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发展心理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39102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176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发展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2011年发展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2011年发展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亲,该文档总共1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年发展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发展心理学.ppt(1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发展心理学,袁淑丽,新教材变化,章节内容调整,思路和结构发生变化 删除生理卫生部分 简化学科简史,1 、第一节由四个单元增加到七个单元,原书的专栏 3-1 和 3-2 删除 2 、增加第二节第一单元,新生儿的发展,图 3-2 抓握反射的七个月早产儿 3 、增加第二节的第三个单元,婴儿的学习 4 、 P215 页图 3-3 ,视觉悬崖装置图形更换 5 、第三节增加如下插图。 P228 页图 3-4 ,游戏类型 P230 页图 3-5 ,头发生长型和多指型人物 P231 页图 3-6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模型,P233 页图 3-7 ,小鸡打蛋壳雨伞 P234 页图 3-8 ,我的魔幻医院 P235

2、 页图 3-9 ,在太阳上建防震楼 图 3-10 ,我设计的三用汽车 P236 页图 3-11 ,会飞的汽车 6 、第四节增加如下的插图 P244 页图 3-12 ,言语命名策略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效果 P247 页图 3-13 ,液体守恒实验,P248 页图 3-14 ,三种绒毛动物实验模型 P249 页图 3-15 ,三种绒毛动物实验结果 P255 页图 3-16 ,人际交往关系变化 7 、第五节删除原书专栏 3-3 增加第四单元,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增加 P260 页图 3-17 ,皮亚杰的钟摆实验 P267 页图 3-18 ,自杀率随年龄增长的趋势 8 、第五节增加如下插图 P282

3、 页图 3-19 ,晶体智力和液体智力发展趋势 P288 页图 3-20 ,反应时随年龄变化的趋势 删除原书专栏 3-5,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种系 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 广义 种族 民族心理学 个体 个体发展心理学(从出生到衰亡) 狭义 新教材:广义的心理发展: 发生:从无到有 发展: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心理发展的性质(新),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

4、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图1-1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a代表发展是连续的累进,b为波浪式向前的曲线,代表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旧),(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1、年龄特征(新) 具体表现: (1)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年龄)中进行的 (2)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相对应,但不同步 (3)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2、年龄阶段的根源(新) 阶段的根源是由心理过程或特征的变化所规定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认知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素质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

5、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心理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之间的关系 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期”,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新)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新) 描述 解释 预测 控制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发展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一、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横断研究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 横断研究的优点在于:适用性 时效性(新更改) 横断研究的缺点在于:人为的联结性、族群效应。 (

6、新更改),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的优点: (1)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2)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 (1)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及人力和物力) (2)被试容易流失。 (3)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因多次重复测试) (三)纵横交叉研究设计,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新),(一)跨文化比较研究 (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的整合 (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新

7、),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简化) 1、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 2、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 3、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遗传决定论,基本观点: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高尔顿(F. Galton) 名人 家谱调查:从英国的名人(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中选出977人(名人组),又选出9

8、77名普通人(对照组),调查他们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中有多少人是名人。结果发现,977位名人的父子兄弟中有332人也同样有名,而977名普通人的亲戚中,只有一个名人。 两者比率的差异是能力由遗传决定的证明。 高尔顿从家谱调查中得出了一条“遗传定律”:人的遗传性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 ,格达特的家族调查 K氏有两个不同的世系,一是K氏与一个正常女子的合法婚姻所生的后代,一是K氏与一个低能的酒吧女子的不正当关系所生的后代。通过对两个世系各近500人的调查,发现后者中低能与道德败坏的比率大大超过前者。,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 Hall)的复演说(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人类进化过

9、程的简单重复),也属于遗传决定论。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评:家族不仅在遗传上有联系,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处于相同的环境。由家族内的相似性得出遗传因素的决定作用过于绝对。,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 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2、片面强调和机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物:行为主义者 华生 (J. B. Watson) “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能够

10、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领袖,或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SR公式),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折中观点:二因素论 1、心理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 2、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作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 3、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社会学习理论:班都拉 观点: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2、替代性学习。 新行为主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1、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1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 2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代表人:维果斯基 心理实质: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 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1、低级心理机能:动物与人共有,发展由生物成熟因素制约 2、高级心理机能:人类特有,由文化历史因素制约,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有4个指标:,(

