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24690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4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从 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诗歌通常是指汉末建安元年至魏明帝太和年间(约196232)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建安三曹父子都“雅爱诗章”,建安七子又都齐聚邺下,建安诗坛可谓“彬彬大盛”(锺嵘诗品序)。其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三国志王粲传),国家的动乱分裂激起了一代士人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而“人之觉醒”的社会思潮与人命危浅的社会现实,长期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人口的大量死亡,又引发了诗人们死生无常的喟叹和对个体生命的依恋,这样就形成了以慷慨悲凉为其情感基调的“建安风骨”。,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诗歌则包括魏明帝太和末年至西晋立国(约233265)这一历史阶段

2、的诗歌创作。这一历史时期,屠杀、谄害、猜忌、恐怖伴随着司马氏集团阴谋篡权的全过程,建安那种相对开明的政治风气烟消云散,慷慨任气的社会环境没有了,“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文学氛围消失了,因而正始诗歌也就失去了建安诗歌中那种高昂奋发的精神。如果说建安父辈们关注的是外在事功的追求,那么正始诗人注重的是理想人格的建立。当时玄学的兴盛以及现实的严峻,使得忧生之嗟与理性思索成了正始诗歌最突出的特征。,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诗歌完成了由“汉音”到“魏响”的历程,完成了从乐府民歌向文人诗歌的转变,五言古诗由此而走向成熟,并产生了像曹操、曹植、阮籍这样的杰出的诗人。,。,一、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 曹操和曹丕、曹植

3、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已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其中曹植在政治上最终遭到失败,但在文学上却取得最大的成就。他的诗歌创作,在许多方面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方向。,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父亲曹嵩为东汉后期宦官曹腾的养子,虽然汉末官至太尉,但其出身却十分低微,这种家庭原本没有什么高贵的血统作为凭依,加上时代风气的影响,所以曹操很少受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束缚。在政治上,他蔑视繁琐的礼仪与虚饰的道德,重视实效,被当世的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在日常生活中,

4、他生性机警,性格通脱,所谓通脱,就是无所拘泥、固执,个性和感情能够直率地表现出来。他的文学创作,也同样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性格。,曹操诗歌所抒写的情感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伤时悯乱,一是述志抒怀。 其中,伤时悯乱的的代表作是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此诗采取了乐府诗的形式,总共八十个字,概括了关东各州郡首领合兵讨伐董卓,然而由于人人心怀异图,导致战事失败,以至战祸连年,百姓大批死亡的事实,犹如一幅历史画卷。 尤其

5、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明人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全诗语言简洁,气魄宏大,感情沉郁,在乐府诗中是前所未有的。,后者的代表作有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与“长歌”相对而言,非指诗篇幅的长短,

6、而是就歌曲唱时声调的急缓、长短而言。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全篇以比兴手法,如“朝露”喻人生苦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喻贤臣找到了明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臣没找到明君的茫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喻自己的博大胸怀。诗人以刚健有力的语言,跌宕起伏的章法,抒写自己悲壮的情怀,

7、展露自己雄强的气魄,沈德潜评此诗“沉雄峻爽,时露霸气”(古诗源卷五)。,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也是一首借景抒情的绝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已入秋天仍然“百草丰茂”,“秋风萧瑟”中洪波涌起,吐纳日月,包容星汉,诗人笔下的大海既生意盎然又雄浑博大,联想到他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再看看他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气度,不难明白生机勃勃而又汪洋浩瀚的大海正是诗人广阔胸襟的写照。,曹操诗歌宏伟的气魄,强劲的力度,阔大的境界,在建安诗

8、坛上无与其匹。他不仅使乐府民歌成为富于艺术个性的文人诗歌,开创了“借古乐府写时事”的先河,而且以他大气弥满的笔力使逐渐僵化的四言古诗重现生机,清人吴乔对此曾有公允的评论:“作四字诗,多受束于三百篇,不受束者,惟曹孟德”(围炉诗话卷二)。汉代诗人模仿诗经的四言诗,大多数是毫无生命力的赝品,只有“孟德能于三百篇外,独辟四言声调,故是绝唱”(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曹丕(187226)字桓,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217)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220)代汉自立,史称魏文帝。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没有乃父的魄力、雄心、胆略和气度,在政治上乏善可陈,但作为一个诗人和学者他又很有才华,并且有多方面的建树,刘

