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单元第2讲诗歌、小说与戏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20513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79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单元第2讲诗歌、小说与戏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13单元第2讲诗歌、小说与戏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13单元第2讲诗歌、小说与戏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3单元第2讲诗歌、小说与戏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单元第2讲诗歌、小说与戏曲.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诗歌、小说与戏曲,一、诗歌、小说 1先秦诗歌 (1)春秋: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 (2)战国:楚辞是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以楚国方言创造的新的诗歌体裁。 2汉赋:是吸收先秦的诗经和 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3唐诗 (1)是中国古代史上诗歌的繁盛时期。 (2)杰出代表 其诗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被称为“诗仙”。 其诗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被称为“诗史”。 其诗通俗易懂,亦具有现实主义风格。,诗经,楚辞,李白,杜甫,白居易,4宋词 (1)起源于民间,又称“ ”,盛行于宋代。 (2)代表人物及风格 豪放派:北宋的 ;南宋的 。 婉约派:北宋的柳永;两宋之际的 。 5元曲:

2、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是在宋词、金元 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长短句,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俚曲俗谣,6明清小说 (1)条件 工商业城镇和 兴起。 不断完善。 新兴 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的刺激。 (2)主流:由 脱胎而来的 小说。 (3)作品 明代:出现了风靡全国的“ ”和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 清代:批判现实的力作聊斋志异、儒林外传、 问世。,市民阶层,印刷术,社会群体,宋元话本,章回体裁,四大奇书,红楼梦,二、戏曲 1“傩” 古代先民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 歌舞,其中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2梨园: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 3南戏 (1)形成原因: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瓦

3、舍等娱乐场所的出现。 (2)出现:两宋之际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的一种完备的戏曲形式。,原始宗教,4元杂剧 (1)兴起时间:元朝在北方兴起。 (2)特点: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 的成熟。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3)剧作家: 、王实甫。 5昆曲 (1)兴起:江南昆山。 (2)鼎盛:明中叶到清中期。 (3)特色:载歌载舞。 (4)影响:对京剧等各种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 ”。,古代戏曲,关汉卿,百戏之祖,6京剧 (1)原因:明清时期,北京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各地艺人集聚;乾隆

4、年间 进京推动了京剧的形成。 (2)形成:道光年间,徽调和汉调融合并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在京城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3)京剧的地位: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 ”,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四大徽班,国粹,一、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 史料一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史料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

5、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1史料一划线句子体现了作者李清照怎样的思想状态?据此判断这首词是其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 【提示】 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前期的作品。 2史料二划线句子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这首词是其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 【提示】 作者丧夫、国家破亡。后期作品。 3作者李清照前后作品的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学特色是由特定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二、戏曲艺术 史料一 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载:“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 史料二 1845

6、年前后,在进京的湖北演员余三胜、谭志道等人的努力下,西皮和二黄终于交融在一起,皮黄戏正式形成,京剧终于诞生了。最早的京剧就从西皮和二黄中各取一字,称为皮黄戏。 彭飞中国的戏剧,1史料一反映了戏曲( ) A成为封建思想传播的工具 B成为市民主要生活娱乐内容 C具有教育功能 D出现追星现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可知,戏曲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 C 2史料二反映了京剧艺术的形成特点及地位如何? 【提示】 京剧是在吸收了其他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主要唱腔有西皮和二黄两个系统;京剧艺术成就比较全面,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

7、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突破提示】 理论探究法 文化的发展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必然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就。理解这一关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艺具有关键意义。,【突破归纳】,三种典型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突破 【内涵释义】 以“和”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了解文化常识也就保护了人类的文化宝库,它包含礼俗、宗法、饮食、衣饰、天文、官制等方面。 【解答策略】 (1)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

8、用法。其中,干支纪年法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将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2)国学:特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3)十二生肖:“生肖”,又叫“属相”。十二生肖是由11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组成,每年一月,十二种动物便与干支中的十二个地支对应起来,顺序排列依次为子鼠、丑牛、

9、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用于记人的出生之年。,【典题突破】 (2011大纲全国文综)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思路展示】,(2010安徽文综)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