12、1)心理活动的随意化(新),即心理活动有随意机能的形成和发展,指主动性和有意性; (2)心理活动的概况抽象化,即心理活动抽象概况机能的形成和发展,即指概括性、间接性的高级意识系统; (3)形成整体化(新),即各种心理机能相互作用并重新整合,形成高级心理结构;儿童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这四种心理发展的指标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1、社会文化生活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儿童主体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个体的心理发展。 儿童活动的质量、社会交往的质量也就是决定着儿童成长的质量。 活动 2、以语言为

13、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改变 各种符号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语言符号是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变化的中介。 人大都是语言的奴隶,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儿童的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

14、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4维果斯基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教育效果取决于成熟程度,印刻现象,早期剥夺,学习的关键期,格塞尔(A. Gesell)“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 格塞尔的成熟优势论虽然提到生理成熟和环境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但更强调成熟的作用。 双生子爬梯实验: 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是事倍功半。,双生子爬梯实验,让同卵双生子T和C在不同的年龄开始学习爬楼梯。T从出生

15、后的的48周起接受爬梯训练,每天练习10分钟,连续6周;C则从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训练,每天的练习时间相同,仅训练两周,就赶上了T。,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 作用的结果,基本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 环境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 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 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 代表人物: 皮亚杰(J. Piaget) 瓦龙(H. Wallon),(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的结果,1、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主体和客体相互之间是相互联系,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

16、可以改变遗传特性。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 图式: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技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适应环境。,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同化是

17、量变;顺应是质变。 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真题中出现频繁)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重点) 成熟 经验 社会环境 平衡化,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1、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2、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3、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1)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四、心理发展的年龄

18、阶段,皮 亚 杰 以认知发展为标准的阶段说,1896-1980,0-2岁: 感知运动阶段,2-6,7岁:前运算阶段,6,7-11,12岁: 具体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形式运算阶段,4心理发展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大约在912个月。,感知运动阶段:0-2岁,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客体永久性和心理表象,因果性观念,(2)前运算

19、阶段(26、7岁):,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 (1)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A。 (4)未掌握守恒。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前运算阶段:2-6、7岁,什么是运算? 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的,守恒的。 什么是前运算? 运算阶段发展的前期

20、。 前运算阶段的成就: 儿童形成了运用符号表征客体的能力。,符号,词 语:“枕头” 心理表象:头脑中的枕头 动 作:两个手掌合在一起放在脑边 物 品:书本洋娃娃的枕头,前运算阶段:2-6、7岁,符号表征,假装游戏,前运算阶段:2-6、7岁,局限1和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前运算阶段:2-6、7岁,左,右,左,右,2+3=5,5-3=2,局限3:思维不可逆,前运算阶段:2-6、7岁,局限4:未掌握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脱离自我中心,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数

21、量守恒,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大小守恒,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容积守恒,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50%儿童通过各守恒任务的年龄范围,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2 x 3 = 6,局限: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新改),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形式运算阶段:11、12以后,把这些球放到盒子里: 猜猜看,你第1个拿出的是什么球? 第2个拿出的是什么球? 第3个拿出的是什么球?,现实性,可能性,假设演绎思维,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

22、阶段,(二)艾里克森以主要矛盾为标准,心理社会危机: 心理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人生每一时期都存在特定的矛盾,特定矛盾规定了该阶段的发展任务,(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1)婴儿前期(02岁):信任-怀疑;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自主-羞耻;意志品质。 (3)幼儿期 (47岁):主动-内疚;目标品质。 (4)童年期 (712岁):勤奋-自卑;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

23、;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失望;智慧、贤明品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内动力:指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 外动力: 指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儿童心理

24、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早期发展对毕生发展的关键意义 1、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对毕生心理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2、儿童早期的发展变化时期,婴幼儿身体、心理、社会性和情绪都经历了特有的发展里程。 3、儿童早期的发展变化既迅速又显著。这些变化是个体获得动作、交流、游戏和学习能力的标志。 4、个体发展的早期对负面影响(如营养不良、情感剥夺)最为敏感,且早期不良教养的后果可能持续终身。,关键期:劳伦兹 印刻印象 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如:语言,狼孩 敏感期

25、: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 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霍尔的问卷法、比内的智力测验、格塞尔的儿童发育常模 、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第二节 婴儿

26、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新增) 新生儿:从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 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1、有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 2、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方式,睡眠-觉醒周期模式 啼哭,生存需求,社会交往、无所不能感,三、新生儿的心理发展,1、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 2、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 3、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和可修复性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二)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

