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药理学全套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14576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PPT 页数:184 大小:5.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药理学全套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兽医药理学全套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兽医药理学全套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亲,该文档总共1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兽医药理学全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药理学全套课件.ppt(1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兽医药理学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1 第一章 绪论 Introduction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兽医药理学的概念和任务 第三节 兽医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2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概念 一 药物的定义 药物 (Drug,Pharmakon, Medicine) 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 从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 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 的范畴。 3 简称兽药。是指用来预防、治疗和诊 断动物疾病的一类化学物质。也包括饲料药物 添加剂。 兽医药物(Veterinary Drugs) 4 简称饲料添

2、加剂或药物添加剂。是指 在饲料的加工、储存、调配、喂饲过程中,另 行加入的药物的总称。 饲料药物添加剂(Feed Medication Additives) 5 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功能: 能满足饲养动物的营养需要; 防止和延缓饲料的品质下降; 防治动物疾病; 促进动物生长繁殖; 提高动物生产效能; 改善动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等。 6 二 药物的来源(Source of drugs) 药物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三大 类: 天然药物 合成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 7 (一)天然药物(Natural products) 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可分为以下四类: 1. 植物性药物 ( Plants) 2. 动物性药物

3、 (Animals) 3. 矿物性药物 (Minerals) 4. 抗生素 (Antibiotics) 8 (二)合成药物(Synthetic Drugs ) 是由人工化学合成的或在天然化学物质的 基础上,加入某些化学基团后合成的药品。 9 (三)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 drug, Biopharmaceuticals) 是通过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等新 技术生产的药物。 如疫苗、生长激素和酶制剂等。 10 第二节 兽医药理学的概念和任务 一 兽医药理学的概念 药理学(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为临床合理 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科学 。它研究药

4、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 的规律及其原理。 11 是专门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包括病原 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一门学科。是 药理学的一个分支。 药物机体 Pharmacodynamis (药效学) Pharmacokinetics (药动学) l 兽医药理学(Veterinary Pharmacology ) 12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作用、作用机制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作用、作用机制

5、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3 (一)药理学的性质 1 是研究药物的学科; 2 属专业基础课; 3 是联系药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的桥梁科学。 二 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14 药理学 药理学的桥梁科学作用 A 临床医学 B 药学科学 C 基础医学 15 (二)药理学的任务 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阐明以下两个方面的 内容: n药效动力学 n药代动力学 16 1 药效动力 Pharmacodynamics, PD 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 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规律的科学,既研究药物对 机体(或病原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换言之, 研究在药物的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 化。 17 全称药物代谢动

6、力学,简称药代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规律的科学。即研究药 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 过程中,药物效应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换言之,研究机体是如何对药物进行 处理的。 2 药代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PK 18 三 学习药理学的方法和目的 (一)学习方法 1.紧密结合基础课 2.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3.重视药理实验课 19 (二)学习目的 1.为临床有效、合理、安全地使用药 物,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从而避免盲目用 药带来的不良后果。 2.为寻找新药或老药新用提供线索。 3.为探索生物机体的细胞生理生化及 病理过程提供重要的实验资料。 20 第三节

7、 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药理学方法 实验治疗学方法 临床药理学方法 21 一 实验药理学方法 1 体内试验(In vivo test) 利用健康的标准动物,在麻醉或不麻醉 状态下,进行药效学和药动学分析。 2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 ) 采用动物离体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 器等作为实验材料,观察药物的作用,亦称离体 试验。 22 二 实验治疗学方法 是预先将动物造成病理模型,然后然 后给予某种药物进行治疗,以观察这种药物对 该病理模型的治疗作用。 休克抗休克药; 抗惊厥致惊厥后,抗惊厥药物治疗 ; 抗感染药感染细菌、病毒后的治疗 。 23 三 临床药理学方法 以临床实际病例为研究

