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新医疗但法手册.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04826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23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新医疗但法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常用新医疗但法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常用新医疗但法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用新医疗但法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新医疗但法手册.doc(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常用新医疗法手册第一章 脏腑经络的基本科科知识一、脏腑1心与小肠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它的功能对每个脏腑都有影响。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管全身的血液和循环;又能通“主神明”,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有病可以出现种种证候:“心阳不足”可见惊恐,健忘,自汗,心悸不安,精神散乱,舌质淡红,脉弱;“心阳偏亢”可见喜笑无常,狂躁不安,心烦不眠等精神症状;“心阴不足”可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睡眠多梦,心悸易惊,舌质淡红,脉细;“心火上炎”可见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短赤。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传递糟粕。小肠有病,虚证可见消化不良,腹泄,小便清长;实证可见小腹气痛,小便短赤,

2、排尿时尿道涩痛。2肝与胆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藏人身的血液,调节人身的血量;主管全身筋和关节的活动;又和人的情绪变化,眼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可见出现种种证候:“肝阴不足”可见月经稀少,指甲枯萎,皮肤粗糙,视力减退,夜盲内障,四肢搐搦,筋肉颤动,脉弦细;“肝阳上亢”可见头晕目眩,面赤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肝郁气滞”可见胸闷胁痛,上腹胀满,呕吐吞酸,大便稀,脉弦。肝与胆相表里。胆的主要功能是贮藏与输出胆汁,又参与人身的精神活动。胆有病可见惊恐,胁痛,口苦,寒热等证候。3脾与胃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通过消化吸收,把食物中的精华,输布到全身;脾又“统血”,统摄全身的血液,不使离开血道而

3、到处妄行以至出血;脾又“主肌肉”,可以使肌肉发达有力。脾有病可见出现种种证候:“脾阳虚”可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气短无力,四肢发凉,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而有牙痕,脉虚缓;“脾虚湿盛”可见饮食无味,腹胀隐痛,体倦肢冷,或见浮肿,黄疸,尿少泄泻,舌苔白腻,脉沉滑;“脾阴虚”可见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大便干燥;“脾不统血”可见月经过多,崩漏,产后出血,呕血,便血,衄血。脾与胃相表里。胃的功能主要是消化食物与脾共同完成后天给养的任务。中医认为脾属阴,恶湿,脾气以升为顺,所以治脾常用“升提”的方法;胃属阳,恶燥,胃气以降为顺,所以治胃常用“降逆”的方法。胃有病,热证可见口渴口臭,吞酸嘈杂,喜

4、冷饮,便秘;寒证可见食欲不振,胃隐隐作痛,吐清水,喜按,喜热饮,遇冷痛就加重。4肺与大肠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人通过肺的呼吸才能维持生命活动;“肺潮百脉”,辅助心主宰全身的血液循环;“肺主皮毛”,和肌表的健康有关,肺健康,肌表就实,抵御就实,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肺气虚,肌表不实,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弱,就容易感冒。肺有病可以出现种种证候:“肺气虚”可见面色苍白,气促音低,干咳无力,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肺气实”可见气粗气急,喘息不能平卧,痰多胸满,舌苔厚腻,脉滑大;“肺阴虚”可见疲劳倦怠,潮热盗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肺热”可见咳嗽发烧,吐黄色脓痰或带血,呼吸困难,鼻煽喘促,有时可见

5、鼻衄,便秘,舌苔黄而脉数。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将小肠传来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大肠有病可见便秘,泄泻,拉脓血便,胀痛等证候。5肾与膀胱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管人体的发育、成长,衰老和生殖功能;肾又“生骨”,管脑、髓、骨髓、牙齿,毛发的发育;肾又“主二便”,管人身的泌尿功能;此外它还和听力有密切关系。肾有病可见虚弱无力,头晕耳鸣,腰酸腿痛,遗精失眠,手足潮热,饮多尿多,舌红苔少,脉细数;“肾阳虚”可见形瘦面黑,肢寒背冷,腰腿酸软,遗精早泄,尿频水肿,喘哮,泄泻,舌质淡,脉沉迟无力。肾与滂胱相表里。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藏与排泄尿液。膀胱有病可见遗尿,血尿,尿混浊,尿潴留,砂淋等证候。6心