27、的指标(新) (三)动作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新) (四)动作的发展促进了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婴儿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和独立行走 (一)手的抓握动作 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独立行走时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 (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8、(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新增),模仿学习 条件反射学习 偏好新增刺激的学习形式,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 感知觉也是衰老最早的。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二)视觉的发展,(三)听觉的发展 (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 2深度知觉:视崖实验(吉布森),6个月(考试重点) 3方位知觉,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婴儿注意(新增) 最早的注意:定向反射(将头转向声源) 婴儿注意的发展

29、是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特征所制约-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 1、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 2、受知识经验的支配 3、注意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二、记忆的发展,36个月婴儿的记忆: 612个月婴儿的记忆:出现“认生”现象 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三、婴儿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新增),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811个月婴儿问题解决过程经历三个水平: 1、无效尝试 2、有效尝试 3、无须尝试而间接成功,第五单元、婴儿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理论(删掉) 后天学习理论 强化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发

30、射、正强化、负强化 社会学习说:班杜拉,选择性模仿 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 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个体语法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乔姆斯基,(二)婴儿言语的发展,语音发展 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多音节阶段(49个月) 有意义的语音、学话的萌芽(912个月) 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 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词汇的发展 11.5岁第一批词汇 (50左右) 3岁词汇量达1000 句法的发展 1.5 2.5岁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3岁掌握母语的

31、基本规律 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1.5岁)完整句(3岁),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新增),语言环境 (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 手势 (二)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 (三)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 1、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内容 2、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 3、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 4、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语法的获得(新增),1.5 2.5岁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3岁掌握母语的基本规律 解释: 1、后天学习理论强调后天环境对儿童的言语获得起决定作用 2、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儿童的言语获得起决定作用 3、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主张儿童的言语获得是主体的先天能力和

32、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学者解释: 1、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人类语言发展的生物性前提 2、认知发展是句法发展的基础 3、儿童与周围人的言语交往是句法获得的必要条件 4、对成人语言的学习和选择性模仿是句法习得的重要条件 5、儿童自身主动而创造性地探索语法规则,不断提出假设、检验和修正假设,以获得正确语法。能动性。,第六单元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二、气质,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 托马斯、切斯(1974,1982)婴儿气质理论 容易型(40%) 困难型(10%) 迟缓型(15%) 混合类型(35%),按活动特性划分(新增),巴斯: 1、情绪性 2、互动性 3、冲动性 4、社交性 婴儿气质对早

33、期教育的影响(新增),婴儿兴趣的发展(新增),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 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 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 婴儿期笑的发展按顺序分为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等阶段(习题94)。 1自发性微笑 婴儿出生一两天后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属于自发性微笑(习题95)。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5周至4个月的婴儿对熟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于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习题96)。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4个月以后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于有选择的社会

34、性微笑(习题97)。,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的哭 应答性的哭: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 主动的操作性哭泣。这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分离焦虑(新增P222),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223,三、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0 3个月)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 6个月)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6个月 3岁):对母亲的依恋,安全型 回避型 反抗型(矛盾型),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1973),不安全依恋,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35、哈特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主体我;客体我。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一)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8个月之前,主体我认知尚未发生; 912个月,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 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 (二)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 1518个月,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 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36、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36岁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精力过剩论 精神分析论: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练习论: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 重演论: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娱乐论:获得愉快,以解除紧张、恢复健康。 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游戏发展,机能游戏(亲子游戏和模仿游戏) 象征游戏 规则游戏,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如下: (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

37、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 (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 (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 (4)具有想像的特点。 (5)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 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规则游戏,(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1独自游戏:婴儿期。 2平行游戏:幼儿初期。 3联合游戏:没有角色之分。幼儿中期和末期。 4合作游戏:有组织,有一定目的,彼此协调合作。,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新增) 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的重要途径 游戏是儿童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改动) 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改动

38、),第二单元 幼儿的认知发展,幼儿记忆的发展 记忆容量:3岁3个,6岁6个 记忆发展特点 无意识记为主 有意识记 机械记忆为主 意义记忆 形象记忆为主 词的记忆,记忆策略形成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记忆策略的发展: 没有策略,5岁以前; 过渡阶段,57岁,不能主动运用,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 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 视觉复述策略,即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 特征定位策略,即“捕捉”突出特征,以便于记忆; 复述策略,幼儿思维的发展,(一)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 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具体形象思

