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与心理治疗.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14565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3.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感与心理治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安全感与心理治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安全感与心理治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全感与心理治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感与心理治疗.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自我意识 Who am I ? What am I ?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yourself ? 安全感与心理治 疗 丛中 博士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教授 Email: 健康在哪里? 一、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环境 人际交往创造幸福和心理健康!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心理压力、应激与社会支持 健康在哪里? 二、“你以为你是谁” 安全感 自信:对能力的自我肯定 自我效能感:对潜能的自我肯定 自尊:感到自己是否可爱和重要 幸福感 自卑:对自我的不接纳、自我憎恨 安全感的现象 安全感/不安全感(security/insecurity) 表现:未来的确定感和对事物的可控制感。 通

2、过利用科学、宗教、迷信、自我发明的 个人迷信、思维(包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和 行为控制等。 另外,还有逃避、依赖等行为方式的表现 。 安全感的定义 安全感是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 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 /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评定维度: 1、对危险的认知 2、对应对危险能力的认知 安全感的重要性 1、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 有自信,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 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 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 2、 不安全感是许多心理障碍,特别是神经症发 病的最基本的人格基础。 3 、安全感是治疗心理障碍

3、的重要条件因素 心理创伤的作用 1、安全感 2、信任 3、控制感 4、尊重 5、亲密关系 (Dena Rosenbloom, et al. Life After Trauma, 1999) 三、安全感与神经症 当出现不安全感而找不到客体对象的时候,就是焦虑症; 对特定的事物出现不安全感,就是恐怖症;在人际交往的时候 出现不安全感,轻则是社交焦虑,重则是社交恐怖症; 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极度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表现为疑病症; 在感到极端不安全并通过这种方法控制失败然而还没有放弃的 时候,就表现为强迫症; 在控制失败并绝望的时候,就表现为抑郁性神经症; 因感到不安全感而出现过度警觉状态的时候,就是神经

4、衰弱。 安全感的理论研究 1、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关于 安全感的研究。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自我实现需要 审美需要 认知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两大类:缺乏性需要、成长性需要 安全感的理论 马斯洛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制了安全 感不安全感问卷(又称S-I问卷)。 这是一个包含75道题的问卷,受测试者可以 在大约10分钟内完成。 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 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 缺乏安全感的人 1、感到被拒绝,感到不被接受,感 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 歧视。 2、感到孤独、被遗忘、被遗弃。 3、经常感到

5、威胁、危险和焦虑 4、将世界、人生理解为危险、黑暗 、敌意、挑战,像一个充满互相 残杀的角斗场。 5、将他人视为基本上是坏的、恶的 、自私的、或危险的。 对于具有安全感和具有不安全感的人,马斯 洛从14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具有安全感的人: 1、感到被人喜欢、被人接受, 从他人处感到温暖和热情。 2、感到归属,感到是群体中的 一员。 3、有安全感,无忧无虑。 4、将世界和人生理解为惬意、 温暖、友爱、仁慈,普天之 下皆兄弟。 5、将他人视为基本上是好的、 善的、友好的、善意的。 缺乏安全感的人 6、对他人抱不信任、嫉妒、傲慢、 仇恨、敌视的态度。 7、悲观倾向。 8、总倾向于不满足。 9、紧张的

6、感觉以及由紧张引起的疲 劳、神经质、恶梦等。 10、表现出强迫性内省倾向,病态 自责,自我过敏。 具有安全感的人: 6、对他人抱信任、宽容、友好 、热情的态度。 7、乐观倾向。 8、倾向于满足。 9、轻松、平静的感觉。 10、开朗,表现出客体中心、问 题中心、世界中心倾向,而 不是自我中心倾向。 缺乏安全感的人 11、罪恶和羞怯感,自我谴责倾向 ,甚至自杀倾向。 12、被种种自我估价方面的情绪所 困扰,如对权利和地位的追求, 病态的理想主义,对钱和权势的 渴求,对特权的嫉恨,受虐倾向 ,病态的温顺、自卑等。 13、不停息地为更安全而努力,表 现出各种神经质倾向、自卫倾向 、自卑等。 14、自私

