 及内脏病理学检查, (3)结果:未见任何毒性反应,证明该药一般剂量 的长期服用安全可靠。,稳心颗粒的安全性,与胺碘酮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注:两组相比较副反应发生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稳心颗粒的安全性,稳心颗粒为什么对多种心律失常有着持续而稳定的作用?,因为稳心颗粒有着多种离子通道的抑制作用,才使其成为一个作用稳定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安全性特性,由于稳心颗粒是一个中药组方,其本质是天然药物而不是一个化学合成药,其临床应用的优势潜力颇大。 其不仅服用方便,更重要的是毒副作用

22、小,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受试动物给药累计最大耐受量是人体用量的230倍。而服用方法上,可以单独服用、与西药联合应用等。,稳心颗粒的最大优势,稳心颗粒最大优势是其为中药组方; 其有中医理论下的多重作用:例如其不仅有益气宁心的局部作用,还有调节机体气血,活血复脉的整体作用; 稳心颗粒对有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患者的功能性心律失常,对老年、儿童心肌炎患者伴有的心律失常有良好的兼治作用。,1、稳心颗粒是国内第一个经心肌细胞电生理证实其作用机制的抗心律失常药。 2、心肌细胞电生理研究证实稳心颗粒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Na、K、Ca2离子通道均有阻断作用。 3、动物实验证明稳心颗粒对乌头碱

23、、氯化钡、肾上腺素诱发的心律失常有预防作用。,小 结,4.临床多中心及单中心研究结果证明,其对各种早搏,对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降低心室率等多种心律失常均有明显疗效(总有效率94.87%),其疗效与心律平、胺碘酮相似,是一个临床疗效明显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5.由于该复合中药有中医理气止痛、醒脾健胃的作用,有西医中枢镇静,平滑肌松弛等作用,因此其对临床功能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疗效,尚有改善心功能,用于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小 结,小 结,6、稳心颗粒的另一强的优势在于其安全、副作用少,有效治疗剂量低,更加适合老年患者、儿童心肌炎伴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 总之稳心颗粒能广谱、有效的治疗多

24、种心律失常,不仅改善临床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应当提倡应用的一个药物。,谢 谢!,抗心律失常药物 治疗的安全性问题,药物治疗心律失常,至今仍是各种心律失常最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 但药物研发、应用与社会和医学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渴望、需求相比: 相形见绌,远远落后。,抗心律失常药物开发进展缓慢 抗心律失常药物与2030年前临床应用的几乎一样,除个别药物外,几乎没有新药出现; 目前口服与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总数不超过20个品种; 随国内目前已经不再生产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疗效不错、至今在2006年国际抗心律失常治疗指南中尚属重要的药物,中国医生在临床可以选择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种类

25、,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了。,2.没有一个十分理想的新药横空出世,目前仍和20年前一样,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及收缩性;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这些药物临床应用后对患者预后及疾病病程“净效应”是有益还是有害,仍然是个谜。,3.新研发的类药物令人失望,CAST试验后,类抗心律失常药威信下降; 人们把希望寄托到类抗心律失常药(钾通道阻滞剂); 几种新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已经应用到临床,包括: 依布利特(Ibutilide)、多菲利特(Dofetilide)、 阿齐利特(Azimilide) 还有几个新药正在研制之中。 经证实,这些

26、新药对终止心房扑动,对心房颤动的治疗有一定的突破,其应用后所产生的心外副作用比胺碘酮低; 但这些药物引起的致命性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发生率不低于胺碘酮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冲击。,4、药物仅治标不治本,而且不降低猝死率,抗心律失常药能改变心脏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传导、降低自律性,起到抑制心律失常的作用;但针对心律失常的致病原因,其作用几乎为零; 治疗心律失常的过程中,药物需持续应用到致病因素减弱或消除后,心律失常才能被药物“根治”;病因不去除而患者过早的停药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反跳; 多项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实,现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除受体阻滞剂之外,尚无一个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降低有猝

27、死高危因素患者的死亡率和猝死率。,5.多项循证医学的资料证实,对心肌或心脏特殊传导系统没有直接电生理作用的药物,不仅能有效的治疗房颤,而且能有效的预防猝死,降低总死亡率。 主要包括:ACEI、降脂药、螺内脂、抗栓药、溶栓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令人忧心忡忡,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几乎都有心脏副作用、致心律失常作用、程度不同的心外副作用。 最令人担心的是其能增加用药者总死亡率。,1、循证医学的资料反复证实: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差。,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试验),由美国心肺血液研究院主持的一项为期10年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前瞻性、设有对照组的大型临床药物试验; C

28、AST试验是要证实医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急性心梗伴室早,能否减少、降低急性心梗病人死亡率; 选择英卡胺、氟卡胺、乙吗噻嗪三种药物及对照组治疗,观察抑制室早的效果,观察患者死亡率是否降低; 试验进行到1991年中期安全性审查时,初步开盲结果表明:药物治疗组有效控制了急性心梗患者的室早,却明显增加治疗组患者的死亡率; 中期明显的结果使CAST试验提前结束。,CAST试验是循证医学的里程碑,也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安全性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随后的IMPACT试验发现美心律在治疗心肌梗死病人心律失常时,在随访的12个月中,其引起的死亡率7.6%,明显高于安慰剂治疗组(4.8)。 虽然

