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与评述.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35095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8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与评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与评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与评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与评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与评述.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与评述,周守华,大 纲,一、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脉络简述 二、21世纪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现状 三、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问题及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前 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 基于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学者对30余年来的会计研究演进历史,有不同的认识。 为分析方便,我们以年代进行自然分期,按照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和会计改革发展需要,以及不同阶段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简要回顾30余年来的会计研究,并对21世纪以来的会计研究现状进行初步探讨。,一、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 我国会计

2、理论研究简述,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以后,葛家澍教授发表“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一文,打响会计界“拨乱反正”的第一枪。 同期,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配合加强经济核算的形势需要,吴水澎(1978)等开始会计与经济核算制的研究。 1979年底1980年初,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会计研究创刊,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理论界对会计本质、属性、对象、职能、记账方法以及会计理论体系结构等一些会计基础理论的展开了深入讨论,形成了一系列代表性观点,成果丰硕。,(一)改革开放80年代 的会计理论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3、由 计划经济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逐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会计才宣告建立。 理论界从最基本的会计属性、内涵、职能等,到会计与经济效益提高、会计制度与准则制定、责任会计等,展开了全方位的探索、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会计本质、科学属性、 职能、对象、记账方法、 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 会计与经济效益、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1.会计本质的研究,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 在1978年以前,“会计工具论”或“方法论”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成为学术界对会计本质认识的主导观点。1978年以后,会计界仍有学者坚持“会计工具论”或“方法论”(上海财经学院工业会计教

4、研室,1978;顾准,1979),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会计理论界相继形成了 “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 两种新的主流认识。余绪缨、葛家澍、杨纪琬、闫达五等对这两种观点的形成具有特殊贡献。,2.会计科学属性的研究,这一讨论主要围绕会计是否具有阶级性展开。 第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属于生产力范畴、会计学是经济学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或会计学是一门方法性的学科,没有阶级性(王文龙,1979;余绪缨,1980)。 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具有两重性(李天民,1980;杨纪琬、阎达五,1980)。 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李宝震,1980;)。 经过争论,大部分学者认为会计是带有阶级色彩的一门

5、经济管理科学(娄尔行,1980)。因此,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中的科学成份,完全可以为我所用,但要结合我国国情,不能生搬硬套。 关于会计属性的讨论,是对建国初期否定会计技术性的否定,也是对会计领域中极左思潮的一次拨乱反正。,3.会计职能的研究,关于会计职能的探讨,出现了会计“一职能论”、“二职能论”(顾准,1979;葛家澍、唐予华,1983;杨纪琬,1985)、“三职能论”(娄尔行等,1984)、“四职能论”(徐政旦,1980)、“五职能论”(许亚湖,1988)、“六职能论”(李天民,1983;黄逸峰,1984)等多种思想认识。 会计职能的讨论可以看作会计本质问题讨论的继续,对会计职能的认识由单一

6、反映职能向参与经营决策等职能的升华,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现代会计的作用。,4.会计对象的研究,主要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各类会计有各自的对象,但没有共同的对象,财产、经费收支均可成为会计的对象(顾准,1983)。 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的对象是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赵玉珉、黄代民,1982)。 第三种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的理论,将社会主义会计的对象概括为资金运动(葛家澍,1986)。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相继出现了会计要素概念,使得在会计对象问题上的讨论更为具体。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论,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会

7、计学的一个创新,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我国会计理论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记账方法的讨论,“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一文的发表(葛家澍,1978),引发了记账方法的大讨论,争论的焦点是记账方法有无阶级性。 经过讨论,会计界逐步倾向于记账方法无阶级性,即记账方法本身只是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都可以通用,借贷记账法也完全可应用于我国经济实践。这一讨论为后来借贷记账法的全面推行奠定了基础。,6.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研究,适应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成本核算和管理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研究和探讨过程中,人们意识到成本核算是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 财务成本、