7、、自我中心。 具有安全感的人: 11、自我接受,自我宽容。 12、为问题的解决而争取必要的 力量,关注问题而不是关注 于对他人的统治。坚定、积 极,有良好的自我估价。 13、以现实的态度来面对现实。 14、关心社会,合作、善意,富 于同情心。 2、弗洛伊德的观点 宗教行为是一种神经症的反映。它始于婴儿 的无助感和对有力量的保护者父亲的渴望 ,这些情感“由于对命运超强能力的恐惧而永久性 延续下来”。弗洛伊德把宗教称作一种集体愿望的 实现。为保护自己不受可怕的、不可预测的世界 的伤害,我们将头脑中解除这种处境的救世主外 向投射到上帝身上。因此,上帝不过是以幼稚的 方式造出来为我们提供安全感的无意识

8、的父亲式 人物。 3、弗洛姆的观点 一旦我们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们就必须面对 大量的个人责任,我们就是隔绝的、孤独的。 自由可以是可怕的东西,弗洛姆把它描述为一种 “令人不能忍受的无能的、孤独的状态”。 随着我们意识到我们的个体性,我们也更加意识 到所有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痛苦地面对我们的 无能为力。 弗洛姆认为 人们为了逃避伴随个体化意识而来的无能感和孤独 感,而转向教堂强大的权威寻求帮助。“人们对宗 教的皈依,不是出于对他的忠诚,而是为了逃避不 可忍受的怀疑。 ” “他们作出这种决定,不是出 于对它的热爱,而是为了寻求安全感” “我们是单 个的个人,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要找到我 们

9、人生的意义,正是这样的一些观念,使许多人感 到恐惧,宗教使他们能逃避这种恐惧。 ” 弗洛姆认为 出于同样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一些人与强有力的 政治和社会力量结盟,而另一些人与宗教结盟。对权 威的服从给许多人带来了力量感和安全感。同样地, 人们把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奉献给上帝,以此获得受到 一个令人敬畏的精神力量保护的满足感。 但是,弗洛姆认为,专制主义宗教和人道主义宗 教是不同的,前者强调我们在一个强有力的上帝控制 之下,而后者则强调上帝只是我们自身力量的象征。 4、沙利文、霍妮的观点 沙利文:人们可以通过同他人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来 克服焦虑他称之为人际安全感。 霍妮:“直接或非直接的控制,漠不关心

10、,行为古怪 ,不尊重儿童的个人需要,缺乏真正的指导,蔑视的 态度,赞扬太多或没有赞扬,缺乏可信赖的温暖,不 得不在父母意见不一致时作出选择,责任太多或太少 ,过度保护,与其它儿童的隔绝,不公正,歧视,不 兑现承诺,敌意的气氛以及周围环境中暗藏的虚 伪”导致了婴儿的孤立和无助感。 5、埃里克森的观点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或后来的岁月中,新生儿完 全处于周围人的慈爱中。婴儿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 照料、他们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他们的涕哭是 否得到了注意,这都是他们人格发展中的第一个转 折点。需要得到了满足的儿童,会产生基本的信任 感。基本信任感是“对自己和世界的一般态度对 他人的根本信任感,以及对自己的

11、基本可信赖感”。 婴儿的心理发展 胎儿的表情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形成 出生时的状态 先天条件反射 视觉、味觉, 听觉、触觉等 第一个条件反射的建立: 15-17天 更早? 共生期: 出生后至3或6个月内 共生:出生至4个月 感觉为本 内射 吃“妈妈” 自我存在: 来自个体的感受! 跟着感觉走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形成 共生期特点: 体验是第一位的: 快乐还是痛苦? 四种基本情绪:兴趣、痛苦、 厌恶、(反射)微笑 无法区分我与非我,无具体对象 幸福感,无所不能感 欲望的概念 欲望:适应的主动性,对象丧失时,内心出现 的(对象物)幻想与渴望,是保持适应的内在 需要。 客体:力比多投注的对象。 与心理需要