9、勰称其“乐府清越,典论辩要”(文心雕龙才略),史家称其“天资文藻,下笔成章”(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他的典论论文和其它文赋另章阐述,这里只谈谈他的诗歌。,曹丕的诗作中乐府歌辞与古诗约占一半。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沿用民歌题材,善于写游子思乡、思妇怀远之情。语言也明显带有民歌的特点,通俗流畅,不过比一般民歌略显精致。抒发感情,以委婉细致见长。如燕歌行其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首诗

10、利用了七言诗的长处,音节和谐舒缓,描摹细致生动,感情缠绵动人,语言清新流丽,取得了多种效果的统一,成功地表现了一位妇女在不眠的秋夜怀念丈夫的情态,即不脱民歌的精神,又有自己的创造。 汉代张衡的四愁诗,尚留有骚体的痕迹,语言也比较质朴。与之相比,燕歌行显得更加成熟和优美,因而在七言诗史上是一个新的标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

11、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 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沈德潜在古诗源卷五中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就在于诗风的质朴与华丽,汉乐府大部分是采自民间的歌谣,诗歌语言还带有民歌的浑朴,曹操的诗歌语言古直,所以说其诗“犹是汉音”,而曹丕则主张“诗赋欲丽”(典论论文),所以他的诗歌语言也就由质朴而趋于典丽。但曹丕毕竟去汉未远,诗歌犹带民歌风味,诗语清丽但不纤巧,音调和谐而又明快。他的诗

12、歌的确没有其父那般沉雄悲壮,但娟秀婉约,风华掩映,则是他身上“文士气”的独造之境。,曹植(192-232,40岁)字子建,曹操第四子。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临淄侯。曹丕称帝后,曹植备受猜忌迫害。魏明帝曹睿太和六年封陈王,同年病卒,谥“思”,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 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曹植(192-232,40岁)字子建,曹操第四子。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临淄侯。曹丕称帝后,

13、曹植备受猜忌迫害。魏明帝曹睿太和六年封陈王,同年病卒,谥“思”,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 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与杨德祖书),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

14、动乱,如送应氏,情调悲凉,如同他父亲的诗一样。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曹植早年处于连年动乱之中,目睹了社会所遭到了的巨大破坏,曹植在诗中有所表现,如送应氏: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曾为东汉都城的洛阳,一度繁荣无比,经董卓之乱,成为废墟。此诗由皇宫而民居,从城市到乡村,逐步开展,描绘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洛阳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作者对洛阳的

15、凭吊,实际上包含了对整个社会、整个汉末历史的哀伤,内涵非常深厚。,在曹植前期的作品中,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志趣与抱负。辞采飞扬,意气风发。如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馀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臇胎虾,寒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又如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

16、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名都篇“无所寄托”,只是抒写“游玩之乐,骑射之巧”(参见陈祚明采古堂诗选卷六,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三),诗中极意夸张京洛宴会的丰盛,少年骑术射技的高超,是诗人早年“斗鸡走马”“妖女美酒”浮游生活的写照。 白马篇也是他前期的代表作之一,清朱乾在乐府正义卷十二中说:“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诗中这位身手敏捷、武艺高超的游侠,为了保家卫国而视死如归的

17、献身精神,是他青年时精神风貌的缩影。清沈德潜认为“名都、白马二篇,敷陈藻彩,所谓修词之章也”(古诗源)卷五),这两首诗无论抒情写意都酣畅淋漓,大量的排比句奔腾而下,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下笔琳琅的才华、血气奔涌的激情和慷慨豪迈的气势。,曹植后期,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发生显著变化。那种雍容华贵的诗作极少再出现,一些表达不甘闲置、渴望施展才华的愿望的作品,也不像早期之作那样豪迈自信,而是显得深觉悲凉。更多的作品,集中抒写了对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曹丕政治集团的怨恨。 美女篇、七哀诗、杂诗、赠白马王彪、吁嗟篇、野田黄雀行是他后期的代表作,这些诗歌是他在压抑

