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红枣产业化基地建设项说目可行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06742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65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红枣产业化基地建设项说目可行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有机红枣产业化基地建设项说目可行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有机红枣产业化基地建设项说目可行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机红枣产业化基地建设项说目可行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红枣产业化基地建设项说目可行研究报告.doc(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有机红枣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有机红枣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摘要.1一、申报县基本情况.21.支柱产业发展情况.22.近三年来承担各级科技、农业等部门科技项目情况.43.县科技乡镇管理机构设置及其工作基础.54.省、地(市)、县加强县域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和投入情况.5二、项目概述.81.意义和必要性.82.工作基础和优势.103.总体目标和任务.144.预期效果.15三、具体任务.181.有机红枣种植技术体系建设.182.产地环境建设.183.有机红枣加工质量体系建设.194.科技服务与保障体系的建设.19四、技术内容和指标.211.技术来源和依托单位.212.技术人员情况、科技服

2、务能力情况.213. 技术集成、转化、推广方式及其技术路线.234.重点示范技术内容.245.技术、经济指标.26五、市场与效益分析.271.市场分析.272.风险分析.272.效益分析.28六、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301.组织管理.302.保障措施. 31七、进度安排. 32八、经费需求.33九、审核意见.34十、批复意见.35 十一、附件十团有机红枣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摘 要关键词:科技 有机食品 产业化 红枣 十团位于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属阿克苏红枣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区。十团有35年红枣种植历史,种植面积约4.2万亩,总产量5500吨左右,占全团经济

3、总量的34。师和团场高度重视红枣产业化开发,团场已于2008年启动实施红枣产业化建设工作。本项目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通过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促进科技资源进入优势特色产业的各个环节。引进红枣新品种,推广有机标准化种植技术、直播苗嫁接技术;应用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加工生产干枣、红枣浓缩汁、速溶枣粉等有机食品。解决品种杂乱、粗放种植、商品率低、产品单一、产业链短、经济效益差的问题。项目将科研单位、团场和企业相结合,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在技术上依托新疆兵团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形成优良种苗-有机红枣生产基地-产品收购-有机红枣加工-销售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项目具体

4、任务为:1、有机红枣种植技术体系建设,在种植基地管理和栽培生产环节推行有机生产技术;2、产地环境建设,改善和提高基地生产设施和环境条件;3、有机红枣加工质量体系建设,示范基于“有机产品(加工)国家标准”的红枣加工方法;4、科技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有机红枣生产科技服务功能。本项目建设时间为2009年6月至 2011年5月,总投资600万,申请中央补助230万元。建设有机红枣基地1万亩,全团优质红枣品种覆盖率达到100,项目区有机产品率100%,项目区每户年增收8000元以上,团场年增纯利润3000万元以上,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41一、申报县基本情况申报县名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十团GDP(

5、亿元)4.18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12产业结构比例(%)75.3:7.3:17.4人均可支配财力(万元)0.8人口数(万人)总人口数1.8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11380其中:农业人口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人)11380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1.3(一)支柱产业发展情况1、概况农一师十团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位于阿拉尔市垦区塔北灌区下游,是以农业为主,工、交、建、商相结合的综合性团场。场部距阿克苏市东南130km,南部与阿拉尔市城区接壤,具有发展特色林果经济的独特地缘优势。十团所在地区属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受天山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影响,冬季寒冷,夏

6、季酷热,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长,光热资源丰富,对红枣生长十分有利。水资源较充足,也适合发展棉花、蔬菜种植和家庭养殖业生产。十团是国营农场,经过50年的努力,已初步建成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农场。“十一五”期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近几年加大了科技投入。加大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了政策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经济运行良好。十团现有人口1.84万人,下辖39个基层单位,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4.18亿元,利润916万元,职均收入10196元。按照十团“十一五”规划发展思路和战略构想,到2010年末,团生产总值以年均

