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化学事故处官置手册.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04961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2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化学事故处官置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常见化学事故处官置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常见化学事故处官置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见化学事故处官置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化学事故处官置手册.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 录本手册使用说明-(4)第一部分 化学事故处置基本程序-(4)第二部分 常见化学事故的处置-(10)雷管-(10)梯恩梯-(11)硝铵炸药-(12)烟花、爆竹-(13)氢气-(15)一氧化碳-(16)硫化氢-(17)甲烷、天然气-(19)乙烯-(20)乙炔-(21)环氧乙烷-(23)三甲铵-(24)液化石油气-(25)氧气-(27)二氧化碳-(28)氯化氢-(29)氯气-(30)氨气-(32)二氧化硫-(34)二氧化氮-(36)煤气-(37)光气-(38)汽油-(40)丙酮-(41)乙醚-(42)二硫化碳-(44)石油、原油-(45)苯-(46)甲醇-(47)乙醇-(49)煤油-(50)氯

2、苯-(51)松节油-(52)红磷-(54)火柴-(55)硫磺-(55)镁-(56)奈-(57)白磷-(59)钾-(60)铝粉-(61)碳化钙-(62)双氧水-(63)过氧化钠-(64)氯酸钠-(65)硝酸铵-(66)氢氰酸-(67)三氧化二砷、砒霜-(68)硝基苯-(70)苯铵-(71)对硫磷、1605-(72)敌敌畏-(73)铀-(74)硝酸钍-(76)硝酸-(77)硫酸-(78)盐酸-(79)氢氟酸-(80)溴-(81)氢氧化钠-(82)福尔马林-(84)汞、水银-(85)本手册使用说明一、 具体化学危险品名称后括号中的内容为英文名;别名是指该物品的俗称、代号或其他名称。二、 GB编号:是

3、指国家标准GB12268-90危险货物品名表的编号,括号中的UN编号为联合国编号;如果某一物品同时有两个GB编号(或UN编号),则分别表示该物品的两种状态,即压缩的/液化的,其他情况的在括号内另作说明。三、 包装标志:是指储运包装上应有的标志,以表明危险品的类别。标志由国家标准GB190-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确定,具体标志详见附录二。四、 MAC值: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m3);大鼠经口半致死剂量(/)。五、相对密度:指通常情况下,某种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4)的比值,其他情况的在括号内注明;相对密度(气):指通常情况下,某种物质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20)的比值,其他情况的在括号内注

4、明。五、 处置措施中给出的警戒范围是根据危险品的特性和常见事故特点确定的一个基本值。在实际处置过程中,应结合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地形、气象、容器中危险品的剩余量等)以及侦检结果,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加以调整。第一部分 化学事故处置基本程序对化学事故实施处置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处置行动要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周密计划,科学实施。处置中要加强个人防护,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和进退得当的战术措施,把握全局,争取主动。为保障求援行动有效开展,应根据实际情况将求援力量分成相应机构和作业小组,以分工负责、协作完成各项求援任务(具体机构和指挥系统见附录一)。

5、化学事故处置的基本程序和主要方法为:一、 部署求援任务接到报警后,应立即依据事故情况调集求援力量,携带专用器材,分配求援任务,下达求援指令,迅速赶事故现场。这里应掌握的事故情况主要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危险品种类、数量;事故性质;危害范围等。此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 组织检查现有器材装备状态,发现问题尽快处理;2、 与事故单位保持联系,进一步了解事故情况;3、 根据掌握的情况确定求援预案;4、 到达目的地后选取有利地形迅速设立现场指挥部;5、 立即将事故情况向上级部门汇报。二、 控制危险区域 对危险区实施控制主要是防止无关人员、车辆等误入而引起伤害。实施要点: (一)实施警戒。在

6、事故现场划分警戒区、轻危区和重危区,设置工戒线;一般情况下重危区为50米、轻危区为100米、警戒区为200米,对下风方向或泄漏量比较大时还要扩大警戒区,警戒区的划分如下图所示。对进入警戒区的人员要严加控制,尤其是对进入重危区的人员要做好详细登记;在警戒边界要实施不间断检测,以确保警戒区的有效性。用白灰沿警戒边界打上白线或用小黄旗、警示牌等醒目标志对危险边界作出明显标志,必要时应视情组织有关人员沿警戒边界进行巡逻。(二)清除火源。迅速熄灭警戒区内的所有明火,关闭电气设备,包括呼机、手机以及电话机等通信器材,车辆熄灭,给高温物体降温,并应注意摩擦、静电等潜在火源。(三)维护秩序。切实对危险区严加控