8、理论成本、分析成本、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管理成本)和社会成本等新的概念相应出现 成本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被充分认识,而且产生了许多加强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代表性的文献有: 孙锦华(1983)分析了理论成本; 吴顺智(1983)、叶瑛材(1986)建议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目标成本考核; 张善琛(1983)建议推行地区行业标准成本控制; 陈元燮(1984)建议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 戴新民(1984)研究了标准成本与定额成本的区别; 罗飞(1985)探讨了成本控制的基本原理; 欧阳清(1985)从辽宁部分企业经验介绍了成本目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承上页),(承上页),李家贵(1986)

9、、李天民(1986)研究了目标成本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 赵璟(1986)研究了质量成本的概念、内容及核算方法; 刘明辉(1986)提出全面成本控制问题 梁天德(1987)研究了管理成本的特点与内容 楼申光(1989)分析了作业成本法的现实基础、理论原理及决策价值。,7.会计与提高经济效益的研究,在1979年12月底到1980年1月广东佛山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学术界就会计管理和经济效果、经济核算制的关系等若干会计理论的根本问题进行了研讨,此后,学术界就会计、尤其是管理会计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要成果包括:“结合我国实际,学习管理会计”(阎金锷、汪家佑,1980)、“现代管理

10、会计的主要特点及其吸收利用问题”(余绪缨,1981)、 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学科、现代管理会计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余绪缨,1981;1982)。,80年代中期,与承包经营制改相适应,责任会计研究得到高度发展: 王有枚(1982)、裘宗舜(1983)、石人瑾(1986)庄恩岳(1986)、刘永泽(1985)等众多理论和实务界的学者、专家都对中国责任会计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丁俊歧(1986)研究指出建立责任会计是改革的核心 龙涛(1986)研究了工业企业责任会计的相关基础理论; 阎达五(1987)根据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现实,强调了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费中新(1988)

11、探讨了行为科学与责任会计的关系; 阎达五、陈亚民(1988)提出了责任会计应包括内部银行的创新性认识; 石新武(1989)认为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是行为科学、代理人假说和信息经济学。,8.会计制度和准则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入,会计学界认识到研究和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于是会计准则成为当时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这一时期主要讨论了: 会计准则的含义、我国要不要建立会计准则 如何建立会计准则:由谁制定和发布 会计准则的层次体系 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 具体准则的内容 具体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关系 上述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

12、,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以及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承上页),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有: 葛家澍(1989)、杨纪琬(1989)对会计准则的含义、作用等基本问题的介绍; 张龙平(1989)、劳秦汉关于会计基本理论结构以及会计准则理论体系的论述等等。 有关行业会计制度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关系,有两种意见:一是用具体准则来取代行业会计制度;二是实行准则与制度并存的双轨制,在条件成熟时再取消会计制度。 这些研究,为80年代中后期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1992年两则、两制的颁布,奠定了坚实基础,(二)20世纪90年代的会计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

13、市场经济全面过渡的时期。 与这一时代背景相适应,资本市场建立并迅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会计舞弊比较泛滥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会计规范问题构建 注册会计师审计问题等等 受到广泛重视。,1.会计理论构建问题研究,资本市场的建立,使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在会计本质问题上,20世纪90年代,“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活动论”出现融合趋势: 向德伟(1992)、王世定(1993)从哲学角度分别对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活动论作了进一步论述 裘宗舜(1993)认为会计也是第一生产力 杨时展(1992)对反映论和控制论的论争以及决策论和受托责任论的论争讲行了评说,并提出了会计控制论思想

14、 余喜章、杨纪琬(1997)指出,会计的本质就是会计管理技术活动与会计信息关系的统一。 劳秦汉(1998)则把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和控制论进一步统一,认为现代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为完成和解除会计双重受托责任的提供与利用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过程。,(承上页),郭道扬(1997)从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职能的影响出发,研究了会计职能的历史演变过程,认为在人类会计发展史上,会计界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核算工具论、管理工具论、技术论与信息系统论。在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郭道扬(1997)借助经济学和管理学对现代会计与会计职能进行新的阐释。并认为,现代会计是会计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系

