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厌氧性细菌.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07032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章厌氧性细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第11章厌氧性细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第11章厌氧性细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1章厌氧性细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章厌氧性细菌.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1章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概述,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厌氧芽胞梭菌属 无芽胞厌氧菌,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Clostridium),概述,严格厌氧菌,革兰阳性 芽胞比菌体粗,菌体膨大呈梭状,抵抗力强 周鞭毛,无荚膜(除产气荚膜梭菌外) 致病菌产生外毒素致病,病情严重 防治:类毒素与抗毒素,一、破伤风梭菌,(Ctetani),破伤风(tetanus)的病原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 菌体细长,芽胞正圆,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血平板上,有溶血,生物学性状,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 7580 10

2、min仍保持活力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致病性与免疫性,所致疾病-破伤风,致病条件,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完全有赖于病菌所产生的外毒素,致病因子,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毒素(tetanolysin) 质粒编码的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属神经毒(neurotoxin),毒性极强(对人致死量1g) 蛋白质,不耐热,破伤风痉挛毒素,结构 菌体:一条多肽 释出菌体:轻链(A链)-S-S-重链(B链) B链:神经节苷脂结合

3、的单位 A链:毒性作用,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与神经系统的结合 B链识别运动神经元外胞浆膜上的受体并结合,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小泡中 内在化作用 小泡从外周神经末稍沿神经轴突逆行向上,到达运动神经元细胞体,进入传入神经末稍,最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膜的转位 通过重链N端的介导产生膜的转位使轻链进入胞质溶胶 胞质溶胶中作用靶的改变 A链发挥毒性作用,使储存抑制性神经介质小泡膜蛋白发生改变,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氨基丁酸的释放,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造成麻痹性痉挛,典型的症状 苦笑面容 角弓反张 其它,免疫性,破伤风免疫属外毒素免疫,主要是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毒素与中枢神

4、经组织结合非常牢固,一旦结合即非抗毒素所能中和) 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 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微生物学检查法,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防治原则,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特异性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三联疫苗 免疫程序:3、4、5月 3次 2、7岁加强 2次 特殊情况 1次 紧急预防: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 特异性治疗:早期足量使用抗毒素及抗生素,二、 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两端平切粗大杆菌 芽胞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不大于菌体 无鞭毛 体内有明显的荚膜,培养

5、特性,生长迅速,代谢活跃,45生长最好 血琼脂平板:双层溶血环 内环完全溶血-毒素 外环不完全溶血- 毒素 蛋黄琼脂平板:Nagler反应 牛奶培养基:“汹涌发酵” (stormy fermentation),分型,分为5个毒素型 对人致病的:A型,致病性 致病物质,外毒素,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和次要毒素及其分型,致病物质,毒素 以A型产生量最大 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伴大量溶血、组织坏死、肝脏、心功能受损 在气性坏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毒素 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肠毒素,所致疾病,气性坏疽 主要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相同 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险恶,死亡率高,以组织

6、坏死,气肿和全身中毒为特征 组织坏死、血管内皮损伤,通透性上升 出血、水肿、局部坏死 分解糖产气,压迫软组织、血管 加重组织坏死(捻发音) 分解组织,病变迅速扩散,引起全身中毒症状,食物中毒 食入被大量细菌污染的食物(多为肉类) 临床表现:腹痛、腹胀、水样腹泻;可自愈,微生物学检查法,直接涂片镜检 深部创口取材涂片 革兰阳性大杆菌 白细胞少且不典型 伴有其它杂菌 早期诊断能避免病人最终截肢或死亡,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 接种血平板或庖肉培养基,镜检及生化反应鉴定 动物实验 如怀疑食物中毒,在发病后一日内,检出大于105病菌/克食品或106病菌/克粪便可确立诊断,防治原则,预防 及时处理伤口,破坏和

7、消除厌氧微环境 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 治疗 局部感染的处理 抗生素 抗毒素 高压氧舱法,三、肉毒梭菌,(Cbotulinum),生物学特性,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根据神经毒素的抗原性分AG 7个型,各型毒素只能被同型抗毒素中和 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分钟即可被破坏,致病性,致病物质 肉毒毒素 剧毒(对人致死量为0.1g) 功能和致病机制与破伤风外毒素相似,作用机制,作用于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抑制外周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弛缓性麻痹 前体分子存在,可稳定存在于外环境和胃肠道。复合物进入小肠后,在碱性情况下解离,被吸收进入血循环,所致疾病,食物中毒 进食

8、污染食物(多为罐头、肉制品、豆制品)发生食物中毒-食入毒素 临床表现:少见胃肠道症状,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松驰型) 乏力、头痛眼肌麻痹:复视、斜视、眼睑下垂咽部肌肉麻痹:吞咽、咀嚼困难、口齿不清膈肌麻痹,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神志清楚 病死率高,所致疾病,婴儿肉毒病 细菌进入肠道,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 症状与肉毒食物中毒类似,便闭、吸乳、啼哭无力 病死率不高,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 食物中毒患者:食物 婴儿肉毒病患者:粪便 粪便、食物等标本可先80C加热10分钟,再厌氧培养 毒素检查,防治原则,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监督,提高防范意识 (低温保存食物,高温破坏毒素) 尽早根据症

9、状作出诊断,迅速注射A、B、E三型多价抗毒素,同时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四、 艰难梭菌,( Cdifficile),概述,新生儿肠道中正常菌群 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引起,致病性,产生A、B两种毒素,即肠毒素和细胞毒素 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后可引起内源性感染或院内交叉感染 临床表现:假膜性肠炎,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概述,属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包括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的球菌和杆菌 在某些特定状态下,这些厌氧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可导致内源性感染,一、主要种类、性状 和在感染中的作用,与人类疾病相关的主要无芽胞厌氧菌,常见的致病菌,G-杆菌:脆弱类杆菌(Bfragilis) 临床上最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分离

10、株 G-球菌:韦荣菌属 咽喉部主要厌氧菌,常见的致病菌,G+球菌:消化链球菌属 仅次于脆弱类杆菌 主要寄居于阴道 G+杆菌: 丙酸杆菌属:痤疮丙酸杆菌 双歧杆菌属 真杆菌属,二、 致病性,致病条件,属正常菌群,在成为条件致病菌后,可引起内源性感染 感染条件 寄居部位改变 宿主免疫力下降 菌群失调 厌氧微环境,感染特征,内源性感染,可及全身,多呈慢性 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染 分泌物或脓液粘稠,乳白色、粉红色、血色或棕黑色,有恶臭,有时有气体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 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法无细菌生长,临床上遇到以下情况,应考虑有无厌氧菌感染,所致疾病,败血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呼吸道感染 口腔牙齿感染 腹部会阴部感染 女性生殖道感染,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取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四、防治原则,破坏其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合理使用抗生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