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2012江苏生物高考卷-淮安-2013-3-23.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19681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2012江苏生物高考卷-淮安-2013-3-2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漫谈2012江苏生物高考卷-淮安-2013-3-2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漫谈2012江苏生物高考卷-淮安-2013-3-2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漫谈2012江苏生物高考卷-淮安-2013-3-2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2012江苏生物高考卷-淮安-2013-3-23.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漫谈2012江苏生物高考卷 -考情分析与教学建议,江苏 淮安 2013.03.23,主要内容,试卷结构 各方评价概述 试卷及考情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 立意 主要考点 答题要点 学生答题中的典型错误(要点) 错误原因分析 教学建议 (纯属主观臆断、仅供参考) 关于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 命题趋势 小结与提醒,一、2012年江苏生物高考卷结构,试卷结构比例的要求,必修一: 25% 必修二: 25% 必修三: 25% 选修一 选修三 其中: 理论:75% 实验:25% (实际操作中没有上限),25%,二、各方评价概述(立意?),社会评价也是需要关注的 (1)凸显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考点覆盖面广 分布比较

2、均匀 (2)联系生活 素材新颖 体现运用 部分内容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提醒大家不要猜题,3. 突出实验,强化能力,频繁出现实验情境,导向性好,注重对教科书中的实验考查 多个地方考查实验细节(如血球计数板使用) 大多以实验为素材,体现生物学的实验性学科特点 题非选题均以实验素材为背景, 或体现实验思想 第29题结合社会和生物学热点问题(酒驾)设问 8 考查与大纲内容相关的实验 实验情景与实验考查的题较多,客观上加大了难度,4.阅读量减少,但每个答案都需要思维过程,得分不易,阅读量比2011年有所减少(500字) 许多题目虽然入手容易,但答全不易 需从图表、文字等信息转换中得出答案,得分不易。 共

3、有图表题12题,图表减少4个。 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又要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5.综合性强,答题要求高,试卷看似容易做起来有点难,试卷区分度好,从多侧面考查 考综合能力以及文字表述能力,答题要求高。多个选择题也具综合性,考查学生的联系和拓展能力 具有很好的层次性,简单题目和有相当难度的题目依次呈现 非选择题中,2分的答题有10个,增加区分度,也增加了难度 (有必要再作微调:降低一些难度) 试卷虽有相当数量的基础题,但总体上综合性强,思维跨度较大,对能力要求高,只作简单记忆的学生难以应付。,三、试卷及考情分析与教学建议,主要内容: 立意 主要考

4、点 答题要点 学生答题中的典型错误(要点) 错误原因分析 教学建议,有书出版 略讲 穿插讲,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 B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和脂肪酸都不含有氮元素 C主动运输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 D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 【答案】C 【难度】易 【典型错误】选B的考生较多。 【原因分析】很可能是因为开始做题时,心慌意乱中审题失误将脱氧核苷酸看成是脱氧核糖或什么酸了,加之对主动运输机制的原理及其对生物体稳态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或者说不太确定,心里没底,在刚开始做题时心境还不是太稳定,在犹豫之中可能会选错。

5、 【教学建议】除了做好基本功训练之外,还要进行考试技巧和心态调整的训练。,2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B 【难度】易 【典型错误】选A的考生较多 【原因分析】学生对孟德尔所处年代生物科学发展的状况不了解,加上他们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原理不是十分清楚,随机地做出选择。 【教学建议】教者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础知

6、识训练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史及科学探究过程的教育,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启示并在生物学素养方面得到提高。许多时候过程远比结果来得更重要。,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答案】D 【难度】中 【典型错误】选C考生最多,其次是B 【原因分析】 有的考生可能看错了题目要求(选出错项); 有的考生可能认为“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不属于内稳态失调的问题; 部分学生对腹泻引起水分和无机盐丢失的机理不清楚,也搞不清能否引起蛋白质的流失。 【教学建议】内环境