6、包络与三焦心包络是心脏外卫器官,他保护心脏,使之免受外邪的侵袭。当急性传染病外邪侵入心包时,可出现高热谵语,神志昏迷,知强不语,吐血,衄血,舌绛,脉数等证候。心包与三焦相表里。三焦也叫“水府”,又分为上焦、中焦、下焦。它具有通行水道,保持人身水液畅通的作用。三焦有病可见遗尿,小便不畅,尿闭水肿等证候。二、经络1督脉和任脉督脉和任脉是“奇经八脉”中的两条脉,都有专属的穴位。督脉统帅人身的阳经,循行在背中线。起于尾椎下的长强穴,沿背中线上行,绕头直达上齿龈,止于龈交穴。与任脉、足阳明胃经相交会。全经共28穴。主治:热病,神志病,泌尿生殖系统病,大肠、肛门疾病。任脉统帅人身的阴经,循行在腹中线,起于

7、生殖器和肛门中间的会阴穴,过阴毛沿腹部,胸部路线上行直达下唇止于承浆穴。与督脉相交会。全经共24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疾病,内分泌疾病,胸腹部疾病。2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上外侧的中府穴,沿上肢内面桡侧下行,止于大指桡侧的少商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计11穴,左右共22穴。主治:胸、肺、咽喉疾病,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疾病。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的商阳穴,沿上肢外面桡侧上行,经过肩、颈至面部对侧鼻旁的迎香穴止。与足阳明胃经相交接。计21穴,左右共42穴。主治:头面、眼、鼻、口腔,喉部疾病,热病,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疾病。3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起于眼睛

8、下方的承泣穴,经过颧部,环绕口唇,沿下颌骨向后至下颌关节附近分成两枝:一支经耳前,沿发际,至额角的头维穴;一支沿颈前,胸腹,下肢外侧前缘下行,止于胸肋部的大包穴。与手少阴心经相交接。计21穴,左右共42穴。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疾病。4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起于腑下极泉穴,循上肢内面的尺侧下行,止于小指桡侧端的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计9穴,左右检18穴。主治:胸部疾病,神志病,心病,热病,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疾病。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的少泽穴,沿上肢外面的尺侧,过颈至头部,止于耳前的听宫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接。计19穴,左右共3

9、8穴。主治:聋哑,头面、五官、咽喉疾病,热病,神志病,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疾病。5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的睛明穴,沿头顶、脊柱两旁,下肢的后面,绕外踝,止于小趾外侧的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计67穴,左右共134穴。主治:头面、五官、腰背部疾病,泌尿生殖系疾病,消化系疾病,热病等。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的涌泉穴,沿下肢内面的后缘上行,至胸腹部靠近前正中线,止于胸部的俞府穴。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交接。计27穴,左右共54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疾病,胸部,腰部疾病。6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乳头外侧的天池穴,沿上肢内面的中央下行,止于中指端的中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

10、相交接。计9穴,左右共18穴。主治:心、胸疾病,神志病,胃病以及肘臂痛等。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外侧端的关冲穴,沿上肢外侧的中央,上至颈部,过耳后,达眉梢,止于丝竹空穴。与足少阳胆经相交接。计23穴,左右共46穴。主治:聋哑,头面、五官疾病,热病,胸胁部疾病,以及肘臂痛等。7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起于外眼角瞳子蓼穴,经过头的两侧颞部,绕耳后,下颈至肩,行胸胁,腹部的侧面至臀,走下肢的外侧,止于四趾的窍阴穴。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计44穴,左右共88穴。主治:聋哑,头面、五官、胸胁、肝胆疾病。亦治瘫痪,腰腿痛,水肿。足厥阴肝经起于足拇趾端的大敦穴,沿小腿内侧后缘、大腿内侧正中,绕外阴部上

11、行,止于胁下期门穴。又与手太阴肺经相交接。计14穴,左右共28穴。主治:泌尿重型系疾病,肝胆疾病,以及热病等。综合十二经的表里、循行、分布可得知如下规律:1十二经的表里关系和脏腑完全一致。2 十二经的走行方向是:手的三个阴经由胸走手,手的三个阳经由手走头,足的三个阴经由足走胸,足的三个阳经由头走足。3 十二经的分布是:(1) 四肢:阴经都分布在肢体的内侧(上肢为屈侧),阳经都分布在外侧(上肢为伸侧)。排列次序是:内前走太阴(脾、肺)经,内中走厥阴(肝、心包)经,内后走少阴(肾、心)经,外后走太阳(膀胱、小肠)经。每条经在四肢末端都起于手指或足趾。大体上前、中、后三阴经分别分布于一、三、五指(趾

