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荒漠化的防治.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34671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6.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荒漠化的防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2.1荒漠化的防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2.1荒漠化的防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1荒漠化的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荒漠化的防治.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平原一中 许占雷,学习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复习巩固】,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森林面积减少 生物多样性锐减,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电磁波、辐射污染等,什么是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 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 与人类 相互作用的产

2、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干旱、半干旱,自然因素,过度的经济活动,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石质荒漠化,石质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

3、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土地沙漠化,西北地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石质荒漠化,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次生盐渍化,世界主要荒漠化地区分布图,西北地区是我国 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中国荒漠化分布,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范围: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气候区: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

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1).地形,(2).气候:,干旱,为什么?,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降水稀少,高原面积广大 高山环绕盆地 青藏高原隆起,位 置,地 形,干 旱,阻挡水汽,东,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50mm 200mm 400mm,贺兰山,绿洲,少 以下200mm以上 多,小 大,沙漠、戈壁,荒漠草原、草原,干 旱,半干旱,绿洲农牧业 (山地降水、冰雪融水),草原畜牧业、 灌溉农业,小结:,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多戈壁和沙漠,(1)干旱的气候与荒漠化,-潜在因素,大风日数 多,且集中在 冬、春两季,

5、植被稀少,平地多沙质沉积物,(2)气候异常,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持续干旱,抑制风沙活动,加剧荒漠化进程,小结: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 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 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小结,二、

6、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荒漠化的发展过程,自然条件,分散的土地退化,最终连接,荒漠般景观,加剧加速发展,人类活动,创造条件,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3、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草药材分布区,表现,主要发生地,过度放牧,半干旱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农垦区周围 与荒漠绿洲,不法分子在本已枯黄的草原上搂发菜。,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归 纳:,荒漠地区,土壤中的盐分在土壤中积聚,外来引水,次生盐渍化,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分布: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次生盐

7、渍化成因: 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小结,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一) 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概括为: “三项内容、两条原则和一个重点”,2.两条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地段,(二)具体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水井数量,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前沿地带,外围沙漠边缘,内

8、部,封沙育草,营造防沙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生物 措施,工程 措施,设置沙障草方格,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现有林地,绿洲边缘的 灌草林带,已荒漠化 的地方,作为防护林,发展林业、牧业,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宜林则林、宜牧则牧,(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解决能源 的途径,开源,节流,营造薪炭林,新建沼气池,利用风能、太阳能,推广省柴灶,(5)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人口、 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的生 态系统,利于防治荒漠化,(三)西北地

9、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1.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2.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多项环境治理工程,3.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努力,正在艰难而又坚定地进行。,人进,沙退,沙进,人退,谢谢!,宁夏的沙坡头的治理,其治理的起因是为了保护此地铁路线(如附近的包兰线)免受沙漠淹埋。 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据此完成12题 1、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 A、旱作农业区减少用

10、水数量 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C、干旱地区改革耕作和灌溉技术 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习题练一练,2、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 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持、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B、绿洲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34题:,3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4在乙地区

11、,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 ) A沙尘暴频度减少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5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下图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读图完成第6题,6图中所示各河流( ) 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 C流量季节变化小 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7、试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用相应的字母填入下列结构框图中。(每空只能填一项),(A)土地盐渍化(B)下游季节河水位上升 (C)下游季节河径流量减少 (D)绿洲沼泽化 (E)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8、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_。 (2)A处的天然植被_,B处的天然植被是_,C处的天然植被是 。 (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_地带性规律,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_决定的。,(4)合理开发利用B处 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自东向西减少,森林,A,B,C,草原,荒漠和荒漠草原,经度,水分,退耕还林还草 合理载蓄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