7、稳态的概念教学中,应重新理清与内环境稳态相关的知识点,搞清楚哪些属于内稳态的问题,以及内环境各成分的来龙去脉。内稳态机制对生活在变化着的环境中的生物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专题进行总结复习。,4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B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C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具有特定空间结构 D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 【答案】D 【难度】易 【典型错误】选C的考生最多。 【原因分析】C选项所表述的知识可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被经常提及,具体是什么样的空间结构也不清楚,加之学生可能知道高尔基体在

8、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有作用,但具体什么作用已经模糊了,同时也忽视了核糖体才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而导致选择失误。 【教学建议】要强调:细胞内的任何细胞器和分子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才能具备生物学活性,这正是细胞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具体内涵。教科书上可能没有这样的原话,需要一点点联想 细胞结构总是容易被考的。,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答案】D 【难度】易 【典型错误】错误点比较分散。 【原因分析】A与C选项都涉及生态学上种间竞争、生物入侵与生物进化的关

9、系,而生态学与生物进化属不同章节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关这两大知识点联系的训练题较少,学生一时难以理清它们的内在关系,加之他们对性状遗传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理解不透,或者在无特别提示的情况下会忽视这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生物学知识之间特别是不同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的能力正是学生智力和生物学素养的具体体现 (可能也是教学过程中的薄弱之处和疏漏之处),6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叙述,合理的是 A该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人类对自身疾病的诊治和预防 B该计划是人类从细胞水平研究自身遗传物质的系统工程 C该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一个染色体组中全部DNA序列 D该计划的

10、实施不可能产生种族歧视、侵犯个人隐私等负面影响 【答案】A 【难度】易 【答题情况】答题情况较好,得分率较高。 【典型错误】选B的考生较多。 【原因分析】不少考生错选B的最可能原因在于学生错误地认为一个细胞的遗传物质与“细胞水平”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认为基因组肯定是一个细胞的全部基因,而这种研究是处于细胞水平的研究,其实应该是属于分子水平的研究。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生物体的结构是分层次的,而且各层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常说的三个水平是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B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

11、芽提供生长素 C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果但不能疏花疏果 D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答案】A 【难度】中 【典型错误】选B、C考生最多,选D的考生也较多。 【原因分析】植物激素的类型较多,单独作用时的剂量问题和共同使用时的相互作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要想找到一种捷径并进行简单的记忆是很难的,需要理解之后才能回答相关问题。激素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僵化地对待,这应该是本题答题不理想的背景。 选错B的可能原因是看错了文字表述,把“需要”看成“为”。选错C的可能原因是对生长素的作用掌握不完全。 不选A的原因是不知道脱落酸的作用机理,对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很不理

12、解。 “ 激素”与“基因表达”之间有一个小小的跳跃,中间过程不需要学生知道,但要知道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教学建议】在记忆之前应该有理解相关知识和逻辑联系的过程。将各种激素的作用特点进行表格化的处理是值得推荐的方法。,8观察到的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答案】A 【难度】中 【典型错误】选C的考生最多,其次是B、D。 【原因分析】看似简单的题目其实内涵大量信息,需要学生对减数

13、分裂的动态过程了解得十分清楚才能正确答题。靠死记硬背几乎答不对该题,这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能力立意的导向。选错C项的学生可能没有看清楚图示的染色体的结构和对应关系。 【教学建议】减数分裂是主干知识,也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调动各种信息载体(动画、模型等)让学生理解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动态变化,也要了解一旦出现异常(可有多种途径、多个发生部位或阶段)可能产生的结构,由此也可以帮助理解人类染色体数目异常产生遗传畸形的机理。,9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可以实现良种牛的快速繁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对供体和受体母牛都要进行相同激素处理 B受精和胚胎的早期培养都需要在体外进行 C对冲卵获得的原肠胚检查