12、)。中、后三阳经分别分布于二、四、五指(趾)。但足三阴经在小腿以下的分布,则有例外的前后交叉;其太阴、厥阴均分布于(足)拇趾,少阴分布于小趾。(2) 头面躯干:手三阴经均循行到胸部,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到头部,足三阴经均循行到腹部及胸部。具体分布如下: 手三阴经:手太阴经上胸外侧。手厥阴心包经乳房旁,胁。手少阴心经腋。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肩前,颈,下齿,鼻旁。手少阳三焦经肩上,颈,耳后,眉梢。手太阳小肠经肩胛,颈,目下,耳前。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眼下,上齿,面周围,颈前,胸腹部。足少阳胆经眼外此,颞部,头顶,顶侧,胁腰侧面。足太阳膀胱经眼内此,头顶,项后,背腰部。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腹、

13、胸部。足厥阴肝经前阴部,胁。足少阴肾经腹、胸部。4十四经穴计361个,左右共670个。三、穴位穴位是体表与经络、脏腑相连通的点,是气血流注的地方。它是针灸或其他新医疗法施术的部位。人身上的穴位,大体可分为三类:属于十四经的穴位称为“经穴”;十四经以外的穴位叫作“奇穴”;部位不定,患病局部有压痛反应,用作治疗的地方,叫作“阿是穴”。第一节 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1五输穴十二经在肘、膝以下各有五个输穴,是十二经的重点穴,都是治疗疾病效果好、安全、易于施治的穴位。分别命名为井、荥(ying)、输、经、合,总称五输。这五个字的意义是象征气循经络运行象水一样流动,且由小到大,由浅到深。井为泉之初出,荥为

14、水成小流,输为水流灌注,经为水之长流,合为水流汇合(表11)。五输穴的治疗作用各有特点,一般井穴主治神志病,心下烦闷;荥穴主治发热病;输穴主治风湿痹痛;经穴主治喘咳,咽喉病;合穴主治胃肠等六腑病证。2俞募穴全身脏腑共有俞穴,募穴各十二个,分别位于背部和胸腹部,多与本脏腑相近。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募穴是脏腑经气聚集于胸腹部的穴位(表12)。表11十二经五输穴表井荥输经合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

15、阳谷小海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胆经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泉膀胱经至阴通谷束谷昆仑委中表12脏腑俞募穴表相关脏腑肺心包心肝胆脾俞穴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募穴中府膻中巨阙期门日月章门相关脏腑胃三焦肾大肠小肠膀胱俞穴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募穴中脘石门京门天枢关元中极俞募穴的治疗作用各有特点,一般脏腑新发或活动期疾患多用俞穴,久治不愈或处于暂时稳定状态的疾患多用募穴。但俞募穴的差异是相对的,它们都有调整脏腑阴阳偏盛的作用,故在治疗慢性内脏疾患时,常俞募相配或交替应用。3. 原穴十二经各有五个原穴,故统称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就是五输穴中的输穴)。原穴虽皆分布于四肢,但它是人身“原气”驻

16、留的所在,因而反映脏腑功能最为敏感,临床上用以治疗脏腑疾病有较好的效果(表13)。表13十二经原穴表十二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十二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原穴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4、郄穴郄穴全身共十六个,为气血汇聚之处。一般病情急重的可针刺郄穴,有疏通气血的作用。临床经验认为有明显止痛效果(表14)。表14十六郄穴表十二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郄穴孔最温溜梁丘地机阴郄养老十二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郄穴金门水泉郄门会宗外丘中都奇经阴维阳维阴乔阳乔郄穴筑宾阳交交信跗阳5络穴络穴全身共十五个。根据脏腑互相表里的原理,络穴能联系表里两经。

17、所以,当本经发生疾病而影响到其表里的经脉时,可取络穴治疗。一般叫一络治两经(表15)。表15十五络穴表经络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络穴列缺偏历丰隆公孙通里支正飞扬经络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任脉督脉脾络络穴大钟内关外关光明蠡沟鸠尾长强大包第二节取穴方法人身上的穴位很多,分布很广。在治疗疾病时穴位的定位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对穴位的位置和取穴的方法必须熟记。一般常用的取穴方法有三种。1自然标志取穴法这种取穴法是根据人体体表的自然标志来取穴。如两眉正中取印堂,两手拇指交叉食指尖指腕后高骨上部取列缺,两乳正中间取膻中,大腿外侧垂手中指端到达处取风市。背部以脊椎作标志,如第七颈椎下

