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石武客专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附件三).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29792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15 大小:39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on石武客专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附件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on石武客专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附件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on石武客专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附件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on石武客专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附件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on石武客专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附件三).doc(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石武客专铁路SWJL-6标段(DK830+000DK850+281.45)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监理细则编制:审批:北京铁研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石武客专河南段监理项目部2009 年 11 月目录第一部分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工程测量 11.1 一般要求11.2 平面控制测量11.3 高程控制测量41.4 线下工程竣工测量5第二部分 变形观测与评估92.1 路基变形观测92.2 桥涵变形观测92.3 过渡段变形观测122.4 综合评估12第三部分 无砟轨道道床(CRTSII型板式)153.1 桥梁部分163.2 路基部分34第四部分 道岔铺设384.1 一般要求384.2 道岔轨排的运输 3

2、84.3 道岔区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 384.4 道岔就位 384.5 道岔转换设备工电联合测试 414.6 灌注道岔底座混凝土浇筑 42第五部分 无缝线路 445.1 铺轨基地建设方案和规模符合性审查 445.2 轨料进场检验 445.3 钢轨焊接作业(固定闪光对焊)455.4 基地长钢轨的存储、吊装和配轨505.5 长钢轨的铺设525.6 工地钢轨焊接525.7 无缝线路的放散与锁定585.8 钢轨伸缩调节器605.9 轨道的整理及钢轨预打磨60第六部分 相关工程626.1 综合接地626.2 轨道电路626.3 路基面沥青混凝土防渗层636.4 轨道吸声构件(声屏障)63第七部分 线路及信

3、号标志63前言无砟轨道作为客运专线主要轨道结构形式,具有稳定性好、少维修、平顺性好等优点。无砟轨道在亚洲和欧洲高速铁路上已获得较为广泛应用,我国也已在吸收国外无砟轨道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各项科研和技术再创新活动,并在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上引用德国博格板式无砟轨道。本施工监理细则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0号)分部工程划分为基础,分为七大部份即工程测量、变形观测与评估、无砟轨道道床、道岔区无砟轨道、铺设无缝线路、相关工程(综合接地、轨道电路、轨道吸声结构、路基沥青混凝土防渗层)和线路及信号标志。编写的依据有: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

4、5】254 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 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 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 号)钢轨焊接 第 2 部分:闪光焊接(TB/T 1632.22005)钢轨焊接 第 3 部分:铝热焊接(TB/T 1632.32005)客运专线 250 /h 和350 /h 钢轨检验及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函【2005】402 号)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 号)客运专线铁路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混

5、凝土轨道板暂行技术条件110客运专线铁路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暂行技术条件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005)在编写过程还参考了石武客专河南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石武客专河南段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细则。鉴于无砟轨道技术新,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加之编写人员经验和水平的限制,细则内容难免存在错误和缺陷,欢迎广大同仁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更好地指导无砟轨道施工的监理工作。第一部分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工程测量1.1 一般要求1.1.1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的平面坐标系应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并引入1954 年北京坐标系/1980 西安坐标系,客运专线

6、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1.1.2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的平面、高程控制网,按施测阶段、施测目的及功能分为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1.1.3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平面控制网宜按分级布网的原则分三级布设。第一级为基础平面控制网(CP),第二级为线路控制网(CP),第三级为基桩控制网(CP)。各级平面控制网的作用为: CP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 CP主要为勘测和施工提供控制基准; CP主要为铺设无砟轨道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1.1.4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高程控制网应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施测。在勘测阶段,不

7、具备二等水准测量条件时,可分两阶段实施,即:勘测阶段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全线再按二等水平测量要求建立水准基点控制网。1.2 平面控制测量1.2.1 基础平面网(CP)测量1、 CP控制点布设应符合表1 的要求,点位宜选在距线路中线100200m、不易被破坏的范围内,并按铁建设【2006】189 号附录A 的规定埋石且作好标记。2、 CP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在线路勘测设计起点、终点或与其他铁路平面控制网衔接地段,应有2 个以上的CP控制点相重合,并在测量成果中反映出相互关系。3 、CP应与沿线不低于国家二等三角点或GPS 点联测,宜每