7、12.8%速度递增,到“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将由目前的75.4:8.5:16.1调整为69.7:12.7:17.6。2、种植业发展情况种植业在十团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最大,种植业产值占总产值的75.31,从事种植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2,其中从事棉花生产的人口占20.8。2008年,全年总播面积13.86万亩,其中棉花面积11.6万亩,总产(皮棉)19783吨,产值35480万元;粮食面积1.51万亩,总产8906吨,产值1476万元;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500余亩,年产蔬菜40万公斤,产值4000万元。种植业总产值37617万元。3、特色林果业情况以红枣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业是十团的另一支

8、柱产业,其产值占全团产值的34.14,涉及全团6.7的人口。目前全团果园面积7万余亩,其中红枣4.2万亩,结果面积3.5万亩,年产红枣5500吨,产值14273万元;梨1.6万亩,产值4100万元;其他林果0.13万亩,产值401万元。十团有35年的红枣种植历史,享有“红枣之乡”美誉,所产的“大漠”牌红枣,2000年在全国红枣交易会上获得金奖。2005年获“中国市场放心消费食品”荣誉。2007获“中国枣制品十佳名优果品”称号,2008年在国家林业局召开的首届中国枣业大会暨第一届国际枣属植物研讨会被评为“金奖”。目前,团场正在开展有机红枣基地认证工作,已取得1万亩红枣的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转换

9、期为2008年10月31日-2009年10月30日。十团将启动5万亩红枣基地建设和防护林生态建设,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激发了承包职工的积极性,全团广大职工勇跃参加“退耕还林”承包,使红枣果林畜牧业生产保持持续发展势头。到2010年果园面积将达到5.6万亩,其中红枣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果品产量14000吨,其中红枣产量11600吨;生态防护林面积2万亩。4、畜牧业发展情况畜牧业是十团又一支柱产业,能够为有机红枣生产提供丰富的有机肥。以庭院畜禽为主的自营经济是团场畜牧业生产的特点,全团1.9的人口在从事各种规模的畜禽庭院养殖,年产值4179万元,占总

10、产值的8。2008年,全团生猪存栏1.26万头,羊4.83万头,肉类总产量1158吨,禽蛋总产量115吨。2008年全团新增畜养殖户20户,禽养殖大户15户,已建起畜禽养殖小区10个,发展畜禽专业户400余户,户均收入达到5200元,庭院畜禽养殖已成为职工增收的重要途径。(二)近三年来承担各级科技、农业等部门科技项目情况20062008年,十团承担完成师市级科技、农业项目15项,其中“皮棉单产200公斤以上棉花超高产综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通过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建成200公斤以上超高产棉田430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及微机推荐施肥专家决策技术推广”建设项目达到6.5万亩

11、;“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推广”建设红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面积0.4万亩,红枣无公害食品生产面积1.9万亩。20062008年,承担科技、农业项目9项,包括:1.矮密早技术和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2. 利用免耕技术、在麦茬地直播玉米,一年两季吨粮田;3.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定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4.机采棉农艺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 5.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及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6.特种经济作物(茴香)规模化种植技术示范等。承担项目详细情况见附件3 :十团近三年来承担各级科技、农业等部门科技项目情况一览表(2006-2008)。(三)县科技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及其工作基础十团

12、历来重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团场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能够与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本着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思想,为了加快“科技兴团”的步伐,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素质,推进团场经济发展,团党委于2008年3月发文调整科学技术管理委员会,并成立团场科学技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团长和政委挂帅担任组长。十团于2007年4月成立了科技富民强县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加强团场对科技富民强县工作的领导,推动团场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职工增收。另外,随着兵团精准农业的不断发展,十团早在2003年就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承担着团场的良繁、病虫预测预报、土壤化验

13、、种子检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基础性工作。推广中心现有2300余亩试验田技术及管理人员11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团场还与塔里木大学、自治区农科院、河北农业大学红枣研究所建立依托单位关系,与师农科所等科研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十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试验站,中心化验室、病虫测报站、种子站、职工培训办等部门,有比较先进的设备,完全可以胜任团场的各项农业基础工作(如中心化验室就是在中心团场十团成立后由原九团化验室,十团化验室合并而成,拥有化验土壤大量及微量元素的分光光度计,频谱仪、卫星定位仪器等设备),相信随着团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的调整优化,将会为有机红枣种植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保障。