18、取大椎,第一胸椎下取陶道等。这种方法既简便,又准确,临床上用的较多。2同身寸取穴法这种方法是叫病人将中指弯曲和拇指连接一个圆圈,以中指中节侧面两头横纹尖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用于四肢取穴和背部作横量尺寸的标准。另外有一种指量法。常以病人的食指第一、二指关节的宽度为1寸,以食指、中指相并的中部宽度为2寸;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相并的中部宽度为3寸(这也叫一夫法)。在应用时,如医生与病人的手指大致相当,变可以直接量取病人的穴位,如不相当则应按比例增减。此外,还有一种拇指寸,是以拇指的甲根平齐部分的横径作为1寸,也很适用。常用于量取四肢背部的穴位。3骨度分寸折量法这种方法简称骨度法,是根据人体各部

19、的长短定出的一定的分寸,作为取穴的标准的。例如肘横纹至腕横纹定为12寸,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都按这一标准分为十二等份,以一份为1寸,再按寸数取穴。这种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方法。参考表16及图12。表16人身分寸折量表部位起止点折作尺寸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印堂至脑户穴12寸头两眉间印堂穴至前发际正中3寸部第七颈椎棘突大椎穴至后发际正中3寸两乳突最高点之间9寸胸两乳头之间8寸腹侧胸部,由腋窝横纹至十一肋缘12寸部上腹部,由胸骨体下缘至脐中8寸下腹部,由脐中至耻骨上缘5寸背部两手抱肘,由脊柱正中线至肩骨内缘3寸上由腋窝横纹头至肘横纹9寸肢由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下大腿内侧,与耻骨上缘平齐处至股

20、骨内上髁18寸大腿外侧,股骨大转子至国横纹平齐处19寸小腿内侧,胫骨内髁至内踝尖13寸肢小腿外侧,国横纹平齐处至外踝尖16寸第三节取穴配方的原则常用的取穴配方方法大概可分为三种:1就近取穴就是在患病的局部,周围或其邻近部位来取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如腰痛取肾俞,腓肠肌痉挛取承山,近视取球后,牙痛取颊车,痔核挑治大肠俞,喘哮割治膻中或定喘等。2远隔取穴就是取离患部较远的穴位来治疗疾病的取穴法。一般多为循经取穴。如感冒咳嗽是肺经的病,取肺经的尺泽;心悸不安是心经的病,取心经的神门。这种取穴方法也叫本经取穴。如脱肛取百会,上肢瘫痪取大椎,下肢瘫痪取肾俞。又如高血压针太冲,近视眼针臂(月需),足三里。

21、这种取穴方法一般叫作“下病上取,上病下取”。如左牙痛针右合谷,右牙痛针左合谷;左耳鸣刺右中冲,右耳鸣刺左中冲。这种取穴方法一般叫作“左病取右,右病取左”。这是根据经络的交叉、交会原理而取穴的。3相配取穴是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和经络学说来灵活配方治病的方法,最为常用。如溃疡病埋线取胃部附近的中脘和腿上的足三里,这叫作远近相配。如癔病会两侧的内关,神经衰弱灸两侧的三阴交,这叫作左右相配。如失眠针上肢的内关,下肢的三阴交,这叫作上下相配。如治疗感冒鼻塞,既取头面部的迎香,又取项部的风池,这叫作前后相配。如消化不良既取胃经的足三里,又取与其相表里的脾经三阴交,这叫作表里相配。如经络疗法,胃痛既取胃经俞穴胃

22、俞,又取胃经募穴中脘;膀胱炎血尿既取膀胱俞又取中极。这种取穴方法叫俞募相配。如咳嗽既取肺经原穴太渊,又取大肠经络穴偏历。这种取穴方法叫作原络相配。第四节 常用经穴、奇穴一、头颈部1地仓(胃经)取法:嘴角外侧旁开4分处。主治:流涎,面神经麻痹等。针法:斜刺35分,亦可透刺颊车穴。2人中(又名水沟督脉)取法:在人中沟中、上1/3交界处。主治:休克,中暑,昏迷,癔病,癫痫,急性腰扭伤等。针法:向上斜刺38分。3迎香(大肠经)取法:鼻翼旁开5分,鼻唇沟中。主治:鼻塞,鼻炎,副鼻窦炎,面神经麻痹等。针法:向内上方斜刺35分。4睛明(膀胱经)取法:眼内眦内1分许。主治:急慢性结膜炎,迎风流泪近视,远视,散

