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茶文化简史[3].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20997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茶文化简史[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一章茶文化简史[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一章茶文化简史[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茶文化简史[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茶文化简史[3].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2/18,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 郑士华,第一章 茶文化简史3,第五节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先秦两汉 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西周 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述。 东周 据

2、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音“抑”)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西汉成帝时(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的记载,反映成都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今成都彭山)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 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

3、,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三国(公园220280)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晋代(西晋265-316、东晋317-420) 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

4、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左思的娇女诗:“心为荼荈剧,吹噓对鼎砺。”这“鼎”當属茶具。 西晋张载登成都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明饮茶之风蔓延。,东晋和南北朝时期: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南北朝420-479)佛教的传入。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杨坚)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随着文人饮茶之风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逐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

5、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主要表现为茶区的面积扩大(与现在的茶区的面积差不多,有13个省43个州产茶);陆羽茶经的问世,大量茶书、茶诗的涌现;贡茶和茶税的征收;寺庙崇尚饮茶和制茶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武则天信佛教),僧人认为茶的作用有三德:“一为提神益思、二助消化、三是不思淫欲”,故寺庙崇尚饮茶,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僧人们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加工茶,从而推动了寺院经济和茶叶的发展。,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

6、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3万人),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释、道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陆羽被称为“茶圣”。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高僧空海禅师到中国天台山国清寺学佛,不但将开元文字音义带回日本,编译成篆万象文义三十卷,成为日本第一部汉语字典。所以日语茶与汉语完全相

7、同,读音也是cha;而且还将茶籽、饼茶带回,值此日本开始载茶并学习制茶。公元1191年荣西又来我国留学,又传去了釜炒茶制法。此乃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公元960-1279年) 王安石:“夫茶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常见“斗茶”(茗战)、茶肆、茶坊、茶博士、北苑贡茶、茶马互市。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

8、: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等。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茶的一系列变化。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

9、跃和发展起来。,赵佶 文会图(宋) 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作者赵佶,宋徽宗皇帝,1101年即位,在位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喜欢收藏历代书画,擅长书法、人物花鸟画。,宋朝的茶区: 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

10、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明、清茶文化的普及(公元1368-1644年) 明代是我国制茶历史的变革时期。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马司,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清(公元1644-1911年) 六大茶类的兴起。,综上所述 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 1、酝酿和萌芽期 2、形成与发展期 3、丰富与成熟期 4、曲折迂回期 5、复苏振兴期 二、茶圣陆羽茶经及其茶文化的贡献 茶经是陆羽的代表作品。主要贡献体现在: 1、构建了传统

11、茶学知识体系; 2、奠定了中华茶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3、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茶字形、音、义的演变 茶的起源与原产地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 陆羽茶经其字:或从草(当茶出于开元文字音义)、或从木(当梌),草木并(当荼);其名:一曰荼,二曰椵,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文字记载说明涉及到茶的原产地、形态、早期名字的由来。 陆羽茶经:陆羽于公元760-780年间(中唐),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与当时茶叶生产经验,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茶叶的科学技术专著茶经,是世界茶叶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对推动我国茶业、世界茶业的发展有极大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因此陆羽备后人称做茶的鼻

12、祖。陆羽茶经所指的巴山、峡川:峡川指巴东县起西经长江三峡直至川南群山。,人类最初利用茶时,为方便开发利用,必定会给它取一个名称。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唐以前代表茶的字有-荼、椵、蔎、茗、荈等字。现今茶之字源出茶之正名-荼,而荼之正名源出产茶之地蜀人(指现今的川西盆地地区)、巴人(重庆地区巴岭山脉地区)约定成俗的口语之汉语译音。 在这五个早期的茶名中,荼的重要性显然比后“四个茶名”为高,这不仅是因为荼作为茶名出现的时间最早、使用频率最高、持续历史最长(公元前2000多年-至今),而且还因为后“四个茶名”正如“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那样,都依赖与荼比照才为人们所确认。因此,荼被人们看作是茶之正名。,事实

13、上:到公元6世纪只有茶的发音而无茶字,而到公元735年的中唐时期,人们为了避免一物多音(多名、多义)带来的混淆而不得不变革,创造了现今的茶字,用以专指被人们广泛利用的茶这一植物(树木)。在公元735年,官方修文书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将民间变革的茶字正式刊载录用其中,用以替代习用的荼。此字,既保持荼这个早期正名的字形,又赋予其从木观念的新字。茶:字形简单,词义明确,易于区别,出现在中唐之前。直到中唐之后9世纪茶字才被普遍使用,一直沿用至今。,海外各国对茶的称呼,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我国对茶的称呼的影响,在发音上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茶从我国海路传播去的西欧各国,其发音近似于我国福建闽南沿海地区的“t

14、ey”、“te”音,如拉丁语thee、英语tea、德语tee等。茶从我国陆路向北、西传播去的日本cha、俄罗斯chai、印度cha、波斯语(伊朗)chay,其发音近似于我国华北的“cha”。,第六节 中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一、中国茶叶向外扩散的历史 二、中国茶叶生产技术的对外传播 三、中国茶俗和茶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自从一千两百年前中国将茶叶传到日本,中华茶文化的精髓也不断地在日本生根、发芽。宋代时,日本禅师荣西两次来我国学习佛经,遍游我国南方名山茶区,熟悉当时寺院的饮茶方法,还研究了中国茶道中的技艺和禅宗茶道中的理论。荣西回国后,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定了饮茶仪式,成为日本茶道的仪规基础