7、制管理,以防人员、车辆误入危险区;在事故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路口设安全检查站,控制车辆和人员的进出,保证抢险救援车辆通行。加强对重要目标和地段的警戒和巡逻,防止人为破坏,制造事端。为更好地维护危险区及其附近地区的社会秩序,还应及时利用通告、广播等形式将事故的有关情况及处置措施向群众通报,通过宣传教育,稳定群众情绪,严防由于群众恐慌或各种谣传引起社会混乱。 三、侦察事故现场化学事故发生后,应由侦检作业组对事故现场及周围环境尽快侦察,对环境物质及时采样检测,以迅速了解事故性质、现场地形,掌握危险品类型、浓度、危害程度、危害人数,从而为救人方法和进攻路线的确定、防毒防爆防扩散措施的选取以及有效开展其

8、他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实施要点: (一)侦察程序侦检应按照严格的程序实施,以确保侦检有效性。(二)侦检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实施侦察前要根据已掌握的情况,采取可靠的防毒防爆措施。进入烟雾大、光线差的事故现场时,应编成小组,携带防爆灯具、安全绳等必要器材,并相互约定好撤退等行动的有关信号。2、侦察过程中,应与指挥部保持联系,及时反馈信息,特别是发现急需抢救的人员时,应立即通知指挥部调派力量抢救或直接施救。3、采样检测可采取固定点和巡回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居民密集区和交通要道应作为检测的重点;检测工作应贯穿求援工作全过程,检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现场总指挥部。4、侦检中应注意保存样品,以利于进一步验证和人

9、为案件的侦破。必要时应进行拍照、录相、但应注意防爆。 四、救援灾区人员 抢救危险区内人员由数人疏散组负责,这是救援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主要包括人员的疏散和伤亡人员的抢救。实施要点: (一)组织人员撤离。对危险区域内的人员应及时组织疏散至安全地带(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在污染严重方向;准备好进入危险区应携带的标志物(如小红旗)、扩音器以及强光手电等必要器材。 1、撤离准备。救援人员首先应熟悉地形,明确撤离方向;准备好进入危险区应携带的标志物(如小红旗)、扩音器以及强光手电等必要器材。2、组织指挥。救援人员进入危险区后应立即通过敲门、呼叫等方式搜索受困人员。人数较多、地形复杂时,则应充分发指挥事

10、故单位原有组织机构的作用,尽快召集、组织所有被困人员。3、积极防护。撤离前应及时指导危险区的群众做好个人防护。缺乏防护器材时,可就地取材,采用简易防护措施保护自己,如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袋套在头部,将衣服、毛巾等织物浸湿后捂住口鼻,同时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物把暴露的皮肤保护起来,快速转移至安全区域。对于一时无法撤出的群众可将密封性好、耐火等级高的房间设置为临时避难间,指导他们紧闭门窗,用湿布将门窗缝塞严,关闭空调等通风设备和熄灭火源,等待时机再作转移。4、迅速撤离。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域时,应选择合理的撤离路线,避免横穿危险区域;对粘有毒害性物品的人员要在警戒区出口处实施洗消,进入安全区后再作进一

11、步的检查,造成伤害的要尽快进行救护。(二)抢救伤亡人员。具体实施中分三个步骤:1、脱离险区。救援中首先应根据灾前人员的分布情况和已经撤出人员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找和施救,然后再对危险区全面搜寻,确保将所有伤亡人员转至安全地带。2现场急救。即由医疗救护组实施紧急救护。(1)清除口鼻内异物,让受害者呼吸新鲜空气,如果呼吸困难或已不能呼吸,则应在现场采取立即供氧或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果化学品是毒害品或具有较大的毒害性,则不能直接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应先清除毒害物,然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施救。(2)及时脱去污染衣物,如果因接触液化气体已被冻住,则应采取解冻措施。对脸部、眼睛和手脚等暴露部位用

