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3-1.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33417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3-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3-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3-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3-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3-1.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部分 抢分必备攻略,第1讲 史观、史学研究,一、七种史观解读 史学范式(史观)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生态史范式等新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1文明史观 内涵解读 (1)概念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

2、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从文明的发展看: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文明的交流看: 文明之间的交流指各种文明的传播和接受,其实质是文明的横向联系。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主要有商业纽带、文化纽带、宗教纽带、民族迁徙和战争等。文明之间的交流使各种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为人类共享,避

3、免了反复探索,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例如:以文明史观认识殖民扩张:按照文明史观,殖民扩张的实质就是在各地区的农业文明还没有来得及成长壮大、找到适合自己向工业文明过渡道路的时候,西欧的工业文明就以其强力的姿态,以带有侵略性的势头,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了。从形式上看,殖民扩张是强者对弱者的蹂躏、征服;但从本质上看,殖民扩张却是资本主义文明对其他文明的整体性冲击。它客观上在全球传播了先进的科技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封闭状态,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融和发展。,典例导引 (2012年北京模拟)史学家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一书中说:“哥伦布发现

4、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 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说明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 B C D,解析 本题以新航路开辟为切入点考查看待历史问题的视角。新航路开辟宜考查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及全球(整体)史观,视角不同,结论不同,故正确;材料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体现的是文明的交融,立足于文明史观,“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除了体现文明史观外,还体现了现代

5、化史观(由传统向现代演进),故正确;材料内容中肯,符合历史事实,没有夸大,只是视角不同,故排除。 答案 D,2现代化史观 内涵解读 (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2)主要线索 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

6、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

7、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典例导引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

8、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

9、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

10、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科技革命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理解和应用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8年”“1914年”“1926年”“1952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等,再现三次科技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发明和技术创新的

11、历史影响分析,要求有较强的归纳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第(2)问要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进行理解与思考,显然要求答出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相关的主要科技成果。,第(3)问可从有利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交通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

12、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内涵解读 (1)概念内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2)主要线索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

13、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典例导引 (2012年高考广东卷)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

14、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与所学进行联系。第(1)问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背景应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商业革命,注意从新航路开辟、“

15、西班牙胡椒”“荷兰人的功劳”方面分析。第(2)问这里的“旧工业”显然是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其衰落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3)问材料三中的现象说明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这一现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无法想象”,是由于当时中国经济相对落后以及中美关系的敌对等。后来中国产品大量进入美国的主要原因,从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的政策变化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等方面去分析。 答案 (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2)传统手工业。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

16、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4社会史观 内涵解读 (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2)主要内

17、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即“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粮食危机、水资源危机以及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等。 历史上重要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社会问题,如历史上水灾、旱灾等引发的社会问题,动乱或战乱时期社会问题,日占区殖民地化或“奴化”等带来的社会问题,社

18、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如工业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解决社会问题主要措施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统治者制定实施一系列减免田租、救济穷困、治理自然灾害等政策;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社会问题措施,如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政策;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保障问题等。,典例导引 (2012年高考浙江卷)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62年”,“外国杂货”主要

19、是生活用品。社会经济结构体现的是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上海新报是什么国籍的人创办的,所以B项也可排除;材料不涉及衣、住与行,所以排除D项。题干材料集中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人们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C项正确。 答案 C,5生态史观 内涵解读 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 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

20、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典例导引 (2011年高考安徽卷)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解析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A项为知识性错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B项错;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战争与动乱,而非科技发明,C项错;

21、D项表述符合史实。 答案 D,6唯物史观 内涵解读 (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2)主要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

22、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典例导引 (2012年佛山模拟)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观点( )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 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 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7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内涵解读 (1)概念内涵: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

23、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它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不可调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最集中反映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它既是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或中国化的一种理论表达形式,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基本特点:只有分析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发展变化,才能把握住历史发展本质内涵,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强调阶级斗争,过分突出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忽视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3)基本观点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奴隶阶级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农民阶

24、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都是革命史观特别重视的内容。 革命史观高度重视农民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阶段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长河看,这一观点显然存在误区,这也是近几年革命史观受到质疑的重要因素。,革命史观认为中国近代史实际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过程,重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史观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资产阶级反抗封建阶级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过程,而世界现代史则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过程。,典

