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全文(2008.7.28).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41669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53 大小:3.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zn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全文(2008.7.2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3页
zn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全文(2008.7.2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3页
zn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全文(2008.7.2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3页
亲,该文档总共2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zn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全文(2008.7.2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n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全文(2008.7.28).doc(2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报批稿)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编写组2008年7月前 言本规范系根据铁道部经规院经规标准(2005)17号文的要求,对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进行全面修订而成。本规范共分八章,主要内容为:总则、术语和符号、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线路测量、隧道测量、桥涵测量、构筑物变形测量,另有三个附录。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1强调了控制测量在新建铁路工程测量中的重要性,增加了第3章平面控制测量和第4章高程控制测量的内容,把线路、桥梁、隧道有关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都集中到第3章和第4章中。2体现了新建铁路工程测量“三网合一”的测量理念为保证控制网的测量成果质量满足新建

2、铁路勘测、施工、运营维护三个阶段测量的要求,适应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需要,三阶段的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必须采用统一的基准。3确定了新建铁路工程平面控制测量分级布网的布设原则。4提出了新建铁路工程测量平面坐标系统宜满足投影长度变形值25mm/km的要求。5提高了新建铁路工程测量高程控制网的精度等级。6将采用定测中线控制桩作为联系铁路勘测设计与施工的线路平面测量控制基准,修改为以平面控制网为新建铁路设计与施工测量的基准。7对施工复测的内容进行修改。8增加GPS RTK定测放线及航测法测绘路基横断面等内容。9在高程控制测量中增加了在山区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三等水准测量的内容。10增加构

3、筑物变形测量和轨道施工测量章节的内容。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成都市通锦路3号,邮政编码:610031),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甲8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中铁二局、中铁大桥局、西南交通大学。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目 录1 总 则1.0.1 为统一新建铁路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保证测绘成果的质量,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

4、适用于设计行车速度200km/h及以下新建铁路工程测量。1.0.3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平面坐标系统应采用国家坐标系或工程独立坐标系,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宜大于25mm/km。桥梁和隧道控制测量可采用施工独立坐标系。1.0.4 新建铁路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当个别地段无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水准点时,可引用其他高程或以独立高程起算,但在全线高程测量贯通后,应消除断高,换算成1985国家高程基准。有困难时应换算成全线统一的高程系统。1.0.5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的平面、高程控制网,按施测阶段、施测目的及功能可分为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为了保证勘测、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

5、平面测量成果的一致性,三阶段的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必须采用统一的基准。1.0.6 线路平面、高程控制测量精度等级应根据设计行车速度和轨道结构类型分级进行设计。1.0.7 测量精度应以中误差衡量。极限误差(简称限差)规定为中误差的2倍。1.0.8 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书写清楚,签署完善,并应复核和检算,未经复核和检算的资料严禁使用。各种测量原始记录(包括电子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妥善保存。1.0.9 铁路工程测量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结合各阶段工作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1.0.10 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应做好经常性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并定期检校和鉴定。1.0.1

6、1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工程独立坐标系 engineering dependent coordinate system为满足铁路工程建设要求采用的以任意中央子午线和高程投影面进行投影而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2.1.2 卫星定位测量 satellite positioning 利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卫星定位接收机同时接收多颗定位卫星信号,确定地面点相对位置的方法。2.1.3 基础框架平面控制网(CP0) horizontal control points (CP0) for basic frame networ

7、k为满足线路平面控制测量起闭联测的要求,沿线路每50km左右建立的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作为全线(段)的线路平面坐标基准。2.1.4 基础平面控制网(CP) horizontal control points(CP) for basic network在基础框架平面控制网(CP0)的基础上,沿线路走向布设,按GPS静态相对定位原理建立,为线路平面控制网和铺轨基桩控制网起闭的基准。2.1.5 线路控制网(CP) horizontal control points (CP) for route network在基础平面控制网(CP)上沿线路附近布设,为勘测、施工阶段的线路平面控制和轨道施工阶段基桩控

8、制网起闭的基准。2.1.6 铺轨基桩控制网(CP) horizontal control points (CP) for track base-stake network。沿线路布设的三维控制网,起闭于基础平面控制网(CP)或线路控制网(CP),一般在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进行施测,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的基准。2.1.7 三角形网 triangular network由一系列相连的三角形构成的测量控制网,它是对以往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的统称。2.1.8 工点地形图 topographic map of construction site为车站、桥梁、隧道、路基和站场等工程设计提供的局部大比例尺地