12、大量水冲洗15-30分钟,冲洗时先冲眼睛,并要将眼皮掰开。(3)针对受害人员伤程度和中毒出现的症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紧急抢救和治疗。由于毒物的伤害,往往造成人体机能的严重障碍,如呼吸衷竭、休克、肺水肿、急救肾功能衰竭、严重灼伤等,这就需要使用特效药对症治疗.3、转院治疗。对一些现场难以急救的重伤员,救护组要一边采取应急救护措施,一边组织转送到指定医院。到医院后要尽可能说明中毒因并提供毒害物样品,以供检测确珍。五、控制事故源头控制或切断造成事故的危险源头要在事故单位的协助下,严格按照有关专家制定的方案进行。实施要点:(一)灭火。即根据燃烧物的具体性质,选用合适的灭火剂扑救火灾。灭火时消防车要注意

13、远距离依靠,一般距危险源50-100米,最好在轻危区之外;对泄漏的压缩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若已形成稳定燃烧,一般不要急于灭火,而应首先用大量冷却容器及相邻的有关设施,在做好充分准备并确有把握处置事故的情况下再灭火。 灭火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如果出现容器颤抖、通风孔发出尖叫以及火焰变亮耀眼等危险征兆时,指挥员应及时下达撤退命令,现场人员看到或听到事先规定的撤退信号后,必须迅速撤至安全区域。 (二)堵漏。即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利用车上的器材和堵漏工具,灵活运用不同的堵漏方法(内封法、外封法、捆绑式、金属封堵截套管、堵漏枪、阀门工具组、高压堵漏工具箱、堵漏木锲、下水道阻流袋、双管式污油围栏等)对容器、

14、管道实施堵漏,应立积极配合事故单位切断物品输送,关闭电源、气源。泄漏物为液态且在向附近蔓延,尤其是在流向江河、湖泊时,应立即筑提或挖坑收容。 (三)稀释。即采用喷射水或其它相应的惰性介质,使危险物品的浓度迅速降低,从而达到排险目的。如对污染区喷洒水雾、加强通风,向有易燃易爆气体的有限空间充入氮气等。 (四)输转。对积聚在事故现场的化学危险品,应及时转移至安全地带;对泄漏罐体中的液态危险品,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利用压差或用防爆输转泵抽转至槽车或其他指定的设备中,并尽快转移出危险区,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燃烧、爆炸或泄漏等事故的发生,防止事态扩大。在控制事故源头的过程中,救援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前

15、必须视情佩戴空气呼吸器、穿避火服和防化服、扎紧裤口袖口等,对空气呼吸器的压力、进入人员的姓名和时间须有专人登记,必要时应对进入现场的人员用开花水流进行掩护,以确保人员的安全。六、洗消污染区域为避免毒害物持续造成危害,应对化学事故现场的人员和物质进行及时的洗消。洗消时应根据毒害物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体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洗消方法和洗消剂。(一)洗消方法化学洗消方法。即通过化学药剂与毒害物直接起反应,使毒害物成分改变,成为无毒或低毒性物质。通常将洗消药剂装载消防车水罐或专用的洗消器材装备中,在经加压喷洒洗消。(1) 中和。如酸性毒物用碱性药剂洗消。(2) 水解。如促进卤代烷、酯类等毒害性物质水解。(

16、3) 氧化。如次氯酸盐的强氧化性消毒;燃烧消毒。 2、物理洗消法。通常有三种方式: (1)、清洗。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用汽油、酒精、煤油等溶剂浸泡,少量的也可用棉花、纱布等浸以相应的溶剂,将毒害物溶解檫除。 (2)吸附。即利用吸附性较强的物质(如活性白土、活性炭、蛭石等)吸附泄漏物表面或过滤空气、水中的毒害物质,也可用棉花、纱布等浸以相应的溶剂,将毒害物溶解檫除。 (3)转移。即通过铲除、切断或覆盖等手段将毒害物质移走或覆盖掉,减轻或消除毒害物的危害。 (二)对不同对象的洗消1、 人员的洗消。在污染区边界处设若干个洗消点。用水、肥皂水或其他洗消剂进行清洗或用毛巾檫拭等方法清除服装上的污染物。洗消

17、时产生的废弃物要妥善处理,防止污染扩散。2、 动物洗消。对有重要的保留价值的珍稀动物要采取与人员一样的洗消方法,其他的牲畜一般进行宰杀深埋或焚烧处理。3、 地区(物品)洗消(1) 冲洗。即用水或其他合适的洗消剂冲洗地面、建筑物以及设备表面,对价值大、易造成水渍损失的精密仪器,则应尽量分开檫洗。(2) 铲运。即将危险品或被污染地面的表层土壤铲除并运走,有的也可采用垫铺清洁土壤的方法予以覆盖。(3) 聚合。即向地面、路面和建筑物及设备表面喷洒快速凝聚剂,待其凝固成薄膜后,将凝固着有害物质的薄膜清除运走。(三)洗消程序对受害人员、污染品及参与处置的有关人员、器材实施洗消时,首先要根据污染程度及物品性