14、合格后方可移植 D胚胎分割移植实现同卵多胎的成功率较低 【答案】D 【难度】难 【答题情况】答题情况不好,得分率很低,各种错误都有。 【典型错误】选B的考生最多,其次是A和C。 【原因分析】胚胎工程虽然是有关生产实际的题目,但由于胚胎工程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远,绝大多数人未能亲眼见过,更未操作过,要理解其中的原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胚胎工程又在越来越显著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相关的知识也是考试说明所要求的,所以还必须在考题中有所体现。 【教学建议】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和相互关系是生命活动中的基本规律和机制,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关注。,10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

15、,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答案】B 【难度】中 【典型错误】选D的考生最多。 【原因分析】错选D项的学生应该对减数分裂和胚胎形成的过程缺乏清晰的认识,而且考试经验也比较缺乏,因为没有发现选项B所表述的是非常简单明了、且正确的关系。 X、Y染色体何时分离或者说减数何时发生,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果学习比较投入的话,应该会特别关注这样的节点。 【教学建议】看来减数分裂和胚胎学的基础知识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学生掌握。生命的动态变化是客观的,是我们必须认清并面对的

16、过程。 我们不能在认知和感悟灵动的生命时固化或者绕过那些体现生命之精彩的动态过程(个人见解)。,11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不存在相互作用 B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C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DF2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答案】D 【难度】中 【典型错误】选A的考生最多,其次是B和C。 【原因分析】错选B项的学生显然缺乏基本训练,因为B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错选A的学生显然忽略了基因之间多样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学阶段探索其中一部分,应该知道还有更多的没有涉猎联想和拓展能力),进而可

17、以扩展到哲学层面上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应用。 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任何预期的结果都是有条件的,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此题正确答案应该能被学生一眼就看出来,即使其他选项的确有干扰作用。 【教学建议】中学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所谓的捷径、还有一些口诀式的机械套用,不利于学生从本质上理解遗传规律进而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反映到高考上,只能是缺乏相应的应变和理想的成绩。现在的高考已经不是以前的背一背、记一记,就能答题的,今后更不可能这样。 千万不可教学生“这么问就这样答,那样问就那么答”,1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

18、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 【答案】B 【难度】中 【典型错误】选A和D的考生都比较多。 【原因分析】未能选择B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对浆细胞的来历缺乏清楚的了解,或者对细胞分化的概念缺乏理解,否则不会答错。 错选A的学生显然缺乏免疫的基础知识,因为A表述的是常识性的知识。 错选D的学生,可能是错误地认为在家畜饲养中是不能使用激素的,说明对现代社会生活和相关的生物性产业缺乏足够的了解。 换一个角度,如果从种群的角度来看,高密度的种群与自然环境中同物种的种群定会存在很大差异。 另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谈激素色变,只要

19、是使用激素就是不好的,就是该否定的,显然有点机械地理解了这样一个科学问题。A、D选项错选率都较高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生物学各知识点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2教学建议】 其实关于免疫的问题,大多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不管参不参加高考,上不上大学,学生们都应该知道一些相关知识,起码为了自己的健康,甚至为下一代的健康。 在高考复习阶段要加强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教学,将所学知识与鲜活的生命体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全面而又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作为另一个专题进行总结复习,13下列关于转

20、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植转基因作物应与传统农业种植区隔离 B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 C种植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D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可能转入根际微生物 【答案】B 【难度】易 【典型错误】选C的考生较多。 【原因分析】该题的正确选项比较明确,其他项虽然也有干扰性,学生如果没有审题错误,或者能从B选项中得到足够的正确的信息,应该就能甄别出来。错选C项的学生可能对“转基因”与遗传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缺乏必要的认识,或者说联系的能力还不够,因为这两者之间有一点小小的跳跃,缺乏必要的过渡性的提示。提示越少,难度越大。 【教学建议】