15、。,日本茶道:是以中国唐代茶道为基础,结合本民族的特点而创立的。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显了禅宗的苦寂思想。“和、敬、清、寂” 历史上韩国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较深,中国的茶文化很早就传到了韩国,结合民族习俗,形成了韩国的茶礼。以“和、敬、俭、美”为基本精神。 茶传播到欧洲以后,以其诱人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欧洲人。衍生形成了典型的英国的“午后茶”-调味红茶。美国流行饮用甜味冷饮式的“冰茶”。中国各地和各民族的饮茶风俗传到海外后,与各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宗教意识相融合,便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多姿多彩的饮茶风俗。,第七节 世界茶产业与茶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世界茶叶生产与消费 国际茶叶市场: 茶

16、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产茶生产面积:中、印、斯、肯、印尼越、坦、乌、日 茶叶生产总产:中、印、斯、肯、印尼 茶类生产产量:红茶75%(红碎茶90%)、绿茶(中、日)、其他 茶叶消费最多国家:爱、土、利、科、英、卡、伊、摩、斯、突。 主要茶叶出口国:斯、肯、中、印度、印尼 主要茶叶进口国:俄、英、巴、美、加、智、埃、摩、伊、伊、沙、阿-德等。,二、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 中国茶叶再现辉煌(现代) 面积多130多万公顷,产茶90多万吨,绿茶占70%,乌龙茶(减肥茶)和普洱茶遍及全国,茶叶从业人1亿。 中国面积最大、总产最多、出口第三(出口约占全球茶叶贸易总量20%);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几乎所有茶类

17、的国家;面积产区分布20个省区;生产绿茶最多(出口绿茶占世界绿茶市场80%);出口茶叶以绿茶、红茶(70%以上是红碎茶)为主,近年来,中国茶叶在多项惠农政策的春风中,再次展现活力。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不断深入,各地积极实施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茶农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高涨,中国茶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茶园面积以每年近1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2008年,我国茶园面积达161.3万公顷,茶叶产量124万吨;茶叶出口29.7万吨,创汇6.82亿美元。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说:“今年茶叶出口完全有可能突破30万吨,创造历史最高纪录。中国茶叶出口还有更大的潜力,在短时间内有望超越斯

18、里兰卡,名列全球第二位,超过肯尼亚而位居第一也是指日可待。,三、世界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当今社会,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 原产中国的茶,已成为国饮,茶通六艺; 在日本-茶道,心灵的寄托,生活规范; 在韩国-茶礼,融汇在日常生活中; 在英国(西方),浪漫、富含诗情画意-下午茶; 新加坡、马来西亚,茶艺一门包罗万象的艺术,是各种艺术的媒介,研究茶艺=探讨中华文化。,四、茶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一)茶文化各种商业文化结合 更加紧密 (二)各种文化交融互动使其更加呈国际、综合化的态势 (三)茶文化推动人类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发展 (四)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将催生新的茶文化形态的出现,中国茶叶

19、再现辉煌(现代) 面积多130多万公顷,产茶90多万吨,绿茶占70%,乌龙茶(减肥茶)和普洱茶遍及全国,茶叶从业人1亿。 中国面积最大、总产最多、出口第三(出口约占全球茶叶贸易总量20%);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几乎所有茶类的国家;面积产区分布20个省区;生产绿茶最多(出口绿茶占世界绿茶市场80%);出口茶叶以绿茶、红茶(70%以上是红碎茶)为主,复习题: 1、浅谈茶圣陆羽的茶经在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贡献。 茶经是陆羽的代表作品。成书于公元780年,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有十册。被后人公认为世界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主要贡献体现在: 1)、构建了传统茶学知识体系; 2)、奠定了中华茶文化发展的

20、理论基础; 3)、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2、简述茶与荼两字间的关系。 茶字,初唐时期人们为了避免一物多音(多名、多义)带来的混淆而不得不变革,创造了用以专指被人们广泛利用的茶这一植物(树木)及茶鲜叶的加工产品。茶:字形简单,词义明确,易于区别,出现在中唐之前及公元735年,官方修文书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中,用以替代习用的荼将民间变革的茶字正式刊载录用其中,。此字,既保持荼这个早期正名的字形,又赋予其从木观念的新字。,荼:唐以前代表茶的字之一。而荼之正名源出产茶之地蜀人(指现今的川西盆地地区)、巴人(重庆地区巴岭山脉地区)约定成俗的口语之汉语译音。当今的茶以荼作为比照才为人们所确认。因此,荼被人们看作是茶之正名。,3、紫砂茶具的造型、创作风格有几种? 紫砂茶具具有造形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具体来讲: 其造型主要有:几何体型;自然型;筋纹型。 创作风格表现为:文人壶重气质,单纯朴素;民风壶山水人物,虫鱼花鸟;外贸壶包金边,加制金银提梁等三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