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鹭中华文化课件精简版.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22875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5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鹭中华文化课件精简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罗鹭中华文化课件精简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罗鹭中华文化课件精简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罗鹭中华文化课件精简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鹭中华文化课件精简版.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图书文化,第一讲:图书从何而来?,第一节 图书与图书文化,一、什么是图书? (一)字义溯源 周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系辞:“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咬文嚼字:書,说文解字:“书,箸也,从聿,者声。” “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从一声。”(补充:秦谓之笔) 说文解字叙:“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二)“图书”一词的出现,史记萧相国世家: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

2、,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三)现代的图书概念 图书的四个基本要素: 1、知识(信息),以传播和交流为目的 2、文字和图画(信息符号),传播信息的媒体 3、材料,信息的物质载体 4、形式,信息载体的外观 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而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且具有一定篇幅的著作物和汇编本。,二、图书文化,图书的双重性: 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现象 精神产品+物质产品 既相对独立;又不断被复制、加工、传播 图书文化的内容 不同时期的图书形态(简帛、卷轴、雕版) 图书的流传(禁书、藏书、买书、读书),第二节 中国古代图书的产生,一

3、、汉字的出现:信息传播的媒介 (一)仓颉造字的传说 世本作篇:“仓颉作书。仓颉,黄帝之史也。” 韩非子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二)陶器刻符:汉字的源头,1、贾湖文化刻符(距今约8000年),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出土,刻于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约19个(朱琚元中华万年文明的曙光:古彝文破译贾湖刻符、彝器辨明文物) ; 2、仰韶文化陶器刻符(距今约5800-6200年),1952年首次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彩陶上发现,100多个符号,以后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现; 3、大汶口陶器刻符(距

4、今5000年左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首次发现; 4、吴城商代早期陶符(距今3500年左右),上个世纪七十代在江西清江县发现,有陶符143个,少数与甲骨文形体极其接近。,(三)甲骨文:成熟的文字 王懿荣 :发现甲骨文之第一人(1899) 甲骨可分为龟甲和兽骨两类。龟甲以龟腹甲为主,兽骨以牛胛骨为主。 史记殷本纪:“殷人视龟如神。”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甲骨占卜的程序: 整治龟骨;钻凿;灼兆;读兆;契刻卜辞。 完整的卜辞由四部分组成: 叙辞(记叙时间、地点和占卜者); 命辞(即陈述要贞问的事情和期限); 占辞(通常包括国王对卜兆的解释); 验辞(占卜后记录应验的

5、事实)。,甲骨卜辞示例(预测天气风雨),庚子卜,争贞。 (叙辞) 翌辛丑,启? (命辞) 王占曰:今夕其雨,翌辛丑启(占辞) 。 之夕允雨,辛丑启。 (验辞),二、镂于金石、书于竹帛 书籍载体的寻求,墨子:“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又:“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于竹帛,传遗后世子孙;或恐其腐蠹绝灭,后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盘盂,镂之金石以重之。”,西周青铜重器:毛公鼎和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第三节 古代书籍制度的演变,第一阶段 简牍制度(简书) 第二阶段 卷轴制度(帛书和纸书) 第三 阶段 册页制度(印刷书和抄本),第二

6、讲 简牍图书,简牍:中国最早的图书形式,一、简牍的起源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说文解字“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古文册从竹。”“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兀上,尊阁之也古文典从竹。” 墨子贵义:“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册(甲骨文,金文,古文、篆文),典(甲骨文,金文,古文、篆文),二、简牍的发现,(一)历史上简牍的发现 1、西汉武帝时孔子宅壁藏书 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 今古文经学之争 2、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汲冢书 古书16种,共75篇。现存穆天

7、子传和竹书纪年(辑佚本)两种,(二)近现代以来简牍的发现,1、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古楼兰遗址,发现汉晋木简121枚; 2、 1932年,西北科学考查团团员、瑞典人贝格曼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汉代遗址出土居延汉简10529枚;1973年至74年,在同一地方,新发现居延汉简19000多枚; 3、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1155枚;,4、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大部分是兵家书,最有名的久已失传的孙膑兵法; 5、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楚简800多枚,共一万六千字左右,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组和佚失已久的子思子;