21、外源基因在植物生长、繁殖和应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或者说他的行踪应该是教学过程关注的重点。外源基因的传递规律也应是与每个人都有关故需要大家关注的问题。因为随着转基因技术运用的深入,转基因产品离我们越来越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等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14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下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22、自由组合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答案】D 【难度】难 【典型错误】选A和C的考生较多。 【原因分析】难度大,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难度的来源-四个重要知识点的综合:减数分裂(再次考到,说明该知识点的重要性,为历次考试的高频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交叉互换、基因的分离定律。据估计在高等生物中,大约105108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而在染色体上,基因发生互换的概率较大,一般一条长的染色体会发生多次互换。题中测交后代中竟然能出现部分(不是个别)表现为红色性状,说明不是突变而是交叉互换。此题的关键词“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植株为父本,测交

23、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为解题的关键信息。 【教学建议】这类问题不适合在大范围进行推广训练,否则只能是浪费时间。在高三复习阶段一是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二是进行能力训练,达到对知识的深入领会并融会贯通;三是加强审题技能训练,善于找出题眼。,15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B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C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 【答案】C 【难度】易 【典型错误】选A的考生较多。 【原因分析】这是一道极其普通的实验题,且现在的中学生都

24、可以做此实验。出现答错的原因主要是两条,一是该校学生压根儿就未做过该实验,否则,想要他们做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二是学生审题太粗心,把题目要求找出错误选项当成选出正确选项了。 【教学建议】一是要重视实验教学。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不仅能帮助其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生物学的热情,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生物学。二是平时要多进行审题训练和速度训练,或者说应考能力训练还得加强,使学生在考场上能有较平和的心态发挥自己的水平。,16下列关于“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叙述,合理的是 A先用热水溶解洗衣粉,再将水温调节到最适温度 B实验的

25、观察指标可以是相同洗涤时间内污渍的残留程度 C相同pH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于普通洗衣粉 D衣物质地和洗衣粉用量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答案】B 【难度】易 【典型错误】选C的考生较多。 【原因分析】本题为实验题,牵涉到加酶洗衣粉的特性、酶活性、实验设计等知识。都是经常提及并出现在考试题中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应该说难度不大。题目中的选项都是实验设计时必须考虑的或经常出错的地方。加酶洗衣粉在30多度最好,过了四十度就不行了,而题中错用了热水。错选C的学生可能忽略了这样的情况:虽然pH相同,但如果pH超出了酶的耐受限度(保持活性需要的pH范围),酶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相应的结论就不成立。可能就是这个

26、小小的知识迁移难住了一小部分学生。 【教学建议】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包括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实验方案的评价和修订等。此类题目在今后的考试中将会更多地出现。知识综合和知识迁移是学生今后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这方面的强化。对本题来说,加酶与不加酶是一个问题,而酶的结构和活性本身又是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这样类似问题的关注。,17下列关于酶和固定化酵母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酶的固定方式看,吸附法比化学结合法对酶活性影响小 B作为消化酶使用时,蛋白酶制剂以口服方式给药 C尿糖试纸含有固定化的葡萄糖酶和过氧化氢酶,可以反复使用 D将海藻

27、酸钠凝胶珠用无菌水冲洗,目的是洗去CaCl2和杂菌 【答案】C 【难度】中 【典型错误】选B的考生最多。 【原因分析】主要原因之一是对B选项中的口服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疑惑以至于认为是错的。受平时训练中经常接触的“酶不能口服的影响已根深蒂固。这在心理学上叫“暗示效应。原因之二是可能是看错了题目要求(选错项)。原因之三是对C项中的反复使用没有认真思考,或者说没有相应的常识。有可以反复使用的试纸吗? 【教学建议】在实际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某些时候,特别是高考,越是碰到熟悉的情境或问题,越是要加倍小心,谨防出错。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常识并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同

28、时也有利于应对考试。,18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并增加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 B将DNA丝状物放入二苯胺试剂中沸水浴后冷却变蓝 C常温下菜花匀浆中有些酶类会影响DNA的提取 D用玻棒缓慢搅拌滤液会导致DNA获得量减少 【答案】C 【难度】中 【典型错误】选B的考生最多,其次是A。 【原因分析】本题是关于DNA 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题目,内容较多,环节也较多,没有做过“DNA 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并进行深入思考的学生很容易跑偏,或者容易被迷惑。洗涤剂能够瓦解细胞膜,但不能增加DNA的溶解度;选项B有两个干扰点:DNA丝状物、冷却后变蓝。 【教