12、满足与否有密切关系的人或事 物。 原始自恋: 自娱自乐, 自给自足。 原始自恋 继发自恋 : 吮指! 吮指! 吮指! 思想者: 我应该吃那个指头呢? 依恋关系 依恋与控制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形成 依恋-分离(个体化)阶段: 出生后6个月至18或36个月 听觉系统:6个月 视崖:6-7个月 物体恒常性:8-9个月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形成 依恋-分离(个体化)阶段: 分离焦虑 0-3个月:任何人无差别反应 4-6个月:偏爱母亲 6个月-3岁:明显依恋母亲 问题:依恋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与本能需要的关系?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形成 依恋类型:安斯沃斯“陌生情景”法 安全型依恋:比较快乐自信,对外界积极反应

13、。 回避型依恋:缺乏依恋,与母亲没有建立亲密联系 。 反抗型依恋:离开母亲后焦虑,母亲出现后反对母 亲 的爱抚。 亲附学说:Bowlby,Ainsworth等。 在Bowlby亲附关系理论的基础上,Ainsworth et al.,1978: 他们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 安全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关心、负责。体验到 这种依附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责任与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 也这么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的和敏感。 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 他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回避型关系:妈妈对

14、也不很负责。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 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时也不特别高兴。 亲附理论就不同的亲附类型做了进一步的观 察。和对象关系理论家一样,他们支出,这些不 同的亲子关心从长远看影响到孩子以后人际关系 的建立。 人际关系的早期经验就成为我们处理以后的 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父母从小对我们关心、注 意和敏感,我们就会把同他人的关系视为爱和支 持的源泉。如果我们的亲附和被关注的需要得不 到满足,我们就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对象关系 和亲附关系的心理模式主要是无意识的。 Bartholomew等描述了依恋类型的两个维度 自我模式和他人模式。 1、安全信任型:对自己和他人都持信任态度; 2、

15、沉溺依赖型:不相信自己,但肯定他人; 3、拒绝排斥型:相信和肯定自己,不相信他人; 4、恐惧和不安全型:对人、对己均否定和不信任。 治疗者为来访者提供一个恒定的可心理依附的环境 ,使来访者减少分离焦虑,获得安全感和对人的 基本信任, 发展其对外部环境的探究行为及其社 交行为,以促进人格的发展。 遗传与环境 猴是猴它妈生的,人是人他妈生的 。 人孩子由狼妈妈养大?狼孩! 人妈妈养猪孩子,会怎么样? 生物的人,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 分条件。 母婴依恋关系 :出生后4个月-18个月 母亲的关注,是孩子的存在(感)。 母亲的表情,是孩子的心情。 孩子,是母亲(他人或社会)的期望(欲望)。 欲望 欲望

16、你们想 让我说 什么? 公众他人说:你一 定要做得最好! 不过,你这样站着 ,也挺累的。 社会符号、象征: 塑料警察上岗值勤 每个自我,都 是社会关系中 的一个符号。 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 克莱因(1882-1960): 内部客体(体验):妈妈 mamma 快乐:好的客体,好妈妈 痛苦:坏的客体 ,坏妈妈 自体(self):无所不能/无能、弱小感 依恋 独立、控制 割裂(splitting)的部分客体 整体客体 超我的形成 3、6个月至18、36个月: 严厉惩罚的妈妈 理想化的自我 无情的客观现实被内化 超我的功能 超我的功能:(极端)理想化 我是好的, 我不是坏的(内射、评价) 我要好的,我