14、(四)省、地(市)、县对加强县域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和投入情况兵团党委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兵团的战略决策,出台了多项激励科技创新、推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了科技创新投入,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先后制定、出台了兵团党委兵团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兵团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兵团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52020)。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团场的决定。并且积极按照中央部署,加快推进农业节水示范基地,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三大基地建设工程。兵团提出,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为抓手,在培育新型职工上

15、实现突破。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兵团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十一五”以来,兵团在科技投入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和提高。2008年兵团科技经费总额比上年增长4.3%,达到1.47亿元,兵团本级科学支出预算增长46.3%,达到3869万元。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要使兵团全社会科学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0年达到1.0以上,到2020年达到2.5以上。农一师阿拉尔市党委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师市“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大战略开展科技工作,实施了党政领导干部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岗位责任与政绩挂钩等考评制度,加强对科技工

16、作的领导,健全科技组织机构,增加科技投入,成为兵团首个“全国科普示范市”。农一师紧密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和区域特色经济的优势,以科技项目为主线,促进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坚持推广矮化密植、节水灌溉、综合防治管理等技术措施,扩大红枣等特色林果种植面积,建设优质果品基地,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2008年,全师精品示范果园建设面积达到2.5万亩。兵团农一师在科技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工作中给予了十团倾斜式支持。特别是在十团特色林果红枣种植和棉花种植,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确定十团为全师优质红枣基地,还要求师农科所为十团对口提供积极地技术服务支撑。为促进科技进步,十团先后出台了农一师十团

17、科技富民强团专项行动管理办法、农一师十团科技富民强团专项行动项目资金预决算和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农一师十团科技富民强团专项行动专家管理暂行办法、十团科技工作“十一五”规划、十团科技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十团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十团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十团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十团人才引进管理暂行办法、农一师十团引进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优惠政策暂行规定。2006-2008年十团的科技经费投入达到1428.81万元,年均476万元。2006年十团投资150万元建成科技楼(地处科克库勒镇中心地带),原属林牧科的林业工作站,兽医工作站等进入科技楼,农技推广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项目概述通过实施十团有机红

18、枣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行动计划),解决红枣种苗供应、有机红枣种植生产管理、有机红枣加工等关键技术,在十团建设有机红枣产业化示范基地;依托龙头企业,以有机红枣为原料,开发生产干枣、红枣浓缩汁、速溶枣粉等有机食品,带动有机食品业、运输业、包装印刷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建设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有机农产品市场为导向,以团场和职工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有机红枣种植、有机红枣加工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产加销、农科教一体化红枣经营体系,使团场红枣产业走上自我发

19、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达到提高职工收入、稳定职工队伍的良好效果,形成团场基层科技服务能力提升、团场增收的推动力增强的良好局面,实现科技富民强县和维稳固边的目的。(一)意义和必要性1、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是新疆兵团顺利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成立和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性决策和重要举措。兵团经过55年的努力,在开发建设边疆、稳定边疆、巩固国防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兵团,巩固屯垦戍边千秋大业的重大战略时期,兵团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更应加快建设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党和人民再作新的贡献。团场是兵团履行屯

20、垦戍边使命的基础和主要载体,团场职工是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主力军,肩负着“屯垦”与“戍边”双重任务。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体现了国家对新疆兵团的重视和支持,有利于不断增强团场科技实力、经济实力;有利于铸就一支科学素质高、数量足够、相对稳定的职工队伍;有利于提高团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确保兵团始终成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坚强柱石和坚固堡垒2、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增强团场科技实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十团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独特,工业污染少,土壤环境、水环境和大气质量符合有机食品生产条件,具有发展有机食品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势。目前已形成实有面积4.2万亩