15、统的协同性运作,实现对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关系、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系统控制的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控制活动。,(承上页),在会计要素问题上, 1991年,娄尔行教授在其“关于会计要素的若干思考”一文中,首次提出资产、负债、净权益、营业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等会计六要素的观点。 随后于玉林(1991)、陈毓圭(1991)、许亚胡(1993)等对会计要素的含义、基本特征、内容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会计目标问题上,学术争论基本上是围绕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展开的。 葛家澍(1995)、刘峰(1995)、庄丹(1996)、王馥玲(1997)、张昌仁(1997)等支持受托责任观点。 裘宗舜(1993)

16、等则支持决策有用性观点,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上: 葛家澍(1996)提出公允性和可靠性构成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吴联生(2000)认为有用性是会计信息的总体质量特征;可靠性、充分性、相关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由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不少学者对可靠性与相关性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随着新型经济业务的出现,应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为一项修订性惯例。,(承上页),在会计逻辑起点问题上,主要观点有两大类: 一是一元起点论,包括会计目标(的)起点论、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起点论、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动因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基本职能起点论; 二是双

17、元起点论,包括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结合的起点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结合的起点论、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结合的起点论。,在会计假设问题上,1993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提出了四个会计假设,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 由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会计新兴分支学科的兴起以及虚拟公司、兼并破产的存在,孔庆林(1995)、蒋尧明(1998)、杜兴强(1998,1999)、孟凡利(1999)、朱小平(1999)等对会计假设的拓展及环境会计假设进行了研究。 陆建桥(1996)、程夏(1999)、等研究了人力资源会计假设。 余伦芳(1999)、俞宏(1999)研究了破产清算状况下的会计假设问题。,2.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

18、资本市场建立以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国家会计学院破例题写校训“不做假账” 针对当时的特定背景,我国会计理界和实务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围绕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分别从经济学、伦理学、文化等角度展开了大量的、多角度的研究,如陈国辉与陆建桥(1995)、尹守学(1997)等。,由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而引发的会计监管问题,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而且在1999年修订会计法后渐趋热点。 冉美华(1998)研究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监督问题。会计界还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了大量理

19、论研究,主要有会计委派论、会计回归企业论和国家企业结合论三类观点。 张建博(1999)、石春茂(1998)、刘运国(1999)研究指出,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因企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会计管理体制,包括总会计师制度下的稽察特派员制、财务总监制和总会计师制等。,(承上页),鉴于会计职业道德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龚凯颂,1998),因此许多学者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 于增彪(1996)、汤谷良和安娜里奇(1996)、底松茂与付会霞(1997)、孙峰(1998)等指出应建立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应该包括爱岗敬业、熟悉法

20、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廉洁奉公、以信为本、改革创新等(梁启基,1997;汤翠珍,1998)。,3.会计规范问题研究,随着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会计规范体系构建和完善问题成为又一个学术研究重点。 (1)完善会计法的研究。1993年对会计法作了一次修改,但尚有其不足之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乔彦军(1993)的“关于修订会计法的建议”、家澍(1995)的“不断完善会计法认真执行会计法”、 夏博辉(1998)的“对修改会计法的几点意见”、秦荣生(1999)的“修订会计法应明确的若干问题”等。 同时,为保证会计法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学者们还进行了配套措施的建

21、设研究,如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等。,(承上页),(2)完善会计准则的研究。1992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后,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了广泛讨论。 葛家澍、刘峰(1996)、孙铮(1996)等对会计准则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刘永祥和辛茂荀(1993)、葛家澍(1995)、阎达五和荆新(1999)论述了会计准则的体系结构; 谢德仁(1995)等提出要重新制定和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或会计准则理论框架; 葛家澍(1995,1997)不赞成单独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对修订和完善基本会计准则提出了设想。 许多学者对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对会计制度的存废展开了争论。 很多关于会