10、,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解析】 本题以文学作品为切入点,体现能力立意,主要考查文学作品与历史科学之间的关系,即文学作品对历史价值的可信度。A项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C项材料不充分,三国时饮茶之风盛行。D项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的依据,其可信度小,故应排除。 【答案】 B,本考点在2011年试卷中没有设题,但备考时亦应给予关注。应特别关注以下角度: 1知识角度: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文学的时代特色、文学的发展趋势及成因。 2能力角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设置新材料和文学作品方面的史料,考查学生

11、阅读、分析能力。 3史论角度:一定时期的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4区域历史角度:山东籍中国文化有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辛弃疾,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等,复习时注意这些作者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2012南阳质检)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是( )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租佃关系的出现 文学、艺术等方面世俗文化兴起 A B C

12、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兴起,正确;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力量崛起,正确;世俗文化是平民力量的体现,正确,故选B。 【答案】 B,(2011福建文综)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京剧取各种戏剧之长而成,不是“戏剧之祖”,排除B项。京剧的形成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后,并非是元末初创,也非在康乾京化,故排

13、除C、D两项。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故选A项。 【答案】 A,本考点近几年考查较少,只有在2008年海南单科第4题和2011年福建文综中考查过。因为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所以备考时亦应给予关注以下角度: 1知识角度:京剧形成的时间、背景及艺术特点,尤其是四大行当可以设新情境进行考查。 2热点角度 (1)近年来,中国文化热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京剧已被划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利用社会的热点问题,切入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进行陶冶情操和民族主义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命题角度。 (2)京剧是我国

14、的“国粹”,其发展现状和前景是探索的一个文化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角度。,(2012青岛质检)由文化部主办的2010年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于12月2日到2011年1月20日在北京举行。展演期间演出60多场“金牌剧目”。举办此项活动的理由最贴切的是( ) A京剧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B京剧服饰华丽,体现了中国文化雍容华贵的一面 C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D京剧代表中国艺术的最高水平 【解析】 京剧产生于1840年以后,A项不正确。B是外在因素,不妥当。C是京剧的地位,D无此说法。 【答案】 C,1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

15、垂涕,想见其为人。”这说明( ) A. 楚辞体作品缺乏志向追求 B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叹 C屈原应该投身于文学创作 D作者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不值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表达了司马迁对屈原的尊敬与崇拜,“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就体现了这种想法,选B。 【答案】 B,2(2012邵阳质检)2011年春晚的“对联征集”出了一个上联:“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你认为下列叙述可能与静夜思作者相符的场景是( ) A独酌之后欣赏洛神赋图摹本 B参加殿试受到武则天的亲自接见 C收到汪伦送的一套青花瓷酒具 D自白帝乘舟回江陵时付给船家“交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16、静夜思的作者李白是唐朝人,武则天首创了殿试,李白不可能参加殿试而且受到武则天的接见,排除B。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收到汪伦送的一套青花瓷酒具不可能,排除C。 “交子”出现于宋朝,宋在唐之后,故D错误。洛神赋图的作者是东晋杰出画家顾恺之,所以李白独酌之后欣赏洛神赋图摹本完全有可能,故选A。 【答案】 A,3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遂为千古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C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

17、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是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A错误;从材料看,由于科举制的废止致使大量文人投身元杂剧的创作而使其兴盛,C项错误;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种形式,D项过分夸大了其历史地位,错误。 【答案】 B,4(2012贵州毕节月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以一段真实历史为背景,演绎一代英雄人物的故事,从而为历史演义小说树立了楷模。这应该指的是( ) A西游记 B聊斋志异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解析】 从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涉及的古典文学作品,是一部历史小说。 【答案】 C,5(201

18、2福州质检)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剧”。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 B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乐器以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D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京剧是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表演手段。说、学、逗、唱为相声艺术的表演手段。 【答案】 B,6(2012山西学段测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

19、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材料二 金有余了解他(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发展现象,并指出其影响。(8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小说折射了怎样的社会问题。(7分) 【解析】 综合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第(1)问,考查古代中国的商品的发展,关键信息: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等,影响概括依据: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第(2)问,考查科举制,关键信息:“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捐个监生。 【答案】 (1)现象:商品经济发达;物资流通繁荣;富商大贾产生。 影响:拜金主义思想盛行,冲击传统道德与义利观。 (2)现象:科举仕途吸引力大。 社会问题:造成狭隘的人才观,阻碍社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