8、对象,通过这 种方法对某一药物作出最后评价。 24 第四节 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 本草或古代药物学阶段 从公元1世纪始,此时已有了民间医 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流传积累本草,如我国的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25 l 历27年,明末1578年完成 l 52卷,190万字 l 收药1892种 l 插图1160幅 l 药方11000条 l 英、日、德、俄、法、 拉丁7种文字 本 草 纲 目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 李 时 珍 26 二 近代药理学阶段 从19世纪始,药理学作为独立学科, 有了第一本药理教科书。 三 现代药理学阶段 20世纪20年代始,更加完善药

9、物作用 机制的受体学说。器官组织细胞 亚细胞分子水平。 27 28 (Raw opium) (Opium tincture) (Poppy) 28 29 bezoar 牛黄( bezoar、Calculus Bovis) 30 31 第二章 药效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量效关系 第三节 构效关系 第四节 药物作用机制 32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Basic Effects of Drugs p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p 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 p 药物作用的方式 p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p 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33 一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Drug

10、action & Pharmacological effect (一)药物作用(Drug action ) 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 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Specificity) 。 34 (二)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对不同器官有其选择性(Selectivity)。因此 ,药理效应实际上是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引起 的机体组织细胞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35 靶点 结合 药物 机体生理、 生化功能或 形态的变化 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action) 作用机制 (action mechanism) 兴奋 ex

11、icitation 抑制 inhibition 药药理作用与效应应的关系 36 心肌收缩加强 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肾上腺素 (Ad) -R 药物作用 药理效应 37 二 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 兴奋性的改变 新陈代谢的改变 反应性的改变 38 (一)兴奋性的改变 兴奋( Stimulation/Excitation ) 抑制 (Depression/Inhibition ) 39 1 兴奋( Stimulation/Excitation ) 使机体器官原有的机能活动加强或提高 。 凡能引起机体器官功能活动加强或提高 的药物, 称为兴奋药(Stimulants)。 40 2 抑制 (Depressi

12、on/Inhibition ) 使机体器官原有的机能活动减弱或减 低。 凡能引起机体器官机能活动减弱或降 低的药物,称为抑制药(Depressants)。 41 (二)新陈代谢的改变 有些药物通过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 改变体液成分而发挥作用。 肾上腺素血糖 胰岛素血糖 42 (三)反应性的改变 少数药物还能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如 免疫抑制药和免疫调节药。 43 三 药物作用的方式 way of drug action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局部作用 吸收作用 44 (一)直接作用 (Direct action ) 药物对所接触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 作用。亦称原发作用(primary action)

13、。 45 (二)间接作用 (Indirect action ) 由于药物的直接作用而引起的其它组 织器官的继发反应。也称续发作用(secondary action )。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咖啡因 兴奋CNS 消除疲劳、精神振 奋 强心甙 心力加强 利尿 46 (三)局部作用 (Local action) 药物未被吸收入血流之前,就在用药部 位出现的作用。 酒精皮肤表面的消毒作用; 利多卡因表面麻醉作用。 47 (四)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 药物被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 的作用。吸收作用一般也指药物被转运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后发生的作用,故有时也称全身作 用。 如抗生素被

14、吸收后,分布到全身而发挥 的抗感染作用。 48 四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Selectivity ) 许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往往对某一 个或几个组织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 官很少或几乎不发生作用,此称为药物作用的 选择性。 49 (一)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相对的 1. 某些药物的选择性高,另一些则较 低; 2. 某些药物小剂量时只选择性地作用 于个别组织器官,大剂量时则可对几个组织或 器官的功能都产生影响,甚至引起广泛的全身 性毒性反应。 50 1. 不同组织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 ; 2. 药物对不同组织的亲和力不同; 3. 受体分布不均一,不同组织受体分 布的多少和类型存在差异; 4.