18、、痛苦、悲伤中的哀号,最能代表建安诗歌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也代表了他诗歌的最高成就。,他这种悲壮哀伤的情感有时运用比兴的手法,寄寓于美女思妇的忧怨之中,如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架,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此诗以美女曲高和寡盛年不嫁,喻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诗的前面

19、写美女容颜服饰的美丽,接下来写她居所门第的华贵,结尾再写她求贤择偶的苦心,以及独处房室的冷况,突出表现了个体生命价值不能实现的焦虑不安。曹植最大的愿望是“名挂史笔,事列朝荣”, 诗中“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发出“长叹”的不同样也是诗人自己吗?此诗通篇用比体,抒情写意含蓄委婉,语言华丽但不艳俗,典雅而又非常自然,清叶燮认为“美女篇可为汉魏压卷,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千古绝作”。,后期的述志诗总笼罩着一层哀怨、愤恨、痛苦的情调,赠白马王彪是其中最优秀的诗章之一。该诗写于黄初四年朝京师的归藩途中,朝京师时先吃了曹丕拒见的闭门羹,后又遭受胞兄

20、曹彰(任城王)暴薨的打击,他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震动,他在诗前的小序中说:“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愤”与“恨”是这首诗的情感“底色”,此外诗中还织进了生离死别的悲剧性体验,和对人生的依恋与对事功的执著,如诗的第五、六章:,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

21、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锺嵘在诗品卷上中评其诗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骨气奇高”是指他的诗情慷慨悲壮,气势雄强飞动,文词遒劲有力;“辞采华茂”是指他才思富艳,诗语流丽精工。,小结: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黄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詞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

22、,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臯,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情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覩一麗人,於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之所見也,無奈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逺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穠纎得衷,脩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峩峩,脩眉聫姢。丹唇外朗,皓齒内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23、。瓌姿艷逸,儀静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竒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華裾。戴金翠之首餙,綴明珠以耀軀。踐逺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歩踟蹰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瀬之玄芝。余情恱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珮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羗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顔而静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徬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

24、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衆靈雜遝,命儔嘯侣。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携漢濵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脩袖以延竚。體迅飛鳬,飄忽若神。凌波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徃若還。轉盼流精,光潤玉顔。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於是屏翳收風,川后静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乗,鳴玉鑾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踊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揚。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絶兮,哀一逝而異鄉。

25、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舎,悵神霄而蔽光。 於是背下陵髙,足徃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懐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泝。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増慕。夜耿耿而不寐,霑繁霜而至曙。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覧騑轡以抗,悵盤桓而不能去。,第二节:建安七子及建安诗风,建安诗坛上的代表是三曹父子和“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之称出自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人都是建安时代比较重要的作家。其中除孔

26、融的情况较为特殊,其余六人都依附于曹操。他们与曹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交文学交往,形成一个文学集团,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建安文学集团的形成约在建安九年(204)曹操定邺之后,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代汉后迁都洛阳,这时建安文人集团大都零落星散。这一文集团虽然只历时十五六年,但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基本集中了全国作家的精英,且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杰作。并形成了鲜明的群体风格,而这一群体风格就是那个时代风格的代表,其创作实绩也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建安风骨“更是后世诗人效仿的典范。,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了却“带金佩紫”的宿愿,建安文人才聚于曹操麾

27、下,繁钦川里先生训中的志愿道出了建安文人的共同心声:“处则抗区外之志,出则规非常之功,实哲士之高趣,雅人之远图。故吕尚垂翼北海,以待鹰扬之任;黄绮削迹南山,以集神器之赞。”曹操“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渴求贤才的态度,“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胸襟,以及士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现实,使邺下的文人对曹操充满了感激,对前途充满了希望, 他们满怀热情地“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建安七子中以王粲(177217)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人,出身于世家,曾祖、祖父皆为汉三公。粲少时就有“异才”