8、50 联测一个国家三角点。全线(段)联测国家三角点的总数不得少于3 个,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2个。当联测点数为2 个时,宜分布在网的两端;当联测点数为3 个及其以上时,宜在网中均匀分布。1.2.2 线路控制网(CP)测量1、 CP控制点的布设应符合表1 的要求,一般选在距线路中线50100m,且不易被破坏的范围内,并按铁建设【2006】189 号附录A 的规定埋石且作好标记。2 、在线路勘测设计起、终点及不同单位测量衔接地段,应联测2 个以上CP控制点作为共用点,并在测量成果中反应出相互关系。3 、采用GPS 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CP控制点应有良好的对空通视条件,点间距应为8001000 m

9、,相邻点之间应通视,特别困难地区至少应有一个通视点; CP控制点分段起闭于CP控制点,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应符合表4 和表5的C 级的规定; CP网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并与CP联测构成附合网。1.2.3 基桩控制网(CP)测量1、 CP控制点的布设应兼顾施工及运营维护要求,埋点应满足以下要求: CP控制点宜设于线路外侧,距线路中线的距离应为34m,控制点的间距为150200m。对线路特殊地段、曲线控制点、线路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及道岔区均应增设加密控制点,曲线地段加密控制点间距宜为5060m,它们相对于两端CP控制点的纵、横向中误差应小于1.5 。 CP控制

10、点应设置在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并应防冻、防沉降和抗移动,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准确识别和使用。 CP控制点有条件时宜埋设混凝土强制对中标,其标志规格和埋设深度应符合铁建设【2006】189 号附录A 的规定。 CP控制点采用导线法测量时,直线部分宜设于线路一侧,曲线部分宜设于线路外侧;采用后方交会法测量时,应设于线路两侧。在一条线路上控制点的外移距离宜相等,如遇障碍物,外移距离可适当减少,但增减值应相等。2、 CP控制点满足各项限差要求后应永久固定。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使用,并绘制布设平面示意图和控制点表,做好点之记,描述其位置、里程、外移距。表1 各级平面控制

11、网布网要求控制网级别测量方法测量等级点 间 距备注CPGPSB 级1000m4 一对点CPGPSC 级8001000m导线四等CP导线五等150200m后方交会5060m1020m 一对点表 2 GPS 测量的精度指标控制网级别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CP1.31/170 000CP1.71/100 000表 3 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控制网级别附合长度()边长(m)测距中误差()相邻点位坐标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对应导线等级CP480010002.5101/400005 n四等CP1150200451/200008n五等表 4 GPS 测量的精度指标级 别BC

12、DEa()8101010b(/)151020注:a固定误差();b比例误差系数。各级GPS 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可用下式表示:= (表4),式中 =中误差();d=相邻点间距离()。表5 各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级别项目BCDE静态测量卫星高度角()15151515 有效卫星总数5444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30201515时段长度(min)90604545观测时段数2121212数据采样间隔(s)1560156015601560PDOP或GDOP6810101.3 高程控制测量1.3.1 高程控制测量有勘测高程控制测量、水准基点高程测量、CP控制点高程测量。1、 各级高

13、程控制测量等级及布点要求应按表1.3.1.1 的要求执行。表1.3.1.1 各级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及布点要求控制网级别测量等级点间距勘测高程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2000m四等水准测量水准基点高程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2000mCPIII高程测量精密水准测量2000m2、 各等级水准测量精度应符合表1.3.1.2 的规定。表1.3.1.2 各等级水准测量精度(mm)水准测量等 级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限差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往返测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二等水准1.02.0644精密水准2.04.012884三等水准3.06.02012128四等水准5

