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生平与思想(最终修订版).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34745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79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生平与思想(最终修订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孟子生平与思想(最终修订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孟子生平与思想(最终修订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生平与思想(最终修订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生平与思想(最终修订版).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汉族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

2、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故里,孟子故里大门,孟子生平,孟子的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一、孟子的家世,二、孟子幼年的生活,孟子并非天生的圣人,他也有过性格不稳定的幼年,能成为“亚圣”,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孟母三迁”、“断织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孟母三迁,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十

3、分注意对他的培养,只要周围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孟母就会立即搬家。起初,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住在一所公墓的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心想:“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他们母子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他又学着玩,孟母又在心里想:“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连忙又搬家。最后,孟母和孟子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开始学习礼节并要求上学,孟母这才在心里高兴地说:“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断织教子,做事必须要有恒心。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但也有一般幼童的贪玩。一天,孟子竟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 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拿起

4、剪刀将织成的锦绢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你今天不读书,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三、孟子的青年时期,孟子长大后,为儒家思想所吸引,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去深造,其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四、孟子人生的黄金期,五、孟子的身后荣辱,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

5、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孟子思想,一、性善论

6、:,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是孟子全部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即“良知”、“良能”。如果一个人不愿向善,就是“自暴”、“自弃”、“自贼”,为了使人们确信人性本善的结论,孟子进行了论证,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向。此四种心向乃是仁、义、礼、智发生的根源。 恻隐之心是仁发生的根源,羞恶之心是义发生的根源,辞让之心是礼发生的根源,是非之心是智发生的根源。 而人的这四种心向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品德。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而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

7、源于人性的,由此可知,人性当是善的。,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七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说:“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感觉到不忍的心情(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同情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之所以说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道理在于)假如人们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跟那个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个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原文1与译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8、,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由此看来,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之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之有是四

9、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人有这四种心向发端,就好像他是有四肢的一样。有这四种发端却自己说(他自己)做不到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的人;说他们的国君做不到的人,是残害他们的国君的人。),凡是在自身具备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那么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汇聚成大江大河)。假如能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足以保有天下;假如不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不足以侍奉父母。,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0、”,小 结1,孟子对儒学有三大贡献,而性善论是孟子对儒学的三大贡献之一。孔子不愿意谈人性,他可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论语中只模糊地提到“性相近,习相远”,只说人之初大致相近,有共同的人性,并未作善恶之分。所以,从这一点讲,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都与孔子不矛盾。但孟子的性善论实为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之基础。在这一点上,孟子对儒家可谓功勋卓著。,除此之外,他还把孔子的“仁”发展到了“仁义”。孔子谈“仁”也谈“义”,孟子谈“义”也谈“仁”,但两者还是有侧重点的不同。孔子重“仁”,孟子重“义”,所以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仁”“义”区别

11、在哪里呢?其实两者本质并无不同,只是表现的地方不同。孟子就进行过区分,他说:“仁者,人心也。义,人路也”(仁,是人的内心修养。义是人所遵循的正道。)他又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是安身立命之所,义,是人行事的正确法则)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义”,乃表明他更注重对人外在行为的评价,这除了表明他更希望翁仁心表现出来,施及于人,也表明他更注重实际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思想,我们是无从知道的,也无需知道,无需控制也无从控制,只要他外在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即可。“义者,宜也。”(义,就是行为适当)所以,孟子的“义”比孔子的“仁”,更具体可行,操作性强。这是孟子对儒学的第二大贡献。,孟轲的性善

12、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性善论与仁政,二、“仁政”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1、其中包含着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的精华所在,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2、养民、教民也是王道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要求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一)

13、什么是养民?,养民就是制民之产,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一课 王好战,请以战喻,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不要指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征兵役徭役能做到)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那么)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下到池塘里去捕鱼,(那么)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用斧头砍伐树木的行为按一定的季节深入山林进行,(那么)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

14、,这样使得百姓供养家人或给死去的亲人办丧事就都没有遗憾了。百姓供养家人或给死去的亲人办丧事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选文1与译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五课 人 和,“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没有稳定的财产却有稳定的心(即能坚持道德准则不改变)的人,只有士才能做到;像一般老百姓,那么没有稳定的财产,于是就没有稳定的心。 如果(百姓)没有了坚持道德准则不改变的稳定不变的心,(就会)放纵、邪僻、不正派、作奸犯科等,(为了获取利益)无所不为了。等到(他们)到犯了罪,这样以后再紧接着用刑

15、法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欺骗)人民。,选文4与译文,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或分配)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足以侍奉赡养父母,向下足以供养妻子儿女;收成好的年头吃饱肚子,收成不好的年头免于被饿死; 这样以后再督促他们走向善。所以老百姓听从国君也就容易了。,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向上不足以侍养父母,向下不足以供养妻子儿女,好