17、不要坏的(期望) 发展阶段:玛格丽玛勒 (Margaret S. Mahler) 正常的孤独性(Autism,出生后1个月内) 正常的共生(Symbiosis,1-3个月) 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 4-18,36 个月) 1、分化与躯体意象(4-8个月) 2、实践(8-18个月,通过身体活动,获得全能感) 3、和解(1岁半-3岁,独立与依恋,处理分离焦虑) 4、情感客体恒定与个体化(统一好/坏客体,内化、稳定 ) 心理发展过程 安全感 自信、自尊 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出生 1个月 6个月 18个月- 36个月 弱小感、是否可爱? 不安全感 依恋-分离焦虑

18、:恐惧 控制:仇恨 幸福感 无所不能 自主感 自信、自尊 理想化: 他人、自我 良好的母婴儿关系 形成婴儿的心理功能: 安全感 幸福感 自信 自尊 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内化 Otto.F.Kernberg 内化(internalization):从环境中摄取关系 。 包括:内射(introjection) 认同(identification) 自我同一性(identity) 内射 1岁以内 内射:客体被吸收同化为自我。 客体表象被吸收同化为自体表象 。 如:摄入(妈妈的乳头),“吃妈妈” “吃什么,补什么。” 特点:自体表象与客体表象是融合在一起的。 认同 1 2岁 认同(Identificat

19、ion):摄入社会角色, 变得像某人,或具有某人的特征。 如:给玩具“孩子”打针,给玩具孩子喂饭; 学爸爸、妈妈的样子穿着打扮,说话。 模仿、“追星”。 内化一个人,就表现出这个人的特征。 如:肾移植的病人。 认同的常见形式 向竞争者认同: 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针锋相对 向丧失的客体认同: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出生后6至18个月 认同:自我镜像 以人为镜:认同,镜映自我 又一种自恋: 引起他人关注! 2006年9月8日:超女全国六强诞生 韩真真Reborn遗憾出局 八戒猪 照镜子 Kohut: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kohut自恋的两种形式, 夸大性自体 理

20、想化的双亲意象。 把力比多自恋性地投向他人。 自恋者有一种对别人的幻想性控制(对他人的强求,自 恋性移情),其方式类似于成人对自身的控制。“堤内 损失堤外补!” 实质是自尊的缺乏,对别人的强烈依恋。以理想化的他 人来映射自己,把理想化的双亲意象内射为自己的超我 (对自身的强求)。 二轴发展: 这个二元论(轴)包含有无所不能的 自体和理想化的父母印象(一个全能的 客体)。这两条线的任何一条的创伤体 验都可导致扭曲的转形内化和有缺陷的 自身结构的产生。 第一条线:(2-5月)共生期 (无所不能期 Grandiose phase) 第二条线:(婴儿期始-6岁),理想化与价值 Kohuts doubl

21、e axis theory(1971) 1.The classical line of development leading to object love 2. The narcissistic line of development Object love Primary narcissism Secondary narcissism (following rebuff from objects) Fragmented self-nuclei Primary narcissism (when nuclei achieve cohesiveness) Assigns perfection t

22、o grandiose self (Mirror transference) Assigns perfection to idealized parental image (idealizing transference) Healthy ambitions Ideals and values Tensions are of talents and skills Kohut:自体心理学 自恋性移情:可以是反映性移情,也可以是理想化移情 。 反映性移情:把夸大性自体,夸展到他人身上(自体- 客体)。合并(一个人),相似(孪生状态),治疗师 是唯一最重要的(你是我最好的治疗师)。 理想化移情:认为

23、他人是有力量、有能力、优秀的人( 治疗师)。 自恋性愤怒:对于不符合自恋着期望的自体或客体所作 出的反应,体验到强烈的羞愧和愤怒(恼羞成怒),攻 击、破坏、贬低,自伤、自杀。 自我同一性 同一性(identity): 总是同一个独特的自己的感觉。 自我结构的整体统一 主体感、独特性 自体感知的连续性 内心世界近似地代表外部世界 Good object Good self Bad object Bad self splitting Object Self Object Self goodbad merger good bad object good bad self health integra