9、形图。2.1.9 中线测量 center line survey将设计的铁路中心线详细测设到地面的工作。2.1.10 中桩高程测量center-line stake leveling沿线路以水准点为起闭,测定中线桩处的地面高程或既有线的轨顶高程,也称中桩水准。2.1.11 交叉测量 across survey电线、管线、公(道)路等建筑物与铁路线路交叉关系(平面、高程)的测量工作。2.1.12 洞外控制测量 outside tunnel controlling survey为保证隧道贯通,在洞外进行的平面、高程控制测量。2.1.13 洞内控制测量inside tunnel controllin

10、g survey为保证隧道贯通,在洞内进行的平面、高程控制测量。2.1.14 竖井联系测量 shaft connection survey 隧道施工测量中,将洞外控制网的坐标、方向和高程通过竖井传递到洞内的测量。2.1.15 贯通误差 through error隧道贯通后,在贯通面处的坐标、方向和高程的误差。2.1.16 水文测量 hydrological survey为了工程的正确设置而进行的相关水文方面的测量,如水位、水文断面、水坡等的测量。 2.1.17 桥梁墩台定位 location of pier and abutment桥墩、桥台中心位置的定位放样测量。2.1.18 变形测量 de

11、formation survey在铁路建设和运营阶段,对路基、桥梁、隧道和轨道等构筑物的水平位移、沉降、倾斜等变形量进行定期或持续的测量。2.2 主要符号DS05、DS1、DS3水准仪的等级C照准差D测距边长mD测距中误差m测角中误差m方位角中误差W三角形角度闭合差f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n连续自然数的一个数值L测量线路导线、GPS、水准等长度,单位为kmK测段长度,单位为kmM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W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N附合线路或闭合环的个数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P测量的权S边长、斜距Hm平均高程h高差mL桥轴线长度中误差D墩中心点位放样限差3 平面控制测量3.1一般规定3.1

12、.1 新建铁路平面控制网包括线路、桥梁和隧道等工程的控制网,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和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施测。3.1.2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依次为特、一、二、三、四、五等,导线测量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一、二、三、四等。3.1.3 平面控制网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1 控制网布设应符合因地制宜、技术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的原则。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进行联测方案设计。2 各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铁路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3 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3.2 卫星定位测量3.2.1 卫星定位测量应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工程卫星定位

13、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的规定。表3.2.1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b(mm/km)基线方位中误差()约束平差后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特等510.51/1000000一等511.01/250000二等511.31/180000三等511.71/100000四等522.01/60000五等1023.01/300003.2.2 各等级控制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小于按(3.2.2)式计算的标准差。= (3.2.2)式中 基线弦长标准差(mm)a 固定误差(mm)b 比例误差系数(mm/km)d 相邻点间距离

14、(km)3.2.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控制网设计应视其目的、预期达到的精度、作业时卫星的可见性、成果的可靠性,以及参加作业的接收机台数和交通等后勤条件,按照优化设计的原则进行。2 控制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各等级控制网同步图形之间的连接应采用边联式或网联式。五等控制网也可采用点联式布网,但应加强全网定位结果的检核,防止粗差出现。3 特等GPS网应与GPS永久性跟踪站联测,联测站数不得少于2个。一、二、三、四、五等控制网应与高一级的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总数不得少于3个,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2个。为求得控制点的正常高,应根据需要适当进行高程联测。3.2.4 GPS观

15、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4的规定。表3.2.4 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等 级项 目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静态测量GPS高度角()151515151515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44444时 段 长 度(min)24012090604540观测时段数42212121数据采样间隔(s)156015601560156015601560PDOP或GDOP66681010快速静态测量GPS高度角()-1515有效卫星总数-55观测时间(min)-520520平均重复设站数-1.51.5数据采样间隔(s)-520520PDOP(GDOP)-7(8)7