14、.010.0302020143、 高程控制网精度设计应符合表1.3.1.3 的规定。表1.3.1.3 高程控制点限差要求(mm)控制点类型可重复性测量的高差限差相邻点高差限差水准测量等级勘测高程控制点44二等2020四等水准基点44二等CPIII控制点88精密1.4 线下工程竣工测量1.4.1 线路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线下工程竣工测量前,应按铁建设【2006】189 号第4.4 节的要求完成全线(段)二等高程控制网的敷设工作。 竣工测量应进行线路中线测量和高程测量,并贯通全线的里程和高程。 线路中线竣工测量的加桩设置,应满足编制竣工文件的需要。中线上应钉设公里桩和加桩,并宜钉设百米桩。直

15、线上中桩间距不宜大于50m;曲线上中桩间距宜为20m。如地形平坦,曲线内的中桩间距可为40m。在曲线起终点、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立交道中心、桥涵中心、大中桥台前及台尾、每跨梁的端部、隧道进出口、隧道内断面变化处、车站中心、道岔中心、支挡工程的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点等处均应设置加桩。 线路中线加桩应利用CP 控制点测设,中线桩位限差应满足纵向S/20 000+0.005(S 为转点至桩位的距离,以m 计)、横向10 的要求。 线路中线加桩高程应利用二等水准基点测量,中桩高程限差应为10 。 利用贯通后的线路中线,测量路基、桥梁和隧道是否满足限界要求。1.4.2 路基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路基横

16、断面竣工测量在路基沉降稳定后进行。 横断面间距直线地段一般为50m, 曲线地段一般为20m。 横断面竣工测量应在恢复中线后采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测量。路基横断面测点应包括线路中心线及各股道中心线、路基面高程变化点、线间沟、路肩等。路基面范围各测点高程测量中误差应为5 。 路基面竣工测量成果应作为工序交接和无砟轨道混凝土支承层施工和变更的依据。1.4.3 桥涵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桥梁墩台施工完毕、梁部架设以前,应对全线桥梁墩台的纵、横向中心线、支承垫石顶高程、跨度进行贯通测量,并标出各墩台纵、横向中心线、支座中心线、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并满足表1.4.3-1 的要求,且将测量结果移交梁部

17、架设单位。表1.4.3.1桥梁墩台允许偏差项 目偏 差(mm)墩台纵、横向中心距设计中心的距离20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程差4支承垫石顶面高程0,-4 梁部架设完成后,应对全桥中线贯通测量并在梁面标出桥梁工作线位置。检查桥面平整度、相邻梁端的高差,桥梁长度和梁缝宽度,并满足表1.4.3-2 的要求,且将测量结果移交轨道安装单位。表4.3.2 梁部允许偏差 项目偏差(mm)CPTS II 轨道结构其它轨道结构粱全长2020梁面平整度3mm/4m3mm/m相邻梁端桥面高差1010 涵洞主体工程施工完毕,涵顶、涵侧填土前,应对涵长、孔径、板顶高程等进行测量,并据此推算板顶填土厚度,确定其是否满足设计

18、要求。 桥涵竣工测量未详部分应按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执行。1.4.4 隧道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隧道直线地段每50m、曲线地段每20m 以及其他需要的地方均应测量隧道净空断面。净空断面测量应恢复后的线路中线为准,采用断面测量全站仪或自动断面检测仪测绘,测点点位限差应为10 。 洞内高程点应在复测的基础上每千米埋设1 个,高程控制点按二等水准测量施测。小于1 的隧道至少应设1 个,并在边墙上绘出标志。标志应符合铁建设【2006】189 号附录A 的规定。一般地段利用定测平面、高程控制网利用初测二等/四等高程控制网建立线路控制网CPII(四等导线或C级GPS控制网)建立二等/

19、四等高程控制网高程控制网设计平面控制网设计变形监测网轨道铺设竣工测量建立维护基桩建立变形监测网建立全线二等水准高程控制网建立桩基控制网CPIII建立变形监测网重点工程地段建立独立平面、高程控制网初测线下工程施工阶段控制网设计定测勘测设计阶段无砟轨道铺设阶段运营阶段竣工阶段施工阶段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测量评估评估评估验收交接建立基础控制网CPI(B级GPS控制网)加密基桩第二部分变形观测与评估2.1 路基变形观测2.1.1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应不低于表2.1.1 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表2.1.1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d沉降量突