16、年景也总是生活困苦,坏年景更免不了要饿死。,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这样,只是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却还恐怕不能够,怎么会有工夫讲求、学习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那么为什么不回到仁政的根本上来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

17、就可以吃肉了; 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 小心办好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地叮咛他们,(那么)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做却还不能称王的,那是没有这样的事。,注:结合课本P42注释,(二)什么是教民?,教民就是对人民实行教化,( 逸居无教,近于禽兽 ),( 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养,就和禽兽差不多了。 ),孟 子,(课外) (滕文公上),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

18、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滕文公上),孟子说:“(人民的生活有了着落后)就应该设立庠、序、学、校来教育人民。 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地方的学校)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称庠,(中央的学校)叫学这个名称则是三代相同的(通用的), (教育的目的)都是用它来使人们明白人和人之间应有的关系。在上层的人明白了人和人之间应有的关系,在下面的小百姓自己会亲密无间了。如果圣王兴起,一定会来效法您,这就是圣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周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它的国运却很新。(这)说的是周文王啊。您努力实行

19、吧,也使您的国家焕然一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滕文公上) (注:此即“五伦”,三纲源于五伦。),( 吃饱,穿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养,就和禽兽差不多了。 圣人对此感到忧虑,便派了契(xi)担任司徒,用人与人的伦常来教诲百姓: 父子之间要有骨肉亲情,君臣之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要内外有别,长幼之间要有长幼有序,朋友之间要遵守信用。),制民和教民(物质和精神),总之:孟子十分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他还说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20、负戴于道路也”。由此看来,孟子的治国策略包含了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内容,物质上必须让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即有“恒产”,否则,“饥寒起盗心”;精神上必须对百姓进行教育使老百姓明人伦,否则“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得民而王。,首先: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综上所述:怎么做到养民与教民?,其次: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21、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第三:要取民有制。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梁惠王上)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说:“易(治)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他把“什一之税”描绘为最理想的税制,认为这种十分抽一的税率不能再提高,而且还须根据实际收成情况而减征或缓征。他列举当时赋税繁多的情况说:“有布

22、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孟子尽心下)征布、征粮,还要征劳役,三重负担加在一起,人民是不堪忍受的:“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尽心下)他要求对这种重税加以宽减,“君子用其一,缓其二。”(孟子尽心下)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孟子告子下),小 结2,如果说,孟子把孔子的“仁”从道德角度发展为”义”,那么,从,他又将之发展为“仁政”,也就是他的“王道”。在这一点上,孟夫子可是为儒家学派立了大功。孔子也讲过“仁政”,但对其内涵并没有做详细的说明,显得空洞而浮泛,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没有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是孟子接过手,把这工作做

23、完了,而且我们还得承认,他做得蛮出色。他把孔子的伦理思想演义为一整套的政治构想,完成了由学术向政治实践的过渡。 简单地说,孟子的政治构想是这样的,很有一厢情愿的味道:人本性是善的,因此就有仁心的苗子,把这仁心加以扶植,不让其丧失,且使之枝繁叶茂,便是养身了;然后用自身这光辉的形象作样板,“刑于寡妻”(给妻子做道德规范),便 是齐家;“以御于家邦”(以此治理家国),便是治国;用仁政治国,就是行王道 ,行王道当然是“天下莫之能御”,从此天下太平了。 因此,我们将其当作孟子对儒学的第三大贡献。,三、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先秦民本思想渊源已久 ,孟子对民本思想给以系统的发展和阐述。民

24、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说

25、:“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庶民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如果诸侯国的国君危害了土神谷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已经是肥壮合格的祭品了,谷物也已经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可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毁掉原来的土谷之神,改立新的社稷。” 注释 丘民:众民。,孟子。尽心下,正因如此,孟子的政治思想比孔子更具有人民性。孟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群众着想。他最早提出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

26、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於晏子曰:吾欲观於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適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於国,出

27、舍於郊。於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译 文,有的人得不到这样的快乐会抱怨他们的君主,因为得不到而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民众的君主却不与民众一同享乐也是不对的。君主以民众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民众也以君主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君主以民众的忧虑为自己的忧虑,民众也以君主的忧虑为自己的忧虑。以天下人的快乐为自己快乐,以天下人的忧虑为自己忧虑,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过去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打算到转附、朝儛去巡游,沿海岸南向直达琅邪。我该具备怎么样的道德修养才能和先王的巡游相比拟呢?晏子答道:问得好呀!天子前往诸侯