23、光,视神经炎,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白内障等。针法:仰卧或端坐,头稍后仰以左手食指将眼球稍推向外侧固定,然后进针,针尖稍向外偏斜,对眶尖,沿眼眶内缘缓慢刺入,针5分1.5寸深,一般不提插,不捻转(或只作轻微的捻转、提插),迅速出针或留针35分钟,出针后压迫局部23分钟,以防出血。5承泣(胃经)取法:眼平视,瞳孔直下,下眼眶边缘上。主治:同睛明。针法:以左手食指稍向上推按下眼睑,向上固定眼球,针尖沿眼眶下缘,对眶尖缓慢刺入5分1.5寸。余同睛明穴。6球后(奇穴)取法:眼平视,眼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主治:同睛明穴。针治:以左手食指向内上方固定眼球,针尖沿眼眶下缘向内上方,对眶尖刺入5分

24、1.5寸。余同睛明穴。7四白(胃经)取法: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处,相当眶下孔部位。主治: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病等。针法:直刺或斜刺38分。8攒竹(膀胱经)取法:眉头内侧凹陷处。主治:头痛,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角膜白班等。针法:斜刺35分。9印堂(奇穴)取法: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即两眉头的中间)。主治:前头痛,眩晕,鼻病,眼病,小儿惊风,高血压等。针法:斜刺34分。10头光明(奇穴)取法:眼平视,瞳孔直上,当眉毛上缘处,即鱼腰穴稍上。主治:近视,睑缘炎,眼肌麻痹,偏头痛等。针法:斜刺35分,或向攒竹,丝竹空穴透刺。11阳白(胆经)取法:眼平视,眉毛中央上1寸,直对瞳孔。主治:前额头痛,

25、眼病,面神经麻痹等。针法:横刺35分。12上星(督脉)取法: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主治:头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等。针法:横刺35分。13百会(督脉)取法:后发际上7寸,约当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这交点。主治:头痛,头晕,脱肛,神经衰弱等。针法:横刺5分1寸,或透刺四神聪穴。体弱,头晕的用灸法。14太阳(奇穴)取法: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主治:头痛,眼病等。针法:斜刺5分1寸。透刺率谷穴治偏头痛。14太阳(奇穴)取法: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主治:头痛,眼病等。针法:斜刺5分1寸。透刺率谷穴治偏头痛。15丝竹空(三焦经)取法:眉梢外侧凹陷处。主治:偏头痛,眼病,面神经麻痹

26、等。针法:斜刺5分1寸。16率谷(胆经)取法: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咀嚼时有牵动处。主治:偏头痛。针法:斜刺35分,或透刺太阳、角孙穴。17下关(胃经)取法:下颌小头前方,颧弓后下缘凹陷处,闭口取之。主治:牙痛,耳聋,耳鸣,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等。针法:直刺5分1寸。18颊车(胃经)取法: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咀嚼时肌肉隆起处。主治:牙痛,腮腺炎,面神经麻痹等。针法:直刺或斜刺5分1寸。19耳门(三焦经)取法:听宫穴上方,与耳屏上切迹相平处。主治: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针法:稍向下斜刺12寸。20听宫(小肠经)取法:耳屏中点前缘与下颌关节之间凹陷处,微张口取之。主治:耳聋,耳鸣,中耳

27、炎,外耳道炎等。针法:直刺12寸。21听会(胆经)取法:听宫穴下方,与耳屏切迹相平,张口取之。主治: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面神经麻痹,下颌关节炎等。针法:直刺12寸。22风池(胆经)取法:颈后枧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大筋外侧凹陷处。主治:头痛,眼病,鼻炎,感冒,中风,偏瘫,耳聋,耳鸣等。针法:针尖向对侧眼窝方向刺入12寸,或透刺对侧风池穴。23哑门(督脉)取法:后正中线第一、二颈椎棘突间,正当入后发际5分处。主治:脑性瘫痪,头痛,癫痫,聋哑,精神病等。针法:直刺或向喉结(甲状软骨)方向刺入11.5寸。24天柱(膀胱经)取法:哑门旁开1.3寸,入后发际5分凹陷处。主治:后头痛,颈项强痛,咽喉