18、质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程序实施。(四)洗消中应注意的问题1、 根据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及状态选择洗消的方法。如对毒性大且有较持久的油状液体毒物,一般应用氧化氯化洗消剂或碱性洗消剂,洗消后需要大量的水进行冲洗;对气体毒害物,浓度较高时应喷洒一些洗消剂加速消毒,浓度低的不可做专门洗消,一般可暂时控制污染区,依靠自然条件如通风等使毒害物逸散消失。2、 根据污染物品、设施的性质及污染程度选择洗消的方法。如对污染的水泥构件,可喷洒洗消剂进行洗消;对精密仪器、设备可用有机溶剂檫拭。但无论使用那种洗消剂和洗消方法,都应遵循“既要消毒及时、彻底、有效,又要尽可能不损坏污染物品”的原则。第二部分 常见化学事故的处置

19、雷管(detonator)GB编号:11001/11002(UN:0255/0267)包装标志:标志1理化性质:装有雷汞等起爆药(有的还装有猛性炸药)的金属、纸质或塑料管状物,是较常见的起爆器材。根据起爆的方式可分为火焰雷管、针刺雷管和电雷管等。(一)危险特性受到撞击、摩擦、电流作用或受热会发生爆炸,同时会生成刺激性和毒害性气体,吸入使人头晕、恶心。(二)防护要求在处置泄露的过程中应穿着防化服和无钉鞋,佩带空气呼吸器。(三)处置措施1、 根据现场情况划分警戒区,并在较高地势和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实施处置。2、 已经发生火灾时,应用水扑救,严禁用砂土覆盖;难以扑灭时应在外围控制火势蔓延,任其燃烧

20、,但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和建筑物作掩护,防止爆炸。若有可能,应尽快将可移动的物品转移出火场。3、 如果仅仅是泄漏:(1) 应迅速清除警戒区内的所有火源,电雷管时则禁用手机、寻呼机等器材;处置人员严禁穿着带钉鞋,处置时应用无火花工具,并防止产生静电。(2) 小心将散落雷管收集到防爆桶或指定容器中,交有关技术人员处理,操作过程严禁撞击、摩擦;也可考虑向泄漏物慢慢加适量的水,但严禁高压射水,采取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水流、下水道等限制性区域。4、 人员急救参照基本程序中人员的现场急救。梯恩梯(TRINITROTOLUENE)别名:2,4,6-三硝基甲苯、TNTGB编号:11035(UN:0209)、化学式:

21、C6H2(NO2)CH3包装标志:标志1理化性质:淡黄色针状结晶或鳞片状,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溶于苯、甲苯、丙酮、乙醇;梯恩梯对碱是敏感的,遇碱生成碱金属盐的机械度和热感度都很高,但在熔点(80)以上,能与铅、铁、铝等金属作用,其生成物受冲击、摩擦时很容易发生爆炸;梯恩梯不导电,粉碎时易产生静电积累,TNT有毒,能刺激眼睛和皮肤.。相对密度:1。66 氧平衡:-0。74爆发点:300 爆速:6900m/s(一)危险特性接触火焰、火花或震动、撞击、摩擦会引起爆炸。梯恩梯有毒,通过皮肤沾染和呼吸道吸入而中毒,长期接触或过多吸入会引起黄疸病。(二)防护要求在处置的过程中应穿着隔绝式防化服和无钉鞋,佩

22、带空气呼吸器。紧急时也可浸渍口罩,穿着简易的防化服。(三)处置措施1、 根据现场情况划分警戒区,并在较高地势和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实施处置。2、 已经发生火灾时,应用水扑救,严禁用砂土覆盖;无法扑灭时,应控制火势蔓延,任其燃烧,若有可能,应尽快将可移动的物品转移出火场。但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和建筑物作掩护,防止爆炸。3、 如果仅仅是泄漏:(1) 应迅速清除警戒区内的所有火源,电雷管时则禁用手机、寻呼机等器材;处置人员严禁穿着带钉鞋,处置时应用无火花工具,并防止产生静电。(2) 小心将泄漏物收集到防爆桶或指定容器中,交有关技术人员处理,也可考虑向泄漏物慢慢加适量的水,但不要向泄漏源射水,采取措施防止