29、学建议】实验操作不能走过场,教师在实验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同时,要教会分析,并能举一反三。这不仅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影响学生生物学基本思想及良好素养的形成。,19下表中有关人体细胞化合物的各项内容,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难度】中 【典型错误】选A和B的考生都较多。 【原因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既包括四个实验,同时又包括四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单位和功能等内容,但不算太难。这道题做错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还很不扎实。题目中信息较多,有部分学生由于时间或者其他原因没有看清楚题目提供的信息,或者不习惯这样的信息呈现形

30、式,也可能是导致判断错误的原因。 【教学建议】基本知识和技能历来是教学和考试强调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必须要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对同类信息进行整理,以图、表的形式变换着呈现给学生以提高考生的应变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20研究表明细胞癌变是细胞从已分化转变到未分化状态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癌细胞具有和正常分化细胞相近的细胞类型 B癌细胞的分裂能力与分化程度成正相关 C诱导癌细胞的正常分化是癌症治疗的一种策略 D癌细胞类似于胚胎细胞都脱离了细胞的正常分化 【答案】C 【难度】中 【典型错误】选A和D的考生都较多。 【原因分析】错选A的

31、学生对癌细胞与正常分化细胞之间的区别缺乏正确认识。错选D的学生可能带有猜题的想法,其实两者的差异明显,胚胎细胞再怎么说也不是脱离了正常分化的细胞,能看懂题目就不应该选D。 【教学建议】有关癌症的知识难度也不大,应该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就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老师应该采用一些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更加准确、清晰的关于癌变的知识。讲到癌症比讲到细胞分化,两者存在内在联系。,21下列关于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叙述,合理的是 A在果酒发酵后期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 B条件适宜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C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减小 D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 【

32、答案】ABC 【难度】难 【典型错误】选AB、BC、BCD和BD的考生都较多。 【原因分析】这是考查实验细节的题目,也考查学生对实验生物学的基本思想的认知,特别是检验学生对生物动态变化过程敏感性的好题目。漏选A、C的学生显然没太注意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只知道有糖类、水、酵母在一起就能发酵,而对发酵过程开始之后的变化过程关注的不够,而有些变化是可以预知的,并不需要预先进行学习,大概这就是创新的比较高层次的表现。显然,目前在这方面表现得总体上不太好。错选D的学生显然对底层加盐没什么认识,以为加盐总是必要的,这似乎是生活常识。 【教学建议】如果教学过程中没有实际做过这样的实验,许多的细节是很难讲清

33、楚的,有的教师可能自己就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学生面前也只能是看资料讲讲而已。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实验能力出发,也从应对高考的目的出发,亲手带学生做实验(哪怕是其中几个)也许是教师难得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更是学生终生难忘的经历。所以,不要埋怨高考题怎么会这样出的。,22下列事实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A棉花根尖细胞经诱导形成幼苗 B单细胞的DNA在体外大量扩增 C动物杂交瘤细胞产生单克隆抗体 D小鼠体细胞经诱导培育成小鼠 【答案】AD 【难度】中 【典型错误】选ACD考生最多。 【原因分析】最具迷惑性的是C,迷惑就迷惑在“动物杂交瘤细胞产生单克隆抗体”是一个基本事实,几乎看过书的学生都知道,所

34、以,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如果没有思考就选最熟悉的项,这显然不是一个合理的做法,也不是命题者所希望的。但对学生来说也许是无奈之举,匆忙之中选一个脸熟的呗。由于杂交瘤细胞大量增殖后才产生许多功能单一的抗体,学生就误认为这也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问题的根源还是学生对细胞全能性的理解不到位。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描述了事,甚至能背下来就算到位了,其实,理解才是最重要的。,23下图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13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和3都具有双层生物膜 B1和2所含酶的种类不同 C2和3都能产生大量ATP D甲和乙分别代表丙