8、,6、1999年,上海博物馆入藏楚简1200多枚,约三万五千字,整理出80多种先秦古佚书,如孔子诗论等。 7、2008年,清华大学接受校友捐赠,从海外购回战国楚简2388枚枚清华简(含残片)共60余篇书。首册整理报告已出版,包括尹至、尹诰(佚古文尚书)、程寤(佚逸周书)、保训、耆夜、金縢(见今文尚书)、皇门、祭公(见今逸周书)和楚居9篇,均以战国时楚文字书写。前8篇属尚书或类尚书文献。,汉初济南伏生传29篇,称今文尚书,后佚一篇。 汉景帝末(或说武帝时)曲阜孔壁发现古文尚书,比伏生所传多16篇,后又佚失。今清华简存尹诰一篇。 东晋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多25篇,并将今文尚书多拆分5篇,故十三经注疏

9、本尚书总计58篇。其中咸有一德(尹诰)可定为伪作。,三、简牍制度,(一)简牍的制作 砍伐、刮削、杀青、编连、书写 (二)简牍的形制 简,或称札,用竹或木制成,是简牍的最基本形式 ; 牍,比简宽,版状,多为木质,用来写书信、契约,或抄录医方、遣策、过所(通行证)等; 觚,多棱形的木棍,抄写檄书、字书;,检,有凹槽和方孔,传递文书信札和财物时用的封检 ; 楬,短而宽的木牌,首端多半圆形,系于簿册或器物之上,题写名称,如标签。 (三)书籍制度 简、册(策)、篇 赘简、书脊、帙、 书写顺序:从上而下、从右到左,四、简牍图书与学术文化,(一)先秦学术文化 殷周时期学术统于王官,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的繁

10、荣导致图书的大量产生。 (二)书籍的出现 1、上古 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2、商朝 汉书艺文志:汤相伊尹五十一篇;辛甲二十九篇。 3、西周时期 春秋公羊传隐公第一:“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 “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 4、春秋时期 左传昭公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王之所以王也。” 孔子(前551年至前479)整理六经 易、诗、书、礼、乐、春秋 5、战国时期 墨子:“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

11、 墨子贵义:“子墨子南使卫、关中,载书甚多。” 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三)早期图书的特点,1、古书多无书名,以单篇流传 史记韩非传:“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2、古书不题撰人,托名之作甚多 3、古书分合无定 老子通行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西汉帛书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战国楚简本不分篇。 4、古书文字不统一,第三讲 卷轴图书,一、帛书,(一)帛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于西周以前,兴盛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消退于魏晋以后。 帛书和简牍各有明显的优缺点,可以互补。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 吴孙子兵法82篇、图9卷; 齐孙子89篇、图4卷; 楚兵法7篇、图4卷,(二)

12、帛书的发现 1、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帛书 1942年9月,盗墓者发掘。 由三部分文字组成,共18章,952字。 2、长沙马王堆西汉帛书 1973年发现,为汉文帝前元12年(公元前168年)以前古物。 共30多种,近12万字。重要的有四种。,1、老子甲、乙本 2、周易 3、战国纵横家书 11200多字,共27章,十章见于今本战国策,一章见于史记,其余十六章是佚书。 4、五星占 6000字,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3年(公元前177年)约七十年间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空中运行的位置,并推算它们的公转周期。,(三)帛书的形制 1、装帧形式:卷轴式和折叠式 2、宽幅高低:一种高48厘米,