28、炎,神经衰弱,癔病等。(是主治眼底病,颈椎病,甲亢突眼症的要穴)针法:直刺5分1寸。25天突(任脉)取法:胸骨柄上缘凹陷处。主治:哮喘,气管炎,咽炎,甲状腺肿大,呕吐等。针法:先直刺2分深,然后转向下沿胸骨后壁刺1.52寸,清单不宜过深。26廉泉(任脉)取法:喉结上方凹陷处。主治:支气管炎,咽喉炎,舌炎,哮喘,流涎,哑等。针法:稍身上斜刺5分1寸。27上廉泉(奇穴)取法:仰头,前正中线,喉结上1寸,舌骨上方。主治:流涎,急、慢性咽炎,口炎,舌强,言语不清,哑等。针法:向舌根方向斜刺2寸,或出针至皮下后再分别向舌根两侧斜刺1.52寸。28翳风(三焦经)取法:耳垂后方,乳突下方凹陷处,张口取之。主

29、治:耳聋,耳鸣,面神经麻痹等。针法:针尖稍向前上方刺1.52寸。29翳明(奇穴)取法: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处。主治:近视,远视,夜盲,白内障,失眠等。针法:直刺或稍偏前斜刺11.5寸。30人迎(胃经)取法:前正中线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动脉搏动处。主治:高血压,哮喘,咽喉肿痛,发音困难等。针法:直刺11.5寸,清单避开动脉。二、胸腹部31中府(肺经)取法:锁骨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处。主治: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等。针法:向外斜刺5分1寸。32乳根(胃经)取法:乳头直下,乳房下沟凹陷处,相当第五肋间。主治:乳汁不足,乳腺炎等。针法:斜刺5分1寸。33膻中(任脉)取法:在两乳

30、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主治:咳嗽,哮喘,胸闷,胸痛,乳腺炎,缺乳,肋间神经痛等。针法:向上或向下横刺5分1十。向乳根方向透刺,可治乳部疾病。向上透华盖穴,对哮喘有效。34巨阙(任脉)取法:前正中线,剑突下1寸。相当于脐上6寸。主治:心慌,心跳,胃痛,呕吐等。针法:向下斜刺1寸。35上脘(任脉)取法:前正中线,脐上5寸。主治:胃炎,溃疡病,呕吐,腹胀,呃逆等。针法:直刺12寸。36中脘(任脉)取法:前正中线,脐上4寸。主治:胃炎,溃疡病,腹胀,呕吐,腹泻,便秘,消化不良,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等。针法:直刺1.52.5寸,亦可透刺鸠尾,下脘、梁门穴。饭后不宜深刺。37梁门(胃经)取法

31、:脐上4寸,中脘穴旁开2寸。主治: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针法:直刺12寸。38期门(肝经)取法:乳头下办弓边缘下,相当于第九肋软骨附着处的下缘。主治: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肝炎,消化不良等。针法:斜刺5分1寸。39章门(肝经)取法:侧卧,第十一浮肋前端稍下方,正当肘尖尽处。主治:呕吐,腹胀,腹泻,肝炎,腰、背、胁、痛等。针法:斜刺或直刺8分1寸。40天枢(胃经)取法:脐中旁开2寸。主治:急、慢性胃肠炎,痢疾,便秘,肠麻痹等。针法:直刺1.52.5寸。41大横(脾经)取法:脐中旁开4寸。主治:腹胀,便秘,肠麻痹,腹泻,下胀痛,肠寄生虫等。针法:直刺12.5寸。42气海(任脉)取法:

32、前正中线,脐下1.5寸。主治:腹胀,胀痛,遗尿等。针法:直刺1.52.5寸。对气虚体弱的可以用灸法。43关元(任脉)取法:前正中线,脐下3寸。主治:胀痛,腹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盆腔炎,阳萎,遗精,遗尿,尿闭,尿频,尿道痛,蛔虫症等。针法:直刺1.52.5寸。注意:凡下腹部穴位作深刺时,应尽可能让病人先解小便。44中级(任脉)取法:前正中线,脐下4寸。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同关元)。针法:直刺1.52.5寸。45曲骨(任脉)取法:前正中线,脐下5寸。主治:遗尿,小便不利,阳萎,遗精,白带多,子宫收缩不全等。针法:直刺12寸。46水道(胃经)取法:脐下3寸,关元穴旁开2寸。主治:

33、肾炎,膀胱炎,尿潴留,睾丸炎等。针法:直刺1.52.5寸。47子宫(奇穴)取法:脐下4寸,中级穴旁开3寸。主治: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妇人不孕等。针法:直刺1.52.5寸。48维胞(奇穴)取法:髂前上棘下内方凹陷处,相当关元穴旁开6寸。主治:子宫脱垂。针法:向下内沿腹股沟方向斜刺23寸。三, 腰背部49大椎(督脉)取法: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主治:热病,外感,疟疾,项强,背痛,支气管炎,哮喘,瘫痪,精神病等。针法:稍向上斜刺11.5寸。50肩中俞(小肠经)取法:大椎穴旁开2寸处。主治:肩背痛,落枕,支气管炎,哮喘等。针法:斜刺5分1寸。51肩井(胆经)取法:大椎穴与肩峰联线这中点。主

34、治:肩背痛,落枕,举臂困难,乳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针法:直刺5分1寸。52陶道(督脉)取法:第一、二胸椎棘突之间。主治:疟疾,头痛,项背强痛,癫痫,精神病等。针法:稍向上斜刺11.5寸。53大杼(膀胱经)取法:第一、二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主治: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落枕,肩背痛,骨结核,关节炎,肢体麻木等。针法:斜刺5分1寸。54风门(膀胱经)取法:第二、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主治:感冒,支气管炎,荨麻疹等。针法:斜刺5分1寸。55身柱(督脉)取法:第三、四胸椎棘突间。主治:腰背痛,精神病,小儿癫痫,支气管等。针法:稍向上斜刺5分寸。56肺俞(膀胱经)取法:第三

35、、四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主治: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腰背痛,感冒咳嗽等。针法:5分1寸。57厥阴俞(膀胱经)取法:第四、五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主治:神经衰弱,胸闷胸痛,头顶痛,心包炎,呃逆等。针法:斜刺5分1寸。58膏肓(膀胱经)取法:第四、五胸椎棘突间旁开3寸处。主治:肺结核,支气管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久病体弱等。针法:斜刺5分1寸。59心俞(膀胱经)取法: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处。主治:心律不齐,心慌心跳,神经衰弱,癔病等。针法:斜刺5分1寸。60灵台(督脉)取法:第六、七胸椎棘突间。主治:哮喘,支气管炎,腰背痛,胃痛等。针法:稍向上斜刺5分1寸。61督俞(膀胱经

36、)取法:第六、七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主治:心内膜炎,肠鸣,胀痛,呃逆,脱发,皮肤搔痒等。针法:斜刺5分1寸。62至阳(督脉)取法: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主治:肝炎,胆囊炎,胃痛,肋间神经痛,腰背痛等。针法:稍向上斜刺11.5寸。63膈俞(膀胱经)取法:第七、八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主治:慢性出血性疾患贫血,呃逆,神经性呕吐,荨麻疹等。针法:斜刺5分1寸。64肝俞(膀胱经)取法:第九、十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主治:肝病,胃病,眼病,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针法:斜刺5分1寸。65胆俞(膀胱经)取法:第十、十一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主治:胆囊炎,肝炎等。针法:斜刺5分1寸。66脾俞(

37、膀胱经)取法: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主治:胃炎,溃疡病,肝炎,肠炎,浮肿,荨麻疹,慢性出血性疾病,肢体乏力等。针法:直刺:11.5寸。67胃俞(膀胱经)取法:第十二胸椎和第一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主治:胃炎,溃疡病,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胃下垂等。针法:直刺1.52寸。68三焦俞(膀胱经)取法:第一、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肠炎,肾炎,神经衰弱,腰痛,遗尿等。针法:直刺12寸。69命门(督脉)取法: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主治:腰痛,遗尿,阳萎,遗精,白带,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头痛,耳鸣等。针法:稍向上斜刺11.5寸。70肾俞(膀胱经)取法:第二、三腰椎棘

38、突旁开1.5寸处。主治:腰痛,遗精,遗尿,阳萎,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肾炎,神经衰弱等。针法:直刺1.52.5寸。71气海俞(膀胱经)取法:第三、四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主治:腰痛,痔疮。针法:直刺1.52寸。72大肠俞(膀胱经)取法: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主治:肠炎,痢疾,便秘,腰痛等。针法:直刺。52寸。73十七椎下(奇穴)取法: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腰腿痛,痛经,下肢运动障碍等。针法:直刺11.5寸。74关元俞(膀胱经)取法: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主治:腰痛,肠炎,乳腺炎,附件炎,遗尿等。针法:直刺11.5寸。75小肠俞(膀胱经)取法:平第一骶骨孔,