35、酮酸、H 【答案】BD 【难度】中 【典型错误】选ABD、BCD考生都比较多。 【原因分析】呼吸作用是高频考点。因为生命运动可以分为同化和异化,呼吸作用就是讲的异化作用。题目这样命制就是要考查学生对这个过程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此题答错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学生没有注意到题中“下图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这句中的关键词呼吸作用,思维还停在熟悉的碳循环上。 【教学建议】对于像呼吸作用(另外,同样重要且相关的是光合作用)这样的主干知识,一定要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把基本的概念讲清楚,再把动态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也要像看电影一样,搞清楚什么东西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路发生了什么,带走什么又

36、留下什么?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或者那个词:“动态”,“动”才是生命的根本。,2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ACD【难度】中 【答题情况】得分率一般,看似简单的题目仍然有不少学生答错。 【典型错误】选AD的考生最多。 【原因分析】生物多样性属于知识体系中的末端,讨论的都是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应该不会太难。选项A、B、D的概念相对比较明确,容易辨识。漏选C的考生最多,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学过

37、程中很少涉及新物种的产生,而更多的是讲物种的灭绝。其实这两个过程(灭绝和新生)是同步进行的,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只是两者的速度和进程有区别罢了。这仍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问题,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可能不太熟悉,所以不敢选。 【教学建议】我们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对物种灭绝强调的太多了,而忽略了其中的平衡点及其移动的情况,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纠偏,同样还是要强调动态的概念。在对基本知识的教学中一定要透彻,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拓展。 灵动的生命 微妙的平衡,25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

38、运动30 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餐后60 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B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 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 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 【答案】BCD 【难度】中 【答题情况】但得分率并不高,错的点也比较分散。 【典型错误】选CD的考生最多。 【原因分析】此题的信息量较大,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选项A比较直接,“导致”的逻辑不成立,容易被识别,学生不容易错选。 选项C、D可以直接从图上信息进行判别,需要的是

39、图文信息的转换能力。 错选最多的是漏掉B选项,估计主要原因是在学生做出正确选择之前,需要比较两对曲线,是整条曲线而不仅仅是一个坐标点,相比之下,整条曲线的比较要稍微困难一些。 【教学建议】在复杂的背景下提取图文信息并进行解读和转换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注意培养这种能力,而学生更应该训练自己,对提升理解、综合和分析等能力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对付这样难度不大但比较繁琐的题目,学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26(8分)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

40、,请回答下列问题: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 、 。 【答案】(1)食物链 (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减少 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光照 【难度】易,(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 群落的 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41、 、 。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26答题情况】难度适中,在8个非选题中得分率最高,但没有满分。 【典型错误】(1)最常见的错误是“垂直”、“水平”,要么再来一个更大的“生态”,似乎要把所有的结构全放在这里面。(2)生态环境恶化、浮游生物大量增加、人为干扰。(3)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增加,鱼的种类增加、能量来源变广变大、食物网变得复杂、食物网增多。(4)减少变增加,增加变减少。(5)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水质、增加水中的氧气、改变生态系统结构、为鱼增加食物、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抑制藻类生长 【原因分析】如果阅读原题后再比较

42、参考答案与学生的典型错误,不难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1)“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在本题中基本没有提及,学生这样回答问题显然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听到“垂直”、“水平”结构的次数太多了,说到什么结构,立马就想到这两个词。显然,部分学生没有仔细审题或审题能力有限,读题后对题目背景的构建出现明显错误。,(2)此题的关键词是“种间关系角度”、“高等植物”和“直接原因”,许多同学因为没有注意到并依此考虑而出现跑题现象。这一问要求回答的是人工干预后产生的动态变化,应该是具体的变化,反映的是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明显变化,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态环境恶化”之类的答案。千万不要走这种自以为是的“捷径”。 (