22、计准则制定原则、具体会计准则修订意见的讨论,研究十分深入、详细。,4.其他会计问题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思想解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20世纪90年代是会计研究全面、深入、精彩纷呈的一个时期,会计各领域的研究都已经全面展开。具体包括: 环境会计问题研究; 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研究; 无形资产与商誉会计问题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研究。 会计教育问题研究,等等。,二、21世纪以来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安然、世通事件的发生,给会计理论、准则制定与趋同、风险防范等提出了新的课题,也给我国本已脆弱的会计诚信问题再次敲响了警钟。 2007年以后,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会计基础理论、公

23、允价值计量、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也成为会计研究的新热点。,(一)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美国的安然、世通事件以后,引发了美国自身和外界对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制定的质疑。相关研究一时成为各国会计研究的热点。具体包括: 会计本质研究。杨雄胜(2002)对全球性会计诚信危机背景下的会计本质进行了研究;葛家澍(2003)研究了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也有学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夏冬林,2004;杜兴强,2004)。葛家澍(2003、2004、2005)对建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系统思考;舒惠好(2004)、杜莉(2004)分别从法律和经济学角度对财务会

24、计概念框架进行了分析;谢志华(2003)分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逻辑。,(二)会计诚信问题研究,首先,中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说明会计诚信问题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 杨雄胜(2002)对会计诚信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 王善平(2002)研究了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 王广明(2003)和韩传模(2004)对注册会计师诚信、会计师事务所诚信进行了经济分析; 罗正英(2002)讨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岳上植(2005、2006)论述了会计诚信评价体系和治理体系的构建问题; 舒惠好(2004)和何立惠(2006)则讨论了会计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承上页),其次,一些学者对会计职业

25、道德进行了研究。 劳秦汉(2003)研究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层次、会计道德环境建设、会计道德主体建设; 雷又生等(2004)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建立和恢复诚信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措施; 韩传模(2002)提出要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 吴水澎和刘启亮(2005)探讨了会计制度存在的公共领域,并试图从会计制度公共领域嵌入会计职业道德机制。 其他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有:冯卫东(2003)的“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机制与制度创新”等。,(承上页),最后,改革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应对环境变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措施之

26、一: 刘永泽(2004)的“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王海民(2005)的“对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等,更具特色的的是明确提出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评价问题 刘玉廷(2004)的“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 周宏(2007)的“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等。 这无疑将成为促进会计人员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三)会计信息及其监管研究,这一时期有关会计信息监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透明度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财务报告这两个方面。 魏明海(2001)论述了会计透明度问题; 葛家澍、陈守德(2001)指出评价财务报告质量应重点关注透明度质

27、量; 魏明海(2005)认为透明度常常用以反映会计信息的质量,尤其是披露质量; 肖正再(2007)提出了市场导向型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潘琰(2004)、舒惠好(2005)和李翔(2006)分别调查并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政府相关部门和证券研究机构的会计信息披露需求; 王华(2005)和杨世忠(2007)分析了企业会计信息需求的矛盾、博弈以及协调。,(承上页),由于信息披露环境的变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探讨了网络信息技术下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张天西(2003)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财务报告及信息披露研究” 潘琰(2003)的“可扩展企业语言及其对会计的影响” 张天西(2006)的“网络

28、财务报告:XBRL标准的基础理论研究” 潘琰(2007)的“公司报告模式再造:基于XBRL和WEB服务的柔性报告模式”等。 另外,王竹泉(2004)提出了基于业务流程管理的价值增值报告模式,朱开悉(2002)和宋献中(2006)还讨论了企业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问题,提出信息披露内容和信息披露方式的改进有利于改善会计信息透明度。,(承上页),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许多学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问题进行了研究。 由于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可能存在管理行为甚至操纵行为(王乔,2002;吴水澎,2002;孙蔓莉,2004),因此有必要对披露进行管

29、制,解决信息欺诈的关键在于建立反欺诈管制(何进日,2006)。 姚海鑫(2003)通过博弈分析显示,合理监管的制度安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监管制度安排,雷光勇、刘慧龙(2006)提出了三维治理和监管思路;王竹泉(2006)提出了在按会计行为偏好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实行分工监督的设想;刘永泽、陈艳(2002)提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应采用政府监管为主导,以行业自律为从属的监管模式。,(承上页),崔学刚(2004)指出,政府监管应当限于市场失灵并能够修补市场失灵的领域; 龙小海等(2004)通过对不同会计监管体系的博弈分析认为,要实现会计法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目标,关键是建