23、泄漏物进入水流、下水道等限制性区域。5、 人员急救参照基本程序中人员的现场急救。救护人员应做好个人的自我防护。硝铵炸药(TRINITROTOLUENE)别名:铵梯炸药、阿莫特GB编号:11084(UN:0082)、化学式:NH4NO3、C6H2(NO2)CH3包装标志:标志1理化性质:外观通常为白色或灰白色粉状物,是硝酸铵(60-90%)与TNT等炸药的混合物,其火焰感度、机械感度相对较低,与铜等金属接触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高敏感度的物质(有水时反应增强)硝铵炸药应含有易吸水的硝酸铵与食盐,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受潮的硝铵炸药威力降低,而且易造成瞎炮。相对密度:0。8-1。1爆速:3500-4000

24、m/s(一)危险特性受到强烈撞击、摩擦或受热会发生爆炸,少量的硝铵炸药遇火星虽然燃烧而不爆炸,但在量大时或在密闭的条件下,硝铵炸药遇火星则将猛烈爆炸;反应中会生成有刺激性和毒害性的二氧化氮等气体,硝铵炸药本身对人体也有一定的毒害性,吸食或经皮肤吸收后,使人头晕、恶心。(二)防护要求在处置的过程中应穿着防化服和无钉鞋,佩带空气呼吸器。紧急时也可浸渍口罩,穿着简易的防化服。(三)处置措施1、根据现场情况划分警戒区,并在较高地势和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实施处置。2、已经发生火灾时,应用水扑救,严禁用砂土覆盖;无法扑灭时,应控制火势蔓延,任其燃烧,若有可能,应尽快将可移动的物品转移出火场。但要利用有利的

25、地形和建筑物作掩护,确保安全。3、 如果仅仅是泄漏:(1) 应迅速清除警戒区内的所有火源,电雷管时则禁用手机、寻呼机等器材;处置人员严禁穿着带钉鞋,处置时应用无火花工具,并防止产生静电。(2) 小心将泄漏物收集到防爆桶或指定容器中,交有关技术人员处理,也可考虑向泄漏物慢慢加适量的水,但不要向泄漏源射水,采取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水流、下水道等限制性区域。6、 人员急救参照基本程序中人员的现场急救烟花(fireworks)爆竹(firecracker)别名:焰火、鞭炮GB编号:14055(UN:0480)、包装标志:标志2理化性质:烟花是各种花色纸盒,内有炸药及彩色药剂;引燃后有强烈的火花及鲜艳的花

26、色。爆竹是各色圆筒纸包内装有火药,引火燃烧发生爆鸣和烟火含氯酸盐类的爆竹,生产贮运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极易发生自然和爆炸。(一)危险特性受到强烈撞击、震动、电能或受热会发生爆炸,同时会生成有刺激性和毒害性的气体吸入使人头晕、恶心。(二)防护要求在处置的过程中应穿着隔绝式防化服和无钉鞋,佩带空气呼吸器。紧急时也可浸渍口罩,穿着简易的防化服。(三)处置措施1、根据现场情况划分警戒区,并在较高地势和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实施处置。2、已经发生火灾时,应用水扑救,严禁用砂土覆盖;无法扑灭时,应控制火势蔓延,任其燃烧,若有可能,应尽快将可移动的物品转移出火场。但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和建筑物作掩护,确

27、保安全。3、如果仅仅是泄漏:(1) 应迅速清除警戒区内的所有火源,处置人员严禁穿着带钉鞋,处置时应用无火花工具,并防止产生静电。(2) 小心将泄漏物收集到防爆桶或指定容器中,交有关技术人员处理,也可考虑向泄漏物慢慢加适量的水,但不要向泄漏源射水,采取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水流、下水道等限制性区域。7、 人员急救参照基本程序中人员的现场急救氢(hydrogen)别名:氢气、液氢GB编号:21001/21002(UN:1049/1966)、化学式:H2包装标志:标志4理化性质:无色无味易燃气体,微溶于水,气体很轻,极易向上扩散,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氢气是强还原剂,与活泼金属及氟、氯等非金属会剧烈