16、(8)注:平均重复设站数1.5是指至少有50%的点设站2次。2 一、二、三、四、五等GPS控制网测量可不观测气象要素,但应记录天气状况。特等GPS控制网测量应同时观测气象元素。气象元素的观测方法、要求及气象仪表的检定应符合现行国家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规定。3 特等控制网观测时段应尽可能日夜均匀,且应至少有一个时段为夜间观测时段,夜间观测从日落后1小时开始起算至日出为止(以同步环最西部点为标准)。3.2.5 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等及以下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解算和特等GPS控制网基线预处理可以采用随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特等GPS控制网基线精密处理须采用专门的软件,计算结果中

17、应包括相对定位坐标和协方差阵等信息。2 起算点坐标系,特等应为ITRF YY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一等及以下各等级可为WGS 84坐标系。特等起算点的瞬时历元坐标精度不低于1m,一等及以下各等级起算点坐标精度应不低于20m。3 特等网基线处理应采用精密星历。一等及以下各等级网基线处理时,可采用广播星历。4 GPS测量计算应进行表3.2.5中的几项检查,并提交相应资料。表3.2.5 基线质量检验限差检验项目限 差 要 求X坐标分量闭合差Y坐标分量闭合差Z坐标分量闭合差环线全长闭合差同步环独立环 (附合路线)重复观测基线长度较差 注:1 为相应等级规定的测量中误差 ,式中n 为闭合环边数。精当使用的接

18、收机标称精度高2 当环由长短悬殊的边组成时,宜按边长和等级规定的精度计算每条边的,并按误差传播定律 计算环闭合差的精度,以代替表中的,计算环闭合差的限差。3.2.6 一等及以下各等级网测量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线解算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于30min。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或多基线解算模式,并采用双差固定解。2 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独立环和重复基线检核,并符合本规范表3.2.5的规定。 3 控制网约束平差后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符合本规范表3.2.1的规定。3.2.7 特等网测量数据处理应参照现行国家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B级网的要求执行。3.2.8 卫星定位测

19、量提交的成果资料应包括:1 技术设计书;2 技术总结; 3 控制网坐标成果;4 点之记;5 控制网计算表。3.3 导线测量3.3.1 导线控制网可布设成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导线网。3.3.2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2的规定。表3.3.2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测距相对中误差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测回数0.5级仪器1级仪器2级仪器6级仪器二等1/25000011/100 000怎么定的?(杨)2.069-三等1/1500001.81/550003.64610-四等1/800002.51/400005346-一级1/4000041/200008-22

20、-二级1/1500081/1000016-13注:表中n为测站数,D为测距边长,以千米计。3.3.3 导线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相邻边长之比不宜小于1:3。3.3.4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应在有效检定期内,作业前应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校,仪器性能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3.3.5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5的规定。表3.3.5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等级半测回归零差()同方向测回间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四等及以上0.5级仪器4641级仪器6962级仪器8139一级及以下2级仪器1218126级仪

21、器18-24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2 当观测方向数少于3个时,可不归零。3 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4 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各测回间应均匀配置度盘。采用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时可不受此限制。2)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值不得超过一格;四等以上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时,宜在

22、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限制。3.3.6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方向测回间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2 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该测回。3 测回中重测的方向数超过方向总数的1/3时,该测回数据作废并重测。4 测站中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该测站全部成果作废并重测。3.3.7 水平角观测结束后,导线环(段)的测角中误差应按(3.3.7)式计算: (3.3.7) 式中 m 导线环(段)测角中误差();f 导线环(段)角度闭合差();N 导线环(段)个数;n 导线

23、环(段)测站数。3.3.8 距离测量应采用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观测,使用的仪器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测距仪精度等级按表3.3.8划分。表3.3.8 测距仪的精度分级精度等级每千米测距标准偏差md2mm2 mmmd5mm5 mmmd10mm10 mmmd注:表中md按测距仪出厂标称精度的绝对值,归算到1km的测距标准偏差。3.3.9 距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9-1的规定。表3.3.9-1 距离测量技术要求等级使用测距仪精度等级每边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限值(mm)测回间较差限值(mm)往测返测二等442357三等22234457四等222357441015一

24、级及以下2223571015442030注:一测回是指仪器照准目标一次、读数24次的过程。2 距离往返观测平距较差应小于2mD。3 测距边的斜距应进行气象改正和仪器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应以观测时记录的气压、气温按式(3.3.9-1)计算。气压、气温读数精度应符合表3.3.9-2的规定。三等及以上等级测量应在测站和反射镜站分别测记,四等及以下等级可在测站进行测记。当测边两端气象条件差异较大时,应在测站和反射镜站分别测记。当测区平坦,气象条件差异不大时,也可记录上午和下午的平均气压、气温。当使用全站仪时,也可将气象条件输入仪器,让仪器自动进行气象改正。气象改正值按(3.3.9-1)式计算: D=(n

