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超敏反应.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15146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超敏反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八章超敏反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八章超敏反应.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八章超敏反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超敏反应.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又叫变应原。,超敏反应分型,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变态反应),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主要特征,1. 出现快,消退也快,2.由IgE介导,多种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参与反应 3.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无严重组织细胞损伤,4.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特应性素质个体),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一)参与成分 1.变应原

2、2.IgE,好发于消化道、呼吸道 3.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R I) 4.生物活性介质:组胺、白三烯、PGD2等 5.细胞因子:IL-4、IL-1、TNF、IL-6等,吸入性变应原 花粉 尘螨或其排泄物 真菌或其孢子 动物皮屑或羽毛,药物 青霉素 磺胺 普鲁卡因 有机碘化物,食物变应原,常见变应原( Allergen ),能够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昆虫,早期相反应 在接触过敏原后几秒钟内即可发生, 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细胞内预先形成的储备 介质组胺、激肽原酶等引起。 晚期相反应 在刺激后46小时内发生,持续数天 或更长,主要由细胞受致敏原刺激后合成释 放的介质引起的炎症反应

3、。如:白三烯、前 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一、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 变应性鼻炎 三、消化道超敏反应:过敏性肠胃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湿疹、荨麻疹,二、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哮喘、变应性鼻炎 2、胃肠道过敏反应 3、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针对变应原 针对机体免疫状况 一、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皮肤试验 二、脱敏疗法与减敏疗法: 脱敏: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连 续多次注射 减敏: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 下注射相应变应原,三、药物治疗: 1.

4、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麻黄碱、氨茶碱均能提高细胞内cAMP浓度,抑制细胞脱颗粒 2.生物活性介质的拮抗剂:息思敏等同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受体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糖皮质激素、钙制剂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缓解痉挛 4.免疫治疗:免疫抑制剂、佐剂与抗原结合使用、IL-5单抗降低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人源化IgE单抗、重组可溶性IL-4R、IL-12,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特殊形式是刺激型超敏反应,它表现为抗体与自身细胞结合后刺激细胞的

5、功能亢进或分泌增加,因而不损伤细胞,也不需要其他成分的参与。,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 (一)变应原: 1.ABO、Rh等血型抗原和HLA抗原 2.药物、微生物抗原吸附于靶细胞表面 3.微生物感染、药物等因素导致自身抗原的形成 (二)参与的抗体:IgG、IgM,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组织损伤机制,二、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可由药物、感染、自身免疫病引起,自身红细胞抗原成分发生改变,四、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 1.半抗原型:药物结合于红细胞 2.免疫复合物型:免疫复合物与血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3.自身免疫型:血细胞

6、抗原改变,五、肺-肾综合征:肾基底膜IV胶原,肺组织交叉抗原,六、甲亢:针对甲状腺刺激素受体产生自身抗体,甲状腺机能亢进,自身性Ab(长 效甲状腺刺激 素LATS)与促 甲状腺刺激素 (TSH)受体结 合,刺激甲状 腺素分泌(刺 激型超敏反 应),引起甲 亢。,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可溶性抗原 机体 抗体(IgG、M、A) 免疫复合物(IC) 小分子I

7、C 中等大小IC 大分子I C 肾小球滤过排出 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活化补体、血小板、募集炎症细胞 血管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水肿、充血、坏死),刺激,产生,组织损伤,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IC激活补体和血小板活化-产生血管活性胺-血管通透性增加-IC进一步沉积,局部水肿,炎性渗出 2. 产生趋化因子C5a和C3a,活化肥大细胞等产生趋化性细胞因子,活化巨噬细胞产生IL-1、TNF-中性粒细胞局部大量聚集-释放溶酶体酶-局部组织损伤 3. IC与血小板结合,使其释放血管活性胺,使聚集的血小板形成微血栓-组织损伤,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1.补体的作用,2.中性粒细胞,

8、3.血小板的作用,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吸引中性粒细胞,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损伤,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物质 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改变,二、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实验性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给已免疫的动物皮下再次注射相同抗原时,1小时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严重时几小时内可发展为出血和坏死,2-3天后逐渐吸收和愈合。 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胰岛素的注射,(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药物热 2.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 3.类风湿性关节炎:产生抗自身

9、变性IgG的IgM,第四节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反应发生较为缓慢,消退也迟缓,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特点:1.反应发生迟缓,48-72小时 2.抗体和补体不参与 3.炎症性细胞因子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侵润为主的炎症,二、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接触型超敏反应:皮肤与某些药物(青霉素、磺胺)、油漆等接触后引起,以湿疹为表现 二、结核菌素型超敏反应 三、肉芽肿型超敏反应:胞内寄生菌、病毒和某些真菌、某些自身免疫病,各型超敏反应的特征比较,各型超敏反应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患者并非单一型,可几型同时存在而以某一型为主 同一抗原(或半抗原)对不同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 同一变应原也可在同一个体同时引起几型的超敏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