21、,年产5500吨的规模, 在全国都享有一定的市场声誉,这为发展有机食品奠定了基础。目前,只要对现有的生产加以指导和有序地整合,并对其生产过程和管理方式进行有机食品认证,该产品即可转换成有机食品,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能够有效的加快团场农业产业种植业调整步伐,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促进团场经济发展,早日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农一师党委和团场党委根据现状,提出的大力发展十团红枣产业,建设南疆有机红枣基地的思路,是调整该团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同时能够有力推动项目区林果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本项目建设对夯实发展基础,促进职工增收,拉动全团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3、提高

22、团场转化推广科技成果能力,为团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近年来,虽然林果业在十团的发展很快,但林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发展基础比较弱、多数职工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市场、体制、科技和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还制约着团场的林果业业发展。十团林果业业发展缓慢,红枣产业规模没有大的发展,现有的4.2万亩红枣的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对职工增收和团场致富的贡献份额较小,辐射范围小,带动作用不明显,加上产业链不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经营模式粗放。并且栽培管理新技术推广速度慢,没有做好整体规划和各产业的统筹协调。严重制约着团场科技水平提高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本项目通过建立有机红枣生产基地,将重点示范推广优

23、质良种苗木繁育,矮化密植栽培,花果管理,整形修枝,配方有机施肥,节水灌溉,有害生物防治,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分级包装等一系列新技术,提红枣种植和加工生产的科技水平。通过项目建设,建立起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优良品质的红枣基地,并推广普及高产栽培模式和种植技术。通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全员培训生产职工,建立行业协会等技术服务体系,完善生产管理制度,整体推动项目团场林果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为项目团场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增强发展后劲。4、提高职工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提高专项行动重点科技项目辐射区职工人均纯收入的水平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对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减少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

24、,保护和改善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通过扩大规模和增产增收,可显著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对促进职工增收,促进团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项目建成后,可使种植红枣职工户均增效8000元以上,团场林果业年增产值3000万元。显著的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对促进边境团场早日致富奔小康,稳定职工队伍,增强团场戍边兴边功能,发展壮大屯垦戍边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工作基础和优势1、经济基础与自然资源十团成立于1958年,是以农业为主,工、交、建、商相结合的综合性团场,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位于阿拉尔市垦区塔北灌区下游,场部距阿克苏市东南130km,南部与阿拉尔市城区接壤,具

25、有发展特色种植业经济的独特地缘优势。十团所在地区属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受天山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影响,冬季寒冷,夏季酷热,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长,光热资源丰富,对红枣生长十分有利。水资源较充足,也适合发展棉花、蔬菜种植和家庭养殖业生产。十团所在区域处欧亚大陆腹地,受天山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影响,属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酷热,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长,光热资源丰富,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年平均温度10.7C,10C活动积温为4113C,20C活动积温为2237C。平均无霜期192天。平均日照2991.8小时,全年太阳总幅射量148.22千卡/平方厘米。

26、年降雨量42毫米,年蒸发量2044毫米,空气相对湿度50%。十团灌溉水符合有机红枣生产要求(见附件灌溉水检验报告)。水源是由阿克苏主河道通过胜利王渠引入多浪河水库,转由塔里木河总干渠引入,年引水量12315立方米。地下水位一般在1.63.3米,化学成分主要是硫酸盐氯化物,阳离子以钠为主,PH值7.28.4,属碱性矿化水,矿化度38G/L。地下水资源量为6341万立方米,可采量3805万立方米。十团土质符合有机红枣生产要求(见附件土样检验报告)。全团占地面积1.08万公顷,土地规划面积2.44万公顷,地理位置为东径8121,北纬4037,海拨高度为1009.5m。土地面积为2.44万公顷,其中:

27、耕地7861公顷,园地371公顷,林地614公顷,水域2408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99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466公顷,未利用地10981公顷,土壤有机质含量0.91%,质地较轻,透水性强,易脱盐,宜耕性好。2008年,全团总人口1.84万人,其中农业工人1.4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80人。农业技术人员63人。土地规划总面积54.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4万亩,林业总面积达4.73万亩,其中红枣4.2万亩,结果面积1.8万亩,年产5500吨,梨0.7万亩,其他0.13万亩。国内生产总值4.18亿元,利润916万元,职均收入11380元。2、已开展工作十团党委以发展壮大团场经济,致富各族职工群

