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社会发展的规律之1(2011.3.20).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30174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9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之1(2011.3.20).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之1(2011.3.20).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之1(2011.3.20).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之1(2011.3.20).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社会发展的规律之1(2011.3.20).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09上海卷36)面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我国外交工作贯穿一条主线,即全力为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去年下半年以来,外交部门协同国内有关方面大力加强经济金融外交工作,积极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有利外部环境。 同时,我国积极开展高层外交,推动国际对话与合作。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和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会等国际会议,全面介绍中国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表达了中国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诚意与决心,也表达了中国为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作出新贡献的诚意与决心。 (2)运用“重点论”和“两点论”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主观题演练:,(2)运

2、用“重点论”和“两点论”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答: (1)重点论指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主流;两点论指同时要注意和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2)在错综复杂的外交工作中强调“贯穿一条主线”是抓住了重点和主流,同时强调“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妥善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是对外交工作统筹兼顾,这既分清了主次,更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世界观: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告诉我们: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 (重点论指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

3、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主流;两点论指同时要注意和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原理,(2008宁夏卷38)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2)选择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利与弊的辩证关系。,选择方案的过

4、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利与弊的辩证关系。,答: (1)利与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每方案都既有利又有弊,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 (2)利与弊作为矛盾的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其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只有利大于弊的方案才是合理的。 (3)不同的方案之间也存在利与弊的比较,我们在不同方案的选择中同样需要进行利弊矛盾分析,作出趋利弊害的正确选择。,材料:针对社会事业长期发展滞后,民生领域“欠账”多的实际,近几年来,我国财政逐步转向“民生”财政,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在相关领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既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

5、需要。 中央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情况: 资金(亿元),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近几年我国财政支出方向转变的必要性。,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近几年我国财政支出方向转变的必要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社会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财政支出方向的转变,既能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民生领域“欠账”多的实际,使财政必须转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投入。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既要抓好经济建设,

6、又要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财政支出方向的转变,有利于解决社会事业长期发展滞后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还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唯心史观),你知道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吗?,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2)

7、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没有追溯到产生人类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因,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如果我们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见88页相关连接),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

8、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生产关系 D .生产力 E .“三个代表”的思想 F .自然地理环境 G. 文学艺术,BCDF,比较幸福观、金钱观、消费观、道德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注意: (1)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

9、在而变化发展。,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鲁迅,这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考考你,名言: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

10、变化发展,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它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可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意识,小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在1978年世

11、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试管婴儿”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D,练一练,在十七大报告中,我们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以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主要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C,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A、社会意

12、识 B、社会存在 C、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的组合 D、实践,D,“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 A、动物也有意识 B、上帝是人脑自生的 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前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13、。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点。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根据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

14、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说说弘扬民族精神的哲学依据是什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就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除了实行公有制为主体,还应该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除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还应该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市

15、场经济体制,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服务于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

16、宪法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 按劳分配制度 F 大机器生产 G 人民代表制度 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I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BCDGH,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政治上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职权,更好地发挥了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

17、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小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

18、矛盾运动,表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它却只存在了15年!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虽然秦始皇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长期延续下去,但最终还是挡不住历史车轮。,思考: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如何?道路如何? 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2、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 3、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

19、方式?,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A.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B.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A.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内容:,B.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C.实现方式: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

20、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基本矛盾,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小结:,(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上层

21、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实现途径:,本框小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发展的观点,C,练一练,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

22、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社会是物质的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B,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A B C D,D,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A、 B、 C、 D、 ,B,

23、(不定项)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要通过改革来解决,ABD,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人类的实践活动 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C,(不定项)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ABD,辨析: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答

24、:(1)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赖以建立和存在的经济基础服务。 (2)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论述:,(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25、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总是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两者的矛盾运动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势。,(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决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

26、为其赖以建立和存在的经济基础服务。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3)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4)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两者的矛盾运动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5)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决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政治体制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