13、约两尺左右;一种高24厘米,约一尺左右。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古策有长短,最长者二尺四寸,其次二分而取一。” 3、计量单位:卷,相当于简牍一篇或几篇 4、边栏:朱丝栏和乌丝栏 5、书名:写在正文后面,并标上字数,二、纸的发明与传播,(一)造纸术的源头(漂絮法+沤麻法) 说文解字 :纸,絮一也,从糹,氏声 。 段玉裁注:按造纸昉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以荐而成之。 服虔通俗文 :方絮曰纸,字从糹氏。 说文:絮,敝绵也;,潎絮箦也;潎,于水中击絮也;箦,床栈也。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二)西汉古纸的发现 (背景资料)公元105年,蔡伦献纸:造纸术发明的标志。 1、罗布淖尔纸,黄龙

14、元年(公元前49)以前; 2、居延纸,不晚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 3、灞桥纸,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前140-前87年); 4、放马滩纸,西汉文景时期(前176-前141年); 5、悬泉纸,从西汉武帝、昭帝时期到魏晋。,(三)蔡伦改良造纸术的贡献 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蔽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蔡伦履历 和帝即位(89)升为中常侍,后又兼任尚方令,元兴元年(105)向和帝献纸 。,(四)造纸术的进步 1、东汉左伯纸 汉末赵歧三辅决录引韦诞(179-25

15、3)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尽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2、晋朝纸 傅咸纸赋 东晋桓玄称帝时下令废简用纸,3、造纸原料的改进 (1)麻纸 汉代至唐代盛行麻纸,宋以后开始衰落。 唐李林甫注唐六典、唐李肇翰林志记载: 朝廷行政文书用白麻纸写定; 军事方面的用黄麻纸写定; 朝廷致各少数民族,如吐蕃、回纥等地高级官员的文书,用五色麻纸; 部分诏书、敕旨用各色藤纸; 各级政府的文书及释道儒家经典,用麻纸。,(2)皮纸 出现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宋代以后,延续至今 藤皮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如浙江嵊县剡溪沿岸四、五百里盛产藤皮纸。隋唐五代时期

16、,达到了全盛。有记载称朝廷、官府文书用青、白、黄藤纸,各有不同的用途。 薛涛笺 唐代成都用木芙蓉皮生产。 宣纸 明清时期,皖南的宣纸为一时之甲,其原料主要是青檀皮,取青檀枝条的韧皮造纸。,(3)竹纸 出现于唐末,最初在广东韶关一带,浙江睦州也有出产。宋元以后南方多生产皮纸、竹纸,但宋代以皮纸居多,元代以竹纸为主。明清时期,竹纸产量跃居第一,皮纸居第二,麻纸大大减少。 还魂纸 宋元时期出现,即将旧纸回槽,掺到新纸浆中造再生纸。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北宋乾德五年(967)写本救诸众生苦难经。,4、染纸 汉代时出现。所用染料主要是黄蘗,也称黄柏,芸香科落叶乔木,干皮呈黄色,味苦,气微香。从南北朝到隋唐五

17、代,都流行染过的黄纸,而原料主要是麻纸,所以称之为黄麻纸。古人喜用黄纸的理由有三: 一是黄蘗中含有小柏碱,能杀虫防蛀,延长纸的寿命,起到保护图书的作用; 二是古代有五行说,黄色是五色中的正色,凡神圣、庄重的物品,都用黄色; 三是古时涂改纸上写错的字,多用雌黄。,(五)中国造纸术向世界传播,(背景)印度用棕榈叶抄写佛经;埃及用纸草纸;欧洲用羊皮纸 大约公元四世纪末,传入东邻朝鲜半岛; 大约公元六世纪前后,经朝鲜传到日本; 公元751年,唐朝与西域大食国(今阿拉伯)发生战争,唐军大败,被俘唐军中有许多造纸工匠被带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境内)开设造纸厂,从此开始大规模向西方传播。,公元793年,阿拉

18、伯王在新都马格达建立了一座造纸工场,招聘了中国造纸工匠;两年后,大马士革又开办了工场,大量运往欧洲。 公元900年,传入埃及的开罗。 公元1100年,摩洛哥人开始造纸,结束了西方世界从八世纪到十二世纪阿拉伯人垄断造纸技术400年的历史。 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渡海,在西班牙的沙提伐城建起了一座处理破布的造纸工场,这是欧洲第一个造纸工厂。距中国发明造纸术已达1200年之久。,公元1180年,由西班牙传入法国。 公元1271年,由阿拉伯人传入意大利。 公元1312年,由意大利传入德国。 公元1320年,由法国传入比利时。 公元1323年,由法国传入荷兰。 公元1350年,由意大利传入瑞典。 公元