28、众为目标,坚持“兴林强团”方针,把特色林果业发展摆到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团场积极建立新的经济发展平台,拓宽职工增收渠道,在“万亩果林”种植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有机红枣”申报等项目的推动下,林果业特别是红枣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团场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之一。十团现有红枣面积总计4.2万亩,结果面积3.5万亩,年产红枣5500吨。团场成立了红枣协会,将职工组织起来,形成合力,申请注册“大漠牌”商标,实行统一种植技术,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销售渠道,形成批量,扩大市场。形成了协会农户的林果业发展模式,为职工增收建立良好的发展平台。引导职工增加投入,进行科学管理,重点培植专业红

29、枣种植户,树立示范典型。制定了有机红枣种植规程,管理规程,为每户枣农制定了农事档案,详细记录了施肥、灌水、打药的时间,用药品种、用药量等,为规范有机红枣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2300余亩试验田,技术及管理人员11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设置有试验站,中心化验室、病虫测报站、种子站、职工培训办等部门。完全可以胜任团场的各项农业基础工作(如中心化验室就是在中心团场十团成立后由原九团化验室,十团化验室合并而成,拥有化验土壤大量及微量元素的分光光度计,频谱仪、卫星定位仪器等设备)。3、优势分析红枣作为团场的特色产业,具有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品种优势明显,技术力量

30、雄厚,服务体系完善等优势。(1)品牌优势。十团的“大漠”牌红枣历史悠久,享有“红枣之乡”的美誉。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十团就开始引进红枣,经过近30年的训化选育栽培,所生产的灰枣、赞皇枣、葫瓶枣、新乐枣等品种结果早、丰产性能稳定、抗寒耐寒、抗盐碱,抗病虫,综合性状表现良好。2000年,灰枣、赞皇枣荣获全国山东乐陵红枣交易会“金”、“银”双奖,2005年获“中国市场放心消费食品”荣誉。2007获“中国枣制品十佳名优果品”称号。2008年又获“首届中国红枣大会金奖”。(2)区位与资源优势。十团场部驻科克库勒镇,距阿克苏市东南130km,南部与阿拉尔市城区接壤,地处良好的城郊位置,是人口集中、市场繁

31、荣、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带。十团内部道路畅通,距阿克苏市东南130km,南部与阿拉尔市城区接壤,阿拉尔将成为南疆交通的枢纽,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团场具备发展特色经济的独特地缘优势。项目团场属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酷热,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长,光热资源丰富,对红枣生长十分有利。水土资源丰富,有发展红枣生产的广大空间。团场畜牧业发展良好,以目前的养殖规模,完全能够满足1万亩有机红枣基地所需要的有机肥供应。(3)产业基础优势。十团现有红枣面积总计4.2万亩,结果面积3.5万亩,年产红枣5500吨。主栽品种为骏枣2号、赞皇大枣、壶瓶枣等优良品种。团场成立了红枣协会、农技中心,

32、有一支专业从事红枣栽培技术推广和红枣产品经营、管理的骨干队伍,技术及管理人员11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对红枣种、采、销社会化服务,有人材技术保障。另外,农户有科学种植的意识。团场红枣种植户众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依靠科技大大地提高红枣生产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团场统一制定了有机红枣种植规程,管理规程,为每户枣农制定了农事档案,有机红枣基地认证的前期工作已经开展起来,并获得了有机产品转化认证证书。(4)地方政策、财政支持。为十团红枣产业能够得到更好、快速的发展,农一师、十团均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近三年,十团科技经费投入达到1428