25、0-n)D (3.3.9-1)式中 D 测量斜距长(km);n 实际群折射率;n。仪器基准折射率。表3.3.9-2 气压、气温读数精度要求测量等级干湿温度表()气压表(hPa)二等0.20.5三等0.20.5四等0.51五等124 测距仪与反光镜的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距离应按(3.3.9-2)式计算: Dp= (3.3.9-2)式中 Dp测距边两端点仪器与反光镜的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距离(m);s 经气象及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m);h 仪器与反光镜之间的高差(m)。5 测距边的精度评定,应按(3.3.9-3)、(3.3.9-4)式计算。1)往返测距单位权中误差 = (3.3.9-3)式中 往

26、返测距单位权中误差(mm);d 各边往返距离的较差(mm);n 测距的边数;p 各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其值为1/D2 ,D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按测距仪的标称精度计算。2)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Di= (3.3.9-4)式中 mDi 第i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m);Pi 第i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3.3.10 成果记录、整理和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簿或外业电子记录数据,确认观测成果全部符合本规范规定后,方可进行计算。2 一级及以上导线计算,应在方位角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满足要求后,采用严密平差法平差,并应提供单位权中误差、测角中误差、点位中误差

27、、边长相对中误差、点位误差椭圆参数和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等精度评定数据。二级导线可采用近似平差法平差。3 测距边长的归化投影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归算到测区投影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3.3.10-1)式计算:(3.3.10-1)式中 D归算到投影高程面上的测距长度(m);D0测距边两端平均高程面上的平距(m);H0投影面高程(m);Hm测距边两端的平均高程(m);RA参考椭球体在测距边方向的法截弧曲率半径(m)。2)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3.3.10-2)式计算: (3.3.10-2)式中 D1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长度(m); hm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差(

28、m)。3)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应按(3.3.10-3)式计算: (3.3.10-3)式中 D2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m);Ym测距边中点横坐标(m);y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增量(m);Rm测距边中点的参考椭球平均曲率半径(m)。4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应符合表3.3.10的规定。表3.3.10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要求等 级观测方向值及 各项改正数()边长观测值及各项 改正数(m)边长与坐标(m)方位角()二等0.010.00010.00010.01三、四等,一级0.10.0010.0010.1二级10.0010.00113.4三角形网测量3.4.1 各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

29、符合表3.4.1的规定。表3.4.1 三角形网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测角中误差()三角形最大闭合差()测边相对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测回数0.5级 仪器1级 仪器2级 仪器二等1.03.51/2500001/12000069-三等1.87.01/1500001/70000469四等2.59.01/800001/400002463.4.2 三角形网中角度和边长可根据需要选择部分观测或全部观测;观测的角度和边长均应作为三角形网中的观测量参与平差计算。3.4.3 三角形网水平角观测,除符合本规范第3.4.1条规定外,还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3.3.6条的规定。3.4.4 三角形网的边长测量应按

30、本规范第3.3.9条和表 3.4.1的规定执行。3.4.5外业工作完成后,经各种归算后的观测值,应按三角形网的各种几何条件,检查观测成果质量。三角形闭合差限值应符合本规范表3.4.1的规定。3.4.6 三角形网测角中误差应按(3.4.6)式计算。 m= (3.4.6)式中 m测角中误差();W 三角形内角和闭合差();n 三角形个数。3.4.7 三角形网平差时,观测角(或观测方向)和观测边均应作为观测值参与平差,角度和距离的先验中误差,应按本规范第3.3.9条、3.4.6条的方法计算,也可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求得的经验公式估算,并用以计算角度(或方向)及边长的权。3.4.8 三角形网严密平差后应提