15、药物在不同组织的代谢速率不同。 (二)药物作用选择性产生的原因 51 1. 是药物临床治疗作用的基础。 2. 是药物分类的依据之一,也是药理 学教科书分章的基础。 (三)药物作用选择性的意义 52 防治作用 不良反应 五 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53 (一)防治作用(protective effect) 1. 预防作用(preventive effect) 在疾病发生之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 的发生,称为预防作用。如: 抗过敏药防晕动症; 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等。 54 2. 治疗作用 Therapeutic action 用药的目的在于防治疾病,凡符合用 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叫

16、做 治疗作用。 治疗作用又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 治疗 55 (1)对因治疗 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原发治病因子的 ,称为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2)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的叫做对症 治疗,或称治标。 56 (二)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是由药物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 对机体不利的作用的总称。按其性质,常见的 有以下几种: 副作用 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 后遗效应 57 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所产生的与治疗 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是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作用 范围大,涉及多个效应器官

17、而引起的。 副作用是随治疗目的而改变的,当某一 效应被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作 用(或副反应)。 1. 副作用 Side reaction 58 2. 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是指在用药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 生的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紊乱或结构的病理变化 。 59 3. 过敏反应 Hypersensitive reaction 亦称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少 数特异体质的病畜受到某些药物刺激后所发生 的免疫病理反应。 60 4. 后遗效应 Residual effect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 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苯巴比

18、妥催眠 次晨头晕、困倦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 能低下,持续数月。 61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Dese-effect relationship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 增加或减少,药物的药理效应也相应增强或减 弱,这种剂量与药理效应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的关系,叫做量效关系,或浓度-效应关系( Concentration-effect relationship)。 62 一 剂量 Dose 是指防治疾病作用所需的用量。 最小有效量 Minimal effective dose 有效量 Effective dose 半数有效量 Half effective dose 中

19、毒量 Toxic dose 半数致死量 Half lethal dose 63 1.最小有效量 Minimal effective dose 亦称阈值量(Threshold dose)。指 药物达到开始出现治疗作用的剂量。 2.有效量 Effective dose 亦称治疗量或常用量。临床上常用于 防止疾病,既可获得明显疗效,而又比较安全 的剂量。 64 3.半数有效量 Half Effective dose 在一群动物中引起50%的动物阳性反应 或有效的剂量。用ED50表示。 65 4.中毒量 Toxic dose 超过极量,引起机体毒性反应的剂量 。 5.半数致死量 Half lethal

20、 dose 在一群实验动物中引起50%的动物死亡 的剂量。用LD50表示。 66 LD50与ED50的比值,称为药物的治疗 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即: 治疗指数= LD50/ED50 从该指数的大小可以估算一个药物的 安全程度。 67 68 图21 剂量与药物作用关系示意图 69 二 量效关系曲线 Dese-effect relationship curve 量效关系曲线常用曲线来表示。如果以横 坐标表示对数剂量,纵坐标表示效应强度,则量效 曲线几乎呈一条对称的S型曲线,即量效关系曲线 。药理效应强弱的表示有2种: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连续增减的

21、 量变,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用全或无, 阳性或阴性表示。 70 剂剂量达 阈值阈值 方 产产生效 应应 在一定剂剂量 范围围内,效 应应与剂剂量 成正比 增加剂剂量,可产产生最大效 应应 达最大效应应后增加剂剂量不再 增强效应应 最大效应应 (maximum effect) 药物浓度 效应强度 71 量效关系曲线表明: 当药物剂量过小,达不到阈值量时, 药物就不会产生任何药理效应;药物必须达到 一定的剂量才能产生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 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药物作用强度也相应 增加,直至达到最大效应;药物效应的增加是 有一定极限的,此

22、极限就是最大效应。药物达到 最大效应后,剂量再加大,药物效应也不会增加 。 72 第三节 构效关系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 药理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化学反应的 专一性,而化学反应的专一性则又取决于药物 的化学结构,这种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药理效 应之间的关系,称为构效关系。 73 1.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一般来说,化学结构非常相似的药物 ,常表现为相似或相反的作用。 如:麻黄碱与肾上腺素 组织胺与抗组胺药 74 组胺 抗组胺药 75 2.立体结构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药物的立体结构与药理效应也有密切关 系。化学结构完全相同的光学异构体,作用可