33、.81万元,年均476万元,为新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总体目标和任务1、总体目标。本项目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即引进红枣新品种,推广有机标准化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在十团建设1万亩有机红枣基地;依托龙头企业以红枣为原料,科学规划、集成资源,进行有机食品生产和全过程质量控制,应用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加工生产干枣、红枣浓缩汁、速溶枣粉等有机食品,解决团场在红枣生产上品种杂乱、粗放种植、商品率低、红枣产品单一、产业链短、经济效益差的问题。辐射带动阿克苏地区有机食品生产,推动有机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有机食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34、实施有机农产品品牌战略,达到富民强县的目的。2、任务。(1)有机红枣种植技术体系建设。在栽培生产中,重点应用在红枣有机红枣种植过程中作物的轮作、间作、套作等合理耕作方式,全面推广土壤培肥施肥、病虫害防治、污染控制、水土保持、灌溉、贮藏、运输以及平行生产、隔离带等有机食品生产关键技术。在有机红枣种植基地管理中,对有机红枣种植管理中的文件系统、资源系统、内部检查系统、追踪系统和持续改进等管理系统进行规范,建立完整的有机红枣生产技术体系。(2)产地环境建设。改善和提高基地生产设施和环境条件。完善基地土壤治理,配套渠系林网道路,改善有机农产品生产环境条件,加强有机红枣机械化生产装备水平,充分运用现代农

35、业设备和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集约化生产、管理水平。增强有机农家肥的供应能力和无害化处理能力,不断改善和提高示范基地的环境质量。建设良种繁育场站和相关试验室。(3)有机红枣加工质量体系建设。示范基于“有机产品(加工)国家标准”的红枣加工方法,建立合理的工艺流程、等级标准,规范有机红枣的加工。重点建立加工厂环境,配料、添加剂和加工助剂,加工过程,有害生物防治,包装,储藏,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手段。确保有机红枣质量的客观性和真实性。(4)科技服务与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有机红枣生产科技服务功能。完善服务体系,扩充管理服务机构,培养和壮大有机红枣生产技术服务人员力量;改善基地科研试验条件,增强监测

36、、试验、诊断功能;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提升基地科技服务能力。(四)预期效果本项目建设有机红枣基地1万亩,优质红枣品种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有机产品率100%,平均单产600公斤/亩;有机红枣贮藏、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培育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品牌;项目区职工每户年增收8000元,团场年增纯利润3000万元以上。1、提高有机红枣的生产水平,保障产出的充足稳定。通过本项目实施,年生产供应有机红枣6000吨。可扩大团场的高质量红枣种植规模,增加十团红枣的知名度,提前占领国内外有机红枣市场份额。以科技投入促进种植户提高效益、增加收入,加快团场职工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促进团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7、。2、示范先进使用技术,体现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积极作用项目建成后,示范区全部要达到国家制定的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具体标准要求。在区域范围形成核心区功能健全,示范区合理布局,辐射区作用明显的形势,具备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通过项目建设,团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服务组织能够为全团各产业发展提供全程科技服务。项目建成后,为团场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工技术骨干和科技致富能人,通过企业与协会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职工人均收入将有大幅度提高,能够充分显示出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在边疆团场经济建设前进过程中

38、的强大推动作用。3、示范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社会效益显著项目示范的规模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具有显著的兵团特色,通过“协会+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发挥团场管理规模化,标准一体化,高效行政管理体系和政令统一的优势,做大做强有机红枣产业。项目建成后,有机红枣基地条件完善,环境条件良好,实现统一的农产品生产管,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实现了充分利用当地环境资源优势,发展优质特色有机农业生产。形成良性循环,探索一条边疆团场发展有机农业的增长之路。项目还将辐射带动阿克苏地区红枣有机化生产和有机农业发展,对于兵团其它团场和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具有较强的示

39、范借鉴意义。项目的实施能够实现职工和团场共赢,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短期效益和长期利益俱佳。4、生态效益显著,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项目为生态建设型项目,用生态保护和生态农业的理念指导优势资源开发,通过生产安全环保农产品、发展有机农业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注重经济发展的长效性。大力推行土壤治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封沙育林,植树种草。项目建成后,示范基地植被覆盖率将大幅增加,渠系完备且防治水平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单位水生产能力成倍增加,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将得到极大改善。同时普及有机文化和生态农业知识,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长远基础。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效果综合情况技术情况覆盖农户(户)