31、供单位权中误差、测角中误差、点位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点位误差椭圆参数和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等精度评定数据。一测站上有不同等级观测成果时,高等级的先进行平差,低等级的强制附合。3.4.9 三角形网内业计算取位应符合本规范表3.3.10的规定。4 高程控制测量4.1一般规定4.1.1 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划分为一、二、三、四、五等。各等级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水准测量有困难的山岭地带、沼泽及水网地区,三等及以下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4.1.2 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铁路工程设计行车速度、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选择。首级网可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环形网,加密网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32、。各等级高程控制网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2的规定。困难条件下,水准路线长度可酌情放宽。大型桥梁和隧道应根据工程规模和精度要求建立独立高程控制网。表4.1.2 高程控制网的技术要求水准测量等 级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M(mm)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W(mm)附合路线或环线周长的长度(km)附合路线长环线周长一等0.451-1600二等12750750三等36150200四等51080100五等7.5153030注:表中,M和Mw应按(4.1.21)、(4.1.22)式计算: (4.1.21) (4.1.22)式中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 测段长(km); n 测段数; W 经过

33、各项修正后的水准路线闭合差(mm); N 水准路线环数。4.2水准测量4.2.1 水准测量的各等级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1的规定。表4.2.1 水准测量限差要求(mm)水准测量等 级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平原山区一等1.8223二等4446三等121215或420四等202025或630五等30303040注:K为测段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Ri为检测测段长度,以千米计。4.2.2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2的规定。表4.2.2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水准仪类别水准尺类型视距(m)前后视距差(m)测段

34、的前后视距累积差(m)视线高度(m)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光学数字光学数字光学数字光学(下丝读数)数字一等DSZ05、DS05因瓦304且300.51.01.53.00.52.8且0.653次二等DSZ1、 DS1因瓦503且501.01.53.06.00.32.8且0.552次三等DSZ1、DS1因瓦1001002.03.05.06.0三丝能读数0.351次DSZ2、DS2双面木尺单面条码7575四等DSZ1、DS1双面木尺单面条码1501003.05.010.010.0三丝能读数0.351次DSZ3、DS3双面木尺单面条码100100五等DS3100大致相等-4.2.3 对于新购置的仪器、

35、水准标尺应进行全面检验,新购仪器、水准标尺的检验项目、方法和要求应按现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与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中的有关规定执行。4.2.4 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类型必须符合相应等级的要求,宜采用相应等级的数字水准仪及其自动记录功能采集数据。4.2.5 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在每个项目作业前按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进行检验。 4.2.6 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应按表4.2.6中相应等级测量的规定执行。表4.2.6 水准测量的主要方式等级水准仪等级水准尺观 测 次 数往返较差或闭合差(mm)观测方法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

36、环线一等DS05因瓦往返往返1.8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二等DS1因瓦往返往返4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三等DS1因瓦往返往测12后-前-前-后DS3双面往返四等DS3双面往返往返20后-后-前-前或,后-前-前-后五等DS3单面往测往测30后-前注:1 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 2 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以千米计。4.2.7 水准测量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4.2.7的规定。表4.2.7 水准测量观测的限差(mm) 项 目等 级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之差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检测间歇点高差

37、之差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一等0.30.40.73二等0.50.713三等光学测微法11.53-中丝读数法23四等355-五等47-4.2.8 水准观测中,测站观测限差超限必须立即重测,否则从水准点或间隙点起重测。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超限必须重测,重测后应选用往返合格的成果。如果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过限差时,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4.2.9 观测作业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纪录,在全面检查确认观测成果全部符合规定后,才能进行计算。4.2.10 四等及以上高程控制测量均应计算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应以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按(4.1.2

38、1)式计算偶然中误差M。4.2.11 四等及以上水准测量应在全线测量贯通后采用严密平差方法进行整体平差,并求出各点的高程中误差。4.2.12 水准测量数据取位应符合表4.2.12的规定。表4.2.12 水准测量数据取位等级往(返)测距离总和(km)往(返)测距离中数(km)各测站高差(mm)往(返)测高差总和(mm)往(返)测高差中数(mm)高程(mm)一、二等0.010.10.010.010.10.1三、四等0.010.10.10.10.11五等0.10.10.10.10.114.3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4.3.1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1的规定。表4.3.1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mm)测量等级对向观测高差较差附合或环线高差闭合差检测己测测段的高差之差三 等251220四 等402030五 等603040注:D为测距边长,Li为测段间累计测距边长,以千米计。4.3.2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宜布设成三角高程网或高程导线,视线高度和离开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2m。高程导线的闭合长度不应超过相应等级水准线路的最大长度。4.3.3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