39、维和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 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具体形象性的可塑性 具体形象的动态性(新),2、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 (1)由近及远 (2)由表及里 (3)由片面到比较全面 (4)由浅入深 3、自我中心现象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二) 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1. 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指向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概念水平属于形象概括水平,从幼儿末期开始出现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1)实物概念的发展 (2)类概念的发展,一二三四级水平 3、幼儿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1)转导推理 (2)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幼儿想象的发展(新增P230),1、无意想

40、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2、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 (1)创造想象的新颖性(2)神奇性 (3)超越性(4)未来指向,第三单元 幼儿的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新) 1、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 2、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 3、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意义 4、言语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助推器,二、幼儿词汇的发展,(一)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的增加 年增加量最大的年龄段是34岁,增加率约为70%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3词类的扩展 幼儿的词汇中具体名

41、词和可见的外部动作词汇占绝大部分,(二)语法结构的发展,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完整句 简单句复合句 陈述句多种形式的句子 无修饰句修饰句 短句长句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语用技能的发展(新增239),(一)早期沟通的手势 (二)听的语用技能 (三)说的语用技能 1、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境因素十分敏感 2、对同伴的反馈易于做出积极反应 3、能有效参与对话,第四单元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个性的初步形成 1、明显的气质特点 2、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的差异 3、表现出一定的能力的差异 4、最初性格特点的表现,二、自我情

42、绪体验的发展(新增),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发展(自尊、羞愧) 1、幼儿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2、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高、中、低) 3、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温暖、关爱;严厉;民主;以身作则) 同伴关系因素,三、幼儿儿童认同的发展(新增),1、认同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2、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五、第一反抗期,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父母的帮助、指示、阻止总要用“不”来反抗。这就是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3、4岁时出现。 反抗期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反抗期的特点,父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

43、新增),1、正常现象,积极应对 2、认识逆反期的矛盾焦点,“长大感” 3、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帮助儿童 (1)游戏 (2)培养、训练能力,“很能干”的价值感 (3)了解优势、创造条件,获得成就感 (4)民主,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一 童年期的学习(改动243) 学习的特点: 1、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2、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3、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4、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任务 5、学习促进儿童心理积极发展,记忆的发展,1 记忆容量 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2 记忆的主要特点 有意识记无意识记(小学阶段) 意义记忆机械记忆(逐渐) 抽象记忆形象记忆(增

44、长速度),3 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复述(主动背诵) 组织 归类:简单联想归类功能关系归类按概念进行分类 系列化(条理化):,3 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复述(主动背诵) 组织 归类:简单联想归类功能关系归类按概念进行分类 系列化(条理化):,二、思维的发展,1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质变(形象思维形象逻辑思维)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10岁(小四)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2 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概括能力的发展 直观形象水平 形象抽象水平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推理能力的发展 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3 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

45、变性) 思维具有可逆性:反演可逆性;互反可逆性 补偿关系的认知,4 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类别体系化(类群集,类包含问题) 生物 植物 动物 树 草 花 松树 柳树 序列化(关系群集) A=B,B=C A=C; AB,BC AC 排序 思维活动还不能超越具体事物,(二)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独立性日益增长 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评价他人 评价自己; 一分为二 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身体自我活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稳定性逐步提高 具体抽象;外内,二、亲子关系的发展,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 三阶段模式: 父母控制(

46、6岁以前)。 共同控制(612岁)。 儿童控制(12岁以上)。,三、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 不受欢迎的儿童 受忽视的儿童 (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一年级):依从教师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二三四年级):团伙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五六年级):依从伙伴 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四、友谊的发展,(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单向帮助关系:(69岁) 双向帮助关系:(912岁)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 (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人格尊重并相互敬

47、慕 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五、欺负与被欺负,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 “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镜、讲方言等。 依恋理论则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进行研究,把儿童对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

48、岁)。又称道德实在论。只重后果,不重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又称为道德相对论。既重后果,也重动机。,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11、12岁15、16岁 ),第一单元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 一、生理发育高峰 (一)身体外型的变化 (第二加速期 ) 身高、体重 、头面部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发展加速现象: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作为一代人提早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的现象,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新) 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新) 1、心理生物系紊乱 2、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

49、之间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第二单元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11)超出成人。 (二)记忆的主要特点 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二、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水平:抽象逻辑性 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第三单元 少年期前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把自己想像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现象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 有很强的自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