23、能也不同,多数药物的左旋体具有药理作用, 而右旋体则无作用。 如左旋氯霉素、左旋咪唑,左旋肾上腺 素。 76 第四节 药物作用机制 Mechanism of drug action 药物作用原理/机制,是指药物在何处起作 用和如何起作用以及为什么起作用的问题。是 药效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77 改变理化环境 参与或干扰细胞物质代谢过程 对酶的抑制或促进作用 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影响活性物质的释放 影响免疫机能 作用于受体 78 (一)改变理化环境 脂溶性液体石蜡(润便) 渗透压甘露醇(脱水、导泻) 吸附力药用碳(止泄) 79 (二)参与或干扰细胞物质代谢过程 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 参与正常生

24、理代谢过程,使缺乏症得到纠 正; 磺胺类药物与细菌的PABA 竞争,阻断细菌的叶酸代谢,从而使敏感 菌受到抑制。 80 (三)对酶的抑制或促进作用 胰岛素促进己糖激酶的活性, 产生降血糖作用; 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发挥 拟胆碱作用; 解磷啶使被有机磷酸酸类抑制 的Ach恢复活性,产生解毒作用。 81 (四)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普鲁卡因酰胺稳定心肌细胞膜,抑 制Na+ 、K+ 、Ca+的通透性,产生抗心率失 常作用; 苯妥因钠稳定大脑细胞膜的通透性 ,产生抗癫痫作用; 表面活性剂和卤素类等降低细菌的 表面张力,增加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发挥抗 菌作用。 82 (五)影响活性物质的释放 麻黄碱促进

25、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产生升压作用; 溴苄铵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产生降压和抗心率失常作用。 83 (六)影响免疫机能 免疫增强药(左咪唑)增强机体免 疫功能; 免疫抑制药(环孢霉素)抑制机体 免疫功能。 84 (七)作用于受体 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具有介 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能识别某些相应 的药物,并与之发生特异的可逆性结合,从而导 致组织或器官发生特定的生物效应。 受体类型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85 1 受体类型 根据受体位置、受体蛋白结构、信息传 导过程、效应性质等特点,将受体大致分为下列 四类: 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细胞内受体 具

26、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 体 86 (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ligandligand gated ion channel gated ion channel receptor receptor 又称直接配体门控通道型受体。它们存在 于快速反应细胞的膜上,均由数个亚基组成,其中 的几个亚基组成离子通道。当受体与激动剂结合后 ,导致离子通道开放,促进细胞内、外的跨膜流动 ,产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引起兴奋或抑制效应。 87 (2)G-蛋白偶联受体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蛋白是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的简称,实 际上是一大类具有信号传导功能的蛋白质的总称。 存在于细胞膜内侧,由

27、三个亚单位组成。一个受体 可与多个G-蛋白相偶联,当受体与激动剂结合后 ,只有通过G-蛋白的传导,才能将信号传递至效 应器,调节许多细胞功能。 88 (3)细胞内受体 intracellular receptor 主要用于主要用于调节基因表达。调节基因表达。 如甾体激素受体存在于细胞浆内,甲 状腺受体存在于细胞核内。这两种受体触发的 细胞效应很慢,需若干小时。 89 (4)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ligandligand-regulated -regulated transmembranetransmembrane enzyme receptorenzyme receptor 亦称跨膜酶受体

28、。亦称跨膜酶受体。 由单一肽链组成,胞外有识别部位,胞内 含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或偶联蛋白激酶,能激活胞内 蛋白激酶,增加DNA和RNA合成,加速蛋白合成 。从而产生细胞生长分化等效应。 90 2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以下 两个步骤: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结合;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的继发性变化 91 (1)药物与受体的相互结合 药物(D) 受体(R)复合物(DR) 生物效应(E) + 92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能会兴奋受体, 产生药理效应,这种药物叫激动剂(Agonist) 或兴奋剂(Stimulant); 也可能会阻断受体,产生对抗作用,这 种药物称拮抗剂(Antago