20、变23次/d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d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3个月以后1次/月检验方法:施工单位全部观测,监理单位对重要环节见证检查。建设单位委托的咨询单位或专业队伍一般地段平行检查总测点的3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等区段,平行检查总测点的50%。2.1.2 用于评估的路基沉降观测资料、设计资料、施工资料、监理资料应内容齐全,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性。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检查相关资料。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确认检查。2.1.3 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 15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评估。2.2 桥涵变形观测2

21、.2.1 桥涵沉降、变形的观测阶段及频次应符合表2.2.112.2.13 的规定。表2.2.1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 测 阶 段观 测 频 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者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预制梁桥制梁前全程 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工程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者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者1次/周附属设施工程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者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

22、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注:测试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表2.2.2 梁体竖向变形徐变观测频次观 测 阶 段观 测 频 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全程张拉前后各式各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全程安装前后各式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2个月1次/1、3、5d,后期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d注:测试梁体竖向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表2.2.3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 测 阶 段观 测 频 次备 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

23、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者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者1次/周次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2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d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检验方法:施工单位全部观测,监理单位对重要环节见证检查。建设单位委托的咨询单位或专业队伍一般地段平行检查总测点的3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等区段,平行检查总测点的50%。2.2.2 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观测频次应符合本

24、暂行标准第2.1 条的规定。2.2.3 用于评估的桥涵沉降及变形观测资料、相关设计资料、施工资料、监理资料等应内容齐全,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性。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检查相关资料,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确认检查。2.2.4 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 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评估。2.2.5 预应力混凝土梁体的变形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 号)的有关规定。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评估。2.2.6 预测的桥梁基础

25、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应满足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 号)的要求。预测的涵洞基础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 。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评估。2.3 过渡段变形观测2.34.1 沉降观测的频次不应低于本暂行标准表1.1 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检验数量: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重要环节见证检查,建设单位委托的咨询单位和专业队伍平行检查总测点的50。检验方法:观测。2.3.2 用于评估的过渡段不同结构物的基础沉降观测资料、相关设计资料、施工资料、监理资料应内容齐全,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性。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

26、组织检查相关资料,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确认检查。2.3.3 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 ,预测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应大于1/1 000。检验数量:全部检查。检验方法:建设单位组织评估。2.4 综合评估2.4.1 监理单位的主要职责 参与制订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 对重要环节进行旁站监理。 监督、检查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其不受施工或外界的扰动和破坏。 对施工单位的观测数据及时签字确认。2.4.2 评估方法和标准1 路基评估a、路基沉降预测应采用曲线回归线,并满足以下要求: 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 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

27、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 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 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 。 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式中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注:沉降和时间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为起始点。b、设计预测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值不宜大于10 。c、路基沉降的评估应结合路基各观测断面以及相邻桥(涵)隧的沉降预测情况进行,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 。2 桥涵评估a、桥涵基础沉降分析评估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对于预制梁桥,基础沉降应按墩台混凝土施工后、

28、架梁前及架梁后三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多个阶段。 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2。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3 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1 个月。 利用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 。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3 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1 个月。 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砟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以下条件:S(t)/S(t=)75式中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

29、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b、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 。c、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 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d、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 终张拉完成后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 倍。 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d 后,L50m 梁体跨中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不应大于7 ;L50m 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L/7 000 或14 。 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实际弹性变形及徐变系数,并按下式估算无砟轨道的最早铺设时间

30、t: ()- (t).弹性允许式中 ()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混凝土徐变系数终极值; (t)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铺设无砟轨道时混凝土徐变系数;弹性实测梁体终张拉后的弹性变形;允许L50m 时为10 , L50m 时为L/5 000 或20 。e、预测的桥梁基础沉降和梁徐变变形应满足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的要求。预测的涵洞基础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 。3 过渡段评估(参照路基评估进行)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 ,预测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应大于1/1 000。第三部分 无砟轨道道床(CRTS型板式)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根据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不同分为板式和双块式。其中板式有CRTS