28、之名,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笔落便成,其文学成就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汉末大乱往荆州依刘表,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 王粲出身世家,少有才名,锐意进取,然生当乱世,羁留他乡,故作品多感时伤事,或反映汉末战乱所造成的惨象,表现自己忧国忧民之情,或抒写流寓荆州的失意情绪,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如七哀诗三首,被清人方东树称为“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如第一、二首:,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29、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留?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衿。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前首写于汉末动乱时诗人“远身适荆蛮”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满眼都是白骨的惨象让人恐怖,“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妇人的号泣叫谁都会心酸。诗人选取白骨与弃子两个场面,真切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汉末的乱象和人民的苦难。全诗将个人的不幸与社会的动乱、人民的苦难,紧密结合在一起,何焯、沈德

30、潜等人都说此诗为杜甫“三吏三别”之祖(参见何焯义门读书记、沈德潜古诗源)。 后首写滞留荆州的孤寂凄凉,有志不获骋,有才不见用,望江望山听猿听鸟,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一不引起自己的羁旅之悲和思乡之情。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交织在一起,使这两首诗的情调哀婉凄怆,凄怆中又蕴含着除暴弥乱平定天下的热望。,登 楼 赋 登兹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覺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臯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踰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懐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慿軒檻以遥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逺

31、而極目兮,蔽荆山之髙岑,路逶迤而修逈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横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懐土兮,豈窮逹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髙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歩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羣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閴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慘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建安七子中另一位著名的诗人是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省宁阳县)人。父刘梁为汉宗室后裔,东汉后期曾“以文学

32、见贵”(三国志王粲传刘孝标注引文士传)。桢少以才学知名,八九岁时就能诵论语、诗、论及辞赋数万言,能言善辩,与人争论应声而对,词锋锐利激烈。以文才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为人亢直而傲岸,曾因在大庭广众之中平视太子夫人甄氏被刑,刑竟署吏,建安十六年转为五官中郎将文学。 刘桢在当时以五言诗著名,其诗语言简洁,富有气势,诗品魏文学刘桢论其诗说:“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公干气偏,故言壮而情骇。”我们来看看他的名作赠从弟三首:,其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佳客。岂无园中葵,

33、懿此出深泽。 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其三 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这三首咏物诗分别以蘋藻、松柏、凤凰来赞美坚贞高洁的品性,既是对从弟的称扬,也是对从弟的期望,更是他自己人格的写照。生长于磷磷水中的蘋藻高洁得一尘不染,亭亭山上的松柏挺拔傲寒,南岳的凤凰不苟流俗志在高远,我们从松柏的“终岁常端正”,凤凰的“奋翅凌紫氛”和“不与黄雀群”中,不是分明能感受到诗人那刚直不阿孤高脱俗的品性吗?由此我们也能体会出公干诗“贞骨凌霜,高风跨俗”的笔力与格

34、调。,刘桢诗以气驱词,因情起势,基本以气势取胜,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后世诗论家也多半是欣赏他诗中的这种奇情盛气。,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陈琳、阮瑀、徐干、应瑒等人并不以诗名世,但有些人留下了少数优秀诗篇,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守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

35、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边夫的血泪铸就了长城的雄伟,“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这种对人民苦难深厚的同情胜过无数篇长城礼赞,它揭示了血淋淋的历史真实。,建安七子之外值得重视的诗人是蔡琰,字文姬,她是汉末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女诗人。现存诗三首:五言和骚体悲愤诗各一篇,骚体胡笳十八拍一篇。三篇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五言悲愤诗为蔡琰所作。该诗描写了她在董卓之乱中被掳入胡和被赎回国的经过,从她个人的见闻和亲历中可以看到胡兵的残暴、人民的凄惨和时代的苦难,“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其情状令人恐