30、立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相适应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对于注册会计师监管, 陈晓(2005)和龙小海(2006、2007)等研究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及注册会计师的选聘权配置问题; 秦荣生(2003)、刘永泽(2004)和龙小海(2005)等讨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 李兆华(2005)和李爽(2006)讨论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轮换制问题。,有的学者还从风险导向审计的角度分析了遏制提供虚财务报告的问题 陈毓圭 (2004)回顾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分析了传统风险审计方法的特征、局限性以及职业界进行的探索和完善,并提出了我国针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当采取的策略。 谢荣,吴建友(2004)对

3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的梳理 ,指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 ,它以审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 ,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完成审计工作。 王泽霞(2004)研究了风险导向审计问题,从管理舞弊审计的角度拓宽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内容,2007又进一步撰文分析了注册会计师的管理舞弊审计责任。,(承上页),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法律责任是这一时期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李明辉和曲晓辉(2005)调查还表明,现行责任认定和处罚制度尚存在诸多亟待明确或改进之处; 蒋尧明(2003、2004、2006)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32、肖时庆(2001)讨论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法律责任的种类、认定及认定机构问题; 张蕊(2003)通过对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性质、归责原则和举证责任的分析研究,明确了构成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法律要件,进而提出了注册会计师抗辩其民事责任的事由。,(四)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问题研究,通过对会计舞弊案件以及众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分析,人们发现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公司治理结构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时期,监事会制度、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成为讨论的热点。,(承上页),王斌(2006)的“论董事会

33、独立性:对中国实践的思考” 王平心(2006)“终极产权、政府控制与审计委员会治理绩效一个研究我国审计委员会的分析框架” 谢德仁(2006)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创新” 许家林(2003)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与完善的会计视角解读” 李连华(2002)提出了以财权配置为中心的思想,突出了财权配置的重要性,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财权配置和财务治理的思考。 刘浩(2004)研究了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 王雄元(2004)、张兆国(2004、2007)讨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财权安排和财务治理问题; 李心合(2003)还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财务论; 何进日等(2007)则提出了最优财权配置论纲。,

34、(承上页),伴随着我国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到内部控制规范的发布,内部控制问题也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领域。 朱荣恩(2001)提出应重视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介绍了组织规划控制等十种内部控制方法; 刘明辉、张宜霞(2002)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内部控制的内涵、控制权的分配及优化、内部控制的外部效应、内部控制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构建内部控制框架时, 张宜霞(2007)从系统和整体效率的视角,对内部控制的范围、性质和概念体系进行了研究。,(承上页),李心合(2007)提出内部控制需要从财务报告导向向价值创造导向转型,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由控制环境、目标与预算、风险识别与应对、控

35、制程序和方法、信息及沟通、绩效评价与激励、监控七项要素构成; 杨周南、吴鑫(2007)提出了内部控制工程学,建议从四方面即工程模型、工程方法、工程工具和管理过程去完善内部控制工程物理模型的建设过程来解决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时所面临的部分问题;内部控制框架建立以后,重要的是应该进行有效的执行和评价 陈志斌(2004、2007)讨论了问责机制在内部控制实施中的应用,并初步构建了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承上页),戴彦(2006)、张谏忠(2005)以案例方法分别介绍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问题。 刘志远(2001)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田志刚(2003)的“现代管

36、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研究” 王海林(2006)的“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研究”等。,(承上页),此外,会计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会计控制相互联系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杨有红(2004)、程新生(2004)、李连华(2005)讨论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的互动问题; 谢志华(2007)、丁友刚(2007)论述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和整合问题; 石本仁(2002)论述了公司治理中会计的角色, 刘慧凤(2006)研究了公司会计治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提出应按照公司会计治理的逻辑结构及其与公司治理的关联性对其进行研究和建构。,(五)会计准则建设 与国际化趋同问题研究,进