19、1460年,由法国传入英国。 公元1567年,由意大利传入俄国。 公元1575年,由西班牙传入墨西哥。 公元1690年,由荷兰传入美国。 公元1803年,由荷兰传入加拿大。,三、敦煌卷子,王道士(18491931),本名圆箓,一作元录,又作圆禄。湖北麻城人。约光绪二十三年(1897)至敦煌莫高窟。在第16窟东侧建太清宫道观,即今“下寺”。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发现藏经洞。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至莫高窟,骗买七千卷; 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至敦煌,骗买三千卷; 1910年,清廷学部运往北京9871卷; 1912年,日本吉川小一郎等至莫高窟,骗买写经400余卷; 1914年,斯坦因又

20、至莫高窟,再次骗买经卷570余件。,四、卷轴图书的装帧 (一)卷轴装,(二)旋风装(龙鳞装) 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第四讲 印刷书籍,一、雕版印刷术,(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张秀民于1958年撰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引用明代史学家邵经邦弘简录记载: 太宗后长孙氏,洛阳人遂崩,年三十六,上为之恸。及宫司上其所撰女则十篇帝览而嘉叹,以为此书足垂后代,令梓行之。,(二)雕版印刷的程序 1、写出样本; 2、挑选木板:梨木和枣木 3、雕刻反字; 4、试刷:朱印本、蓝印本 5、正式刷印:松烟墨 (三)雕版印刷术的改进 套印技术 朱墨套印; 多色套印; 饾版拱花,二、活字印刷术,(一)泥

21、活字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记载毕升创制了泥活字 ; 清道光十二年(1832),苏州李瑶用胶泥活字摆印校补金石例四种十七卷和南疆绎史; 道光二十四年(1844),安徽泾县翟金生及其子侄,费时三十年仿制了泥活字十万多个,排版印刷了自著泥版试印初编、友人黄爵滋仙屏书屋初集十八卷及水东翟氏宗谱等三种书。,(二)木活字 梦溪笔谈:(木)“纹理有疏密,粘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1991年在宁夏贺兰县拜寺沟西夏方塔发现。为西夏后期(12世纪下半叶)木活字版印本,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版印本实物。 元朝元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1300),农学家王桢试制成功,原

22、计划排印农书,未果,后印制了旌德县志,在明万历时失传。制造工艺完整地被记录在农书卷二十二。,(三)铜活字 据陆深金台纪闻记载,铜活字始于明弘治、正德间,地点主要是在江苏的无锡、常州、苏州和南京一带,最有名的是无锡的华、安两家,皆为无锡巨富。 华氏用铜活字印书起于华燧,室名“会通馆”,还有华坚兰雪堂等。 嘉靖年间,无锡安国一家的铜活字印书取代了华氏,室名“桂坡馆” 。 嘉靖以后,铜活字印本逐渐减少。,清代铜活字印古今图书集成 康熙年间陈梦雷编辑,雍正年间蒋廷锡删改,定为一万卷。用铜活字排版,选用上等开化纸和太史连纸印造,共计525函、5020册,只印六十部。,三、印刷时代书籍的装帧,(一)经折装

23、与梵夹装 唐末进士卢光启 印度梵文贝叶写经 (二)蝴蝶装与包背装 (三)线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线装,四、木刻书的特点,(一)宋刻本 四川宗颜,如宋蜀刻唐人文集,端庄厚重; 福建学柳,福建黄善夫所刻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后汉书注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等,刚劲似柳。 江浙崇欧,廖莹中世彩堂刻韩、柳集,秀雅似欧,誉为神品。,(二)元刻本 黑口 赵字(赵孟頫) 无讳 多简,(三)明刻本 明代前期(洪武至弘治) 黑口、赵字、继元 明代中期(正德、嘉靖、隆庆) 白口、欧体、仿宋 明代后期(万历至崇祯) 白口、方体、有讳,出现写刻体,(四)活字本 边栏不衔接 页面有断版 排字不整齐 墨色有浓淡,中华文化远古