29、nist)或阻断剂( Blocking agent)。 93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是否引起生物效应 ,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Affinity force) 。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其作用物(受体、酶等) 的结合力; 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亦称效应力(Efficacy),是指药物产生 生物效应的能力。 94 (2)药物与受体的继发性变化 D+R=DR E 由于受体种类不同,这种变化有以下几 种情况: 激活细胞膜上的酶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调节蛋白质的合成 95 第三章 药代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第一节 药物的转运 第二节

30、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三节 血浆药物浓度与半衰期 96 第三章 药代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理过程的 科学,既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转化、代 谢和排泄等过程中药物效应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代谢和 排泄统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体内过程可用 下图说明: 97 给药途径 口服、注射 储存部位 游离 结合 作用部位 结合 游离 游 离 型 药 物 结合型药物 血浆 排泄 生物转化 代谢产物 图图3 31 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 98 第一节 药物的转运 Transport of drug 药物

31、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从血液分布 到各组织,以及自体内排泄,都要通过机体的生 物膜,这一过程称为药物的跨膜转运,简称转运 。换言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叫 做药物的转运。 99 药物的转运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胞饮胞吐/吞噬作用 100 一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药物由高浓度一侧转运到低浓度一侧的过 程。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分子的大小、脂溶性 、极性等因素影响药物的转运。被动转运又包括以 下二种形式: 简单扩散 滤过 101 1 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 药物依其脂溶性扩散的过程,又称脂 溶扩散(Lipid dif

32、fusion)。 细胞膜具有类脂质结构,脂溶性药物 可溶于类脂质透过细胞膜。因此药物的脂溶性 越大,越易通过细胞膜,扩散也越容易。 102 绝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物质, 在体液中均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两种互变形式 存在,以弱酸性药物为例: HAHA HH + A + A 103 非离子型药物脂溶性大,可以自由穿透 ,通过生物膜,而离子型药物解离成阴、阳离 子后,极性增加,脂溶性下降,就被限制在膜 的一侧,则不易扩散,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ion trapping)而药物的离子化程度取决于自身 的pKa及其在体液中的pH。 104 一般来说,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非 离子型多,则易被吸收;弱

33、碱性药物则相反, 在酸性环境中离子型多,不易吸收,而在碱性 环境中非离子型多,则易被吸收。 105 2 滤过 Filtration 药物通过亲水孔道的转运。在流体静压 或渗透压的影响下,许多小分子、水溶性的极 性物质或非极性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膜孔而扩 散。 106 二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是药物由低浓度的一侧转运到高浓度的 一侧的过程,在该过程中,细胞膜为转运提供载 体,且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 107 三 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又称促进扩散,是靠载体顺浓度梯度 跨膜转运的方式。 图34 易化扩散示意图 108 四 胞饮/吞噬作用 Pin

34、ocytosis /Phagocytosis 细胞膜通过主动变型,将某些物质摄 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称 为胞饮胞吐(Pinocytosis and exocytosis)。 细胞膜摄入固体颗粒的过程,称为吞噬 作用(Phagocytosis) 。 109 吸收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dabolism 排泄Excretion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110 一 吸收 Absorption 药物从用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膜进 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被吸收量的多少,吸收速度的快慢, 直接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和起效时间。而药物被吸 收

35、的量的多少以及吸收速度的快慢,则主要取决于 药物被吸收的途径,即给药途径。药物被吸收的途 径从总体看有两种: 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外吸收 111 (一)消化道吸收 内服可溶性药物,从消化道吸收的方 式,一般为简单扩散(脂溶扩散),少数营养 物质则通过主动转运。 由于药物的吸收速度受体液pH值的影 响,而各种动物胃内的pH值差异很大,因此, 同一药物在不同动物胃中的吸收率是不完全相 同的。 112 药物在胃肠吸收的途径主要是经过毛 细血管,再汇集于肝门静脉进入肝脏。许多药 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经过灭活代谢后,进入 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叫做首过消除(第一关 卡消除,Fiest pass elimin