37、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影响日益扩大,我国也加快了会计准则建设步伐以及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进程。 许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大量研究,主要包括: 会计准则国际化及对策研究、 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问题 中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冲突和协调 高质量会计准则建设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建设等方面。,(承上页),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 曲晓辉(2001)的“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 葛家澍(2002)的“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 高璐(2002)的“英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建设及其启示”; 平未禄、刘峰(2003)的“后安然时代的会计准则: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

38、”; 冯巧根(2003)的“会计准则国际化中的权益失衡及其对策”; 汪祥耀(2001)的“全球会计准则:离我们还有多远”; 盖地(2004)的“会计原则协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切入点”; 朱国泓(2004)的“会计国际化的策略选择:会计信息质量视角”; 郭永清(2004)的“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分析及国际趋同的思考” 。,(承上页),此外,学者们还对企业会计合并方法进行了讨论: (黄世忠,2002;储一昀,2004;周绍妮,2004),陆建桥(2002)讨论了中期财务报告准则; 季晓东(2002)、朱康萍(2004)和许玉红(2004)讨论了养老金会计; 杨秋林(2002)、綦好东

39、(2004)讨论了农业会计准则; 王广庆(2004)讨论了无形资产准则。 这些具体准则的讨论以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为2006年2月发布修订和新制定的会计准则体系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会计准则理论的完善。,(六)产权会计理论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即有大量学者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开展会计研究,主要包括: 刘峰、黄少安(1992)分析了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杜兴强(1998)研究了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并论证了其逻辑及其博弈关系(2002); 伍中信(1998)较系统地研究了产权与会计的关系,认为会计与产权有着紧密的联系。产权理论提供了剖视会计理论的新视角,会计理

40、论有助于弥补产权理论本身的缺陷,产权会计对传统会计理论具有重大开拓性;产权分析法研究范式顺应了会计变革的内在要求(2006);此外,他还研究了产权保护、 “三域”秩序与审计信息真实性的问题(2007)。 田昆儒(1999)则全面研究了产权制度与会计信息的揭示问题。,(承上页),郭道扬(2004)以“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 系统地研究了产权经济与产权经济学的发展对会计理论、会计法制与会计方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会计的发展在对产权经济进行管理控制方面的重要历史贡献,从六个方面创新性地系统阐释了产权会计观: 现代产权理论是产权会计观的确立依据; 需要基于市场经济是产权经济这一本质认识,建立产权会

41、计的主体理论产权价值运动论; 需要基于“产权价值运动论”源头创新会计对象研究; 需要树立契约全面确认与全面监控观念,实现产权会计变革; 需要以产权控制为中心,建立责任层次分明的内部控制制度,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需要建立健全产权会计法律制度及其体系,以实现会计对企业公司经济活动与市场经济的法制监控。,(七)会计新领域研究,除传统的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外,主要拓展包括价值链会计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阎达五、李勇(2003)提出了建立价值链会计的设想;阎达五(2004)论述了建立价值链会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为了促进价值链会计的研究,2003年底

42、和2004年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新领域专业委员会分别召开“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讨会。有关价值链会计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 綦好东(2004)的“价值链会计的目标确定与职能定位”; 张瑞君(2004)的“从价值链管理的视角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模式”; 高宏亮(2005)的“财务业务协同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从价值链会计视角研究”; 杨周南(2005)的“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变革”; 于富生(2005)的“论价值链会计管理框架”; 程宏伟(2007)的“基于模块化的价值链会计研究”等。,(承上页),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政府会计的理论基础、预算会计制度、政府会计改革(包括财务报告

43、、会计目标、会计基础等方面)。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研究必将促进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完善和提高财政透明度。这一时期体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主要有: 张雪芬(2001)的“预算会计改革思考”; 李建发(2001)的“论改进我国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 陈胜群(2002)的“政府会计基础比较研究”; 王庆成(2004)的“论我国非企业会计组成体系的构建” 陈志斌(2003)的“公共受托责任:政治效应、经济效率与有效的政府会计”;,(承上页),刘玉廷(2004)的“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 陆建桥(2004)的“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问题”; 陈小悦(2005)的