24、风骚,第一讲 风雅初开,一、诗三百篇产生的时代和地域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间,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 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 唐、秦、陈、桧、曹、豳,计160篇 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计105篇 颂: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计40篇,(一)三颂 周颂,西周王室庙堂祭祀乐歌,主要产生在西周初期。 史记周本纪:(成王)“既绌殷命、夷淮夷兴正礼乐,而民和睦,颂声兴。” 周颂大约出自史官和太师(乐官)的手笔,地点是在镐京。 鲁颂,春秋时鲁国宗庙祭祀乐歌。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在今山东一带。 商颂,宋国(都今河南商丘)宗庙

25、祭祀乐歌。,(二)二雅 大雅全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盛世,主要是朝会乐歌,应用于诸侯朝聘、贵族享宴等朝会典礼。 小雅基本上是西周后期的作品,有很多不满现实、感叹身世、发抒悲怨的讽谏怨刺诗。 (三)十五国风 国风大部分是春秋初期至中期的作品,少数是西周后期的诗。十五个诸侯国和地区的民间诗歌,主要是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即以黄河流域为主,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总之,从时间上看,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前6世纪春秋中叶的诗歌。其中周颂最早,大多数在西周初期;大雅次之,大多是西周中期,部分在西周后期;小雅又次之,大多在西周后期,少数在东迁以后;国风鲁颂和商颂时代较晚

26、,多在春秋前期。 从地域上看,周颂雅的地域是在西周镐京和东周洛邑;鲁颂在鲁,商颂在宋国,国风在十五个诸侯国和地区。,二、诗经的性质:乐歌,(一)笙诗问题 诗经305篇,但篇目有311篇,其中小雅6篇有目无词,这六篇是: 南陔 白华 华黍 由庚 崇丘 由仪 关于笙诗的性质,汉人认为 “有义亡辞”,宋人则主张“有声无辞”。,(二)诗为乐歌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为之歌邶鄘卫;为之歌王;为之歌郑;为之歌齐;为之歌豳;为之歌秦;为之歌魏;为之歌唐;为之歌陈;为之歌桧;为之歌小雅;为之歌大雅;为之歌颂。 论语子罕篇: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史记孔子世

27、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墨子公孟篇: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三、风、雅、颂的分类,(一)风 1、以诗序为代表,风动、风行、风教、风化、风刺、风俗等与政治道德教化有关; 2、以郑樵、朱熹为代表,认为风是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 3、以崔述、梁启超为代表,认为风是诗体; 4、以章太炎为代表,认为风是吟咏和背诵的诗; 5、以顾颉刚为代表,根据诗经内证和左传记事,认为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土乐、地方乐调的意思。,(二)雅 雅者,正也。 雅与夏通用,周人有时自称夏人,夏地的言语称为正声,亦即论语中所说的雅言,即标准话。 大雅和小雅的分别 政治道德内容之分; 音乐之

28、分。 现代学者研究发现,古代有一种叫雅的乐器,这是雅乐得名的由来,开始只有一种,后来出现了新的雅乐,把旧的称大雅,小的称小雅。,(三)颂 1、颂即赞美,是祭祀祖先、祈祷神明时的乐歌。 2、颂字古训为容,容是“什么的样子”的意思,具有表演性,是与音乐和舞蹈配合的乐歌。 3、颂和庸通假,庸即镛字,是一种大钟,钟声缓慢,音调庄重,故颂大多简短,无韵,不分章,不叠句,证明是由大钟伴奏、声调缓慢、配合舞蹈的宗教性祭祀乐歌。,四、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一)赋 直陈其事,直抒胸臆,用的是铺叙手法 (二)比 比喻,打比方,取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间切近的一点。要求贴切。 (三)兴 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