39、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相当于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骨间凹陷处。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遗精,遗尿,肠炎,便秘,盆腔炎等。针法:直刺5分1寸。76膀胱俞(膀胱经)取法:平第二骶骨孔,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主治:膀胱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腹泻,便秘,糖尿病等。针法:直刺5分1寸。77白环俞(膀胱经)取法:平第四骶骨孔,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主治:坐骨神经痛,骶神经痛,子宫内膜炎等。针法:直刺5分1寸。78秩边(膀胱经)取法: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与下liao穴相平。主治:膀胱炎,痔,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麻木等。针法:直刺23寸。79长强(督脉)取法:后正中线尾骨端下5分处。主治:痔疮,

40、脱肛,腰背痛等。针法:取膝胸位,向上斜刺11.5寸。80八liao(膀胱经)取法:上、次、中、下liao,左右共八穴,合称八liao。上liao在第一骶后孔中,次liao在第二骶后孔中,中liao在第三骶后孔中,下liao在第四骶后孔中。主治:睾丸炎、附件炎,月经不调,小便不利等泌尿生殖系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痔疮,神经衰弱等。针法:直刺1.53寸。81华佗夹脊取法:第七颈椎棘突下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每椎棘突下旁开5分处,计二七对,左右共三十四穴。主治:肺结核,哮喘,胃病,肝胆疾患,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神经衰弱,腰背痛,肢体瘫痪,皮肤病等。针法:直刺1寸左右。根据病情一次选数穴,轮换使用,或针

41、灸同用,或用梅花针,或沿皮下透刺。附注:(1)华佗夹脊穴有六对穴经临床实践主治作用已较明确,作为新穴命名为定喘、肺热,脾热,胃热,中喘,肾脊。(2) 夹脊穴主治范围如表17。表17夹脊穴主治范围(供参考)部位主治1神经衰弱,多梦,失眠,头痛,枕大神经痛,脱发,眼底病变,颈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2头痛,颈项强痛。3口腔炎,口腔溃疡4甲状腺机能亢进,角膜炎,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椎5咽喉病,声音嘶哑,失音。6 高血压,鼻炎,副鼻窦炎,咽喉炎。7 扁桃体炎,齿龈炎,感冒,发热,哮喘,肺结核,高血压,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胸1全身关节痛,骨结核,发热,疟疾2 感冒,全身游走性疼痛,肩胛痛,疟疾

42、。3 肺和支气管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肺结核、胸痛。4 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胸痛胸闷,胃炎,溃疡病。5 心血管病,如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癔病,精神分裂症,肝炎,胆囊炎,急性结膜炎,口腔炎,盗汗,多汗。6 脱发,头皮瘙痒或脱屑,功能性子宫出血,脾肿大,胰腺炎。7 血液病如贫血或出血性疾病,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皮肤搔痒,呃逆。8 皮肤病,如牛皮癣,手癣、脚癣,食道狭窄。9 肝炎,头痛头晕,多梦,肋间神经痛,妇科病,外生殖器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眼病。10 肝炎,胆囊炎,黄疸、遗尿、头痛,坐骨神经痛。椎11脾肿大,胰腺炎,糖尿病,子宫脱垂,脱肛,慢性消

43、化不良,腹泻,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12肾炎,胃痛,溃疡病,消化不良。腰1浮肿,尿闭或失禁。2、3泌尿生殖系统病,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阳萎、遗精、遗尿、阴囊湿疹,妇科病,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耳鸣,耳聋,腰腿痛。椎4、5直肠肛门病,便秘,腹泻,肠炎,痢疾,痔疮,脱肛,坐骨神经痛。骶椎骶髂关节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腰腿痛,下肢瘫痪。尾椎脱肛,痔疮,会阴病,小腹痛。说1。本表所列夹脊穴不仅包括华佗夹脊,而且包括颈、骶、尾椎。明2。本表所列夹脊穴均指椎体棘突下旁开5分处。四、上肢82十宣(奇穴)取法: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1分许。主治:用于急救,如昏迷、中暑、癔病,癫痫发作。针法:点刺出血。83中冲(心包经)取法:中指尖距指甲约1分许(十宣穴之一)。主治:心绞痛,头痛,休克,耳鸣,小儿多哭、夜惊等。针法:直刺1分或点刺出血。84四缝(奇穴)取法:第二、三、四、五手指掌面的中节(第一、二指关节民)横纹中点。主治:小儿消化不良,疳积,百日咳。针法:浅刺,从针孔中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液体。85劳宫(心包经)取法: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在三、四掌骨之间)。主治:胁痛,中风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精神病,瘫痪。针法:直刺3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