24、tion 6、现代精神分析的理论-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和客体关系心理学(object- relations psychology): 自体是对我自己来讲,我是一个人、一个活跃的实体, 或一个存在于自我(ego)中的我自己的形象。 客体是一个技术性的术语,涉及的是主体与之相联系的 人或事物。客体关系的探讨,通常集中于儿童与父母 (尤其是母亲)的早期关系,集中于这种早期关系怎 样塑造儿童的内部心理世界和以后的成人关系。 基本观点 因此,安全感的产生:父母(尤其母亲)在孩 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 ,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自身 、对他人及世界的信任,

25、并且感觉到自信、 自尊、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 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及自身的强大有力感。 自尊研究的最新进展 心理学家贝蒂.B.杨斯,在总结了Nathaniel Branden博士、Reasoner以及Coopersmith的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自尊的心理结构有六个 方面:生理上的安全感,情感上的可靠感、安 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意义感 。 自尊研究的最新进展 1、生理上的安全感:感受生理上的安全意味 着你没有被伤害或伤害的恐惧。 2、情感上的可靠感、安全感:你知道你不会 被抛弃,或者不会意识到无价值感,或者不会 被情绪性的讽刺挖苦或伤害性的言辞所“击中 ”,以及你感觉

26、到你能面对和处理你的恐惧和 不安,你感觉到情感上的可靠安全。 自尊研究的最新进展 3、自我认同感:自我了解允许你去发展一个 现实的自我感和一个健康的个人感。 4、归属感:当你感到被接受,你就会感到与 别人有一种心理连接。感受到被欣赏和有价值 感,你就会对他人尊重合作和表现出接受。 自尊研究的最新进展 5、胜任感:因为意识到你的力量,你能够接 受那些你少有能力的领域。 6、意义感:使命感归功于感到生命有意义。 自尊研究的最新进展 斯坦利库珀史密斯的划时代巨著自尊的前 提: 库珀史密斯发现,在家庭财富、教育程度、居 住地点、社会等级、父亲的职业、母亲操持家 务之间并没有特别重要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

27、孩子与他/她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 成人的关系。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养育 子女,影响了孩子对于自我的认识和态度。 请你选择 拥有美貌与良好的身材 拥有更多金钱财富 可爱,受到很多亲朋好友的喜爱 拥有很高的能力和智商,事业成功 拥有健康、健壮的身体,长命百岁 拥有快乐幸福的心情 崔永元: “患抑郁症的人基本上都是天才!” 强迫思维:怀疑、回忆、对立思维、穷思 竭虑 强迫情感:恐惧、焦虑 强迫意向: 强迫动作和行为: 顺从性:反复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询 问 对抗性:把自己的手绑住等、反向形成 自知力:明知没有必要?心理/现实意义? 强迫现象强迫现象 病人在强迫症状出现之前可能有一定的个 性素质基础

28、或人格障碍的存在,如具有强 迫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自恋型 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某些特点等 。 强迫型人格:不确定感、安全感、不完善感 强迫检查:没有安全感、稳定的客体表象、自信心 强迫洗涤:脏、性、病、死,道德感 强迫现象强迫现象 强迫的核心症状:焦虑 焦虑的分类(弗洛伊德): 现实焦虑 神经过敏性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 道德焦虑:违反道德的性欲冲动、攻击等 强迫现象强迫现象 心理机制: 压抑、替代、隔离、反向形成、合理化 过度控制 俄底浦斯期:性欲、攻击 肛欲期:控制、反权威 口欲期:丧失客体或客体的爱? 自我弱小感,依恋,控制依恋的对象。 强迫现象强迫现象 焦虑症 内心感受