36、ation。) 113 影响药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因素 : 药物的理化性质 吸收部位的环境 药物的剂型 病理因素 114 1 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的大小 脂溶性 解离度 溶解度 115 2 吸收部位的环境 胃内容物充盈程度 胃肠排空速度; 胃肠蠕动快慢 同时服用的食物或其他药物 胃肠道pH 116 3 药物的剂型 药物的剂型及其制造工艺影响药物的崩 解及溶解,故影响药物的吸收。 4 病理因素 如胃肠淤血、水肿、溃疡等影响药物的 吸收。 117 (二)消化道外吸收 通过各种注射、吸入或局部给药等方法 的吸收。 1 静脉注射 Intravenous (i.v) 2 吸入 Inhalation 3

37、肌肉注射 Intramuscular (im.) 皮下注射 Subcutaneous (sc.) 腹腔注射 Intraperitoneal (ip.) 118 药物通过注射周围毛细血管壁而被吸收 ,吸收速度比口服快。 此外,还有经直肠、阴道、乳房内、皮 肤、粘膜等途径吸收。 119 图37 给药方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120 121 时 间 血浆药物浓度 (mg/L) 口 服 静脉注射 一、一次给药 121 注射给药的吸收速度主要取决于: 制剂的溶解度; 药物的剂型; 给药局部组织的血流量。 122 (三)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不同剂型的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 相对份量及

38、速度。一般用吸收百分率表示: 生物利用度= 100% 给药量 实际吸收量 123 二 分布 Distribution 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 液转运的过程,叫做分布。 由于各组织器官和药物的特性不同,多 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并随着药物 的吸收与排泄不断变化着。 124 药物的理化性质 如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解离度等。 脂溶性高或小分子的易于进入细胞内,离 子型药物较难通过毛细血管壁而进入组织。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 125 局部组织的血流量 血流量大的器官,如心肝肾脑等,药 物在这些器官的灌注比较充分,往往易于在这 些器官发挥药理作用或

39、引起毒性反应。 126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进入血浆中有 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称 结合型药物;有一部分则保 持游离状态,称游离型药物 。 血浆蛋白 游离型药物可以通过生物膜,而结合型药物游离型药物可以通过生物膜,而结合型药物 使分子加大,则不易通过生物膜进入其他组织,因使分子加大,则不易通过生物膜进入其他组织,因 而影响药物的分布,常使药物失去药理活性。只有而影响药物的分布,常使药物失去药理活性。只有 游离型药物才具有药理活性。游离型药物才具有药理活性。 127 组织屏障 血脑屏障许多大分子或极 性高的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而进入 脑组织,只有脂溶性较高,未与血浆 蛋白结合的非离子型药物才

40、能通过; 胎盘屏障胎盘屏障胎盘屏障的胎盘屏障的 穿透性和一般细胞膜相似。穿透性和一般细胞膜相似。 128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药物与器官或组织的亲和力越大,它 在该组织中的分布就越多。 病理因 素 严重的寄生虫病、失血性疾病或营养 不良患畜,由于血浆蛋白大大减少,可使血中 游离药物浓度增加,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 129 三 代谢 Medabolism 又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是 药物在体内的化学结构变化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转化方式最重要的有氧化、 还原、分解及结合四种。 130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肝脏,也可发生 在血浆、肾、肺、肠及胎盘。这是因为肝脏中存 在着与药

41、物代谢关系密切的微粒体酶,由于它们 可促进药物代谢,故称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 (Hepatic Microsomal Drug Metabolizing Enzymes),简称肝药酶。 131 l 某些药物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或减弱 。 能提高肝药酶的活性或能加速其 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Inducer),如苯 巴比妥、水合氯醛等 ; 能抑制肝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 成的药物,称为药酶抑制剂(Inhibitor),如雷 米封、氯霉素等。 13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遗传因素 药酶诱导剂与抑制剂 病理因素 133 四 排泄 Excretion 已吸收入血的原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 通过机体排泄器