29、CAST试验结果的发生机制至今不清楚,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增加治疗者死亡率的事实十分肯定、不容怀疑。,抗心律失常药心脏电生理作用、药理作用在稳定内环境个体上可靠而稳定; 当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当电解质紊乱,当心肌缺血等存在时,使平素可能有效的药物变的疗效差,甚至无效;使平素十分有效的胺碘酮、普卡胺、利多卡因、西地兰等药物,现在作用下降或无效了。 需要迅速纠正内环境的不稳定,需要纠正电解质紊乱,逆转交感风暴,改善心肌缺血。 不少临床医生只顾增加给药的剂量,使药物应用量过大,引起“不安全性”。,2、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减弱或逆转,3、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在不同情况时有差异。在受治者个体情况不同时,同一药物

30、的药理作用可有很大差异。 (利多卡因的例子) 4、同一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在变化之中。,5、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模式不同。 (1) 单室开放模型; (2) 双室开放模型 ; (3) 三室开放模型; 胺碘酮发生严重副作用及“安全性”问题的原因。 胺碘酮达到稳定血药浓度的时间长,半衰期长等多项临床药代学特征的原因。,6、容易引发抗心律失常药物副作用的病人因素,(1)存在形态学或器质性异常的心脏病变; (2)存在心功能不全或衰竭; (3)心电图QRS波宽大畸型(QRS120ms); (4)存在低钾、低镁; (5)存在心动过缓; (6)以前有药物“副作用”的病史; (7)给药前或刚刚给药,QT间期就已明显延

31、长; (8)给药剂量过大,剂量增加过快; (9)同时服用有相互作用的药物(如:利尿剂等); (10)女性。,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时 安全性方面的优势,鉴于“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严重的“安全性”问题,因而使“中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显露出明显的优势,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时的“安全性”则具有更大的优势。,1、急性毒性试验 一次性灌胃给药剂量80g/kg时,未测出LD50,一日3次灌胃给药累计最大耐受量为208g/kg,小鼠无一死亡,相当于人用量的231.1倍,表明稳心颗粒安全。,安全性研究,2、慢性毒性试验 按成人量的40、25、10倍,连续给药90天和停药14天后,观察动物

32、一般状态、体重、外周血像、肝肾功能及内脏病理学检查,均未见任何毒性反应,证明该药一般剂量的长期服用安全可靠。,与胺碘酮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注:两组相比较副反应发生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性与副反应,(二)、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时 安全、适应证广泛。,细胞水平研究证明,稳心颗粒兼有、类抗心律失常 对多种离子通道有抑制作用,这与临床多中心的心律失常治疗疗效的观察效果相一致,其对多种心律失常治疗作用达到80%以上。,(一)、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 作用稳定、可靠,10年来,稳心颗粒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从临床到实验室,从整体动物到细胞、分子水平 。,首先发现是稳心颗粒对实

33、验性心律失常预防作用: 其对乌头碱,氯化钡,肾上腺素引发的心律失常能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表现在给药后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推迟; 表现在推迟出现的心律失常持续的时间大大缩短; 这一药效与临床医师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的作用相同。,随后对稳心颗粒作用机制的研究水平又提高到单细胞的分子水平,应用世界上目前研究这类课题的最先进的技术: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稳心颗粒对细胞膜上离子通道作用。 几家大医院,几个膜片钳室的研究结果惊人的相似; 稳心颗粒中甘松提取液对心肌细胞膜的钠、钾、钙离子通道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稳心颗粒为什么对多种心律失常有着持续而稳定的作用?,因为稳心颗粒有

34、着多种离子通道的抑制作用,才使其成为一个作用稳定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安全性特性,由于稳心颗粒是一个中药组方,其本质是天然药物而不是一个化学合成药,其临床应用的优势潜力颇大。 其不仅服用方便,更重要的是毒副作用小,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受试动物给药累计最大耐受量是人体用量的230倍。而服用方法上,可以单独服用、与西药联合应用等。,稳心颗粒的最大优势,稳心颗粒最大优势是其为中药组方; 其有中医理论下的多重作用:例如其不仅有益气宁心的局部作用,还有调节机体气血,活血复脉的整体作用; 稳心颗粒对有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患者的功能性心律失常,对老年、儿童心肌炎患者伴有的心律失常有良好的兼治作用。,总 结,稳心颗粒是我国第一个经膜片钳技术证明有多种离子通道作用的抗心律失常中药,其临床及实验室水平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都十分稳定而可靠。 其具有的多种优势预示着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稳心颗粒将发挥更大的潜能。,主要内容总结,心律失常总论 猝死与心律失常 膜片钳与离子通道 步长稳心颗粒作用的离子机制 步长稳心颗粒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安全性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