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茶与世界.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21989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9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中国茶与世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二讲中国茶与世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二讲中国茶与世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讲中国茶与世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中国茶与世界.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清代中美文化关系史,第二讲 中国茶与世界兼谈与美国,一、茶的起源与海外流传 二、中国茶进入美国 三、从茶叶贸易看早期中美关系 四、各国茶俗比较 五、影响世界的其他植物,瑞典的“哥德堡号”沉船残骸被打捞出水 中国武夷茶和松萝茶,一、茶的起源与海外流传,中国和印度的茶起源传说 宋代开创了“斗茶” “本非” “水品”,中国茶在国外的传播,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公元1168年,南宋时期,另外一位荣西禅师渡海来华,1185年,他带回中国茶叶最新的栽培方法和一些茶种。 荣西在日本佐贺县肥前背振山、拇尾山一带,传授栽培之法。 拇尾山茶“本茶”, “非茶”,后来室町时代的斗茶即以区分本、非茶为主要内容

2、。 吃茶养生记,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像中国的陆羽一样,他被最为日本的茶祖,阿拉伯人大约在850年,就已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茶叶。,至于欧洲,可能早在1517年,就有可能运到了葡萄牙的里斯本,经过荷兰人的转手,运往法国、荷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葡萄牙耶稣会士加斯帕克路士(Gaspar daCruz)欧洲研究中国茶的第一人 中国茶饮录,1663年,诗人埃德蒙沃勒尔在为国王查理二世嗜好饮茶的王后祝贺生日时,献诗一首,既歌颂了王后也歌颂了茶: 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 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 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 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 助我清明思,湛然去烦累。 欣逢后诞辰,祝寿介以此。,葡

3、萄牙的凯瑟琳公主 19世纪早期安娜发明下午茶 “快帆船比赛”,印度阿萨姆邦 大吉岭,二、中国茶进入美国,饮茶:中国茶进入美国 茶随着英国殖民者进入美洲大陆 http:/ 波士顿倾茶事件 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拒茶:波士顿倾茶事件,On the cold evening of December 16, 1773, a determined group of Patriots disguised as Mohawk Indians burst from the Old South Meeting House with the spirit of freedom burning in their e

4、yes. Their destination was Griffins Wharf and the three tea ships harbored there. Quickly, quietly, and orderly, the American colonists boarded each of the ships and, armed with axes and hatchets, destroyed 342 crates of British tea, defiantly dumping the precious cargo into the sea. Thousands of sp

5、ectators watched in silence. Only the sounds of axe blades splitting wood rang out from Boston Harbor during the still nightthe Boston Tea Party was underway and the path to revolution and freedom had begun.,Boston Tea Party Ship Congress St., Boston,梁启超在波士顿 吟诗一首 雀舌入海鹰起陆, 铜表摩挲一美谈。 猛忆故乡百年恨, 鸦烟烟满白鹅谭。,

6、品茶: 茶文化在美国,到1860年,美国的茶叶总量为14377吨,1891年茶叶进口与消费达到八万多吨。 华盛顿总统也爱饮茶 1785年,他托人代购了一盒上等熙春茶,一套最好的中国夜餐茶杯和茶碟,冰茶的产生:1904年,圣路易士博览会 袋茶、团茶,从时间上看,中美贸易之初,美国人主要采购中国较低级的武夷茶,后来转为较高级的红茶。1800年以后,更高级的绿茶(熙春、雨前、副熙等)大批输美。到1810年,绿茶和红茶的进口量几乎相等。随后,中国输美的高级绿茶更多于红茶。,从地域上看, 纽约和东部诸州,喝福州茶,是红茶 中部诸州,例如俄亥俄、密苏里等,喝绿茶,,据中国丛报,18361840年间,平均每