28、国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所拥有的疆域;诸侯朝见天子叫做述职,述职就是报告所执掌的公务,没有不和政事有关的。春季省视耕种,补助贫困;秋季省视收获,救济歉收。夏代的谚语说:我们大王不巡游,我们怎能有休养养息?我们大王不省察,我们哪会得接济救助?一游历一巡察,足以让诸侯效法。现在不是这样,队伍出动了就要向下面筹粮,饥饿者得不到食物,穷苦者得不到息养。人们侧目而视、怨声载道,民众就会被迫作恶。违背天意虐害民众,大吃大喝像流水似的,如此流连荒亡,诸侯也为之忧愁。顺流而下不知回返叫做流,逆流而上不知回返叫做连,没有厌倦地打猎叫做荒,没有节制地饮酒叫做亡。先王崇德乐善,没有流连的娱乐、荒亡的行为。现在就看大

29、王要遵从哪一种做法了。景公很高兴,在都城内进行准备,然后到郊外居留,在那里开始拿出钱粮补助贫困,又召见太师说:替我创作君臣共同喜悦的乐曲。这乐曲就是徵招、角招。歌辞中说:畜君有什么错?畜君就是恭敬爱养君王的意思。”,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

30、田猎於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原 文,译文:,就让我为你谈谈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现在大王如果演奏音乐,老百姓听到大王的钟、鼓、管、籥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都头痛地皱着鼻子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喜欢演奏音乐,为什么让我们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分别,也不能与老婆孩子在一起。现在大王如果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声音,看到飘扬的旗帜威武雄壮,都头痛地皱着鼻子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能让我们到了这样无奈的境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分别,连老婆孩子也看不到。这没有别

31、的原因,就在于不能跟老百姓一起快乐。如果大王在这里演奏音乐,老百姓听到钟、鼓、管、籥的声音,都高高兴兴喜气洋洋地互相转告说:我们大王大概没什么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演奏音乐呢?如果大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美丽的旗帜飘扬在空中,都高高兴兴喜气洋洋地互相转告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出来打猎呢?这也没有什么别的原因,也就是能与老百姓一起快乐呀。 现在大王能与百姓一起快乐,就能称王于天下了,总之,孟子宣扬民本思想,认为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

32、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四、 “人格修养说”:,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六课,我善养浩然之气,“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兼于心

33、,则馁矣。”,“我懂得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义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在上下四方。它作为一种气,是要和义与道相配合的;没有这些,就委靡不振了。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气就萎缩了。”,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战斗性正源于自身充盈着的浩然正气。他用这正气去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众向罪恶统治作斗争。浩然正气贯穿在他一生的全部言行之中。,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二课,何必曰利,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

34、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答到:“您(希望国家强盛)何必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行了。假如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那么,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则国家便会处境很危险了。在拥有兵车万乘的国家里,杀掉那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兵车千乘的大夫

35、;在拥有兵车千乘的国家里,杀掉那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兵车百乘的大夫。在兵车万乘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千乘;在兵车千乘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百乘;这些大夫的产业不是不多,但是,假若轻道义,重私利,那么,大夫若不把国君的产业完全夺去,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德的人却遗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讲道义的人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王也只讲仁义就行了,何必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学说以“性善论”为出发点,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散文特征,一、长于论辩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二、长于譬喻。

36、 寓意丰富,形象生动。 寓言:带有劝喻或讽刺性质的故事。 故事和寓意有类比关系。 三、气势浩然。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名言,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名言,6、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37、,舍生而取义者也。,亚圣孟子,圣人孔子,孔子和孟子作为圣人体现出的思想光辉,孟子名言,1.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5.仁者无敌,6.君子不怨天,不尤人,7.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8.养心莫善于寡欲,A.修养心性的办法最 好是减少物质欲望,C.不要对书本知识不加分析,D.每个人都有同情心,B.仁爱的人所向无敌,E.做人要有忧患意识,F.爱别人、尊敬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G.凡事要有规则约束,H.不将责任推给别人,F.为人要光明磊落,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C.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更 不应强加于人,3.

3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A.善于向别人学习,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8.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E.对人要守诚信,B.做人要有忧患意识,H.兴趣是学习最好 的推动力,D.准备充分才能做事完美,G.要管好别人首先要 管好自己,孔子名言,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孔子和论语,论语的成书约在战国之初,由弟子门人所集。今本论语共二十篇。书中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学术、教育思想等等,是研究孔子思想学说的最集中、最重要的文献,儒家的主要经典,

39、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其中论语被列于首位。元明清六百年间,“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论语的影响,论语对日本、朝鲜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统计,日本现存德川幕府时期的论语研究论著就将近九十种。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创业者”的涩泽荣一(18401931),在从事实业的四十余年里,一直坚持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论语。 十六世纪下半叶,欧洲传教士将论语首次传到西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有被马克思称“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的魁奈等欧洲著名人物,对孔子的思想、人格都十分崇拜。直到现在,还有不少西方思想家,力图在孔子学说中寻求解决伦理道德方面问题的启示。所以说,论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孟子的影响,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