43、3)在回答该问时,要紧扣“与2007年相比”,否则,其他的答案也许义正言辞,但就是不靠谱,因为你没有按要求进行比较。其实,你比较一下表格提供的数据,正确答案立马出现,只要你知道养鱼是要投放大量饵料的,只放鱼不投饵,鱼是长不大的,也没人这样养鱼。,(4)第四问才是该题的精华,在对几类生物的简单描述和提问中考查了食物链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一连串变化,提问看似营养级的数量变化,实则考查的是能量转化效率,特定营养级中鱼数量的增减是由能量转化效率的高低决定的,但字面上是找不到“效率”字眼的,考点是完全隐藏的,死记硬背的学生也就没法答题,但是理解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正确答题。这正是该题的精彩之处,为了让广大学生明

44、白这种精彩,请看下图:,第中情况比第种情况减少了一个箭头(捕食关系),这样的变化使肉食性鱼类的食物减少,草食性鱼类得到的饵料增加。如果考试时学生能简单画出这样的草图,那么想做错都难。,(5)学生在答题时的各种错误主要是由于审题时没有注意到“在这一过程中”,这个短语既是严格的限定又是提示,否则,是不能答题的,因为涉及的关系太多太复杂。这样的限制实际上已经把结果告诉学生,只需要找原因罢了。高等植物抑制浮游藻类,无非就是竞争光照和营养物质,别的还能填什么呢? 【教学建议】凡是答题不理想的学生,都会在审题时出问题,要么就读不懂,心里没底,读到的内容也难往心里去,读到后面忘了前面,相互之间缺了联系,答题

45、时就会把简单直接的答案搞错,到时就看哪个词汇在平时听到的比较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巩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在帮助学生审题上下点功夫,而审题的要诀还要放在两个方面:题目中的关键词或句子如设定的范围、限制、条件等等。就像本题中的“在这一过程中”;题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27(7分)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和图2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 ;在pH为8.0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 。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 。 (3)在实验

46、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 请回答以下问题: 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 。 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 。 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见图3,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 个/mL。 【答案】 (1)绿藻 蓝藻 (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藻细胞密度过大 1108 【难度】中,图1 图2,图1 图2,(1)根据图1和图2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 ;在pH为8.0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 。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

47、因是 。,【27答题情况】得分情况还可以,有得满分的,但出错的也不少,错得最多是最后一问。 【典型错误】第(2)问答“稳定pH”,第(3)问中的答成“防止挥发”,第(3)问中的答案多样。 【原因分析】第(2)问答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直接答“稳定pH”,题目都说了是为了稳定pH,难道还要你再重复一次?这是高考答卷中普遍出现的现象,非常有代表性。 如果一个题目的答案就是把题目中出现的文字再重复一遍,那只能说明这个题目出得太低级了,希望同学们不要太低估了命题老师的智商。其实,我们再仔细研读“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后自然地发现在培养过程中溶液的pH要发生变化的,为什么会变化呢?答案

48、就出来了。回头看这个小题目貌是难,答案就在题目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第(3)问中加固定液是为了“防止挥发”,是防止藻类细胞挥发,还是防止水挥发?细胞怎么挥发我们好像没有听说过,那么什么东西又会使水不挥发呢?细究起来确实叫人啼笑皆非。 本题错得最多的是最后计算细胞密度,显然是平时有关的练习太少或根本就没有练习过,或者是老师根本就没有带学生做过显微计数。此题出错的主要原因应是考生对“固定液”是啥玩艺儿又起什么作用,显微计数如何做等问题根本就不清楚。,【教学建议】要想做好类似题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在答题训练中要明确不能把题目的原话拿来答题。最后的计算只需要稍加训练就可以了,但数据转换可是很重要的技能,千万不可小视。 二、根据图形提炼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强化与训练。 三、考试中遇到最大的难题不是题目本身,而是我们自己。考生应该坚信:命题老师将题目出给你做,是认定通过你的努力应该能做到的。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所以同学们不要惧怕。第(2)小题的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