25、例导引 (2012年高考山东卷)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词语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近代化的含义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反映了国民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属于政治近代化,所以答案选D项。A项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不符合史实;B项错在“最广泛”这一表述上;C项与“近代化”无直接联系,排除。 答案 D,二、史学研究 近几年高考对历史研究相关知识、方法加强了考查力度。试

26、题通过历史材料(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关于历史及历史研究的论述)或情境设计,考查学生对历史学、历史研究的目的、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史观、史书体裁等常识的理解。 考生应注意以下问题: (1)多角度理解历史是什么, 能够区分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2)要学会区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掌握辨别史料的基本方法和“孤证不立”的治史原则。知道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研究材料、得出结论。,(3)注意掌握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等主要史观的基本含义,并能够运用这些史观解读有关知识。 (4)了解中国古代史

27、书编写的三种主要体裁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的区别以及中国古代史学家留下的优良传统(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5)在做题时,要看懂材料、抓住关键词(信息),同时注意作者的立场、时代背景。,1史料的分类 内涵解读 (1)史料概念: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2)史料分类 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

28、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例如史记一书,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义。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有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三是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

29、、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文献资料:按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都是口传资料的典型。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因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典例导引 (2012年高考广东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商

30、代可能出现牛耕的最确凿的历史依据。A项不能因为有“牛骨”就确定牛耕的出现,因为牛最早只是作为宗庙的祭祀用品。诗经收录的是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的诗歌,冉耕是春秋时期的人物,B、C两项都可以排除。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研究商王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由此可以判断商代有可能出现了牛耕。 答案 D,2史料运用 内涵解读 (1)史料的搜集:主要包括利用工具书、追踪搜集(与问题关联的史料)、平时阅读搜集、调查采访、利用互联网等。 (2)史料的整理:史料的整理主要是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可以采用按资料性质分类、按时间顺序排列、按专题性质整理等形式。 (

31、3)史料的鉴别:史料的鉴别或称考证,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字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对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4)史料的解读 史料的“解读”不是“阅读”,需要解读者有扎实的史学功底,“读”出一般阅读者不易发现的信息,是一种史学研究者的基本功。 要判断史料的价值。出土文物客观、真实,但不详细;文献材料详细、具体,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要首先判断史料的价值。 将材料与所研究的主题进行链接,寻找材料中与主题关联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对于文献材料,首先要考虑作者是谁,他提出了什么问题,他运用了哪些根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判断材料是否可靠。 将此材料与其他材料进行

32、链接,看是否能够相互印证。,(5)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史料。 坚持公正、客观的史学观点。 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典例导引 (2012年高考浙江卷)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解析 本题考

33、查史学研究方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丰富的史料就更能接近真相。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可以作为研究的史料,A不准确;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这样的史料必须“去伪存真”,还原本来面貌,因此排除B项,而选D项;以诗证史并不是新的研究方法,C项本身说法不准确。 答案 D,3历史认识 内涵解读 历史认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历史研究者存在着阶级阶层、国家民族等的差异,对于其得出的历史认识有很大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研究方法,运用计量史学得出的结论,与运用比较史学得出的结论就有很大的差异;同样是研究

34、太平天国运动,运用革命史观进行研究就会给予较高的评价,而给予洋务运动较低的评价;但是运用现代史观,则会给太平天国运动较低的评价,而对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给予较多认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占有更多的史料,正确地甄别史料的真伪则能获得较高史学成果,否则就会形成相反的结果,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所说的“史才、史学、史识”一个也不能少。,(4)时代的局限性:时代局限性是不可能突破的,比如,我们生活在当下21世纪,我们既不能复古,也不可能回到19世纪,或是超前进入22世纪;同时,一个时代有其特有的时代环境,推动着历史的进程。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放到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下,而不能以现在环境下的所

35、思所想过分地苛责古人。,典例导引 (2012年高考上海卷)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非史家的主观取向,解析 傅斯年的观点是:各地各时的直接资料和其他学科作为研究工具,可以增加历史研究的客观性,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推断。故D项说法最全面、最恰当;A、B两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C项历史学不一定涵盖各种学科,其说法本身错误。 答案 D,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