44、“政府会计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 叶龙(2006)的“我国政府会计模式构建过程中主体界定问题初探”; 王庆东(2007)的“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导向及其实现机制探索”; 张琦(2007)的“公共受托责任、政府会计边界与政府财务报告的理论定位”等。,(八)公允价值会计研究,在这一时期,还有部分学者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审视,并着重研究了公允价值问题: 如黄学敏,2004;陆建桥,2005;路晓燕,2006;葛家澍,2006、2007;夏成才,2007。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再次成为一大热点。学术界重新对公允价值的内涵、特征、优缺点、缺陷与不足、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45、公允价值与风险控制、金融稳定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葛家澍,2008、2009;黄世忠,2009;李树华,2009;王守海,2009;支晓强,2010;等等)。,三、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问题和建议,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 的主要特点,一是成熟的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形成,并实现了国际趋同。 二是实证研究方法得到广泛运用,并日益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研究方法。 三是准则研究、信息质量研究、风险防范研究等重点突出,同时内容广泛,无所不包。 四是研究视角更为广泛,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心理学、行为学等理论在会计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研究内容上,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甚至审计之间的界限进一步

46、模糊; 会计研究内容与方法更趋国际化,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研究的全面接轨。,中国会计研究(Accounging Research in China,ARC) 2009.1已正式出版。 刘峰 王兵 “什么决定了利润差异:会计准则还是职业判断来自中国A、B股市场的初步证据” 吴溪 “审计失败中的审计责任认定与监管倾向:经验分析” 黄娟娟 沈艺峰 “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究竟迎合了谁的需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刘玉廷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构架、趋同与等效”,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一是会计理论研究开拓性、原创性不够,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比较少。 二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会

47、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不足,管理会计研究尤其如此。 三是实证研究缺乏严谨性,“皇帝的新衣”式的实证研究、为实证而实证比较多,实证研究成为一种纯技术的、便捷地出“学术成果”的游戏和工具,深受实务界批评。在实证研究的环境条件适应性、理论基础科学性等诸多方面不联系我国实际,照搬照抄西方的理论、思路、模型、研究方法,创新的、有用的会计实证研究比较少。 引进介绍和泛泛研究国外研究比较多,针对国外理论独立分析、客观认识、创新思考不足,“充分的扬弃”做得不够。,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建议,(一)在内容上,根据中国会计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的科研规划,未来几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将集中于以下几个主要领域: 一是加强对

48、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是加强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实施的支撑系统研究; 三是加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 四是加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五是加强会计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六是强化会计基础理论和前瞻性问题研究,重点关注国际上会计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重点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方法的规范与创新、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新技术环境下的会计和审计问题等。,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建议,(二)在研究思想和方法上,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适当处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关系。实证研究要更加注重创新、贴近本土,注重研究结论的有用性,避免“作业

49、化”倾向,着力加强理论基础、假设推导和制度背景的讨论,注重实地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规范研究应提高质量,注重原创性和开拓性,言之有物,注重推理的严密性、例证的严谨性; 二是加强中国特有问题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中国特色; 三是“请进来,走出去”,更加注重对外交流与互动,尽力提高中国会计研究的国际影响,引进中更加注重“扬弃”; 四是注重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前沿性,既打好基础,厚积薄发,又紧跟前沿,力争先进;更加注重学科交叉研究; 五是重点突出,兼顾全面,着力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注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参考文献,葛家澍。1978.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评所谓“资本主义的记账方法”。中国经济问题,4 顾准。1979.社会主义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会计通讯,24 贺南轩。1979.记账方法没有阶级性。财务与会计,2 王文龙。1979.试论会计是生产力的问题。财务与会计,4 余绪缨。1980.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中国经济问题,5 娄尔行。会计是一门有阶级色彩的经济管理科学。会计通讯,4(增刊) 李宝震。1980.论社会主义会计的原则。会计研究,1 裘宗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