40、3718引进技术(项)5农民户均增收(元)8000引进人才(人)10财政增收(万元)3000培训人数(人次)2000新增就业(人)200新建技术平台(个)2有机红枣规模(亩)10000有机红枣产量(吨)6000三、具体任务(一)有机红枣种植技术体系建设1、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有机红枣种植生产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购置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加强种植过程投入品和红枣的质量安全监测,实现从生产到采收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建立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对各项标准的落实、投入品的使用等进行动态监督。推行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管理,建立和完善生产各个环节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

41、全追溯信息网络。拟制定十团有机红枣基地文件资料管理办法、十团有机红枣基地资源管理规范、十团有机红枣基地内部检查制度、十团有机红枣基地质量述源规程、十团有机红枣基地建设改进程序等生产管理规章。2、建立标准化生产操作制度。根据有机食品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编制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模式图,发到职工和农户,指导生产。拟制定十团有机红枣技术规范、十团农田无害化技术栽培规范、十团有机红枣节水栽培技术规范等技术规范,编写十团职工技术培训手册(有机红枣)。制订十团有机红枣基地环境监测制度、十团有机红枣基地经营管理办法(试行)等生产管理制度。(二)产地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地土壤

42、治理,分年度申请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配套渠系林网道路,改善有机农产品生产环境条件,加强有机红枣机械化生产装备水平,增强有机农家肥的供应能力和无害化处理能力,改造红枣苗木基地和相关试验室。1、苗木基地改造改造450亩苗木基地,包括土壤增施有机肥,精细平整,渠道整治标准提高,道路建设。办公室、晒场、库房建设,购置检测试验设备。2、基地基础工程新建1万亩有机红枣园,进行农家肥土壤改良,精细平整土地,建设防治渠系,平整铺垫农田道路,建设硬石路面,分年度申请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用二年时间建成总计1万亩的有机红枣种植基地。按照林网规划进行农田防护林建设。改善基地现有办公条件,建设档案资料图书室,配备计

43、算机、打印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三)有机红枣加工质量体系建设。1、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有机红枣加工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购置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加强工厂环境和产出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建立加工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拟制定十团有机红枣加工厂文件资料管理办法、十团有机红枣加工生产管理规范、十团有机红枣加工厂内部检查制度、十团有机红枣加工流程等生产管理规章。2、建立标准化生产操作制度。根据有机食品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编制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模式图,发到职工和农户,指导生产。拟制定十团有机红枣技术规范、十团农田无害化技术栽培规范、十团有机红枣节水栽培技术规范等技术

44、规范,编写十团职工技术培训手册(有机红枣)。制订十团有机红枣基地环境监测制度、十团有机红枣基地经营管理办法(试行)等生产管理制度。(四)科技服务与保障体系的建设1、完善技术支撑和培训组织。组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对基地各有关领导、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营销人员进行有机食品知识和技术培训。组织基地农户学习有机食品生产技术,保证每户农户至少有一名基本掌握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的人。2、科技服务与职工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编写培训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举办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方式完成新进职工的培

45、训,宣传有机食品生产经济模式的意义,普及相关关键技术。项目期内培训2000人次。对团场科技管理人员和生产组织管理人员、连队领导和技术服务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提高全体项目参与人员的科技意识和生产、管理水平。3、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团场红枣协会功能,开展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和质量管理,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统一销售、统一技术措施。提升现有“大漠”品牌影响力,加强品牌宣传,完善市场运行,扩大销售渠道。四、技术内容和指标(一)技术来源和依托单位本项目有机生产的规范要求来源于国标GB/T19630.12005: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依托单位是新疆兵团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该单位是一个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农业生态研究、污染治理研究、技术咨询服务等业务的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咨询机构。2003年被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为新疆唯一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是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的理事会员单位。主要受理有机产品的认证、编制区域有机产品发展规划。该中心拥有60余名兼职检查员,15名技术专家,目前已开展有机种植、有机畜禽养殖,有机水产养殖,野生采集,有机加工等方面的认证工作,多次组织和派员参加国内外有机产品技术交流,与美国、欧盟、香港、日本等有机认证机构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