42、官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 排泄是药物在体内的最后过程。 肾脏是大多数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 此外,胆道、肺、汗腺、乳腺以及肠 道也可以排泄某些药物。 134 影响药物排泄的主要因素 尿液pH 病理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135 第三节 血浆药物浓度与半衰期 血浆药物浓度 Concentration of plasm drug 时效(量)关系 Time-response relationship 血浆半衰期 Half-life time 136 一 血浆药物浓度(Concentration of plasm drug) 药物的血中浓度通常是指血浆中的浓 度。因为大多数药物的药效强度与血浆药物浓

43、 度是平行一致的,因此,血浆药物浓度常常是 反映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可靠指标,也是药效 强度的指标。 137 二 时效(量)关系 Time-response relationship 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是随时间而变化 的,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可用时效 或时量曲线来表示。 如以横坐标代表时间,以纵坐标代表 血药浓度或药效,就可绘出一条时效/时量曲线 。 138 t 最高药物浓度 最小有效浓度 代谢排泄相 持续期 潜伏期 Cmax 图38 时效(量)关系曲线图 高峰期 残留期 139 三 血浆半衰期 Half-life time, T1/2 简称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 半所需的时间。

44、它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T1/2 长的药物在体内消除慢);是将药物分成长、 短效的依据。 根据半衰期可合理确定给药时间 。 140 图38 时效(量)关系曲线图 潜伏期; 高峰期; 持续期; 残留期。 141 时-量曲线 时间 代谢排泄相 Cmax 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 MTC MEC Tmax 血药浓度(mg/L) 吸收分布相 142 图32 药物转运机制示意 图 143 图35 胞饮作用示意图 144 图36 吞噬作用示意图 145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 药 第一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二节 合理用药原则及 用药注意事项 146 第一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 因素 Facto

45、rs affecting drug efficacy 药物方面的因素 动物方面的因素 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 147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Pharmaceutical Factors 剂量 剂型 给药方案 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148 (一)剂量 dosage 1 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 2 少数药物,随着剂量或浓度的不 同,作用的性质会发生变化。如: 小剂量亚甲蓝还原作用,治疗亚 硝酸盐中毒 大剂量亚甲蓝氧化作用,治疗氰 化物中毒 149 (二)剂型 form of medication 主要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传 统的剂型如水溶液、散剂、片剂、注射 剂等,主要表现为吸收快慢、多少的不 同。

46、150 (三)给药方案 drug regimen 给药途径(Route of administration) 给药时间间隔 (Interval time of administration) 疗程 (Course of treatment) 151 1 给药途径(Route of administration) (1)影响生物利用度和起效时间 。 给药途径应根据疾病治疗需要和 药物的性质进行选择。 (2)改变某些药物的作用性质, 如硫酸镁。 152 2 给药时间间隔 (Interval time of administration) 主要影响最低有效浓度在血中维持 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在下次

47、给药前要维 持血中的最低有效浓度,尤其抗菌药物 要求血中浓度高于 MIC。 153 3 疗程 (Course of treatment) 给药持续时间,称为疗程。 疗程主要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大多数药物必须按一定的剂量和 时间间隔多次给药,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更要求有充足的疗程才能保 证稳定的疗效,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154 (四)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drug combination & drug interaction 临床上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治 疗疾病,称为联合用药。其目的是提高疗 效,消除或减轻某些毒副作用;适当联合 应用抗菌药也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药物相互作用

48、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 : 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体外相互作用 155 1.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 泄等常可受联合应用的其他药物的影响, 因而使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发生增减变化 ,结果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少,这就是药代 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 以是双向的。以下式表示: 单向相互作用: AB( 或 ) 双向的相互作用:A( 或 ) B( 或 ) 156 (1)吸收 主要发生在内服药物时在胃肠道 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 物理化学的相互作用 ; 胃肠道运动功能的改变 ; 菌丛改变 ; 改变黏膜功能。 157 (2)分布 影响血流量; 影响与血浆蛋白结合: 竞争结合和置换反应可用下式表 示: D1 + D2 + P D1P + D2 D2P + D1 D1P + D2 158 (3)生物转化 酶抑药物相互作用 如表41 酶促药物相互作用 如表42 159 (4)排泄 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通过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