7、年输美的绿茶数量为1100多万磅,占输美华茶总额的79,红茶300多万磅,占21。 大部分用于本国消费。,三、从茶叶贸易看早期中美关系,早期中美贸易关系比较和平友好 德兰诺瓦事件,四、各国茶俗比较,日本茶道 “和、敬、清、寂”,平等、朴素 入茶室前要净手,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 日本有一句格言:“茶室中人人平等。”从前,把象征阶级和地位的东西留在茶室外,武士的宝剑、佩刀、珠宝等都不能带进茶室 现在进茶室不能交头接耳,因为茶会必须保持“和谐、尊重、纯净、安宁”的环境。 规则,献茶前先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味,然后接着献茶。献茶的礼仪很讲究: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

8、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然后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饮茶时嘴中要发出吱吱响声,表示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讲一些吉利的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以及感谢主人的款待。这一切完成后,茶道就结束。当然在茶道的最高礼遇中,献茶前请客人吃丰盛美味的“怀石料理”,即用鱼、蔬菜、海草、竹荀等精制的菜肴。,日本的茶道中含有很多磨练个人意志的因素在其中。但中国的茶道却似乎更加多了份雅兴。 中国茶道讲究“清、敬、怡、真”。,英国下午茶,“我把茶壶坐上了! ” 英国家庭最习惯的欢迎客人的话也是:“我把茶壶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

9、,3层茶点银盘 通常最下层放的是咸味点心与三明治,第二层为圆形英式松饼(Scone),以及抹在松饼上的果酱、鲜奶油,至于最上边的一层,则是蛋糕、饼干或水果塔。,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该 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设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试味,再核等级和价格。,泰国: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冰茶。在泰国,当地茶客不饮热茶,要饮热茶的通常是外来的客人。,蒙古:蒙古人喜爱吃砖茶。他们把砖茶放在木臼中捣成粉末,加水放在锅中煮开,然后加上一些,还加牛奶和羊奶。 中国藏族也如此,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较特别,先将陶壶烫热,放一茶匙茶

10、叶,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钟,再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供饮。通常加入乳酪与糖。,埃及:埃及的甜茶。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许多白糖。 北非:北非的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花里几片新鲜薄荷叶和一些冰糖,饮时清凉可口。,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细品慢饮; 俄国人喝茶,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 从功能上看,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 俄罗斯人喝甜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搅拌后喝;二是将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

11、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五、影响世界的其他植物,大豆 起源于中国,酱油、豆腐,他们从那些小豆子中提出白汁,不断搅拌,制成像乳酪一样的大蛋糕,一大块一大块的象雪一样白,单独吃的时候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可经黄油一煎,我敢说它是又好看又好吃。 18世纪传到欧洲,美国:黄豆出口大国,马铃薯,马铃薯原产于南美,后经西班牙、葡萄牙传入意大利和欧洲,再传入亚洲各国。 可能由三条线路传入中国: 荷兰是世界上出产优质马铃薯种的国家之一,在盘踞台湾期间荷兰人将马铃薯带到台湾种植,后经过台湾海峡,马铃薯传入大陆的广东、福建一带,并向江浙一带传播,在这里马铃薯又被称为荷兰

12、薯。 西北路马铃薯由晋商自俄国或哈萨克汗国(今哈萨克斯坦)引入中国。并且由于气候适宜,种植面积扩大,“山西种之为田”。 南路马铃薯主要由南洋印尼(荷属爪哇)传人广东、广西,在这些地方马铃薯又被称为爪哇薯,然后马铃薯自此又向云贵川传播,四川越西厅志(1906)有“羊芋,出夷地”的记载。此外,马铃薯还有可能由海路传入中国。,玉米,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印第安人已开始种植玉米。 新大陆被发现后,被带到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传到世界各地。 大约16世纪中期,玉米传人中国 玉蜀黍、苞米、棒子、玉茭、苞谷、珍珠米等俗称。,玉米与中国传统旱地作物粟、黍、小麦等相比,不仅产量高,而且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所以一经传入即被百姓接受,不但取代了粟等旱地作物的地位,迅速在全国扩展,而且改变了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 东南海路、西南陆路、西北陆路三条玉米入境路径并行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