36、怖扼腕,“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母子分别的场面叫人肝肠寸断。她在汉末战乱的悲惨遭遇是当时女性遭遇的一个缩影,此诗是这位女诗人用自己的生命绘成的历史画卷。,建安诗风的主要特点是慷慨悲凉,人们常将这种时代风格概括为“建安风骨”。“慷慨”是指情感的浓烈激越,“悲凉”是指情感的悲壮苍凉。汉末的战乱分裂激起士人奋发蹈励的意气,统一天下的热望鼓荡着他们慷慨激昂的心灵,同时被两汉经学禁锢了三百多年的心灵开始觉醒,当时人命危浅的现实更使他们体认到人生的珍贵,更体认

37、到生命短暂与人生无常的悲哀,这样建安文人们常常“乐往哀来,凄然伤怀”(曹丕与吴质书),曹植在前录自序中也说自己“雅好慷慨”,繁钦与魏太子书中回忆当年宴游时的情景说:无论听泉听乐还是看水看山,文人们“莫不泫泣殒涕,悲怀慷慨”。,不管建安诗人的艺术个性有多大的差别,慷慨悲凉几乎是所有诗歌的共同特征,如前人评曹操诗歌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锺嵘诗品),“此老诗歌中有霸气”(谭元春古诗归),连被认为有“文士气”的曹丕其诗也不乏“高古之骨,苍凉之气”(钟惺古诗归),曹植就更不用说了,其诗“情兼雅怨”又“骨气奇高”(见前),王粲诗歌善“发愀怆之词”(锺嵘诗品),刘桢诗“仗气爱奇” 。,对于建安诗歌

38、的时代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刘勰有两则精当的论述:“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文心雕龙明诗)。“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 以刚健有力的语言表现一种奋发蹈励的意气,一种慷慨高亢的激情,一种苍凉悲壮的情怀,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强劲的力度,一种沉雄的气势这便是“建安风骨”的主要特征。,这种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东汉后期,社会动乱,在士人中引起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而使文学

39、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而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人口大量死亡,这在作家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哀。但是,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又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第三节:正 始 之 音,正

40、始是魏晋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十多年间,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的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伪现象。自我意识觉醒了的知识阶层,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精神十分痛苦。 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正始文人面对严酷的现实,于是

41、集中抒发个人在外部力量压迫下的悲哀。建安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高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正始文学中已经基本上消失了。正始文人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到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的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父阮瑀为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博览群籍,尤

42、好老、庄。为人旷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正始年间曾任尚书郎、大将军曹爽参军,二次均以病免归。司马懿执政,召为其太傅府从事中郎,以后相继为司马师、司马昭的僚属。晚年作过步兵校尉,故世人又称之为”阮步兵”。阮籍年轻时“有济世之志”(晋书本传),自视甚高,世人对他也很器重。曹爽、司马懿请他去做幕僚,就是一种借招纳名流以扩大自己声望的手段。但随着司马氏篡权图谋的显露,政治风云日趋险恶,阮籍只能放弃了往日的雄心。他的处境十分艰难。他对司马氏集团的行为极为不满,但不仅不能公开反对,而且身为司马家的幕僚,被卷入政治漩涡而无法摆脱。所以他只能用醉酒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但这对于思想警敏、个性强烈的阮籍来说

43、,实是痛苦不堪的生活。,在当时险恶的政治斗争之中,司马昭不仅没有杀阮籍,而且为其子司马炎(就是后来的晋武帝)求婚阮籍女,其中当然也不排除政治上的考虑。阮籍为此一醉六十日而婉拒之,司马昭不仅不加怪罪,而且依然对之极为宽容。阮籍要求任东平的地方官,司马昭便任他为东平相。司马氏之所以如此宽容阮籍,目的在于通过阮籍,影响名士群体,使他们不与司马氏政权为敌。 阮籍是明白司马氏政权的用意的。这从他的行为中可以得到说明。他在生活中放诞不羁,纵酒,不拘礼法,但在政治上却极为谨慎小心,对政治上的是非得失,从不加以议论。晋书本传说:“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他做了东平相,“至,皆坏府