31、、CRTS、CRTS三种,双块式有CRTS、CRTS两种。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预制轨道板通过水泥沥青砂浆调整层,铺设在现场浇筑的具有凸形挡台的钢筋混凝土底座上,并适应ZPW-2000 轨道电路的单元轨道板无碴轨道结构型式。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预制轨道板通过水泥沥青砂浆调整层,铺设在现场摊铺的混凝土支承层或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底座(桥梁)上,并适应ZPW-2000 轨道电路的连续轨道板结构无砟轨道结构形式。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预制轨道板通过水泥沥青砂浆调整层,铺设在现场摊铺的混凝土支承层或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底座(桥梁)上,并适应ZPW-2000 轨道电路的连续轨道板结构,且对每块板限位的

32、无砟轨道结构形式。CRTS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将预制的双块式轨枕组装成轨排,以现场浇筑混凝土方式将轨枕浇入均匀连续的钢筋混凝土道床内,并适应ZPW-2000 轨道电路的无砟轨道结构形式。CRTS型双块式无砟轨道以现场浇筑混凝土方式,将预制的双块式轨枕通过机械振动法嵌入均匀连续的钢筋混凝土道床内,并适应ZPW-2000 轨道电路的无砟轨道结构形式。石武客专河南段SWZQ-6标轨道交通工程正线采用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道岔采用高速道岔;道岔区轨道板采用CRTS型轨道板;站线采用有砟轨道。本部分内容根据既有的规范、技术条件和设计单位图纸、技术交底资料编写,在实际过程中,根据不同道床类型,进行补充修

33、改完善。3.1 桥梁部分一般规定1 铺设无砟轨道系统之前,桥梁必须经过沉降和变形评估。2 沉降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6 个月,岩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不应少于2 个月。3 利用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差值不应大于8 ,两次预测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3 个月,对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梁不应少于1 个月,首次回归分析观测期不少于3 个月,良好地基桥梁不少于1 个月。4 预测总沉降与实测预测的总沉降之差不宜大于10 ,处于良好地基上的桥梁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 ,可判定满足铺设条件。5 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桥梁可选择墩台进行观测,每墩4 个测点,其余桥梁逐跨逐台(墩

34、)布设测点,梁体徐变以30 孔选择一孔进行,每片梁6 个测点。6 基础沉降和梁体变形观测精度为1 ,读数取位0.1 。7 梁体变形应符合 终张完成时,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 位。 终张60d 后,扣除弹性变形,L50m,徐变上拱小于7 。;L50 m,不宜大于14 或L/70008 多阶段回归分析,回归相关系数不低于0.92。桥上无砟轨道施工流程图桥面验收及铺板前评估单元段内分段施工底座板(滑动层)、塑料板、绑钢筋、支模、浇混凝土)至全部完成板温测量及张拉距离计算,连接常规区BL1 及临时端刺区K0、J1、J2、J3,一天内完成浇常规区BL1 及临时端刺区K0、J1,一天内完成设

35、标网修正测量(此工作开始于单元段底座板混凝土完成时),轨道基准点测设,安装定位锥。粗铺轨道板精调轨道板、封边、灌注垫层砂浆轨道板窄接缝施工轨道板张拉锁连接、宽接缝浇筑常规区侧向挡块施工轨道板与底座板剪切连接与下一单元段的连接施工临时端刺范围挡块施工(C 型和D 型过渡)浇临时端刺中部2个固定连接(底座板连接后35 天进行)临时端刺区 LP2至LP5 段温度及长度基准测量并记录布板计算桥上CRTSI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流程图桥面验收及铺板前评估单元段内分段施工底座板(滑动层、塑料板、绑钢筋、支架、浇混凝土)至全部完成常规区侧向挡块施工布板计算板温测量及张拉距离计算,连接常规区BL1及临时端刺区K