28、反应。相对密度(气):0。07 爆炸极限:4-76%自然点:500 沸点:-235(一)危险特性1、极易因受热、火花或火焰作用而燃烧,泄漏的气体易积聚在容器或房屋的顶部,并会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受高温、火焰作用会发生爆炸,容器受热也会发生爆炸。2、高浓度时吸入头晕,呼吸困难,可能会引起窒息;直接接触液氢会严重灼伤皮肤和粘膜或造成冻伤。(二)防护要求在处置泄漏、损坏的刚瓶和设备时,应穿着隔绝式防化服和无钉鞋,佩带空气呼吸器。直接接触液化气体时应穿着防寒服装。(三)处置措施1、根据现场情况划分警戒区,并在较高地势和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实施处置。2、已经发生火灾时:(1)如果气源不能切断或泄漏

29、不能控制,不要扑灭燃火,但应在外围控制火势蔓延,并注意冷却容器壁。若有可能,应尽快将可移动的物品转移出火场(2)扑救火灾时,可用干粉、CO2或雾状水扑救,并用大量的直流水冷却容器壁。如果出现通风孔声音变大或容器壁变色等危险征兆,则应立即撤退。4、 如果仅仅是泄漏:(1) 应迅速清除警戒区内的所有火源,并加强通风,尤其是厂房、容器的顶部;处置人员严禁穿着带钉鞋,处置时应用无火花工具,并防止产生静电。(2) 小心转动泄漏容器,使漏口朝上,以防液氢流淌出来,使用雾状水、开花水流驱散蒸汽云团,但不要对泄漏源射水。采取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水流、下水道等限制性区域。(四)人员急救参照基本程序中人员的现场急救

30、,对造成的冻伤的要注意保暖。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别名:碳氧化合物GB编号:21005(UN:1016)、化学式:CO包装标志:标志4理化性质:无色无味易燃气体,燃烧时为蓝色火焰,微溶于水,有毒,强还原剂,能与氧化性物质剧烈反应。相对密度(气):0。97 爆炸极限:12。5-74%自然点:610 沸点:-192MAC值:30mg/m3(一)危险特性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受热、火花或火焰作用有着着火或爆炸危险。有极大的毒性,吸入后头晕、恶心、神志不清等症状,严重中毒者可能引起昏迷、死亡。流失后有造成火灾或爆炸的危险。(二)防护要求在处置泄漏、损坏的刚瓶和设备时,应穿着隔绝

31、式防化服和无钉鞋,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渗透性很强,普通的防毒面具和浸湿的毛巾效果很差。(三)处置措施1、根据现场情况划分警戒区,并在较高地势和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实施处置。2、已经发生火灾时:(1)如果气源不能切断或泄漏不能控制,不要扑灭燃火,但应在外围控制火势蔓延,并注意冷却容器壁。若有可能,应尽快将可移动的物品转移出火场(2)扑救火灾时,可用干粉、CO2或雾状水扑救,并用大量的直流水冷却容器壁。如果出现通风孔声音变大或容器壁变色等危险征兆,则应立即撤退。5、 如果仅仅是泄漏:(1)应迅速清除警戒区内的所有火源,并加强通风;处置人员严禁穿着带钉鞋,处置时应用无火花工具,并防止产生静电。(

32、2)小心转动泄漏容器,使漏口朝上,以防液态气体流淌出来,使用雾状水、开花水流驱散蒸汽云团,但不要对泄漏源射水。采取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水流、下水道等限制性区域。(四)人员急救参照基本程序中人员的现场急救,有些症状表现的比较迟的,对受害者要做进一步的观察。救护人员应做好自身的防护。硫化氢(hydogen sulfide)GB编号:21006(UN:1053)、化学式:H2S包装标志:标志4理化性质:无色易燃气体,燃烧时为蓝色火焰,有臭鸡蛋气味,接触时间较长会使人嗅觉麻木。比空气略重,会沿地面移动,易液化,且溶于水,呈酸性。硫化氢具有极强的还原性,与强氧化性物质会发生剧烈反应。相对密度(气):1。19 爆炸极限:4-46%自然点:260 沸点:-60MAC值:10mg/m3(一)危险特性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温、明火会引起燃烧爆炸。有极大的毒害性,刺激眼睛会产生结膜炎,吸入后有咳嗽、头痛、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等症状,严重中毒者可引起肺水肿,甚至会闪电式昏倒。硫化氢燃烧会产生有毒的二氧化硫。(二)防护要求在处置泄漏、损坏的刚瓶和设备时,应穿着隔绝式防化服和无钉鞋,佩带空气呼吸器。直接接触液化气体时穿防寒服装。(三)处置措施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