29、所咏之词”,这里的“他物”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客观事物或生活形象;能够达到“文有尽而意有余”的效果,五、诗三百篇的搜集与应用,(一)采诗与陈诗 采诗途径: 采诗官,如行人、遒人、轩车使者等; 各国献诗; 乐官搜集整理 采诗目的:知民情、观风俗 公卿、大夫、士陈诗进谏,(二)诗的功用 1、应用于各种典礼仪式 2、用于歌颂和讽刺,有政治教育目的 3、赋诗言志,应用于社会政治交往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囚卫侯,齐 侯、郑伯前往晋排解纠纷。 在宴会上,晋侯先赋大雅嘉乐,齐国 的国景子答赋小雅蓼萧,郑国子展答赋 郑风缁衣。 国景子赋辔之柔矣(佚诗);子展赋 郑风将仲子,取诗中“人之多言,亦所畏 也”一句。,

30、左传昭公十二年: 夏,宋华定来聘,通嗣君也。享之。为赋蓼萧,弗知,又不答赋。昭子曰:“必亡。宴语之不怀,宠光之不宣,令德之不知,同福之不受,将何以往?”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齐庆封来聘,其车美。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 次年,“叔孙穆子食庆封,庆封汜祭。穆子 不说,使工为之诵茅鸱(逸诗),亦不知。”,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左传襄公十六年:晋侯(平公)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

31、,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于是叔孙豹、晋荀偃、宋向戌、卫宁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 4、作为贵族学习的教材,六、诗经和孔子的关系 (一)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及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二)孔子整理诗经的背景、思想和方法 在内容上,一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保存原来的面貌;二是不语怪力乱神;三是排斥异端,比如殉葬、暴敛和变制等思想。 在语言和文字上,使用雅言; 在音乐上是回归雅乐,排斥新乐。,(三

32、)孔子诗教 1、兴观群怨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2、思无邪 论语为政: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温柔敦厚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七、孔子之后诗经的传承,战国时子夏、荀子; 汉代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学派三家诗,毛诗为古文学派 (一)齐诗 由齐人辕固所传,在景帝时立为博士。 弟子把齐诗进一步与阴阳五行之说和神学相结合,在两汉之际盛行一时。 弊端:迷信成分太多;逐章逐句解释文字,越来越繁琐难学。 东汉末年所有著作失传。,(二)鲁诗 因最初流传于鲁国而得

33、名。 孔子子夏(卜商)五传荀子齐人浮丘伯鲁人申培(申公) 武帝时被立为博士,鲁诗在西晋失传,大多采用春秋和杂说来附会诗义,不能得诗的本义 (三)韩诗 因传授者是燕人韩婴而得名。也托称传自子夏、荀子,然实不可考。 韩婴在文帝时立为博士,与鲁、齐大同小异,但影响不如二家,主要流传在燕赵地区。 韩诗亡佚较晚,北宋时才失传。现仅存韩诗外传。先讲故事,发议论,然后引诗为证。,(四)毛诗 由毛亨、毛苌所传,称大毛公、小毛公。长期在民间传授,东汉后期才立为官学,取代了三家诗的地位,最终长盛不衰,流传至今。 毛诗的特点: 1、解释字词扎实、简明; 2、很少迷信荒诞的内容; 3、每一篇诗有序,按照时代发展顺序来

34、解释诗义,有条理、成系统,比三家诗说要高明; 4、把诗的主旨全解释为与政治或伦理思想相符,适合统治的需要。 汉初毛亨诗故训传;东汉末郑玄毛诗传笺;唐初孔颖达毛诗正义;南宋朱熹诗集传。,第二讲 诗经选读,一、婚嫁诗,卫风硕人,左传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宋玉登徒子

35、好色赋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宋玉神女赋 曹植洛神赋,二、爱情诗,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三、旅思诗,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

36、,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四、宴饮诗,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

37、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苏轼前赤壁赋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