36、0、J1、J2、J3,一天内完成浇常规区BL1及临时端刺区K0、J1,一天内完成设标网修正测量(此工作开始于单元段底座板混凝土完成时),轨道基准点测设,安装定位锥。与下一单元段的连接施工粗铺轨道板精调轨道板、封边、灌注垫层砂浆轨道板窄接缝施工轨道板张拉锁连接、宽接缝浇筑浇临时端刺中部2个固定连接(底座板连接后35天进行)轨道板与底座板剪切连接临时端刺范围挡块施工临时端刺区LP2至LP5段温度及长度基准测量并记录3.1.1 施工前准备的监理(1)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审查人力、机具设备、材料储存是否符合进度要求,施工平面布置、单元划分是否合理,工艺及方案是否合理,能否满足质量要求。CA

37、砂浆、混凝土配合比以及相应各种材料的进场检验试验检查,特殊材料(计七种)的外委试验见证,设标网的复测已经完成,各种测量仪器满足精度要求。(2)桥面的验收主要包括桥梁平面位置、桥面高程、桥面平整度、相邻梁端高差及梁端平整度、防水层质量、桥面预埋件、剪力齿槽几何尺寸。桥面清洁度,桥面排水等。桥面平整度梁端1.45m范围外的平整度不大于3mm/4m。测量方法为:使用4m 尺测量(每次重叠1m),每桥面分四条线(每底座板中心左右各0.5m 处)测量检查;对不能满足3mm/4m 要求、但在8mm/4m 范围内的,可用1m 尺复测检查,应满足2mm/1m ,对仍不能满足要求的则必须对梁面进行整修处理;不能

38、满足8mm/4m的梁面,不再用1m尺复测,必须进行处理。梁端1.45m范围以内桥面平整度要求为2mm/1m,不能满足要求时要打磨处理,直至合格。桥面高程桥面高程测量14点,均在左右中心线上,其中四个凹槽处每边2个分别距离梁端5cm和135cm处,梁面上6个,分布在固定端距梁端235cm处,活动端距梁端155cm处和跨中。梁端1.45m 以外部分的桥面高程允许误差7mm,梁端1.45m 范围内加高平台高程允许误差为0-2mm。相邻梁端高差在梁端处理合格的基础上,相邻梁端高差不大于10mm。采用0.5m 水平尺进行检查(在底座板范围内对观感较差处进行量测)。梁端剪力齿槽等凹槽几何尺寸梁端左右中线底

39、座板幅宽2.95m范围凹槽深度50mm,偏差10mm,两侧横向排水平顺接向外;不能满足要求的,齿槽内应全部凿毛出新面、打磨或补浆处理,确保底座板砼与其结合良好。桥面预埋件及剪力齿槽:预埋件要求数量齐全,规格、平面及高程符合设计要求,剪力齿槽凿毛及尺寸、平面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并清理干净。 桥面排水坡桥面排水坡应符合设计要求(即采用六面排水坡:跨中中间段6.8%、梁端中间段1.6%;两侧坡脚线范围内4.5%、两侧翼缘板2%)。对排水坡存在误差的桥面,应保证设计的汇水、排水能力,不允许出现反向排水坡,特别是两线中间部位。对可能造成排水系统紊乱的桥面应打磨整修处理。伸缩缝伸缩缝安装牢固可靠,不得有积水窝

40、或脱落现象,有无杂物堵塞,缝宽是否符合要求,且遮板处缝宽符合设计。梁面净宽满足8.8m净宽及位置要求。梁面裂纹与气泡或凹坑处理1) 严格按规范标准和要求进行处理,采用刨丸机进行桥面刨丸。2) 桥面处理后,如梁面有裂纹、气泡或凹坑,则必须严格按客运专线铁路桥梁混凝土桥面喷涂聚脲防水层暂行技术条件要求的修补材质、方法进行修补。梁面修补必须做到密实、平整、坚硬,满足防水层施工技术条件要求,且经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防水层施工。防水层验收办法表2.1-1 喷涂聚脲弹性防水层施工检验、验收标准项目技术标准误差范围检测仪器检测频率厚度2mm0.3mm磁性测厚仪每孔梁取一组,每组四点取平均值外观检测涂层表面光滑,无流挂、无针孔、无起泡、无开裂,高低不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