29、 临床表现 我怕我失去控制 恐惧焦虑(仇恨愤怒) 我怕你们离开我 你要救我(分离焦虑) 我感到无力弱小 你陪我看医生(控制) 我失败了 我有病(合理化) 心理机制: 压抑、退行、认同、替代、分离焦虑 病前可能的人格特征: 自恋型人格、依赖型人格、强迫型人格 等 疑病症疑病症 疑病症与躯体化障碍 内心感受 临床表现 我要得到关爱 我有病 我怕死 你们要救我 我无力 你们要帮助我 我不可爱 看你们是否真的爱我 我有罪 我有病(合理化、自虐 ) 亲人得病去世 我也同样地病了 雅各布森的理论(一) 抑郁:丧失爱的客体, 导致:弱小感,痛苦感,自尊丧失。 比如: 妈妈说:再哭,我走了! 孩子内心的感受是

30、:我不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 妈妈不是一个可爱的妈妈 。 雅各布森的理论(二) 雅各布森的理论: 理想化:自身与他人 攻击: 贬低自身与他人 攻击失败:更丧失自尊,更理想化 自杀的含义: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我不好,就是你不好, 恨你就是恨我自己, 自杀,杀死我,也就是杀死你! 理想自我与实际自我 理想自我的形成 与实际自我的冲突 自我幻想、陶醉 危害:精神毒品 处理:立足现实、面向理想、从零做 起 Bibring(1953)抑郁倾向的三类自我理想( self-ideals): 1、过分要求被爱、被欣赏、被赞美、被尊重; 2、过分要求强壮、有能力、成功以及独立; 3、过分要求优秀、有爱心、有道德

31、、贞洁。 具有这些高理想的人,一旦认为现在和将来无 法达到这些标准时,抑郁就会产生。他们从根 本上放弃了希望,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实现理想 。 五、精神分析治疗关系 不同医患关系模式对设置的要求 经典心理治疗模式:精神分析师作为移情 的释义者。 由于病人对医生的移情可以使病人被压抑的 内心愿望得以展现,同时避免医生个人的潜 意识投射给病人,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医生 对病人的表现或言行不加任何评论。治疗师 是病人潜意识心理投射的屏幕。 (弗洛伊德的理论) 五、精神分析治疗关系 治疗师如同情感投射之容器: 治疗者无条件的接受病人的一切情感,与病 人讨论后,形成修正了的想法,然后使病人重 新内化。(WRB

32、ion ) 太极柔力球 五、精神分析治疗关系 治疗师作为病人内化的客体: 医生作为病人可利用的客体,治疗师如同病 人的母亲一样,使病人在医生那里重新成长一 遍。此时,医生应是病人良好的内化对象。( Winnicott) 六、精神分析治疗的精髓与机制 1、精神分析的精髓就在于,在精神分 析医生真爱前提下的重视、接纳、反映和理 解的氛围中,让患者有安全感,并感受到自 己的力量,在情感和潜意识层面,借助强迫 性重复的力量,退行到人格发育出现障碍的 阶段,使人格缺陷得以在生命本能的推动下 自行修复。 六、精神分析治疗的精髓与机制 2、精神分析产生疗效的机制 真爱与信任 安全感 移情充分和退行 在退行中

33、重 新体验创伤,放弃神经症性的防御机制 ,逐步建立健康的适应性行为。 在安全感的环境中,感受到被爱,被关注 ,被尊重,感受到自己的安全存在。 七、心理治疗中的安全感 医生在治疗中如何帮助病人建立安全感 1、关注、关怀 2、接纳 3、肯定、认同 4、稳定的态度、一致性 5、坦诚 6、尊重 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来形容我自己所发 生的变化: 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 我在问:“ 我怎样治疗、帮助或改变这个人?” 现在,我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个 问题:“我该怎样来提供一种关系,使这 个人可以用它来进行个人成长?” 罗杰斯论人的成长 八、安全感量表 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量表 75个条目,未经过标准汉化。 参见:谢小庆,等.心理测量学.山东教育出 版社,济南.1992,193-199 八、安全感量表 丛中 安莉娟:安全感量表 16个条目,标准化。 两个因子: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年:18(2): 97-99 谢谢! 丛中 博士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教授 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