44、舍诸壁障,使内外相望。”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意在表明自己并无阴谋行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日子过得何等吃力!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晋书阮籍传记载说,他“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其中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只是,由于处境的危险,他只能用隐蔽的象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用笔曲折,含蕴隐约。所以钟嵘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感慨之辞,厥旨渊放,归趣难求。”,1、表达“忧生”之感作品,几乎占了咏怀诗的半数以上

45、,其中有的写政治迫害的哀伤,有的写面对现实的恐惧,如: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其三)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其十六),时令正值“朔风”、“阴气”,四野是一片草木零落,繁华憔悴、凝霜被野的时候又恰逢洪波滔天,禽兽在茫茫旷野中飞驰,无处不阴森恐怖动荡不宁,诗人描写这些景象到底喻指什么虽不能一一坐实,但从“驱

46、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以及“走兽交横驰”,“朔风厉严寒”等语看,诗中的人生感伤和身心“憔悴”可能都与他“身仕乱朝”的处境有关。,2、伤时讽世也是咏怀诗的一大主题。如凭吊战国魏都遗址的第三十一首,诗中写道:“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这表面上是怀古,实际上却在于讽今。又如第七十二首: 修途驰轩车,长川载轻舟。性命岂自然,势路有所由。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亲昵怀反侧,骨肉还相仇。更希毁珠玉,可用登遨游。 此诗是对当朝权贵的一幅素描:虽然他们每个人的为官之道各有不同,但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都是见“高名”就争,见“重利”就抢,至亲好友也各怀鬼胎,亲人骨

47、肉也彼此反目,争名争利争权使他们完全丧失了人性,“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谁见了他们这幅虚伪而又丑恶的神态都会深恶痛绝。,3、咏怀诗的核心内容,是带有哲理性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并且集中于个人的内在意志与外部力量相冲突,生命从根本上无法获得自由这样一个命题。 在这方面,同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一样,咏怀诗中也反复发出“人生若朝露,天道邈悠悠”之类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不过,在古诗十九首中,追求现世的享乐,追求友谊和爱情,被当作解脱途径来歌咏;在建安诗歌中,追求不朽的功业,被视为有限生命的延续。换言之,阮籍以前的诗歌,是把自然规律视为人生不自由的最重要的原因,而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可以找到解脱的道路。而阮

48、籍则不同,他虽然也看到自然规律的作用,但他更强调社会力量对人生的压迫。,在咏怀诗中,逐一排除了可能的解脱道路。“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追逐富贵使人倾轧相争,以至覆灭;“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名和利一样,使人丧失自我,丧失本性,虚幻无价值。建功立业,确实是阮籍所向往的,但命运却不是个人所能把握的:“阴阳有舛错,日月不常融”,遇与不遇,为命运的偶然所决定,生活在不幸的时代,个人能有什么作为?家庭、朋友之情诚然是美好的,但黑暗的现实随时可以夺走它们,愈加唤起人生的悲哀:“一生不自保,何况恋妻子?”“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苦辛。”而且,人与人之间

49、,更多的是虚伪、怨毒、猜疑、背弃:“人知交友易,交友诚独难。险路多疑惑,明珠未可干。”“亲昵怀反侧,骨肉还相仇”。咏怀诗虽然多处写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但这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子,作者并没有把它当作真实的追求。,在阮籍看来,现实犹如一张大网,使人无处可逃:“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在第三十三首中,他还对人生作了一个总的描绘: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这首诗起笔连用四个“一”字,节奏急促跳荡,显示了诗人内在情绪的紧张烦躁。 “胸中怀汤火”则反映了他灵魂所受的煎熬,“知谋苦不饶”流露了他无国救衰年的绝望,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更坦露了他内心的惶惶不安,这种不安、绝望和痛苦既是对个人生死的体验,也是他畏世惧祸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